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设计doc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doc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三、教学时间:40分钟四、整体分析与构思: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源于岩石。
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土壤、放大镜、镊子、小勺、木棒、白纸、塑料杯、水(加入明矾,起加速沉淀的作用)、更长时间沉积下来的水中的土壤微粒、抹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出示土壤的图片;2.介绍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土壤层,这节课我们研究土壤,揭示课题。
观看图片引出话题二、讨论研究方法1.土壤中有什么,同学们打算怎样研究?2.学生说一说研究的具体方法,以及可以使用的工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上《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上《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教学设计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势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势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坎坷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看描述常见地势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势图,能在地势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势研究的爱好,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明白典型地势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势图中发觉整个地球地表地势地貌的分布和特点,明白并描述各种地势地貌的特点。
【教学预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预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预备一份世界地势图、中国地势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势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势图、中国地势图、家乡地势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现自己到外地旅行的照片,问:你明白这是什么地点吗?从照片上,你能够感受到那儿的地势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势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势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能够说说那儿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势是如何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势1、学生初步交流展现。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伙儿介绍该地点,注意说清晰地势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势,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势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专门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续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专门大,地势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曲折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势。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势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势。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势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势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群学
阶段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本单元的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关注地表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防因人类活动而加剧的自然灾害。
二、活动分析和建议
(一)本单元教学容及结构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一是因为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是最普遍的现象,二是因为这部分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
这部分容共有4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通过模拟下雨,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推测、模拟实验等活动,认识到降水量大、土地的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造成土地严重被侵蚀的主要原因;“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观察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了解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呢,活动程序是: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去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的地形特点,并带来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认识更大围——中国和世界的地形;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为什么不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地形开始呢?这是因为仅从学生
生活的地区去认识地表的多种地形是有一定局限的。
兼顾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多样地形的要求,从学生见过的地形人手进行教学还是比较合理的,其中也包括了家乡的地形特点。
当然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图片,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的图片要能反映常见的一些地形地貌;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照片,让持有者上去介绍;要求介绍的学生主要描述所看到地形的特点;在介绍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帮助和启发。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如何处理单元资料页的容
本单元资料页的容也是单元教学容的一部分,它起到拓展和延伸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
其中“我们的土壤妈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著名诗作。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对土壤的作用,以及土壤对人类、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做了非常全面的、具体的和生动的描述,对学生树立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是有意义的,可放在“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结束后进行。
第三单元练习题(35-36课时)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3、地球上陆地的面积比海洋的面积(少)一些。
4、地球的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有关。
6、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可能会(破裂)。
7、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10、(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12、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重)的物体先沉积。
13、(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4、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吐鲁番是个(C )。
A、高山
B、平原
C、盆地
2、地势低平而宽广是(B )地形特点。
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A),压力越来越(C)。
A、高
B、低
C、大
4、地壳主要是由(A )构成的。
A、岩石
B、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B )。
A、侵蚀B、风化C、沉积
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从小到大分为(C)。
A、沙粉沙沙砾黏土
B、沙砾沙粉沙黏土
C、黏土粉沙沙沙砾
7、(C ),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8、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在大河的(C )流域形成。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9、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C)。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10、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B)。
A、牛顿
B、高士其
C、赫歇耳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3、(×)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沉积作用的结果。
4、(√)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6、(√)暴雨时径流浑浊,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泥沙。
7、(×)上游河床一般会堆积许多鹅卵石和细沙。
8、(√)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9、(√)人类自身的活动在改变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10(×)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四、探究题(30分)
研究的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推测:有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大。
实验方法:用对比实验,一组有植物覆盖,另一组无植物覆盖。
实验器材:饮料瓶有植物生长的土无植物生长的土有孔的水槽水接水容器等
不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
相同不变的条件:土地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
实验步骤:分别在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地上降同样大小的雨,观察两组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实验结论:有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