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资料》:论语专题

《经典资料》:论语专题
《经典资料》: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5分)认识:要注意观察是否言行一致;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要独立判断,不

受他人好恶的影

响。

启示:略

【评分参考】认识3分,每点1分;启示2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今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请解释“一以贯之”与“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夫子之道”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1)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儒者形象?(3分)

(2)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翻译“何有于我哉”,并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

(3分)

【链接材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3.(6分)参考答案:

(3分)(1)形象:①尽忠②行孝③守礼④自律

【评分说明】①②共1分,③和④各1分。

若答“恭敬,自律”,一点1分,两点3分。

(3分)(2)翻译: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难呢

特点:自信

【评分说明】翻译,1分;形象,2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

(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

4.(1)参考答案:

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怎么分别呢?

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

(2)答案要点:

①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②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

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

启示:略

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1分)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

点谈谈对你的启示。(5分)

5.(6分)答案要点:

(1)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1分)(2)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3分)

启示:略(2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学《诗》有哪些作用?请根据以上几则《论语》选文简要说明。(6分)

6.【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①可以指导为政,助力外交(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能专对)。②可以增进交流而协调人际关系(不学诗无以言、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③可增加知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训练思维以培养联想力观察力(可以兴可以观)。(每点2分,共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4 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7面对邦国“有道”和“无道”的不同情况,孔子认为应抱持怎样的态度或采取怎样的做法?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7.(4 分)答案要点:

孔子认为当邦国有道时,应该积极用世,正直为人,耻于无所作为,苟安于贫贱;(2 分)当邦国无道时,应该能够保全自己,退隐自守,秉持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以置邦国于不顾、只牟取个人的富贵为耻。(2 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