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业集聚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制造业为例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制造业为例

2018年月(下)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制造业为例毛冰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摘要:本文从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影响出发,选取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指标计算河南省制造业近8年的集聚状况,并进一步测度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区位商,得出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较明显的5个行业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河南省制造业集聚度高的五个行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最后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区位商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家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方针,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它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作为人口与农业大省,有着自身独特的自然和地理优势,随着河南省2008年以来的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颁布,河南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研究产业集聚与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1.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通过查找《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得到河南省20082015年的产值结构,发现河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份额比较高,且在波动变化中稍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所占比重自2008年以来在不断上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所占份额。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目前仍然是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故对第二产业的具体行业分析很有必要。

2.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现状近几年来,河南省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上都在不断增加,资产总计也不断增加,制造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下面利用河南省2008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制造业区位商,得到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趋势,如图1所示。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概述了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包括产业集聚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差异。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演变趋势,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分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文章还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基于相关数据,从产业集聚度、区域分布、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产业集聚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度也在逐步提升。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一方面,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产业带。

从行业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1852020年01期 (1月上旬)区域经济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以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26个省份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三大区域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态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均存在空间异质性。

对于东部,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西部,金属制品业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而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中部的金属制品制造业同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汽车制造业对区域经济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位熵引言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1]。

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主要通过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共享等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负外部性主要产生于集聚的中高级阶段,由于集聚地生产成本高、技术创新难突破、拥挤效应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呈现负面影响[2]。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模型选择1.研究内容(1)区域划分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八个细分行业。

本文选取我国26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年限区间为2012—2017年。

而且随着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区域进行分析。

表1省份区域划分区域省市中部区域 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西、黑龙江、吉林东部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海南、 江苏、广东、辽宁西部区域 贵州、四川、广西、云南、重庆、甘肃、陕西(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基于本文研究目的,选取了各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

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

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

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

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

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

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摘要: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到空间经济学理论都有从各自领域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所解释。

我们从江苏沿江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着手研究,试图以地理集中度为衡量指标,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各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影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

实证结果说明,本地市场规模、产业关联和FDI 是影响江苏沿江产业集聚形成的显着因素。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地理;因素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Jiangsu industries. Using industries as observations, we regress the LQ measur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xy for the presence of market scale, labor market pooling, input sharing, product shipping costs, natural advantage, FDI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xies for market scale, input sharing and FDI have the most robust effect, positively influencing agglomera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important factor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2024年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其工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业产业集聚现象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内蒙古工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工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规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同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工业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

内蒙古地区的工业产业集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内蒙古地区工业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工业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公开资料、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内蒙古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多个省份和自治区,交通便利。

同时,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能源资源,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2. 政策支持政府在工业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策支持是促进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地区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工业产业的集聚。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动力。

内蒙古地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工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

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

制造业集聚的现象及特征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数量众多,且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企业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
企业高度集中
产业链完善
创新氛围浓厚
资源共享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制造业集聚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激发企业间的创新与合作。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研究结论,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进入集聚区。
促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升级
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例如,制造业集聚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制造业集聚也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交流,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水平。
研究创新
研究创新与贡献
制造业集聚现象概述
02
03
制造业集聚的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集聚现象会发生变化,可能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阶段。
制造业集聚的定义
01
制造业集聚
指在一定区域内,制造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02
制造业集聚的形成
受到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禀赋、交通便捷性、政策扶持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和模型的简单化
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还存在一些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地方,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例如,一些模型只考虑了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

特别是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州市的城中村——康乐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了众多服装生产企业的集聚地。

本文旨在以广州康乐村的服装生产企业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现象、动因、影响及其优化策略。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Especially in big cities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active regions in China, Kangle Village, a city village in Guangzhou, has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numerous clothing production enterprises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aims to take the clothing production enterprise in Kangle Village,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explore the phenomenon, motives, impac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urban villages.文章将对康乐村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进行简要介绍,明确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产业集聚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
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本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
(一)产业基尼系数
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由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二)区域规模优势指数
区域规模优势指数也称为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 产业的产值指标。

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

指数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

相对于基尼系数,该指数能更好的从区域角度分析产业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产业集聚能力。

(三)H指数
H指数指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中,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Xj代表j企业的规模,sj,=Xj/X代表第j 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Ⅳ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

日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的一个权重,通常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大。

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个优点:一是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二是能及时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

由于日指数是用市场相对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所以H值对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市场占有率很小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相对迟钝;三是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

H指数的缺点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而且含义不直观。

(四)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为解决产业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llision和Glaeser利用源于企业定位选择概率模型的镖靶模型,构造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假设某经济体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 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

Ellision和Glas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Ellision和Glaeser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能够进行跨产业、跨时间的比较,是目前最常被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所采用的测度方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和计算说明
尽管产业集聚现象已呈现从工业向第三产业扩展的趋势,但工业仍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

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2000、2001、2005年中国工业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83.90%、84.36%和86.15%,因此以制造业为对象研究中国产业集聚水平变化趋势具有代表性。

由于2004版《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开始采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对行业进行分类,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我们选择的研究时段为2003~2005年,研究对象为我国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c门类制造业中的30个大类(即2-SIC)行业。

本文的样本数据源于2004~2006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鉴于Ellision和Glaeser产业集聚γ指数的优越性,本文将采用该指数来测度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产业集聚γ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我国制造业2003~2005年间的产业集聚γ指数。

参照Ellision和Glaeser关于产业空间集聚指标的三个划分区间:(1)r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较高,我们将2005年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按照指数进行分类排序。

综合分析发现:
第一,从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γ指数变化情况看,2003~2005年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3个行业的γ指数增长,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趋势加强。

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增幅均超过150%。

这些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较强的规模效益,且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是成熟型产业,增幅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老的行业过去较分散,起点基数小,因此集中指数稍有增长便显得增幅较大。

γ指数下降的行业有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7个行业,这些行业中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属于目前各地发展经济大力扶持的行业,这两种类型的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下降可能是因为各地重复
建设严重。

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增强与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模式转为集约模式,区域的发展也强调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并以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调整,产业内集聚度的提高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全球布点、外包等分工协作深化、虚拟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供应链的全球最优配置,使得各国和地区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促使集聚程度不断增强。

第二,比较30个制造行业2005年产业集聚γ指数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资源相关产业集聚在原料所在地。

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等;二是由于地方生产传统形成的集聚地,如家具制造业等;三是一些中高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此外,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产业从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劳动密集型转移的过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γ指数在3年的计算结果中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可能是因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易集聚,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相对突出。

第三,通过30个制造行业2005年产业集聚γ指数可知,30个制造业中有9个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明显,12个制造业行业产业分布处于均匀状态,9个制造业产业集聚不明显,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尽管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普遍存在,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色有待进一步突出。

三、结论及启示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将更加集中。

因此,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趋势加强的研究结果也从侧面支持了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的预测。

同时,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要素禀赋、贸易成本、规模经济、外在性(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等)、市场关联等是影响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