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壶口瀑布》优课教案一等奖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难点分析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第五单元 17?壶口瀑布?
人教版
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从知识角度分 析为什么难
想要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需要从本 文文体知识着手,了解壶口瀑布水的特点,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写作手法,形成感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说起“壶口瀑布〞,古代诗人都有这样的评价。唐代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明代刘子诚说:“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清代崔光笏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堑横分 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这些诗句,都写出了壶口瀑布排山倒海,浊浪排空的气势和雷霆万 钧的声音。
接下来欣赏一段震撼人心的壶口瀑布视频,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学者梁衡的脚步,看他所 写壶口瀑布与古人有什么异同呢? 1、初识文体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警觉:......〞“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 还在不住地跳……〞 水的特点:水势之盛 水声之大 主观感受:“可怕的警觉〞可怕 〔2〕作者欣赏壶口瀑布枯水季水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展示三自然段关键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 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 了一个寒噤。〞“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 板出轧,确实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 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水的特点:雄 、险 、刚、柔;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主观感受:“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震撼 3、景物引发哲理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 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 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由大自然的黄河之水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即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 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壶口瀑布》。
课文描述了壶口瀑布壮美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壶口瀑布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壶口瀑布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壶口瀑布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b. 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讲解课文内容。
c.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赞美壶口瀑布的情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壶口瀑布》2. 重点词语: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等。
3.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进行仿写。
c.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壶口瀑布的印象。
2. 答案:a. 抄写内容: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等。
b. 仿写内容:自选一个自然段,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c. 谈论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谈谈对壶口瀑布的印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7课《壶口瀑布》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
2. 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个著名的景点吗?(壶口瀑布)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壶口瀑布的视频(视频播放)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日“壶口瀑布"。
看完视频以及对壶口瀑布的介绍,你对壶口瀑布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可以用词语进行概括。
(壮美/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今天我们就来跟随梁衡先生的文字,一起走进这条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
2.作者介绍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
3.文体知识(1)定义:以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
(2)三要素:所至(线索):作者的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
所见(主体):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
所感(灵魂):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
4.字词清单铸(zhù)推搡(sǎng) 驰骋(chěng)漩涡(xuán) 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 湿漉漉(lù)怒不可遏(è)告诫:警告劝诚。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一等奖

壶口瀑布教学教案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分别描写壶口在雨季和枯水季的景象,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写法典型。
本单元为“游记单元”,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主题,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游记语言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思和对祖国山水的独特感悟与理解。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朗读体会、感知文本的能力,求知欲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较强。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小石潭记》作为文言文,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等知识。
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导”少“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游记文体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反复品读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语言运用、审美创造)3.领会黄河精神内涵和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宏阔细腻、畅达凝练的语言,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感受对黄河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悠远思考。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希沃白板5、粉笔、翻页笔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朗诵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片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汹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赏壶口【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段):总结概括(引出下文,所至)(第2—5段):两次观瀑(详略结合,所见)(第6段):赞美黄河(议论抒情,所感)2.初步感知并概括文章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和段落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壶口瀑布》一等奖教学设计梁衡一、教学目标(一)语言文化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游记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思维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诵读品味法的方式品味描写黄河的奇特景观的语言妙处,理解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三)审美创造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游记散文,体会黄河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塑造迎难而上,不怕艰难的高尚品格。
二、课文内容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办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主要通过叙述作者第二次在春季枯水期前往壶口瀑布的欣赏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色,借眼前豪迈之景抒发对黄河无比崇敬之情,与对黄河精神的高度礼赞。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已经有了基础,而游记散文的品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运用圈点批注法、诵读品味法的方式,借以多媒体辅助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写作特点,更好地理解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诵读品味法的方式品味游记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体会黄河精神的内涵与象征意义。
六、教法学法(一)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二)学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诵读品味法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观黄河)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播放《黄河——母亲河》记录片,欣赏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观,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梳理全文(读黄河)(独学——展示)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作者一共去了壶口瀑布,分别看到景色。
(三)重点赏析,涵咏品味(品黄河)(独学——展示)请大家反复诵读描写枯水季的黄河的特点,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子,并且品析语言妙在哪里(从修辞手法、动词锤炼、情感表达),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
举例:我认为“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那碎成堆堆白雪。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壶口瀑布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预习提纲、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和优美句子。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演练: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选取一个景物进行描绘,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写作等题型,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景物进行描绘,不少于300字。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长江三峡》、《黄山印象》等游记散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壶口瀑布》展示课教学设计+导学案

课堂教学设计补充资料:1.《壶口瀑布》表格2.背景介绍关于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关于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
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
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
《壶口瀑布》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17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梁衡用生动形象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壶口瀑布的主要特征,写出了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篇游记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这篇游记要引导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了解游记写景的特点;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2)我积累的字词2.思悟发现(1)作者第二次去壶口,为什么“专”选了个枯水季节?(2)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雨季赏瀑布的“危险”?(3)枯水期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为什么由瀑布转而俯视脚下的“石”?3.学贵有疑自学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一个人,对黄河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游历黄河众多区域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他就是作家梁衡。
黄河绵延5000余里,为什么作者单单对壶口地段如痴如狂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梁衡的《壶口瀑布》,在他的文字中找寻答案。
二、自读课文,走近壶口景观(一)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正字音。
1.PPT显示字词:告诫jiè推搡sǎng 霎时shà刹那chà驰骋chěng 寒噤jìn 迂回yū huí怒不可遏è2.作者去过几次壶口?分别在什么时候?明确:作者去过两次壶口,分别是在雨季和枯水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壶口瀑布
教学过程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
章
主
旨
本文作者用形象可感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质。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
学
板
书
壶口瀑布
环节五拓展延伸 1.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请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
提示:长征,抗日战争: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
2.描写你熟悉的某一处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有感情地向同学们介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