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
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防雷接地

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防雷接地发表时间:2016-12-22T13:38:27.1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21期作者:李天宇马远[导读] 文中对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防雷接地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行唐县供电分公司河北行唐 050600)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系统对防雷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从当前我国电网防雷技术的发展来看,一次系统防雷基本达到了安全、可靠的目的,不会出现严重的雷击事故。
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微型电子仪器为基础的二次系统在电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这些设备由于耐压水平低,一旦出现雷击事故就可能出现损坏,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重视对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保护技术的研究,为推动变电站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文中对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防雷接地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变电站;二次设备;防雷接地 1导言工业的发展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的供电量已将无法满足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电力行业不断提升发电量,在原来标准上提高输送电量的容量。
电力系统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电力行业要做好各环节的质量保证工作。
由于我国是雷电频发的国家,南方地区每年的5、6月份是雷电频发的高峰期,如果雷电侵入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造成雷击事故,将会产生很大的损失。
文章主要通过说明雷电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入侵途径,以及二次设备的耐雷电强度,阐述变电站系统中的二次设备防雷接地技术,以实现我国发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2雷电入侵变电站建筑物内设备的途径分析 2.1配电线路引入的雷电过电压变电站二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雷电流主要通过通信电缆或电源线传至母线,然后通过母线传导至配电机房控制系统。
在传导过程中,其电压峰值被安装在变电系统中的避雷保护装置削弱,又受到变压器低压出线的平波作用的影响,最后到达配电控制系统的电压强度基本不会对配电系统造成安全威胁。
广东电网公司110kV~500kV交流架空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导则

广东电网公司110kV~500kV交流架空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导则(试行)广东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基本原则 (4)5 同塔多回线路防雷总体技术要求 (8)5.1基本要求 (8)5.2降低接地电阻 (8)5.3加强线路绝缘 (9)5.4减小保护角 (12)5.5安装耦合地线 (13)6 继电保护和自动重合闸装置技术要求 (13)7 同塔多回线路不平衡绝缘配置技术要求 (14)7.1增加绝缘子片数 (14)7.1.1 同塔双回线路 (14)7.1.2 同塔四回线路 (15)7.1.3 基于增加绝缘子片数的不平衡绝缘配置方案 (15)7.2加装线路避雷器 (17)7.2.1 基本要求 (17)7.2.2 用于易击段防雷保护 (17)7.2.3 用于变电站侵入波保护 (18)7.2.4 用于同塔线路不平衡绝缘配置 (19)7.2.5 基于加装线路避雷器的不平衡绝缘配置方案 (20)7.3加装绝缘子并联间隙 (20)7.3.1 基本要求 (20)7.3.2 用于保护线路绝缘子 (21)7.3.3 用于同塔线路不平衡绝缘配置 (22)7.3.4 基于绝缘子并联间隙的不平衡绝缘配置方案 (23)7.3.5 安装和运维要求 (24)8 同塔多回线路差异化防雷措施的选择 (25)8.1新建线路 (25)8.1.1 基本原则 (25)8.1.2 差异化防雷措施选择 (25)8.2运行线路 (26)8.2.1 基本原则 (26)8.2.2 差异化防雷措施选择 (27)前言广东地区雷电活动强烈,雷击一直是导致输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
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由于杆塔高易发生雷电反击同时跳闸事件(以下简称“同跳事件”),对供电可靠性影响较大。
为减少广东电网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雷击同跳事件,降低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防雷运行风险,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方案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解决方案设计单位广州市中能通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7年7月目录一、概述 (3)二、防雷理论和设计依据 (3)2.1 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完善的雷电保护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防雷方案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变电所低压用电系统防雷接地方案 (4)3.1外接地网 (5)3.2室内等电位连接 (5)3.3 通过防雷器建立等电位连接 (6)3.3.1 交流电源的防雷 (6)3.3.2 直流电源的防雷 (6)3.3.3 信号系统防雷 (7)3.3.4 GPS天馈线的防雷 (7)3.3.5RS232端口的防雷 (8)3.3.6 PT回路的防雷 (8)四、工程图纸 (10)室内的等电位连接见工程图CSZY-SNJD (11)变电所电源防雷器配置图CSZY-SPD (12)五、技术说明 (14)V20-C/3+NPE-AS 声光报警 (15)一、概述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自从人类进入到电气化时代以后,雷电的破坏由以直击雷击毁人和物为主,发展到以通过金属线传输雷电波破坏电气设备为主。
随着微机保护系统进入变电站自动控制系统,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先进,其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但从防雷角度来说,其防雷电电磁脉冲侵害的能力却明显下降,近年来,电力二次系统遭雷击灾害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保护措施研究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保护措施研究【摘要】介绍变电站二次系统接地要求与类型,分析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浮点接地和混合接地四种方式的优缺点并阐明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信号与电源防雷、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屏蔽电缆可靠接地几种防雷接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保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避雷技术和避雷材料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的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在保护变电站一次雷电过电压获得可喜的成绩。
但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二次系统以微电子为主的元件,运行电压只有几伏,信号电流也是微安级的电子设备就难以承受高能的雷电暂态冲击,如何能使得二次系统设备在恶劣的雷电环境安全运行是电力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合理有效的接地措施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二次设备免受雷电暂态过电压冲击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同的变电站面临着的运行环境不同,二次设备防雷接地方式的处理是也各有千秋,这需要研究雷电入侵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途径、干扰以及各种影响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采取防止雷电侵入的保护方式,改善接地网防雷性能。
1.变电站二次系统接地要求与类型转移由于雷击或者线路故障引起的暂态电压,实现在暂态极限范围之内允许这些暂态过电压在电路元件上,通过整个系统与电路、装置之前提供低阻抗公共参考点以使得变电站二次设备受到的干扰最小,实现降干扰至最低水平的目的。
另外,由于接地时间过长在高频信号时容易引起高阻抗,从而产生很高的反击电位,从而对二次设备造成影响。
因此,在系统内接地时间不宜过长。
从功能上划分,电力系统交流电气装置可以分为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和保护接地三种接地类型。
大多数二次侧系统是采用接地系统,依靠保护接地作用减少电磁干扰,实现防雷的目的。
由于二次系统设备所处室内,大大降低了受雷直击的可能性。
但二次系统必须与一次系统连接方可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样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都会受到一次系统防雷接地的干扰,形成回路,与此同时二次电缆也作为一二次系统的连接通道。
深圳供电局110kV变电站技术标准

DL/T 401-2002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
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DL/T 5221-2005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GB 50227-1995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 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HJ/T24-1988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2-19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DL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GB 50293-1999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05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3.8 平均风速:
2.7m/s
3.9 雷电日:
90 日/年
3.10 污区:
按污区分布图
3.11 环境:周围空气不受腐蚀性、可燃性气体或水蒸气等明显污染,周围环境无经常性剧烈振动。
4 站址选择和站区布置
4.1 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原则ຫໍສະໝຸດ 4.1.1 靠近负荷中心。
4.1.2 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数值:
表 4.1.7
各类区域噪声标准值
单位:Leq [dB(A)]
共 31 页 第 4 页
F.02.00.05/Q108-0001-0905-5874
类别 0 Ⅰ Ⅱ Ⅲ Ⅳ
昼间 50 55 60 65 70
深圳供电局 110kV 变电站技术标准
夜间 40 45 50 55 55
注:1、各类标准适用范围由地方政府划定; 2、0 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3、Ⅰ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4、Ⅱ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及商业中心; 5、Ⅲ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6、Ⅳ类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电力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化管理创新与实践

电力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化管理创新与实践电力二次设备和系统等多为低压电子计算机类产品,受雷电过电压影响更为明显,易导致电力监控系统发生控制失灵、误控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电网企业在二次系统大量安装SPD防雷设备,极大程度减少了雷击损坏设备事故的发生,有效的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 概述长期以来,如何减少和预防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损害,降低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是电力行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方向。
电力二次设备和系统等多为低压电子计算机类产品,受雷电过电压影响更为明显,易导致电力监控系统发生控制失灵、误控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电网企业在二次系统大量安装SPD防雷设备,极大程度减少了雷击损坏设备事故的发生,有效的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前期安装的大量二次防雷设备存在着设备功能配置差异大、工程建设质量管控不足、运行状态不可知、检测维护困难、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诸多安全隐患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极大降低了防雷设备对二次系统的保护能力。
基于上述现状,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协同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指导,开展了电力二次防雷规范化管理创新与实践,通过设备配置规范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维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二次防雷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
创新成果在广东电网1000余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工程应用,全面提升了防雷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运维工作效率,有效保障二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电力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设备现状分析目前,国内二次系统按照国家及行业标准技术要求配备了各种防雷保护设备,大幅减少了雷击损坏二次设备事件的发生,有效的保证了电网的可靠运行。
但是,由于管理标准不统一,调度主站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保护、交直流电源等设备配套的防雷器由系统集成商统一采购,品牌、型号众多,结构、样式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隐患问题,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2.1功能配置差异大(1)防雷设备结构标准差异大在运的的防雷产品多为民用产品或者多行业通用产品,须进行复杂的拆接线才能开展检测,工作效率极低、作业风险极高;多数不具备状态监测功能,难以及时发现防雷设备不正常状态;大部分防雷设备不可在线插拔,导致现场难以按标准要求开展防雷器定期检测工作。
关于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保护及措施

关于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保护及措施【摘要】雷电对变电站法二次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保护,这对于变电站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变电站二次系统,提出具体的防雷保护的技术措施,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保护;措施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变电站的设施越来越完善,大大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了人们的供电需求,但是在阴雨雷电天气中,变电站二次系统容易遭受到雷击,严重危害弱电设备,产生许多安全问题,如通信中断、系统退出等,不利于电网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必须要结合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特点,提出相关的技术措施,加强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保护,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这对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此进一步探讨了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保护及措施。
1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特点变电站二次系统指的是各种二次设备的总称,主要包括自动化设备、内保护设备以及交直流电源系统等,具有监控、保护、故障录波以及微机检测等功能,能够实现对变电站的自动化监控,因此变电站二次系统在电网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阴雨天气中,很可能会出现雷击现象,对变电站二次系统产生危害,雷电产生电流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雷电击中变电站二次系统附近的大地以及架空线路,从而产生电流,危害变电站的设备,另一主要是由于电磁感应以及静电引起的冲击过电压,对变电站二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其侵入自动化系统方式主要为各种与之相连的线路以及接口,因此很容易破坏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二次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的还可以能引起雷击事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电力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 雷电放电的危害形式雷电是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危害,其侵入变电站二次系统有很多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雷击:雷电产生的电流不是主要的破坏力,而是这种强大的雷电流会转化为热能,当其击中某种物体时,会引起物体燃烧,严重损坏物体,如果遇见易爆物体,还会发生爆炸。
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

仅供个人参考QB ICS:CCS:F29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001 1122.03-2007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he grounding for lightning of secondary system of substations of Guangdong power grid2007-01-15发布2007-01-15实施广东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一般性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变电站二次系统接地与屏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SPD配置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电源系统的防雷接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信号系统的防雷接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摘录)目录1、术语和定义 (3)2、SPD配置原则 (4)2.1 电源系统的防雷接地 (4)2.2 信号系统的防雷接地 (5)3、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6)3.1 电源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6)3.1.1 工作环境条件 (6)3.1.2 整体要求 (6)3.1.3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7)3.1.4 限制电压 (7)3.1.5 响应时间 (7)3.1.6 着火危险性和热稳定性 (7)3.1.7 泄露电流 (7)3.1.8 安装规范 (8)3.2 信号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8)3.2.2 整体要求 (8)3.2.3 传输特性要求 (9)3.2.4 安全性能 (9)3.2.5 安装规范 (9)4、现场验收试验 (10)4.1 现场验收试验应在产品现场安装完成后、准备投入运行前进行。
(10)4.2 现场验收试验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0)1、术语和定义1.1 变电站二次系统指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GPS对时系统、通信系统、遥视系统、交直流电源系统等各种二次设备的总称。
1.2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SPD)指通过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一种装置,它至少包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也称浪涌保护器。
1.3 电压限制型SPD(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没有电涌时具有高阻抗,但是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上升,其阻抗将持续地减小的SPD。
常用的非线性元件是: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
这类SPD有时也称作“箝位型SPD”。
当出现电涌并达到或超过箝位值时,其阻抗将迅速地减少的SPD。
1.4 电压开关型SPD(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在无电涌时呈高阻抗,有浪涌电压时能立即转变成低阻抗的SPD。
电压开关型SPD常用的元件有: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
这类SPD有时也称作“短路型SPD”。
1.5 保护模式(modes of protection)SPD保护元件可以连接在相对相、相对地、相对中性线、中性线对地及其组合。
这些连接方式称作保护模式。
1.6 退耦元件(decoupling elements)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SPD之间的能量配合,消除盲点,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1.7 标称放电电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 In )流过SPD具有8/20µs波形的电流峰值,用于Ⅱ级试验的SPD分级以及Ⅰ级、Ⅱ级试验的SPD的预处理试验。
1.8 冲击电流(impulse current Iimp)它由电流峰值和电荷量确定。
其试验应根据动作负载试验的程序进行,用于Ⅰ级试验的SPD分类试验。
1.9 最大放电电流(冲击通流容量 maximum discharge current Imax)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对地,通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的最大限度的电流峰值。
最大放电电流一般不小于标称放电电流的2倍。
1.10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 Uc)允许持久地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
其值等于额定电压。
1.11 限制电压(measured limiting voltage)施加规定波形和幅值的冲击电压时,在SPD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
1.12 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由于在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SPD所引起的损耗。
它是在SPD插入前传递到后面的系统部分的功率与SPD插入后传递到同一部分的功率之比。
插入损耗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1.13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 earthing system)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1.14 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 bonding)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1.15 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 network)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正常不带电)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1.16 等电位隔离用非线性器件将不宜直接接地的设备和公共地网进行等电位连接,需要泄流时设备和地网间处于暂态等电位,无电涌电压时设备和地网隔离。
2、SPD配置原则2.1 电源系统的防雷接地2.1.1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配电系统宜采用三相五线制(TN-S),中性线除了在站用变处单点接地外,在配电系统的其他地方严禁下地。
2.1.2 站用变低压侧至交流配电屏(或交流稳压电源)的三根相线,应在交流配电屏进线侧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的第一级(开关型)和第二级(限压型)组合型交流电源SPD。
SPD耐受冲击电流不小于20kA(10/350µs)。
2.1.3 独立的二次交流屏各段交流母线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µ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2.1.4 直流屏的交流充电电源入口处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µ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2.1.5 直流屏的直流母线输出端宜安装具有正极对地、负极对地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µs)的直流电源SPD。
2.1.6 保护小室交流电源入口处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µ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2.1.7 保护小室直流电源入口处宜安装具有正极对地、负极对地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µs)的直流电源SPD。
2.1.8 控制室内应使用限压型或组合型的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的SPD,禁止在回路上加装退耦元件。
2.1.9 所有电源SPD都应串联相匹配的联动空气开关以便于更换SPD和防止SPD损坏造成的短路,空气开关的额定电流应参考所接SPD的标称放电电流来选择。
2.2 信号系统的防雷接地2.2.1 在GPS主时钟的天线接口处应安装最大放电电流不小于15kA(8/20µs)的相应的信号SPD。
2.2.2 控制室远动屏至通信屏的语音线或RS232等信号线,应在远动屏侧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kA(8/20µs)的相应信号SPD。
2.2.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通信线(如RS232、RS485等)应在两端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kA(8/20µs)的相应信号SPD。
2.2.4 从场地引入的监控线(如图象监控视频线等)应在监控屏内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5kA(8/20µs)相应的信号SPD。
2.2.5 从高压场地到控制室的通信线路(如RS232、RS485、CAN总线等)应在控制室相应屏柜处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5kA(8/20µs)的信号SPD。
3、SPD的选型技术要求3.1 电源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变电站二次系统用SPD的安全性能必须符合站内设备运行的特定环境要求,电气性能必须符合站内各系统设备要求,不能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
3.1.1 工作环境条件在如下规定的环境条件下,SPD应能正常工作。
温度范围:-10℃~+70℃湿度范围:≤95%大气压力:70kPa~106kPa3.1.2 整体要求3.1.2.1 外观质量a)电涌保护器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及变形,紧固件应牢固,颜色应均匀无明显差异。
b)标志应完整清晰、耐久可靠,且铭牌不应出现移动和任何翘曲现象。
c)电涌保护器外型及尺寸应适合在电力屏柜内安装。
3.1.2.2保护模式a)交流SPD应具备相线与地线(L-PE)、中性线与地线(N-PE)的保护模式;b)直流SPD应具备正极与地线(V+-PE)、负极与地线(V--PE)的保护模式。
3.1.2.3 分离装置SPD在故障或失效时,应有与电源系统永久断开的分离装置。
电源SPD必须有严格措施确保其损坏时不引起电源线路短路等电气故障。
3.1.2.4 告警功能a)SPD正常或故障时,应有能正确表示其状态的标志或指示灯;b)SPD宜具备远程集中监测或集中告警的接点。
3.1.2.5 标称放电电流值电源SPD的标称放电电流必须是每线的值。
3.1.3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1)应用在220/380V三相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不应小于1.15Uo。
(Uo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2)应用在直流110V和220V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不应小于额定电压的1.5倍。
3.1.4 限制电压电源SPD的限制电压值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第一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2800V(在标称放电电流20kA(10/350µs)冲击下)。
第二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800V(在标称放电电流20kA(8/20µs)冲击下)。
第三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4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µs)冲击下)。
110V直流SPD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0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µs)冲击下)。
220V直流SPD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4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µs)冲击下)。
3.1.5 响应时间限压型SPD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5ns,开关型SPD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100ns。
3.1.6 着火危险性和热稳定性交直流电源SPD的外壳应达到GB/T2408-1996所规定的FH-1和FV-0防火等级。
3.1.7 泄露电流电源SPD的泄漏电流应小于20µA(75%标称导通电压)。
3.1.8 安装规范1)电涌保护器各接线端应分别与电源线路的同名端相线连接,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与保护接地线(PE)接地端子排连接,接地端子排应与所处防雷区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排连接。
各级电涌保护器(SPD)两端连接导线应平直,长度不宜超过0.5m。
2)带有接线端子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应采用压接;带有接线柱的电涌保护器应采用线鼻子与接线柱连接。
3)电源电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最小截面应按表1选择。
表1 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3.2 信号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变电站二次系统用信号SPD应符合被保护设备对传输协议、传输速率的要求,其在线阻抗、匹配阻抗、工作频率、衰减等电性能参数也必须符合站内相应设备的要求,不能影响被保护设备的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