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7七章特定水体的污染及自净
水污染和水体自净(课堂PPT)

水处理
给水处理
废水处理
▪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原水 混
沉
过
消 饮用水
凝
淀
滤
毒
最常用的地表水处理流程
.
23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废水处 理原则
改革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量
例如,采用无水印染工艺可以消除印染废水的排放;采用无氰 电镀可使废水中不再含氰等。
溶解氧浓度随着有机物 被微生物氧化分解而大 量消耗,很快降到最低 点;随后,由于有机污 染物的无机化和藻类的 光合作用及其他好氧微 生物数量的下降,溶解 氧又渐渐恢复到原来的 水平。
.
17
水体自净
a——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累积耗氧量) b——水体复氧曲线(累积复氧量) c——氧垂曲线 CP——最缺氧点(氧垂点)
娱乐旅游和
水
水上运动
水能利用
航运、景观用水
7
生态用水 .
水循环和污染
▪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或放射性
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 群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无机污染物质、无机有 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 、需氧污染物质、植物 营养物质、油类污染物 质 悬浮物质污染、热污 染、放射性污染
生物法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 的作用,使废水中 呈溶解和胶体状态 的有机污染物转化 为无害的物质。根 据微生物类别可分 为好氧生物处理和 厌氧生物处理。
实际废水处理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
.
25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按照不同处理程度分)
一级处理
考研-环境保护概论第七章-水污染与防治

❖
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
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
康的现象,就是人们常常说、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发生变化,抑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影响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影响渔业,破 坏生态平衡,并使水体不适于作饮用水源或其他用工农业用水。 ❖ 2、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如汞、镉、铅、 砷、铬等。
❖
5、有机毒物污染:如农药、有机染料、多环芳烃等,对人体往往具
有毒性,有的能引起急性中毒,有的可引起慢性中毒,有的还有致癌、
致畸、致突变作用。
物理性污染 悬浮物污染:影响水体外观,增加水体的浑浊度、妨碍水中植物的光 合作用等。 热污染:主要是由工厂等排放的冷却水。会使水温升高,使水中的溶 解氧下降,微生物活动加强,使有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加大等。 放射性污染:主要由原子能工业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引起。
❖
1、混凝:投放化学药剂以破坏胶体和悬浮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
(真题)有机废水的处理工艺
废水工艺处理技术
❖
物理法:主要是使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与废水分离。
❖
1、截流:以栅格或筛网作为污水处理厂的第一个处理工序。
❖
2、沉淀:工作原理是重力沉降。
❖
3、过滤:利用粒状介质层截留水中细小悬浮物的方法。过滤常用于废水的
深度处理和饮用水的处理过程。
❖
4、气浮: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
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这两项的水质指标都是用 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
(真题)BOD(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摄氏度时, 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分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氧量。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 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6水体污染与自净

稀释
通过加入清洁的水,降低污染物浓度,使水质得到改 善。
挥发
某些溶解度较低的气体可以自然挥发,从而降低水中 的溶解性污染物。
化学净化
中和
通过酸碱中和反应,降低水体的酸碱度,减少对 水生生物的毒性。
氧化还原
通过化学反应,使水中的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 得以转化,降低毒性。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总结词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是指由有毒有害化学 物质引起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工 、制药、染料等产业。
VS
详细描述
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 、酚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具有致癌、致 畸、致突变等危害,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 康造成严重威胁。
03 水体的自净作用
CHAPTER
物理净化
水体污染与自净
目录
CONTENTS
• 水体污染概述 • 水体污染的类型 • 水体的自净作用 • 水体污染的防治 • 水体污染与自净的实例分析
01 水体污染概述
CHAPTER
水体污染的定义
定义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 生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质下降,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影响人类和其他 生物正常利用的现象。
总结词
某河流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但通过自然净化作用逐渐恢复。
详细描述
某河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了严重的工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排放的污染,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水体浑浊,生物 多样性减少。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治理措施的 加强,河流的水质逐渐恢复。自然净化作用发挥了重要 作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开始逐渐恢复,水体逐渐变得 清澈透明。
04
水体污染的影响
02水体污染与自净.pptx

生物净化
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可以 使污染物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有 机物无机化,有害物无害化,浓 度降低,总量减少。
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 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方程:
有机物降解:
d L
dt
K1 L
L L0 eK1t
x L0 (1 eK1t )
3. 工业废水的污染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4. 水污染危害的严重性 对地面水体的任何污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节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 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城市污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处理厂
3. 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管理,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有关 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
污水的 最终出路
排放水体 工农业利用 地下水回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污
水 排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放
GB 18918—2002
水
体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
第一节 水体污染 第二节 水体自净 第三节 水污染控制方式
第一节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概念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 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 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 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
一般情况,影响水体生态平衡的关键是水中的DO。
(e K1 t
eK2t )
水质与水体自净PPT课件

平衡 破坏
给水 处理
自然循环
取水
排放 社会循环
平衡 破坏
水污染控 制工程
-
16
第二节 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体是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水库、 地下水的总称。
按水体的类型 海洋水体和陆地水体
陆地水体---地表水水体和地下水水体。
-
17
第二节 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
-
8
第一节 水资源及水循环
一、水资源(Water resource)
现在或将来,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总称。 ☆水资源总量:
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
-
9
第一节 水资源及水循环
一、水资源(Water resource) ☆地表水资源量:
江河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 ☆地下水资源量:
2、只反应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 3、时间较长。
-
38
化学性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有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
机 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氧量(O2)(mg/L)。
性 表示废水中还原性物质的物质的量。 (有机、无机)
指 COD=CODB+CODNB CODB=1.72BOD5 标 氧化剂:高锰酸钾 KMnO4 (称CODMn 或OC )
㈠ 水资源现状 1. 世界水资源总量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⑴水量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 ⑵水量在时程分配上很不均匀 ⑶水土资源组合不相适应
-
12
第一节 水资源及水循环
一、水资源(Water resource)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环境生态工程之水体自净培训课件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
环境工程学
1
环境工程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2
环境工程学(第3版)
第一篇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作者: 蒋展鹏 主编
第一节 水的循环与污染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第三节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废水的成分与性质
出版时间:2013-3-1
第十九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
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作者: 郝吉明,马广大 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8-1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 除尘装置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 第十三章 集气罩 第十四章 管道系统的设计
8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三版)
作者: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
第九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第十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上篇 排水管渠系统
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摘要:众所周知,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
水是生命的起源,远古时期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古老的海洋里,即使实现登陆,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条件。
即使在当今代表了最尖端科技的航天领域,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仍然以水作为第一判断条件,可以说: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我们对于水需求更大,然而我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关键字:水污染;水污染原因;危害;水污染防治 1简单认识水污染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污染;一类是自然污染。
而前者是最主要的。
水污染根据杂质的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学性污染,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
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化合物,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2中国水污染概况尽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属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占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三。
尽管如此,中国的江海湖泊却是工厂倾倒废水的下水道,水污染事件不断在中国发生。
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
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河流的污染与自净
水质特征:
水量、水质随季节变化大,水体更新期短、更新快。 水流速高,与地表物质接触时间短,水面蒸发面小,矿化度较低。
污染性质:
①病原污染期。工业不发达时,生活污水-有机质、病原菌污染,流行 性传染病。
②总体污染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③新污染期。石油、化工、核工业,新污染物、毒物增多。
②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
仅考虑好氧菌生化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耗氧速率: dL /d tk1L
L=BOD, k1一耗氧速率系数
定义:亏氧量(复氧速率 正比于 亏氧程度)
DOs Ox
Os、Ox—饱和、实际溶解氧浓度。
复氧速率: dO x,2/dtk2D
Ox,2=复氧量,k2一复氧系数
∴实际氧浓度 可用亏氧表示
d d O tx d (O s d tO x) d d D t k 2 D k 1 L
d/D d tk1Lk2D积分得亏氧方程
氧垂曲线-亏氧状态变化曲线
耗氧:t↑, L=BOD↓
复氧:t↑, 复氧量O x,2↑
两者变化速率不同。 ∴ D曲线先↓,
经过临界亏氧点
Dc=Dmax,
D曲线再↑
有机污染量大,初亏 D0 也 大 , D 在 相 当 时 间处于下降,亏氧段 很长。严重时,出现 无氧段(氧垂曲线中 断),厌氧分解。
q
q
计算断面污染物浓度式: (cl—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mg/L;c2—废水排放前河水中该污染物质的浓度,mg/L)
c c 1 q q Q c 2 1 Q 1 c 1 q q c 2 Q Q c N 1 N N 1 c 2
2)氧垂曲线模型(生化净化) 耗氧:取决于有机物、氨氮,无机还原物数量。 复氧:①大气氧向水体扩散;
(3)细菌自然死亡: 环境变化使寄生细菌逐渐死亡,如基质减少、日光杀菌、水温及
pH不适、毒物存在、吞食细菌的原生动物存在。
(4)生物净化: 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氧化,使其含量逐渐降低。
生物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化合物分解转化为低级有机物、 简单无机物的过程。
一般分为: 好氧降解:溶解氧(O2)存在,好氧微生物完成生化反应,产物是稳 定无机物(CO2、H2O)。 厌氧降解:氧气不足、无氧气,厌氧微生物完成生化反应,产物不 完全是稳定无机物(甲烷、乙酸等有机物,NH3等氧化不彻底的无机 物)。
推流 扩散
Q1 v c
dc Q2 k dx
v↑→Q ↑ 1 (污染物的推流量,mg/(m2·s) ) Δc↑,k↑→Q2↑(污染物的扩散量)
在没有达到完全混合的河道断面上,废水并不能与全部河水完全混合。
混合系数: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
流量与河水总流量之比,称为混合系数
Q1/Q
1
平缓河流近似取
亏氧方程
D k k 2 1 L 0 k 1[e x k 1 t) p e(x k 2 tp ) ](D 0ex k 2 tp ) (
初亏 D 0 (D 1 q D 2 Q )/q ( Q )
临界亏氧时间:
受污点至氧垂曲线最缺氧 点(称为临界点)的流经时间。
令dD/dt0
tck21 k1lnk k1 21D L0 0k2k 1k1
3)细菌衰亡 若污染物负荷<自净能力: ①生物净化使有机物减少,细菌缺食; ②原生、浮游动物吞食细菌; ③日光杀菌、温度不利、pH值不适等。 通常,生活污水12~24h流过的距离,细菌污染最严重。 若污染物负荷>自净能力: 河段细菌污染严重,与有机污染的严重程度相应。
第三节 湖泊(水库)的污染与自净
初始BOD浓度
L 0 (L 1 q L 2 Q )/q ( Q )
临界距离-污染源至临界点距离:
xc utc
k1、k2与水质、河床特性、温度有关。20℃,正常河 流,k1≈0.3物降解污染物;
②河流断面变化不大,水生植物和硝化作用可忽略;
③废水与河水在污染源处已完全混合。
我国河流长度有70.6%被污染。 有机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河流污染特点:污染易发生;易扩散自净恢复。污染途径多,种类
繁杂,多是耗氧有机物。
自净机理:
(1)物理净化: ①重力作用-悬浮固体沉降。 ②水流输运-推流、扩散(浓度差),使污染物由高浓度→低浓度迁 移。
(2)化学净化(或物理化学): 氧化-还原、酸碱中和、沉淀-溶解、分解-化合、吸附-解吸、 凝聚-胶溶。
第一节 水体自净
水污染: 进入水体污染物>水体本底值、自净能力 水体自净:水体自行消纳污染物,使自身质量保持洁净能力
的过程。 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自净能力。 自净过程: 物理过程(稀释、扩散、挥发、沉淀); 化学物理过程(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 生化过程(微生物对有机物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相 互作用)。
L/L 1
( L1—废水排放口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L-废水排放口至完全混合断面的距离,m)
经验:v较低时,
α=0.3~0.6;
v=0.2~0.3m/s时, α=0.7~0.8;
v较高时,
α =0.9;
排放管伸入水体,设置多个分散排放口时, α =1。
稀释倍数N: NqQ1 qQ 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Q1与废水流量q之和与q的比值
兼性微生物:两种条件下都能进行生化反应。
河流的自净规律(混合稀释模型、氧垂曲线模型)
1)混合稀释模型(物理净化)稀释 由于推流与扩散作用导致稀释,但不能改变、去除污染物。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存在两种运动形式,一是由于水流的推动而产 生的沿着水流前进方向的运动,称为推流或平流;另一是由于污染物质在 水中浓度的差异而形成的污染物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迁移,这一运动被 称为扩散。废水排入河流后,由于推流和扩散作用,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第一节 水体自净 第二节 河流的污染与自净
一、河流的水质特征 二、河流的污染及其特点 三、河流水体的自净机理 四、河流水体的自净规律 五、水环境容量 第三节 湖泊(水库)的污染与自净 一、湖泊(水库)水体的特征 二、湖泊的污染及其特点 三、湖泊(水库)的自净规律 第四节 海洋的污染与自净 一、海洋水体的特征 二、海洋污染现状及特点 三、海洋污染的自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