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回归复习—力学实验之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包含答案
实验 (四)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四)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时,两细绳之间的夹角必须为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时,小圆环的位置必须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小圆环的位置重合C.若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合力的图示F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拉力的图示F′不完全重合,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一定是普遍成立的D.同一实验过程中,小圆环所处的位置O允许变动解析:选B两细绳之间的夹角是任意的,A错误;同一实验过程中,前后两次小圆环的位置相同,力的作用效果才相同,B正确,D错误;由于测量和作图存在误差,F′和F 的方向不一定完全重合,实验可以证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总是成立的,C错误。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 T OA、F T OB和F T OC,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
(绳子能承受的拉力足够大)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钩码个数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____(填“甲”或“乙”)是正确的。
解析:(1)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OA、OB、OC分别表示F T OA、F T OB、F T OC的大小,由于三个共点力处于平衡,所以F T OA、F T OB的合力大小等于F T OC,且F T OC<F T OA+F T OB,即|F T OA-F T OB|<F T OC<F T OA+F T OB,故B、C、D能完成实验。
新教材高考物理复习特训卷考点13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考点13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是:①在竖直平面内,将小圆环拴在橡皮条的下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动小圆环到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的位置,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②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小圆环拉橡皮条,使橡皮条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伸长量相同,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及方向.(1)步骤①中,必要的是________;A.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应校零B.测出橡皮条的原长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时,要保持弹簧测力计相互垂直(2)步骤①中的疏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②中的疏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细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调零C.细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在保证现有器材不变的情况下怎样调整水平拉力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完成以下“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1)如图甲,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O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两细绳的方向.(2)如图乙,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________,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c),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3)如图丙,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F1、F2的图示,请在图丙中:①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②用虚线把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端连接,能看到所围成的形状像是一个________.4.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带有滑轮的木圆盘竖直放置,为了便于调节绳子拉力的方向,滑轮可以在圆盘边缘移动.实验步骤如下:(1)三段绳子各悬挂一定数目的等质量的钩码,调整滑轮在木板上的位置,使系统静止不动.(2)调节滑轮的位置,使得绳子的节点O位于圆心处,记录三段绳子所挂钩码个数以及三段绳子的________.(3)根据记录数据作力的图示F A、F B、F C.(4)以F A、F B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________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近似共线等长,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改变每段绳子上挂的钩码个数和滑轮位置,重新实验.(6)你认为本实验中有没有必要测钩码的重力?答: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5.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如图甲,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2)如图乙,将三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 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3)如图丙,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6.[2023·四川自贡三模]某小组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半圆形刻度盘上安装两个可以沿圆弧边缘移动的拉力传感器A、B,传感器的挂钩系着轻绳,轻绳的另一端系在一起形成结点O,且O点在刻度盘的圆心.在O点挂上重G=5.00 N的钩码,记录A、B的示数F1、F2和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1、θ2,用力的图示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当F1=3.60 N 、F2=4.50 N,θ1=60°、θ2=45°时,请在图乙中用力的图示法作图,画出两绳拉力的合力F,并求出合力F=________N.(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在实验中,某位同学将传感器A固定在一个位置后,再将传感器B从竖直位置的P 点缓慢顺时针旋转,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F2 θ2图像,由图丙可知传感器A所处位置的角度θ1=________.7.[2022·浙江6月,节选]“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该实验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单选).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秤,稳定后读数应相同B.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C.测量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D.测量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2)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________(选填“2”“3”或“4”)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考点13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答案:(1)A (2)没有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3)没有拉动小圆环到O点解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应校零,故A正确;橡皮条的原长不影响实验结果,所以不用测量,故B错误;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垂直与否与实验结果无关,故C错误.(2)拉动小圆环到O位置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及方向;步骤①中的疏漏是没有记录拉力的方向.(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仍需将小圆环拉到O位置,这样就保证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步骤②中的疏漏是没有将小圆环拉到O位置.2.答案:(1)3.6 (2)D (3)减小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大小、减小OB与OA间的夹角(二者答一即可)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为0.2 N,故读数为3.6 N;(2)本实验是利用共点力的平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必须知道O点所受的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A是必须的;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来讲,B、C是必需的;实验中只要三力平衡即可,O点的位置没有特定要求,D不必要.(3)只要使测力计A的示数减小就行,说法合理即可.3.答案:(2)同一位置O 4.0 N (3)①见解析图②平行四边形解析:(2)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的方向,由题图乙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 N.(3)①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②F1、F2和F的箭头端连接后如图所示,围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4.答案:(2)方向(4)F C(6)没有解析:(2)由于力是矢量,所以一定需要记录三段绳子所挂钩码个数以及三段绳子的方向.(4)以F A、F B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F A、F B所夹的对角线与F C近似共线等长,说明F A、F B所夹的对角线表示的力即为F A、F B的合力.(6)实验中钩码都是相同的,一个钩码受到的重力为一个单位力,只要计钩码的个数即可,故不需要测量钩码的重力.5.答案:(1)静止(2)三根细线的方向(3)结点O的位置(4)F和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合解析:(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需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 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 1.(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 的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 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 2.(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 1、F 2的合力F ′的图示,若F 和F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6.答案:(1)作图见解析图 5.80 (2)30°解析:(1)作出两绳拉力的合力F 如图,求得的合力为F =5.80 N.(2)由图丙可知,当θ2=0时,F 2=F =5 N ;当θ2=60°时,F 2的最小值为F 2=2.5 N ,则此时两个分力F 1、F 2是垂直的,有sin θ1=F 2F =2.55=0.5,得出θ1=30°. 7.答案:(1)D (2)3解析:(1)“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不用保证两弹簧秤的读数相同,A 错误;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与结点相距较远的一点,B 错误;实验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的摩擦不影响实验的结果,C 错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时,应保证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贴近并平行于木板,D 正确.(2)如果只有一个弹簧秤,应先后两次将弹簧秤挂在不同的细绳套上,然后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并保证两次两分力的方向不变;再将弹簧秤挂在另一个细绳套上,将结点拉到位置O ,因此为了完成实验至少需要3次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 .。
备战2020年高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解析版)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一、实验题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D.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相等E.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示意图.图乙中的F与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已知力和,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与F的夹角分别为和,关于、与F、和关系正确的有________.A.B.C.D.2.如图所示,用弹簧CO和弹簧秤a、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
某次实验中用两弹簧秤同时拉弹簧CD,此时弹簧秤a、b间夹角等于。
弹簧秤a的读数如图所示,图中读数为______________N;此后在纸面内逆时针缓慢旋转弹簧秤a,同时保持弹簧CO两端位置不变,直到弹簧秤a转至与CD垂直,弹簧秤未超量程,则此过程中弹簧秤a的读数_______________,弹簧秤b的读数______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某同学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物理高考复习实验三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
2.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3.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
(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如图1甲所示。
图1(3)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4)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如图1乙所示。
(5)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同。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水平互钩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可选;若不同,应另换或调校,直至相同为止。
(2)使用时,读数应尽量大些,但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量程。
(3)拉力的方向应与轴线方向一致。
(4)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2.注意事项(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是为了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是利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间为宜。
(3)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
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3.误差分析(1)误差来源: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
(2)减小误差的办法:①实验过程中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要按有效数字位数要求和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正确读数和记录。
2020版高考物理第二章第6节实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含解析36

实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一、实验目的1.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
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等效思想: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O,即伸长量相同,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三、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铅笔。
[部分器材用途]橡皮条伸长量相同,保证两次操作作用效果相同白纸用铅笔在其上描点,确定力的方向,并作出力的图示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1)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2.测量与记录(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
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
(2)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
(3)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中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
六、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读数时会带来误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适当大一些。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新]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新]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24471f19e8b8f67d1cb992.png)
答案:× 解析:两弹簧测力计间的夹角可以任意选取,只要不太大也不太 小就可以。
问题一
问题二
随堂检测
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两端各画个投影点,去掉细绳套后,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1 N,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读数分别为2.
(2)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进行图乙中的操作时,拉力F1、F2的方向一定相互垂直 变式训练2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
本实验中对两2只.记弹簧录测力细计绳有何的要求方?使向用时时应注,意沿哪细些问绳题?方向在细绳下白纸上点两个相距较
1 N,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读数分别为2.
(2)本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所拉绳间的夹角一般在60°到120°之 间较合适,A错误;为了减小误差,便于确定两拉力的方向,拉橡皮条 的细绳要稍长一些,且必须使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都与木板 平行,细绳要与弹簧测力计轴线在同一直线上,读数时视线要正对 弹簧测力计刻度,B、C、D均正确。
答案:(1)B (2)BCD
远的点即可。( )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 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答案:√ (2)角度合适:两个弹簧测力计所拉细绳套的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为宜。
C.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D.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绳套时,两测力计示数要保持相同
E.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绳套时,两测力计拉力方向要互成90°角,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6节实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讲义含解析

实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一、实验目的1.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
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等效思想: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O,即伸长量相同,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三、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铅笔。
[部分器材用途]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1)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2.测量与记录(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
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
(2)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
(3)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中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
六、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读数时会带来误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适当大一些。
读数时眼睛一定要平视,要按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正确地读数和记录。
2.针对作图带来的实验误差,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适当大一些,以60°~100°之间为宜,夹角太大或太小都会带来较大误差,此外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二是选定的标度要合理,两个分力的图示分别等于3~6倍标度比较合理。
专题13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解析版)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点热点难点专题特训专题13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特训典例】1.两位同学一起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
(1)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模拟研究法(2)他们的实验操作的部分步骤如下,老师指出①、②步骤中各有一处存在遗漏。
①一位同学直接取用图(a)的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平行于图板互成角度地拉伸橡皮筋使结点至P点(示意图如(b)),另一同学记录下P点位置、两测力计对应拉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
②再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一个细绳套拉伸橡皮筋使其伸长相同长度,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和细绳的方向,并按同一标度作出F′的图示。
请说明①步骤中遗漏的内容_________;②步骤中遗漏的内容_____。
(3)两同学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会因多次拉伸而弹性发生变化,于是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将钉有白纸的图板竖直固定,橡皮筋上端固定于O点,一个细绳套上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拉另一细绳套,缓慢移动结点,在白纸上记录下结点的轨迹,如图(c)中“轨迹1”所示。
把橡皮筋多次拉伸后,重复实验,在同一张纸上记录下结点的轨迹2,如图(d)所示。
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两次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到a、b时,橡皮筋拉力的方向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由此推断拉力的大小Fa____Fb(选填“>”、“<”或“=”)。
【答案】 B 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应水平调零 应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相同 =【详解】(1)[1]研究共点力的合成是保证两个力拉橡皮筋的效果和一个力拉橡皮筋的效果相同,故采用了等效替代法,故选B ;(2)[2]两只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没有指到零刻度先,则步骤①中遗漏的内容为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应水平调零;[3]为了保证两次拉动橡皮筋的效果相同,则②步骤中遗漏的内容应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3)[4]过O 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 、b 两点,橡皮筋的拉力沿橡皮筋收缩的方向,则两次实验中橡皮筋的拉力方向相同;[5]由于缓慢地移动P ,结点始终处于平衡,而所受重力不变,而橡皮筋的拉力方向不变,由力的三角形规律可得F a 、F b 的大小关系为a b F F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回归复习—力学实验之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甲中与B相连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2)图乙中一定沿着AO方向的力是________(选填“F ”或“F”)。
(3)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筋都应与木板平行C.两次拉伸橡皮筋,只要使橡皮筋伸长到相同长度即可D.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适当远些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已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细绳套、橡皮筋、铅笔,图甲所示的器材中还需要选取_______;A. B. C. D.(2)某实验室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细绳套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结点”应该选择___________(选填“O点”或“O’点”);(3)关于此实验的操作,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b、c两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B.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外壳不能与木板有接触C.重复实验再次探究时,“结点”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D.只有一把弹簧测力计也可以完成此实验3.在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时:(1)该实验所用的一只弹簧测力计如下图所示,在用它测力前应对它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 ,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3)该实验思想是等效思想,其等效性是指___________。
A.使两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B.使两次橡皮筋与细绳套的结点都与某点O重合C.使两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等D.使弹簧秤在两种情况下发生相同的形变(4)以下为该同学在作平行四边形时某一瞬间(直尺固定),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与橡皮条的另一端连接的细绳套,使绳套的结点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D.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E.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绳套的结点拉到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记下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1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示意图.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3)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已知力F1和F2,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 N,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F1、F2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关于F1、F2与F、θ1和θ2关系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A.F1=4 N B.F=12 NC.θ1=45° D.θ1<θ25.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______.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时的拉力(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下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3) 合力与F 大小相等,方向略有偏差,如果此偏差仅由F 1引起,则原因是F 1的大小比真实值偏_______、F 1与F 2的夹角比真实夹角偏________.(填“大”或“小”)6.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记为O 1; 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结点仍拉到位置O 1,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3的大小和方向;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F 1、F 2、F 3;⑤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 1和F 2的合力F ;⑥比较F 3和F 的一致程度。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应使橡皮条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B .为了便于计算合力大小,两绳间夹角应取30o 、45o 、90o 等特殊角度C .系在橡皮条末端的两绳要一样长D .同时改变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结点可能保持在位置O 1(2)改变F 1、F 2,重复步骤①至⑥进行第二次实验,记下结点位置O 2,位置O 2_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与位置O 1相同;(3)实验记录纸如图所示,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 1和F 2的方向分别过P 1和P 2点;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 3.0N F =,2 3.5N F =。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出F 1和F 2的合力________;(4)实验中,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两绳夹角小于90o,一个弹簧测力计示数接近量程,另一个超过量程的一半。
请说明这样操作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8.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分别读出三根绳子AO、BO和CO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该完成的一个步骤是______。
A.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绳子AO和BO之间的∠AOB夹角D.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正确的.9.小张同学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如下实验,其装置图如甲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1)将3条完全相同的弹性橡皮条(满足胡克定律)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结点O,先测量出每根橡皮条的自然长度x0;(2)在竖直平面内固定一木板,在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将其中两条橡皮条的A、B端固定在木板上,在另一条橡皮条C端悬挂一小重锤,并确保橡皮条不超出弹性限度,且与纸面无摩擦;(3)待装置平衡后,分别测量出橡皮条OA、OB和OC的长度x1、x2、x3,并在白纸上记录___________;(4)取下白纸,如图乙所示,在白纸上分别用长度(x1-x0)、(x2-x0)代表橡皮条OA和OB拉力的大小,作出力的图示OA′和OB′,并以OA′和OB′为两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OA′C′B′,测量出OC′长度x4,如果近似可得x4=__________,且OC′的方向__________,则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改变A、B的位置,重复(2)到(4)的步骤进行多次验证。
10.图甲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如下:(1)弹簧测力计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在重物M_____时记下测力计A的示数F。
(2)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如图),此时需记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__________的方向。
(3)某同学已在图乙纸上作出F1、F2的图示,并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
改变两细线的夹角,重复做几次实验。
若F'的方向近似在__________的方向上,且大小近似等于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以验证。
(4)若保持弹簧秤B方向不变,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两弹簧秤示数不超过弹性限度),则弹簧秤A的读数会______(填“不变”、“变小”或“变大”)。
参考答案1.【答案】3.70 F' BD2.【答案】AC O′点 ACD3.【答案】调零 B B C4.【答案】CE F' B BC5.【答案】BC B 大大6.【答案】D 不必不合理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会超过其量程7.【答案】3.60 D8.【答案】BCD D 甲9.【答案】O、A、B三点的位置以及OC的方向x3-x0与OC的方向相反10.【答案】静止三段细线OC F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