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历史记忆
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

触国民党主义思想, 并有国民党
党员作为介绍者。 而在考试试验
种类中, 不同于以往军校考试的
是除了学历试验、身体试验外,还
增加了一项性格试验, 其考试方
法为口试法, 目的在于观察考生
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
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
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由
此可见, 黄埔军校入学考试不同
队被淘汰的共 计1100多 名 学 生 被 押送到了凤翔。 这些学生的衣、食 生活等等,再也无人过问,甚至学 生想找长官接洽、 领取衣物棉被 之事,也找不到问事之人。 其处境 之悲惨,着实令人同情。
从1924 年5 月 到 1927 年 7 月 , 黄 埔军校总共招收了6期学生,合计 两万余人。 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 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进步青 年也来到黄埔军校学习。 随着全 国革命形势的变化, 黄埔军校也 在蓬勃发展, 陆续在全国各地建 立了许多分校, 而招生考试也随 之发生了各种变化。
2012 年第 11 期 39
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
力、听力等项。
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 察
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
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
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六、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
地来试, 录取与否, 均不发给川
资;在上海、开封取录者,则给与
川资来粤。
七、入队后,服装、书籍、食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A.年龄:十八岁 以 上 ,二 十 五 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 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 健 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 等疾害。 D. 思 想 : 中 国 国 民 党 党 员 , 能 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 者, 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 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 党党员之介绍者。 五、试验之种类: 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 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 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
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
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
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
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
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
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0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
1929年2月24日毕业者为718人。
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
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
1928年5月复课。
1930年9月26日毕业,计666人。
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
1929年12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
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
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
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
第一批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共计940人。
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
黄埔历届考题横沙书香街错别字气势

黄埔历届考题横沙书香街错别字气势
(实用版)
目录
1.黄埔军校的简介和历史背景
2.历届黄埔军校的考题内容及变化
3.横沙书香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错别字的现象及其影响
5.气势的展现和影响
正文
黄埔军校,全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
自 1924 年创建以来,黄埔军校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的考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历届黄埔军校的考题内容丰富,既包括军事知识,也包括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题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横沙书香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街道。
街上众多的书店和图书馆,使得这里成为了广州的文化中心之一。
横沙书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错别字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这些错别字不仅影响了阅读体验,也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此外,气势的展现和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黄埔军校,学员们不仅要学习军事知识,还需要展现自己的气势,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和领导力。
在横沙书香街,人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文
化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气势。
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的纪念日。
1922年6月16日的广州,陆军总长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前往上海。
两年后,孙中山把那次兵变总结为“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1924年,他亲自创立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后者正是为给革命军提供薪火。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在那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共500余人致开学词,希望他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黄埔生,自此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风云激荡几十年的群体。
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见。
在20世纪上半叶,他们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塑造了今天中国历史的沧桑面貌。
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名将,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
“凡是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96岁的张访朋身上,依然可以见到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
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旧习惯保持标准的军人坐姿——脚同肩宽,手放膝上,面目端正,目视前方。
他的衬衫洗得洁白,笔直地扎进西装裤里,像是一座挺立的丰碑,记录着历史的刻度。
这位黄埔16期学生,家里的摆设时刻提示着人们那所军校曾经的追求——“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志愿;“亲爱精诚”,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
此前一年,历经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在12月13日,南京失陷,已从广州迁到南京10年的黄埔军校,也正式迁到了成都。
张访朋还在揭西县,这一年正好20岁,血气方刚,眼见山河破碎,心绪难平。
离揭西县不远的兴宁县传来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正在当地招生。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第一篇范文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黄埔军校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此期间,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广泛招生,四川省作为革命的重要区域,其招生情况备受关注。
一、黄埔军校的背景及招生意义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5月,其宗旨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
军校招生不仅选拔优秀青年进入军事训练,更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革命精神。
二、四川招生的背景及过程四川在大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四川招生工作主要在成都进行,由军校派出招生委员会负责。
招生对象为18-25岁的青年,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革命热情。
三、招生成果及影响四川招生共选拔出了一批优秀革命军人,他们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批学生多数来自于四川本地,也有来自周边省份的。
他们在黄埔军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迅速成长为优秀的革命军人。
四、结论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
这批学生后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篇范文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What(是什么)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那么,黄埔军校在四川的招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Why(为什么)四川省作为革命的重要区域,其招生情况备受关注。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四川招生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Who(谁)招生对象为18-25岁的青年,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革命热情。
黄埔一期招考论析

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Stage of 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s of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作者: 李木洲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考试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黄埔军校;第一期;招考
摘要:黄埔一期创造世界军校史上奇迹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革命背景、国共合作、苏联援助以及教学严格等内外在因素,但其注重生源质量、强调组织保障、考查全面严格、选拔不拘一格、突出政治思想以及兼顾考试公平等招考理念及措施,对确保一期生的整体质量及培养潜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甚至对黄埔军校的创办及其此后的发展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探讨黄埔一期招考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军事院校及研究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精、尖等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022-2023年初中学业会考考试识记记忆--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思维导图】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标准】·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1)192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正式建立: 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建立:1924年5月, 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2)意义:培养出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1.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3.战场: 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4.发展:北伐军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5.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6.影响: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1927年4月,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3.统一全国:1928年底, 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黄埔军校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黄埔军校选拔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黄埔军校的创建时间是?A. 1921年B. 1924年C. 1926年D. 1928年答案:B2.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谁?A. 蒋介石B. 周恩来C. 毛泽东D. 邓小平答案:A3. 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什么?A. 忠诚、勇敢、智慧、勤奋B. 忠诚、勇敢、智慧、团结C. 忠诚、勇敢、智慧、纪律D. 忠诚、勇敢、智慧、奉献答案:C4. 黄埔军校的校歌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军校精神?A. 我们是革命的先锋B. 我们是国家的栋梁C. 我们是民族的希望D. 我们是未来的主人5. 黄埔军校的校址最初位于?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南京答案:C6. 黄埔军校的创建宗旨是什么?A. 培养军事人才B. 培养政治人才C. 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D. 培养文化人才答案:C7.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是谁?A. 陈毅B. 徐向前C. 林彪D. 周恩来答案:D8. 黄埔军校的校徽上有哪些元素?A. 五角星、麦穗、剑B. 五角星、麦穗、书C. 五角星、麦穗、笔D. 五角星、麦穗、枪答案:D9. 黄埔军校的校旗是什么颜色?B. 蓝色C. 绿色D. 黄色答案:A10. 黄埔军校的校歌创作于哪一年?A. 1924年B. 1925年C. 1926年D. 1927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黄埔军校的创建背景包括哪些?A. 国共合作B. 国民革命的需要C. 军事人才的缺乏D. 教育改革的尝试答案:ABC2. 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包括哪些?A. 军事理论B. 政治理论C. 体育训练D. 文化教育答案:ABCD3. 黄埔军校的著名校友包括以下哪些人?A. 陈赓B. 徐向前D. 周恩来答案:ABCD4. 黄埔军校的校训中包含哪些元素?A. 忠诚B. 勇敢C. 智慧D. 纪律答案:ABCD5. 黄埔军校的校歌中体现了哪些精神?A. 革命精神B. 牺牲精神C. 团结精神D. 奋斗精神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历史记忆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不知多少将才,功不可没。
黄埔军校,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因为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军事人才,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埔军校与其他大学一样,若想进入学习,首先要过考试这一关。
同样的一场招生考试,有组织者,也会有参加者;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意者,可以说,一场招生考试后,几家欢乐几家愁。
那么,黄埔军校招生考试对于每一位参与者,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历史记忆呢?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考试在全国各地分配了名额,但是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在各地军阀控制之下,因此招生分为三次,即先在招生所在地初试,初选合格后再到外地复试,最终到广东参加总复试。
黄埔招生总部在各个地区也派有专人负责招生工作。
何叔衡负责湖南省初试选拔,毛泽东则负责上海复试考核。
由于当时的湖南正处于军阀赵恒惕统治之下,因此招生考试也是秘密进行的。
接下来的这段回忆就来源于当年参加考试的一位叫郭一予(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考生的回忆(《关于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我于三月的某天晚上,秘密地到清水塘去报考。
只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
”其他数学理化等都没考。
过了几天,何叔衡同志当面告诉我说:“你已取了。
”晚上到清水塘去办手续、填表、领路费,并要我将一师附办的平校夜校教学任务,移交给姓葛的(忘其名)。
我到了清水塘办手续,才知湖南省照规定名额正取十五名之外,另取了备取三名。
并嘱咐我们:行动要秘密,分散搭火车轮船到汉口后,再搭轮船到上海去见毛委员。
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了毛委员,并请他照顾。
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成绩取录,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
才知算术、代数、三角、理化等都要考试。
我们于三月底参加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也是秘密进行的。
经过上海复试,据说湖南送考的学生,思想文章都好,但其他学科及格的少,只取八名。
在上海复试取录的,发给旅费和证明书,于四月到广州报到,又参加全国总复试。
结果全国取录正取生三百六十余名,备取生一百二十余名,合计四百九十余名。
通过这段亲历者的回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招生考试条件尽管艰苦,但是程序十分严格。
想要最终考取黄埔军校,要经历初试、复试、总复试三次选拔,同时还要奔赴湖南、上海、广东三地参加考试。
如此选拔出来的学生自然非常优秀,而如此艰难复杂、辗转流离的考试记忆也深深印在了经历者的脑海之中。
全国各地的考生一起奔赴考场,同考一所学校。
同样的一场考试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忆。
在那些日后功成名就的一代名将看来,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不过是他们军旅生涯的起点;对于那些中规中矩的普通军人来说,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也许是他们人生的得意之作;至于那些考试的失意者,也许这场考试的失利是他们不堪回首的隐痛。
徐向前和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生,也是黄埔培养的两位名将。
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是北方人,又都是从《新青年》杂志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考试路上辗转流离,历尽艰辛。
徐向前对于招生考试初试的印象为“应考的条件和手续颇严,规定了许多条。
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既有笔试,又有口试。
笔试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则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之类的”。
而他复试的结果则是喜忧参半,由于之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政治考试结果不错,作文也可以,但数学因为没基础,几乎交了白卷。
黄埔军校招生考试对于杜聿明而言,则又是另一番记忆了。
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陕西考生尽管匆匆赶来,但仍然错过了考期。
后来他们积极联系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并最终获得了他的举荐,得以获准参加补考。
由于孙中山要推进全国国民革命,而第一期来报考的青年以南方人居多,从北方来的青年较少。
因此,军校在招生中特别注意招收来自北方的青年,徐向前、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20多名山西、陕西考生都被录取了。
黄埔军校招生考试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公平的,但是也避免不了“走后门”现象的发生。
1925年,王镜塘报考黄埔军校第三期时,由于军校报名需要验看中学毕业文凭,而他没有,因此很担心自己不能报考。
好在他的哥哥认识汪精卫,于是他拿着哥哥的亲笔信找到了汪精卫得以随堂参加考试。
尽管如此,英文、算术考试仍然难住了他,但是当监考问清楚他的情况后,竟然允许他照抄别人答案。
王镜塘就在汪精卫和监考官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黄埔军校。
而1926年参加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考试的许多考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初试之后,许多落榜生凭借关系,拿到了介绍信并找到军校相关领导。
最终武汉分校决定统一组织复试,这一结果明显对之前考取的报考者不公平。
于是湖南的二百多名学生集体“请愿”,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甚至还以“自杀”或“暗杀”来威胁学校。
但是,结果最终也没有改变,考试结果出来后,一名上次已考取的考生竟然因为落榜而活活气死(赵琪:《壮哉,黄埔黄埔军校大纪事》)。
每次招生考试,都会有幸运儿和失败者。
这些失败者不仅心理遭受打击,许多人甚至连住宿费、差旅费都拿不出来,以致于有家不能回。
正是鉴于如此,曹勖、谭延闿、于右任等人发出了收纳落榜考生,给予援助的函电。
在他们的函电中,描述了落榜生的境况“即如此返里,不惟无面目见故乡父老、甚至发生意外之惨剧。
诚所谓欲进不能,退又不可;求生无路、求死不得(《为军官学校落第考生请命书》,1924年5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
针对这种情况,曹勖、谭延闿、于右任等建议孙中山“本爱护青年之心、施天地好生之德、俯念学生等不远数千里而来、立饬军校收纳、以补余额、而资造就”。
在这些热心人的关心下,许多失败者获得了再次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孔乙己那样的悲剧。
对于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会拥有各自的、不同的历史记忆。
蒋先云拥有的是入学考、毕业考双状元的辉煌记忆;胡宗南拥有的则是不具备考试资格,而哭进黄埔的特殊回忆。
对于郑洞国而言,他会永远记住一位名叫王尔琢的好友与他同赴考场;而在罗瑞卿的记忆中,不会忘记那一年与他结伴乘船东下,同去武汉报考黄埔军校的一位同行者,而她就是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赵一曼。
正所谓“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些黄埔精英经过入学考试的层层选拔,又经历了战火硝烟的重重洗礼。
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战场上的对手,但是在他们彼此的心中,“黄埔人”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永远也不会忘却,招生考试这一历史记忆也会永存心底。
黄埔军校之所以如此重视招生考试,就在于孙中山对考试权之独立极为重视,在他的代表作《三民主义》里就有过充分的阐释:“中国从前实行君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分立,有了几千年。
外国实行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独立,有了一百多年。
不过外国近来实行的三权分立,还是不大完全,中国从前实行的三权分立,更有很大的流弊。
我们现在要集合古今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是采用外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的独创,不同于西方历史悠久的三权分立的是考试权和监察权的独立。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于考试权的重视程度。
黄埔军校招生考试正是在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从它产生以来,究竟有哪些进步之处?又存在着哪些弊端?本文立足于之前的研究资料,对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利弊得失作出简要的分析。
首先,参加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人数是空前的,这是之前任何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都不能比拟的。
中国最早的海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当初招生时,竟因为不足额,只好到香港去招募。
而创办于1880年的天津水师学堂同样困扰于“世家有志上进者皆不肯就学”,以致开学一年多,“额数末满,投考者或资质平庸,或年纪过大,终少出色之才”。
1903年,张之洞筹办湖北武昌武普通中学堂时,计划招60名,而且规定以秀才为招考对象,但当时风气未开,一般青年都以读新学为羞,有钱人家子弟尤其不愿读武学堂,即便是这60人的录取名单,也混进了一些并不具备考试资格的监生。
而全国各地参加黄埔军校及其分校招生考试的人数成千上万,这与之前旧学堂招生考试时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黄埔军校创办于反帝反封建的20世纪20年代,此时的全国民众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早已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成为了时代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黄埔军校无疑成为了无数有志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绝佳舞台。
另一方面,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对于报考者没有过多要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参加考试,并按成绩择优录取,这无疑给所有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尽管后来在实行中,也出现过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讲,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还是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其次,黄埔军校招生考试为了尽最大可能录取优秀人才,在全国各地以及各军当中分配了名额,并对报考省份较少的考生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同时按照文科、理科分开考试并严格进行身体检查。
这些举措都体现了黄埔军校招生考试不同于旧考试的进步性与现代性。
此外,对于赴外地参加考试的学生发给路费盘缠,而对于落榜考生也有一定的救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尊重考生,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值得充分肯定。
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但是,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远非十全十美。
这集中体现在招生考试中的思想控制以及意识形态的灌输。
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每一位考生都必须考“三民主义”这一科目。
而对于中下层军官以及分队长的选拔,更是明确要求国民党党员或者承诺考取后加入国民党。
甚至后来的入伍生招生考试明确要求必须向国民党各省党部报名并由各省党部汇送中央党部,咨送黄埔军校,同时要求各省党部汇送的报考者,必须经过该部执行委员三人以上签名,方为有效。
这些人为的限制条款与早期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相比,无疑是明显的退步。
特别是后期的“甄别考试”,更是体现了国民党对考生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无辜的考生成为了国民党各派系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此外,黄埔军校后期的招生考试与早期相比,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考风考纪都有着明显的倒退,这不能不说是招生考试的遗憾。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数十个寒暑冬夏。
刀光剑影早已黯淡,鼓角争鸣也已远去。
当年意气风发的黄埔精英都已老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已走进了历史。
但是曾经“恰同学少年”的他们所参加的那一场场决定前途命运的考试却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
与之相反,那些沧桑的往事,那些人生的感叹将长存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被人永远牢记。
作者: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