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资源基础元数据模型
GPRS核心网各网元介绍

GPRS核心网各网元介绍GGSNGGSN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Gateway GSN,网关GSN)主要是起网关作用,它可以和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络连接,如ISDN、PSPDN和LAN等。
有的文献中,把GGSN称为GPRS路由器。
GGSN可以把GSM网中的GPRS分组数据包进行协议转换,从而可以把这些分组数据包传送到远端的TCP/IP或X.25网络。
GPRS网络与外网的分界线,对内负责Gn网络的传输,对外是一台因特网路由器。
其中的BGGSN(Border GGSN)负责连接不同运营商之间的Gn网络,实现网间漫游。
GGSN通过基于IP协议的GPRS骨干网与其它GGSN和SGSN相连主要功能GGSN具有网络控制的信息屏蔽功能,可以选择哪些分组能够进入GPRS网络,以便保证GPRS网络的安全;GGSN具有计费信息收集功能,能够收集每个MS实用外部数据网和GPRS网络资源相关的计费信息G_CDR。
2)维护路由表,实现路由选择和分组的转发功能GGSN具有存储转发功能,从上一节点接收到的分组数据(PDP PDU)转发给路由中下一个节点的功能。
GGSN同时具有对PDP PDU排序的功能。
GGSN应保证GGSN与MS之间传送的PDP PDU的最大尺寸为1500字节,对从外部数据网收到的大于上述要求的PDP PDU,GGSN应根据PDP的类型和具体实施对其进行分段、丢弃或拒绝。
GGSN具有PDP上下文激活、PDP上下文修改、PDP上下文去激活的功能;GGSN具有地址翻译和映射功能,包括查找DNS,实现域名解析功能;GGSN具有封装和隧道传输功能,可以将来自外部数据网的PDP PDU用GTP字头和TCP/IP或UDP/IP字头进行分装的功能,并以这些字头中的恶相关地址信息作为标识,在GPRS骨干网中,利用一条点对点的双向隧道来传输封装数据。
对于发向外部数据网的PDP PDU,GGSN将去除其封装字头后再转发给外部数据网。
04-移动网OMC北向接口技术规范-MGW网络资源模型(V3.0.0)

5)OMC北向接口-性能测量参数-公共部分,是某一领域各类网元公共的性能测量参数;
6)OMC北向接口-性能测量参数-(网元类型)特定部分,其中网元类型为HLR、MSS、MGW、RNC等,是以网元类型为视角,OMC北向接口关于性能测量参数的信息模型要求;
确认状态改变通知
notifyAckStateChanged
M
变化的告警通知
notifyChangedAlarm
C
清除的告警通知
notifyClearedAlarm
M
新的告警通知
notifyNewAlarm
M
增加说明通知
notifyComments
O
对象状态改变通知
notifyStateChange
M
notifyClearedAlarm
M
新的告警通知
notifyNewAlarm
M
增加说明通知
notifyComments
O
ALink
被管对象类描述
ALinkMgw指实现MGW与BSS间的关联关系(见3GPP TS 23.002)。该对象从ManagedFunction对象继承而来。
属性描述
表8ALinkMgw属性
限定
对象创建通知
notifyObjectCreation
M
对象删除通知
notifyObjectDeletion
M
对象属性值改变通知
notifyAttributeValueChange
M
终于把元数据、数据元、元模型、数据字典及数据模型的区别搞清楚了by傅一平

终于把元数据、数据元、元模型、数据字典及数据模型的区别搞清楚了by傅一平有读者问起元数据、数据元、数据字典、数据模型及元模型的区别,这些相似的概念估计会把不少人饶晕,这里我先给出一个图解的例子,然后再对这些概念作详细解读。
1、数据元就是”个人所得税记录表“中的字段,比如示例中的”个人所得税金额“,注意,数据元既有描述内容,也是数据的一部分,最小单元而已,图中蓝色虚框包含的部分就是数据元。
2、数据模型就是”个人所得税记录表“这张表本身,它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抽象,见图中黑色虚框包含的部分。
3、”个人所得税金额“的元数据是对”个人所得税金额“这个字段的描述,见图中红色虚框部分,可见它不包含数据。
4、”个人所得税记录表“的元数据是对”个人所得税记录表“这张表的描述,见图中咖啡虚框部分。
5、数据字典就是针对表,字段等数据库对象元数据的一种重新组织形式,示意如上。
6、有了对数据模型的理解再看元模型,元模型是模型的模型,定义了描述某一模型的规范,具体来说就是组成模型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如上图对实体和实体间的1:1依赖关系做了定义,对实体的属性做了name、field定义,元模型实例化就成了模型和元数据。
以下是我的辨析总结: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数据元的相关信息也是元数据的一部分,数据元=单元数据+基本描述(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但元数据无法涵盖理解数据元所要表示的数据所必需的所有信息,元数据=对于数据元有缺失的描述数据字典:用户可以访问的一种信息集合的目录,是元数据的子集和应用,数据字典=元数据的一种特殊应用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将若干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元按一定的次序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即为数据模型,数据模型=若干数据元组合元模型:对模型的元素和元素之间关系的规范,元模型=数据模型和元数据的抽象规范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继续往下读,共分为五个部分。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Power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Resource Management版本号 1.0.02008-××-××发布2008-××-××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2)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背景 (5)5. 目标 (5)6. 功能需求 (5)6.1. 配套设备管理范围 (5)6.2. 模型要求 (6)6.2.1. 命名规范 (6)6.2.2. 设备状态 (6)6.2.3. 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 (6)6.2.4. 设备与逻辑资源之间关联 (7)6.3. 数据编辑和导入功能 (7)6.3.1. 导入模板自动更新 (7)6.3.2. 导入校验功能 (7)6.3.3. 导入失败时的原因提示 (8)6.3.4. 模板填写说明 (8)6.3.5. 导入模板下载 (8)6.4. 查询与统计 (8)6.5. 视图呈现 (8)6.5.1. 树图呈现 (8)6.5.2. 地图呈现 (9)6.6. 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 (9)6.6.1. 配套设备的调拨 (9)6.6.2. 配套设备的调度 (9)6.7. 业务场景应用 (10)6.7.1. 配套与主设备容量搭配分析 (10)6.7.2. 配套设备容量预警需求 (10)6.7.3. 设备报废期提醒 (10)6.7.4. 设备、站房图片的浏览需求 (10)6.7.5. 设备唯一身份标识的需求 (10)6.7.6. 维修管理 (11)6.7.7. 站房用电来源 (11)6.7.8. 拓扑图 (11)7. 编制历史 (11)8. 附录A 修订详细记录 (11)前言本标准是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所依据的技术架构规范,根据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分阶段实施的规划,将会根据建设步骤对本系列规范进行修改、完善和扩充。
OSI七层模型基础知识及各层常见应用解读

OSI Open Source Initiative(简称OSI,有译作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开放原始码组织)是一个旨在推动开源软件发展的非盈利组织。
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它是网络技术的基础,也是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它揭开了网络的神秘面纱,让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一、OSI参考模型知识要点图表1:OSI模型基础知识速览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
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
5至7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
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
由低到高具体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
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
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
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
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各层对应的典型设备如下:应用层……………….计算机:应用程序,如,HTTP表示层……………….计算机:编码方式,图像编解码、URL字段传输编码会话层……………….计算机:建立会话,SESSION认证、断点续传传输层……………….计算机:进程和端口网络层…………………网络:路由器,防火墙、多层交换机数据链路层………..网络:网卡,网桥,交换机物理层…………………网络:中继器,集线器、网线、HUB二、OSI基础知识OSI/RM参考模型的提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国国防部的TCP/IP等,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并存,其结果是若采用IBM的结构,只能选用IBM的产品,只能与同种结构的网络互联。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元数据和数据模型

元数据和数据模型元数据和数据模型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的数据,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定义,包括数据的结构、属性、关系、语义等信息。
元数据是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更好地利用数据。
数据模型是对数据的抽象和描述,它是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
数据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更好地利用数据。
数据模型可以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数据的概念和关系的描述,它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描述数据的概念和关系。
概念模型通常使用实体-关系图(ER图)来表示,它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三个要素。
实体是指具有独立存在和特定属性的事物,属性是指实体的特征或属性,关系是指实体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逻辑模型是对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关系的描述,它是从计算机系统的角度出发,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关系。
逻辑模型通常使用关系模型(关系表)来表示,它包括表、字段和关系三个要素。
表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数据的集合,字段是指表中的属性,关系是指表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物理模型是对数据的物理存储和访问的描述,它是从计算机系统的角度出发,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和访问。
物理模型通常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实现,它包括表、字段、索引和存储结构等要素。
表、字段和关系与逻辑模型相同,索引是指对表中的字段建立索引,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存储结构是指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方式。
总之,元数据和数据模型是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更好地利用数据。
在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元数据和数据模型,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元数据和元模型

元数据和元模型1. 介绍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领域,元数据和元模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元数据指的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可以理解为数据的“数据”。
元模型则是对数据模型进行抽象的模型,定义了数据模型的特征和规则。
本文将详细探讨元数据和元模型的定义、作用、关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案例。
2. 元数据2.1 定义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它包含了对数据的定义、结构、格式以及使用方式等信息。
它从不同的维度描述了数据,并提供了查找、管理和使用数据的元信息。
元数据可以理解为对数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资源,它为数据的理解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2 作用•数据管理和维护: 元数据记录了数据的来源、归属、更新时间等信息,使得数据管理和维护更加高效。
•数据查询和分析: 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内容,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和查询感兴趣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挖掘。
•数据共享和集成: 元数据提供了对数据的描述和定义,可以帮助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使得数据流动更加顺畅。
•数据安全和隐私: 元数据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和权限管理,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2.3 元数据类型根据元数据的来源和使用范围,可以将元数据分为不同类型,包括:1.技术元数据: 描述了数据的物理特性和技术规范,如数据的存储格式、编码方式、备份策略等。
2.业务元数据: 描述了数据的业务含义和相关规则,如数据的名称、定义、关联关系等。
3.描述性元数据: 描述了数据的结构、格式和内容,如数据库表的字段名、类型、长度等。
4.结构化元数据: 描述了数据的组织结构和模式,如数据模型、数据字典等。
5.上下文元数据: 描述了数据的使用环境和上下文信息,如数据的质量、来源、权限等。
3. 元模型3.1 定义元模型是对数据模型进行抽象的模型,用来描述和定义数据模型的特征和规则。
它是一种元数据的抽象表示,通过元模型可以对数据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的描述和管理。
3.2 作用•数据模型的定义和验证: 元模型定义了数据模型的结构和规则,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可以对数据模型进行验证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接口对应的资源服务 (ServiceDeviceInterfaceDetails)
协议 (Pro tocol) 0.. n 1 0.. n
0..1 0.. n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0..1 0..n 设 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 0..n 0.. n 0..n 0..n 网络地 址 ( NetworkAddr ess) 0..n 0..n 0..n
TMF SID
1 0..n 软件 ( Software ) 0..n
逻 辑设备 (LogicalDevice) 0 ..1 0. .n
0.. n 0 ..n 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
0..n
0..n
0 ..1 厂商设备操作系统 (Vend orNetwork DeviceOS )
协议 (Protocol)
设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0..1
复合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Composite)
原子逻辑设备 (LogicalD eviceAtom ic)
逻辑资源 (LogicalResource)
中国移动资源 数据模型规范
0 ..n
逻辑设备 (Logic alDevice) 0.. 1
0.. n
中国移动资源 数据模型规范
物理端口 (Physi calPort)
0..n 0..n
端点 (TerminationPoint)
0..n 面向资 源的业 务 (ResourceFacingService)
逻辑资源模型(设备接口子类) 逻辑资源模型(设备接口子类)
1 设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0..n
逻辑资源模型(顶级视图) 逻辑资源模型(顶级视图)
逻辑资源 (LogicalResource)
0..n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
软件 (S oftware)
网络地址 (N etworkAdd ress)
TMF SID
传送实体 (Managed Transmiss ionEntity)
0..n
设 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0..n 设备接口运行的协议 0..n (ProtocolRunsON ) 1 协议 (Protocol)
TMF SID
逻辑设备与软件的关系 (HasSoftwareCommands) 0..n 软件 (Software) 0..n 原子逻辑设备 (Lo gicalDevic eAtomic)
0..n
中国移动资源 数据模型规范
逻辑设备与操作系统的关系 (Logi calDevic eUsesOS) 0..n 1 0..1 0..n 0..n 网络地址 (NetworkAddress)
逻辑资源模型(设备接口实体关系) 逻辑资源模型(设备接口实体关系)
协议 (Pr otocol ) 1 0.. n 0..n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0..1 逻辑设备与设备接口的关系 (DeviceInterfaceMgmtDetails)
逻辑接口 (LogicalInterface)
串口 (SerialInterface)
TokenRing 接口 (TokenRingInterface)
设备子接口 (DeviceSubInterface)
空接口 (NullInterface)
以太网接口 (EthernetInterface)
环回虚接口 (Loo pbackInt erface )
网络资源模型顶级视图
复合资源从更高的抽象 层次将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 整合在一起, 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 可以进行方便地管理。 可以进行方便地管理。 复合资源通常是用来描 述管理实体, 述管理实体,它是可管理的 实体的集合。 实体的集合。 复合资源当中每个可管 理的实体, 理的实体,均可以用物理资 源或逻辑资源来单独管理。 源或逻辑资源来单独管理。 例如: 基站” 例如:“基站”就是典 型的复合资源,它是BTS设备 型的复合资源,它是BTS设备 天线、铁塔、站址、 、天线、铁塔、站址、小区 扇区、载频号、 、扇区、载频号、基站电路 等空间资源、物理资源、 等空间资源、物理资源、逻 辑资源的集合
空接口 (NullInterface)
以太网接口 (EthernetInterface)
环回虚接口 (Loo pbackInt erface )
1
设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0..n
中国移动资源 数据模型规范
例子: ATM 接口 (ATMInterface)
媒介接口 (MediaInterface) 0 ..n 0.. n
逻辑连接 路径 (Connection) (Trail) 1..n 0..1
媒介接口 (MediaInterf...
0..n
0..n
逻辑接口 (LogicalInterface)
网络地址集合 (NetworkCollection) 0..n 1 0..n
网络地址单元 (NetworkElement) 0..n
中国移动资源数据模型规范
逻辑资源模型(协议) 逻辑资源模型(协议)
协议 (Protocol)
例子: 管理协议 (ManagementProtocol) 路由选择协议 (RoutingProtocol) 信令协议 (SignalingProtocol) WAN协议 (WANProtocol)
可路由协议 (RoutedProtocol)
TMF SID
中国移动资源数据模型规范
逻辑资源模型(软件、操作系统) 逻辑资源模型(软件、操作系统)
逻辑资源 (LogicalRe source)
1 0..n 软件 (Software) 0.. n 0..n 1..n
逻辑设备 0..n (LogicalDevice) 0 ..n 0..n 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 1..n 0..n 0..n 语言 (Language)
0..1 组合软件 (SoftwareComposite) 原子软件 (SoftwareAtomic) 厂商设备操作系统 (VendorNetworkDeviceOS )
软件特性集 (SoftwareFeatureSets)
软件命令 (Softwar eCommand)
逻辑资源 ( LogicalRe source )
2..n
网络资源 (resource)
1..n 复合资源 (CompoundResource) 物理资源 (PhysicalResource) 逻辑资源 (LogicalResource) 0..n
0..n
TMF SID
2..n
网络资源 (resource)
1..n 复合资源 (CompoundResource) 物理资源 (PhysicalResource) 逻辑资源 (LogicalResource) 0..n
逻辑资源模型(网络地址) 逻辑资源模型(网络地址)
网络地址 (Network Address)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 0 ..n 0.. n 设备接口 ( DeviceI nterface) 0 ..n 0 ..n 网络地址 (NetworkAddress)
IP地址 (IPAddres)
TMF SID
例子: ATM 接口 (ATMInterface)
媒介接口 (MediaInterface) 0 ..n 0.. n
逻辑接口 (LogicalInterface)
串口 (SerialInterface)
TokenRing 接口 (TokenRingInterface)
设备子接口 (DeviceSubInterface)
0 ..n 0 ..n
端点 ( Terminati onPoint )
0 ..n 面 向资源 的业务 (ResourceFacingService)
InterfaceC ontainsNe tworkAddre ss DeviceInterfaceHasRFServices 0 ..n
设备接口对应的网络地址 (In terfaceNet workAddre ssDetails ) 0 ..n 网络地址 (NetworkAddress )
交换协议 (SwitchingProtocol)
L AN协议 (LA)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0..1
0..n 逻辑设备所支持的协议(SupportsProtocol) 协议 (Protocol) 0..n 0..n 1
逻辑设备 0..1 (LogicalDevice) 0..1 0..n 0..n 0..n
软件 (Software) 0..n 0..1
0..n 0..n 0..n 0..n 0..n
0..n 物理端口 (PhysicalPort)
端点 (TerminationPoint) 0..n
厂商设备操作系统 (VendorNetworkDeviceOS)
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
软件 (Soft ware)
网络地址 (NetworkAddress)
传送实体 (ManagedTransmissionEntity )
协议 (Protocol )
设备接口 (DeviceInterface)
逻辑资源模型(逻辑设备) 逻辑资源模型(逻辑设备)
逻辑设备与设备接口的关系 (DeviceInterfaceMgmtDetails) 逻辑资 源 (LogicalResource) 逻辑设备与设备接口的关系 (LogicalDeviceGovernsDeviceInterfaces) 0.. 1 逻辑设备与协议的关系 (SupportsProtocol) 0..n 1 0..n 逻辑设备与操作系统的关系 (LogicalDeviceUsesOS) 逻辑设备 (LogicalDevice ) 0..n 操作系统 (OperatingSystem ) 0..n 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