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实地考察(或视频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特色的细致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学生对园林艺术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文风著称。
《苏州园林》是其描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PPT课件,包含叶圣陶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园林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心中的园林”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园林美景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苏州园林特色的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园林美学:讨论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设计的艺术原则和文化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苏州园林》是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于文章总分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强调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
但是,学生在绘画原理和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 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画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示范课教学课件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 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 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 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 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 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返回
谢谢观看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我国古代宫殿到近代住房为 例,更准确、具体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是设计者有 意为之。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④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布置几块玲珑 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②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 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 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 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 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 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新课导入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苏州现存的园 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
20
现存园林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 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共同来 品赏苏州园林之美。
苏州 园林
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谨。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20 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 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学情分析】1.作为初二阶段的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所以,本节课梳理说明文知识的学习,侧重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适当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主要内容是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教学思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较大的潜能,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苏州园林的魅力。
【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探究自然之趣的设计特色。
2.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最近学习累不累呀?(累了)那老师这节课呢,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山,玩水,赏园林。
(师配乐解说: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美誉的苏州园林常在心头萦绕。
走访苏州园林,探寻“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盛景,领略“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的万种风情。
苏州园林之美,美在建筑、自然、人文融为一体,美在“雨惊诗梦留蕉叶,风裁书声出藕花”的东方神韵。
苏州园林把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让你不出城阁而获山水之怡,身处闹市而得泉林之趣)孩子们,想不想去?想。
去不了怎么办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老先生的脚步,神游苏州园林。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举例解释:
-词语理解:如“匠心独运”,在课文中指园林设计者的巧妙构思,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苏州园林的核心特点,这对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其次,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我也发现,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教学活动显得过于仓促。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需要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热爱,提高艺术创造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苏州园林》,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9课 苏州园林 教学课件

第八页,共三十页。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①②)
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
第二部分(③-⑨) 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⑩)
写苏州园林还有不少其他特点。
第九页,共三十页。
精读细研
重点品析第一、二段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 “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 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峦,连绵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
自出心裁: 心中的设计、构思。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第七页,共三十页。
整体感知
特征
导思1.苏州园林
具有什么特征?
关键词 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
多角度
导思2.作者从哪 些角度介绍了苏 州园林?
第十七页,共三十页。
疑难探究
2.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
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如画;先概括写“ 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从 大处着眼的,然后说角落、门窗、色彩是从细节说明的。因此这篇文 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 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2. 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标本。
第十页,共三十页。
精读细研
3.“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
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的“轩榭临水,仿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为例,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并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作。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时,可以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苏州园林照片和课文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将园林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园林设计草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苏州园林的布局原则和美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草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和现代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如“轩榭”、“曲径通幽”等。
4.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培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感知与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描述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重点讲解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山水等方面的描绘,如“曲径通幽”、“借景生情”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识记生字词及其用法:重点学习生字词,如“轩榭”、“藻荇”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构造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构造。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立有重大奉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入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考虑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构造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构造呢?由同学讨论,老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讨论归纳: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苏州的。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那同学们能说说看,苏州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是啊,苏州之美,就美在它的山水,美在它的园林,美在它的富庶,美在它的历史悠久,美在它的文化底蕴深厚。
而苏州的园林更可以说是领千年风骚,成为了苏州永久的骄傲。
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那同学们知道苏州都有哪些特别有名的园林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等。
好,那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些这些园林的图片,初步领略一下这些园林之美。
(多媒体展示)美吗?美!那老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希望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相关知识的资料,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1、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苏州的园林,以典雅淡朴、小巧玲珑著称。
据说,在明清两代,苏州的私家园林多达200处。
苏州园林面积较小,一般在10亩以内,大的也不过几十亩,各个园林都能做到处处入画,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2、沧浪亭——在苏州市城南人民路三元坊,原为吴越时(907~926年)广陵王的花园。
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始建沧浪亭,并写《沧浪亭记》。
南宋初年成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名园。
3、狮子林——位于苏州市城东北园林路,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其师中峰和尚而建,名“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
因为园中有很多石峰都似狮子形,故名“狮子林”。
4、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城内东北街,为苏州最大的名园。
它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实为苏州园林之冠。
5、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茸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
小结:可以说,苏州的园林,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美”的享受。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叶老笔下的苏州园林有何奇趣之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二、了解作者,清除字词障碍。
1、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的图片册写的序言,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选入课本时删去了第一节,并把文题改成了《苏州园林》,我们把它当作一篇说明文来读。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并不就苏州园林的某一处作介绍,而是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为我们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字词读音及解释。
(见多媒体展示)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在听读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2、范读读得怎么样,不错吧。
那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我们说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才能吸引人。
其实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所谓他山之石嘛。
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明确:于园奇在磊石。
4、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或者说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或者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呢?(用文中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文眼。
出示多媒体。
四、研读课文,明确特点。
1、请各位同学快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怎样围绕中心展开苏州园林这幅完美的画卷的。
2、读完了,就请同学起来说说如何体现它的处处入画的原则的呢?或者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们设计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下功夫的呢?明确: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园林设计者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多媒体展示)P213、这四个“讲究”与下文的一些段落有什么联系?明确:分别领起下文的3、4、5、6四个段落。
追问:那么第2段与下面的3、4、5、6四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下文的3、4、5、6四个段落就是通过四个讲究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
也说是说四个段落与第2段的四个讲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P22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苏州园林的这四个方面的美。
(多媒体图片展示)P23--535、那么感受了园林设计的四个讲究给我们带来的美以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这四个词用的是否精准?(多媒体展示)P54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6、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成为处处完美了吗?明确:不,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园林设计者对小处也“不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7、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哪几个段落介绍了这细微之处的美呢?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P55明确:7、8、9三段。
苏州园林讲究各个角落图画美;讲究门窗的图案美;讲究色彩的搭配。
这几节也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也巧妙地照应了第二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那么,这7、8、9三段与前文的关系又如何呢?很明显,这7、8、9三段也属于分说。
(多媒体展示关系)P568、让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具体感受一下这些细部的美。
(多媒体图片展示)P57--749、到这儿,我们已饱览了苏州园林的美,那么课文第10段又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
以此作结,激起人们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美好愿望。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的深亥体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为我们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分项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四个大的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再用简略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细部的特征,从而使我们读者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上清楚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本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从各部分来看,是按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的顺序来说明的。
这样文章条理十分清楚。
五、反馈迁移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叶老的笔,充分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独特的魅力,相信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映衬美、镂窗廊子的层次美,一定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州园林,当得起园林之冠吗?当得起,确实,古人说得不错,“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六、布置练习。
1抄写词语。
2找出课文中运用到说明方法的句子,指出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思考有何作用。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指读第2段,回答本文说明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学习3——6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精讲)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技术”指工作操作的技巧,“艺术”是指有创造性的操作技术。
这句话指假山的堆叠是一项有创造性的工作,突出设计者的巧妙匠心。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