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维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涣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
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
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
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
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
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期。
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
《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
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
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
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
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
中国古代各民族1--匈奴

17
北匈奴西迁
• 东汉政府极力防止南北匈奴联合,支持鲜卑、西域各族为 摆脱北匈奴的统治而斗争。在多方的打击下,北匈奴全面 退守漠北和西域北部一带。 • 和帝永元元年,汉朝利用北匈奴内部矛盾和自然灾害,与 南匈奴等联兵出击北匈奴。北单于接连大败。永元三年, 北单于率部分部众西迁,北匈奴政权全面瓦解。 • 漠北地区被西进的鲜卑族占据,而留在草原东部的匈奴尚 有十余万众,皆自号鲜卑,成为鲜卑族的一部分。 • 西逃的北匈奴单于先迁到乌孙驻地,以后有部分继续西迁, 最终进入东欧。 • 溃散的北匈奴还有一部分活动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东端之间, 经常侵袭车师后王国和山北六国,对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以 及西域各国的社会安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 到公元151 年,汉朝军队才最终消灭这支匈奴残部。从此, 匈奴在西域的活动基本消失了。
20
南匈奴内迁
• 公元216 年,曹操趁机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让右贤王 去卑回平阳管辖各部。
• 随后,曹操又把呼厨泉的部众分为五部:
• 左部一万余落,居于太原郡兹氏县(今山西汾阳); • 右部六千余落,居于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 • 南部三千余落,居于蒲子县(今山西隰县); • 北部四千余落,居于新兴郡(今山西忻县);
• 同年夏,霍去病再次西征,越居延海,攻到祈连山一带, 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12
• 匈奴单于迁怒于浑邪王和休屠王,准备将他们召 回龙城治罪。二人闻讯后决定降汉,后来休屠王 中途反悔,被浑邪王杀死,浑邪王遂率河西匈奴 各部四万余人降汉。 • 西汉王朝尽得河西,保障了陇西和关中的安全, 而且打通了连接西域各国的道路,既加强了自己, 又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从此,匈奴在战略上完全 处于劣势。
• 从此,南匈奴部众被纳入曹魏政权体系,他们接 受所在郡县地方官的管理,并被编入户籍,与汉 人一样,同为齐民了。
北匈奴西迁始末和西迁路线

xx匈奴xx始末xx路线匈奴帝国分裂成xx两部,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很著名,就是公元前50年左右,处于蒙古草原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因为打不过兄长郅支单于,所以南顺汉朝,表示愿意为汉朝戍守边关。
这一举措,造成北部草原的郅支单于西迁到康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此后,随着郅支单于被汉使都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和陈汤消灭,就是所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呼韩邪单于北归,匈奴再度统一,但是由于此时匈奴元气大伤,所以一直是向汉朝臣服,直到王莽时期再度与汉朝对峙。
第二次是在东汉时期,匈奴再度分裂,当时是因为天灾,北方草原大旱,生活困苦,所以蒲奴单于向开国不久的汉朝表示友好,派来和亲使者,并且要求经济援助。
而当时匈奴老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因为没能被选举当上单于,心中愤恨,所以乘机派人混在队伍中来到洛阳,上表向东汉皇帝要求迁入塞内,效法祖父。
当时东汉开国正在困苦,北方边疆匈奴岁岁入侵,是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就乘机答应了比的请求。
不久,比也自命为呼韩邪单于,正式内附入汉朝。
汉朝接纳了他,并且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南匈奴事务,从此匈奴南北两部正式决裂为南北二匈奴。
南匈奴内附之后,北匈奴更加困苦,在北部丁零,东方鲜卑,还有南匈奴在南面防卫,所以只得一面袭扰边塞,一面连年要求以和亲的方式,希望能加大经济补助的同时,离间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东汉打算彻底解决北匈奴的问题,当时首先是几条路线并行,第一是主力军北出讨伐,就是窦固等人率领鲜卑乌丸和南匈奴的骑兵,分四路向北进攻;第二是效法当年的张骞,在窦固等人北伐的同年,派班超再通西域,从而消灭龟兹于阗这两个向北匈奴提供资助的外库。
主力军北伐,可是北匈奴向北逃跑,战果不大;而班超虽然通了西域,可是经过2年的苦战,汉朝物资补给没有跟上,西域再度断绝。
虽然战果得而复失,但是这次远征的政治影响确实非常巨大的,从此北匈奴南逃人员不断,而常年臣服于匈奴的丁零西域鲜卑等诸多部落对北匈奴群起反噬之。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
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
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
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
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
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
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匈奴

0 2
冒顿继位
0 3
崛起时期
0 4
汉匈大战
0 6
平稳时期
0 5
中衰时期
藩属时期
分裂时期
徙居中原
2019年高勒毛都2号墓地出土的匈奴贵族马饰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 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 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 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 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政权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 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 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筑赵长城。林胡、 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约公元前3世纪,匈奴的统治结构逐渐形成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 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汉赵亡。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与鲜卑不断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 连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425年赫连勃 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 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民族,如维吾尔族等。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按地域划分为两大块,即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包括羌藏)基本上都建立过独立的政权,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建立过几个地方性的政权。
南北双方的差异,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居住在草原或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驽马弓射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大刀长矛的汉民族步兵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高山丘陵地区,其战斗力又差于汉民族的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少。
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基本都局限于局部地区,而且针对的主要是汉民族本身,他们的要求类似于现在的区域自治,对统治阶层的国家政权影响不大。
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却是全面的,他们既是同汉民族在民族之间的冲突,更是想推翻汉民族的统治,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政权。
因此本人介绍的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有的学者称之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统治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如果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统治汉民族文化,那必定得不到广大汉人的拥护,其统治肯定不会长久;如果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汉民族文化中,用汉民族文化来统治汉民族,那其最终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因此,汉民族以其儒家文化的渊博学问和博大胸怀,最终将游牧文化融化于自己的文化中。
北方少数民族也称为北方游牧民族,按先后的年代和地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丁零(敕勒)部分、东胡部分、通古斯部分、匈奴部分、突厥部分、羌藏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2)——匈奴(2012-12-24 ) (1)西周时期的游牧民族匈奴应该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一部,当然那时戎、狄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故也有人说匈奴是狄人的一部,其祖居在阿尔泰山脉东南,以后逐步向东迁徙到现在的蒙古高原。
也有人认为,周朝时的犬戎(也叫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也有人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战国后才称匈奴。
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在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帝辛)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
这时候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人武装起来开向牧野。
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
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后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王室贵族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联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国”即箕子朝鲜,自高丽朝开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但是,在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最早在朝鲜建国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檀君王俭,他于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被称为“古朝鲜”)。
箕子朝鲜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西周建立后,对宗族和功臣实行分封制。
先后分封的王国有山西的魏国(后迁都大梁)、河北的燕国(召公)、山东淄博的齐国(姜尚)、山东曲阜的鲁国(周公旦)、江苏苏州的吴国、河南宛丘(淮阳)的陈国、河南商丘的宋国(商朝的微子启)、河北朝歌的卫国(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到周成王时,又分封了山西河津晋水旁的晋国和河北邢台的邢国。
在夏朝时期,夏人自称华夏人,将与自己不同族的称为戎狄人,西部主要称为戎人,也称西戎,北方主要称为狄人,也称北狄。
在商周时活动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的主要是戎族的犬戎部(义渠戎部),活动在山西北部的主要是戎族的北戎部(也叫山戎)等,他们的北边是狄人的部族,其中狄人的一只鬼方部在阴山一带活动。
义渠戎从商朝时期就与商王朝发生过战争,到西周时期,更是多次与周王朝发生战争,后被周王朝打败臣服于周。
公元前1045年,武王姬发崩,幼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便由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姬旦(亦称叔旦、周公旦)摄政当国,姬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
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后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洛阳),作为东都。
周成王死后是周康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后是周昭王,昭王南巡时在汉水溺水身亡,其子姬满约于公元前976年即位,是为周穆王。
他继承了父亲扩充疆域的壮志豪情,即位后东征西讨。
东至九江,西抵昆仑,北达流沙,南伐荆楚。
实现周王朝对天下诸侯蛮夷的大一统。
周穆王在位时,西周的西部地区经常受一些游牧部落的攻掠。
为保卫西部边防,周穆王曾两次率军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通的最早史书记载。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正妃。
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根据西晋时期发掘的战国古墓中的书籍《穆天子传》记载,西域打通之后,周穆王于公元前964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游活动(一说是西征西戎),到了昆仑山,览过黄帝的宫殿,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
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他。
据史书记载,周穆王自镐京至西王母之邦,行程共1.21万里。
过去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的黑海、里海之间。
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
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新疆一带,这一观点与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长安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有1.23万里的记述是一致的。
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
然而,常年征讨,也使得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周朝的最后三代国君: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把国家弄的十分混乱,老百姓民不聊生。
西周周穆王时期,秦人(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嬴姓)的先人造父善于御戎(驾驭马车),为周穆王负责驾车。
周穆王十七年,徐偃王叛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为此次的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
其后,在赵城造父的一支以后就以赵为姓氏,后造父的七世孙赵叔带因不满周幽王无道,离开周到了晋国,投奔当时的晋文侯,叔带下传赵衰、赵盾诸贤臣,后到赵襄子时期与韩、魏三家分晋,成立赵国。
造父的一个侄孙叫非子,被西周第8代王周孝王安置于汧(qiān,〔~水〕今千河的古称,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入渭河。
)、渭之间管理马匹。
因为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其族姓嬴姓的祭祀,因封于秦地所以号曰秦嬴,其族人被称为“秦人”。
到秦襄公时把都邑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
自西周后期起,由于西周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西部的戎族(西戎)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攻陷镐京,周幽王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犬戎兵退走,西周贵族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是在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国、晋国辅助下立国。
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这样秦正式立国为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