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通用功能分册V101_

合集下载

论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术规范(doc 28页)

论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术规范(doc 28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Resource Objects Coding版本号 1.0.02008-××-××发布2008-××-××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参照字符集 (5)4 资源编码的定位 (5)5 资源编码的编码原则 (5)6 公共资源的机器编码 (5)7 设备的机器编码 (6)7.1 设备 (6)7.2 机架 (7)7.3 机框 (7)7.4 槽位 (8)7.5 板卡 (8)7.6 端口 (9)8 连接的机器编码 (10)9 编制历史 (11)10 修订详细记录 (11)11 附录 (11)11.1 省份和地市拼音缩写 (11)11.2 设备类型英文缩写规则 (19)11.3 带宽类型符号规则 (22)前言本规范书是根据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

P03_001 中国移动性能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总体功能框架V1.0.0

P03_001 中国移动性能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总体功能框架V1.0.0

性能管理系统规范P03_001(31-9) Array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性能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框架规范分册C e n t r a l i z e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目录前言..........................................................................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 (1)4 需求角色定义 (2)5 网络分类定义 (3)6 概述 (4)7 系统需求 (5)7.1支撑需求类别 (5)7.1.1 维护查询 (5)7.1.2 日常分析 (6)7.1.3 专题分析 (6)7.1.4 自定义分析 (6)8 功能框架 (7)8.1一级功能框架 (7)8.1.1 业务功能域 (7)8.1.2 平台功能域 (8)8.2二级功能框架 (8)8.2.1 业务功能域框架 (9)8.2.1.1 网络概览 (9)8.2.1.1.1 领导层视图 (9)8.2.1.1.2 管理层视图 (9)8.2.1.1.3 执行层视图 (10)8.2.1.2 主题分析 (10)8.2.1.2.1 网络运行主题分析 (10)8.2.1.2.2 业务能力主题分析 (11)8.2.1.2.3 客户全向主题分析 (12)8.2.1.3 热点聚焦 (13)8.2.1.3.1 四网协同 (13)8.2.1.3.2 价值小区 (14)8.2.1.3.3 GN流量分析 (14)8.2.1.3.4 互联互通 (14)8.2.1.4 报表报告 (16)8.2.2 平台功能域框架 (16)8.2.2.1 自定义分析 (16)8.2.2.1.1 自定义报表 (16)8.2.2.1.2 自定义报告 (16)8.2.2.1.3 自定义流程 (17)8.2.2.1.4 即席查询 (17)8.2.2.1.5 指标管理 (17)8.2.2.1.6 指标导航 (18)8.2.2.2 系统管理 (18)8.2.2.2.1 用户管理 (18)8.2.2.2.2 安全管理 (18)8.2.2.2.3 日志管理 (18)8.2.2.2.4 元数据管理 (19)8.2.2.2.5 数据质量管理 (19)8.2.2.2.6 接口管理 (19)9 系统UI框架 (20)9.1整体布局 (20)9.1.1 登录页面 (20)9.1.2 页面布局 (21)9.2网络概览 (22)9.3主题分析 (23)9.4专题分析 (25)9.5报表报告 (26)9.6我的关注 (27)9.7自定义分析 (28)9.8系统管理 (29)10 编制历史 (29)前言本标准主要目的是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性能管理系统功能梳理,更系统、更合理、更有效的规范和指导省公司性能管理系统建设。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Power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Resource Management版本号 1.0.02008-××-××发布2008-××-××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2)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背景 (5)5. 目标 (5)6. 功能需求 (5)6.1. 配套设备管理范围 (5)6.2. 模型要求 (6)6.2.1. 命名规范 (6)6.2.2. 设备状态 (6)6.2.3. 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 (6)6.2.4. 设备与逻辑资源之间关联 (7)6.3. 数据编辑和导入功能 (7)6.3.1. 导入模板自动更新 (7)6.3.2. 导入校验功能 (7)6.3.3. 导入失败时的原因提示 (8)6.3.4. 模板填写说明 (8)6.3.5. 导入模板下载 (8)6.4. 查询与统计 (8)6.5. 视图呈现 (8)6.5.1. 树图呈现 (8)6.5.2. 地图呈现 (9)6.6. 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 (9)6.6.1. 配套设备的调拨 (9)6.6.2. 配套设备的调度 (9)6.7. 业务场景应用 (10)6.7.1. 配套与主设备容量搭配分析 (10)6.7.2. 配套设备容量预警需求 (10)6.7.3. 设备报废期提醒 (10)6.7.4. 设备、站房图片的浏览需求 (10)6.7.5. 设备唯一身份标识的需求 (10)6.7.6. 维修管理 (11)6.7.7. 站房用电来源 (11)6.7.8. 拓扑图 (11)7. 编制历史 (11)8. 附录A 修订详细记录 (11)前言本标准是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所依据的技术架构规范,根据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分阶段实施的规划,将会根据建设步骤对本系列规范进行修改、完善和扩充。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测试结束: 关闭测试 环境,完 成系统测 试与验收 工作
系统验收标准与流程
系统功能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功能是否完整、准确 系统性能测试:评估系统在各种负载下的性能表现,确保系统稳定、高效 系统安全测试: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确保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 验收流程:明确验收流程、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验收工作顺利进行
PART 5
系统测试与验收
系统测试方法与步骤
测试准备: 确定测试 目标、范 围和环境
测试用例 设计:根 据需求和 功能设计 测试用例
测试执行: 按照测试 用例执行 测试,记 录测试结 果
缺陷跟踪 与修复: 对发现的 问题进行 跟踪、修 复和回归 测试
测试报告 编写:编 写测试报 告,总结 测试结果 和经验教 训
升级策略:分批次、分模块、分阶段进行升级 升级步骤:制定升级计划、备份数据、升级系统、测试验证、上线运行 升级注意事项:确保数据安全、避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 升级效果评估:通过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方式对升级效果进行评估
学院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系统软件要求
系统软件架构:采用分层架构,包括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等 系统软件功能:包括网络资源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 系统软件性能:要求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强 系统软件接口:要求系统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
系统安全要求
网络安全:确保系统网络通信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主机安全:加强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安全配置 应用安全:对系统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加固,防止应用程序漏洞被利用 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备份与恢复: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在遭受攻击或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资源编码方法(v 10 ln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资源编码方法(v 10 ln

04-03-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v 10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Resource Objects Coding版本号 1.0.02008-××-××发布2008-××-××实施QB-××-×××-××××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参照字符集 (2)4资源编码的定位 (2)5资源编码的编码原则 (3)6公共资源的机器编码 (3)7设备的机器编码 (5)7.1设备57.2机架77.3机框87.4槽位97.5板卡107.6端口128连接的机器编码 (14)9编制历史 (16)10修订详细记录 (16)11附录 (17)11.1省份和地市拼音缩写 (17)11.2设备类型英文缩写规则 (33)11.3带宽类型符号规则 (40)前言本规范书是根据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

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资源编码的命名方法。

本规范只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拥有本规范的知识产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名称如下: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站资源关系管理需求分册[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分册[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备品备件管理需求分册[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6]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统架构和接口分册[7]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技术架构分册[8]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命名规则发布子系统技术要求[9]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命名规则[10]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命名规则[1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1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模型[1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模型[1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1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础功能规范[16]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IP承载网资源管理需求规范[17]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应急资源调度管理需求规范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中国电信i运维业务规范-资源移动应用分册

中国电信i运维业务规范-资源移动应用分册

中国电信“i运维”业务规范—资源移动应用分册(V1.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目录1文档说明 (5)1.1范围 (5)1.2规范性引用文件 (5)1.3缩略语、术语和定义 (5)1.3.1 缩略语 (5)1.3.2 术语 (6)1.4资源移动应用分册的定位 (6)2管理目标要求 (7)3资源应用场景 (8)3.1资源确认应用 (8)3.1.1 场景定义 (8)3.1.2 参考示意图 (8)3.1.3 业务操作 (8)3.2在途更改资源配置 (9)3.2.1 场景定义 (9)3.2.2 参考示意图 (10)3.2.3 业务操作 (10)3.3更改资源覆盖 (11)3.3.1 场景定义 (11)3.3.2 业务操作 (11)3.4资源查询 (12)3.4.1 场景定义 (12)3.4.2 参考示意图 (12)3.4.3 业务操作 (12)3.5作业计划、巡检 (13)3.5.1 场景定义 (13)3.5.2 参考示意图 (14)3.5.3 业务操作 (14)3.6工程验收 (15)3.6.1 场景定义 (15)3.6.2 业务操作 (16)3.7资源设施属性更改 (16)3.7.1 场景定义 (16)3.7.2 业务操作 (16)3.8能力指标查询 (17)3.8.1 场景定义 (17)3.8.2 参考示意图 (17)3.8.3 业务操作 (17)4业务功能需求 (18)4.1资源查询 (18)4.1.2 实体设施查询 (18)4.1.3 缆线资源查询 (22)4.1.4 光路查询 (25)4.1.5 电路查询 (26)4.1.6 业务号码查询 (27)4.1.7 扫描查询 (28)4.1.8 一站式查询 (28)4.1.9 查询结果保存及本地浏览 (28)4.2资源更改 (28)4.2.1 概述 (28)4.2.2 光缆更改纤 (29)4.2.3 铜缆更改线 (29)4.2.4 更改端口 (30)4.2.5 短信提醒 (30)4.3定位与地图服务 (31)4.3.1 概述 (31)4.3.2 地图服务 (31)4.3.3 资源定位 (32)4.3.4 周边搜索 (32)4.3.5 导航 (33)4.4资源确认功能 (33)4.4.1 概述 (33)4.4.2 网格/划小营销资源视图查询展示 (34)4.4.3 资源确认 (35)4.5地址覆盖管理 (36)4.5.1 概述 (36)4.5.2 覆盖管理 (37)4.6技表维护 (37)4.6.1 概述 (37)4.6.2 技表巡检 (37)4.6.3 设备整治 (38)4.6.4 管道监护巡查 (39)4.7光缆中断定位导航 (39)4.7.1 概述 (39)4.7.2 光缆中断定位 (40)4.7.3 定位导航 (40)4.8工程验收 (41)4.8.1 概述 (41)4.8.2 验收操作 (41)4.9资源设备属性更改 (42)4.9.1 概述 (42)4.9.2 属性更改 (42)4.10能力指标查询 (43)4.10.2 查询权限 (43)4.10.3 查询条件 (43)4.10.4 查询结果保存及本地浏览 (44)4.11日志查询功能 (44)4.11.1 概述 (44)4.11.2 登录日志查询 (44)4.11.3 更改操作日志查询 (44)4.12论坛与学习功能 (45)4.12.1 概述 (45)4.12.2 交流论坛 (45)4.12.3 学习资料 (46)5界面操作及数据权限功能 (46)5.1界面实现要求 (46)5.2资源数据访问安全要求 (46)6资源移动应用数据要求 (47)6.1背景 (47)6.2资源移动应用数据要求 (47)7资源移动应用封装 (52)8应用实施建议 (53)8.1应用实施路线 (53)8.1.1 业务覆盖维度 (54)8.1.2 区域维度 (54)8.2应用实施阶段划分 (54)9附录 (55)9.1附录一:编制人员名单 (55)1文档说明1.1范围本文档梳理了中国电信“i运维”资源移动应用的管理目标、业务场景、功能需求、应用数据要求、资源移动应用封装以及应用实施建议。

中国移动传送网资源命名规范v2 1

中国移动传送网资源命名规范v2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企业标准中国移动传送网资源命名规范China Mobile Trans port-network Resource NamingSpecification(版本V2.1)目录1.范围 (5)2.参考文献 (5)3.缩写词 (5)4.参照字符集 (6)5.区域、站点、机房 (6)5.1站点的命名 (6)5.2机房的命名 (7)5.3站点命名的约束 (7)5.4省份名及本地网名称的拼音缩写 (7)5.5城市的排序 (7)6.管道 (8)6.1长途管道 (8)6.2市区管道 (8)6.3普通人/手井 (9)6.4局前井/局内井的命名 (9)6.5扩建井的命名 (9)6.6管孔 (10)6.6.1管孔位置的描述 (10)6.6.2管孔命名格式 (10)6.6.3子管的命名格式 (11)7.杆路 (11)7.1长途杆路 (11)7.2市区杆路 (11)7.3电杆 (12)7.4扩建杆的命名 (12)8.标石路由 (13)8.1标石路由的命名 (13)8.2标石的命名 (14)8.3扩建标石的命名 (14)9.引上 (14)10.挂墙 (15)11.光缆 (15)11.1光缆的命名 (15)11.1.1长途光缆的命名 (15)11.1.2本地光缆的命名 (15)11.1.3光缆命名的约束 (16)11.2光缆路由的表示方式 (16)11.3光缆段的命名格式 (16)11.4纤芯段的命名格式 (16)11.5光纤的路由 (16)12.联络电缆 (17)13.微波 (17)13.2微波线路路由 (17)13.3微波段的命名格式 (17)14.传输子网 (18)14.1干线传输子网命名 (18)14.1.1干线SDH、PTN传输子网命名 (18)14.1.2干线WDM传输子网命名 (19)14.2本地网传输子网命名 (20)15.传输系统 (20)15.1传输系统工程的命名 (21)15.2光传输系统命名格式 (21)15.2.1PDH、SPDH、SDH、PTN光传输系统名称格式 (21)15.2.2WDM传输系统光复用段的命名格式 (22)15.3微波传输系统命名格式 (23)15.4非光缆、微波传输方式的传输系统的命名 (23)16.电路/群路 (23)16.1电路/群路命名 (24)16.2电路路由 (25)16.2.1光传输系统承载的电路路由 (25)16.2.2微波传输系统承载的电路路由 (28)16.3其它传输系统电路路由承载的电路路由 (29)17.光交接点 (29)17.1光交接箱的命名 (29)17.2光交接箱模块的命名 (29)17.3[例]重庆新牌坊/GJ004-01光交接箱端子的命名 (30)17.4光分纤箱的命名 (30)17.5光分纤箱端子的命名 (30)17.6光缆预留的命名 (30)17.7光缆分歧接头的命名 (31)17.8光缆直通接头的命名 (31)17.9光终端盒的命名 (31)17.10光终端盒端子的命名 (31)18.光路 (32)18.1光路的命名 (32)18.2光路的路由 (32)19.机房设备 (33)19.1设备机柜(机架) (33)19.2设备机柜子框 (34)19.3传输网元设备 (34)19.3.1干线传输网元设备的命名如下: (34)19.3.2本地网SDH、WDM、PTN网元设备的命名建议如下: (34)19.3.3PON传输网元设备的命名: (36)19.4设备机盘 (37)19.5端口 (38)19.7光缆配线架(ODF) (38)19.8光缆配线模块(ODM) (38)19.9光配线端子 (39)19.10光配线端子标签 (39)19.11数字配线架(DDF) (39)19.12数字配线模块(DDM) (39)19.13数字配线端子 (40)19.14数字配线端子标签 (40)19.15列头柜 (40)20.网管系统 (40)附录 (40)A1.全国各省省际业务及长途传输站点 (40)A2.各省份及本地网名称的拼音缩写 (44)A3.传输业务领导局关系 (51)A4.开放电路命名后缀注释 (52)A5.厂家缩写对应表 (54)A6.集团客户专线电路基本信息属性表: (54)前言本规范书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有关建议和国内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2019年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目录第二部分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 (1)第一章维护界面划分和代维工作内容 (1)第二章代维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 (8)第三章代维工作质量指标 (15)第二部分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第一章维护界面划分和代维工作内容第一条维护界面的划分1.直放站室分及WLAN(含配套及无源器件):室分设备(包含新型室分如分布式皮基站、一体化皮基站等)、直放站和WLAN设备的维护工作,以及供电系统、空调、天馈系统、监控设备、传输接入设备的维护工作、应急发电工作。

2.直放站室分及WLAN(不含配套及无源器件):传输光缆接入、传输设备、传输配套设备(传输综合柜、ODF、DDF等)、无线主设备(室分设备、直放站和WLAN设备)、无线主设备至合路器端口的连接,传输设备、无线主设备与电源设备的连接线、传输接入设备的维护工作、应急发电工作(可选)。

涉及配套及无源器件的维护工作原则上由其提供单位负责。

3.基站设备及天馈与室分设备维护界面:独立信源设备,顶部射频接口以外的天馈系统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非独立信源设备,功分器以及功分器到近端机的跳线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功分器以外由基站顶部射频接口(不含射频接口)至基站天馈之间的天馈系统部分划归基站设备及天馈项目;室分站点RRU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若直放站室分及WLAN的天线安装在铁塔、通信杆、美化树上,则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设备的馈线接口以外(不含顶部接口)的天馈系统划归基站设备及天馈项目。

4.交流引入线缆维护界面:以低压电表为分界点,电表输出侧的配电设备和线路划归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含配套)代维项目,变压器及各类高压输变电设备和线路的维护由其它维护单位负责。

同时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代维公司还应负责所有归属移动公司产权的低压输变电线路的巡视工作。

5.集客家客设备(含传输接入)维护界面: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和集客家客设备(含传输接入)共同使用的地网、地线等配套的设备,划归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代维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I n t e g r a t e d N e t w o r k R e s o u r c e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 C o m m o n F u n c t i o n 版本号:1.0.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2009-1-1发布 布 2009-1-1实施施 QB-W-044-2008目录前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业务需求背景 (4)5总体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4)5.1系统定位 (4)5.2总体目标 (5)5.3建设原则 (6)5.4资源管理范围 (6)6系统通用功能 (8)6.1系统功能组成 (8)6.1.1一级功能架构图 (8)6.1.2二级功能架构图 (9)6.2系统基础维护 (11)6.2.1资源模型管理 (11)6.2.2资源命名管理 (14)6.2.3数据质量管理 (16)6.2.4批量数据导入导出 (19)6.2.5系统管理工具 (20)6.3资源存量管理 (23)6.3.1基础功能 (24)6.3.2空间资源管理 (28)6.3.3物理资源管理 (29)6.3.4逻辑资源管理 (31)6.3.5业务资源管理 (34)6.3.6资源拓扑管理 (35)6.3.7资源机历管理 (35)6.4资源应用功能 (36)6.4.1调配类应用 (36)6.4.2分析类应用 (39)6.4.3展现类应用 (42)6.4.4其他类应用 (43)6.5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45)6.5.1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方式 (45)6.5.2服务开通类应用的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45)6.5.3故障支撑类应用的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46)6.5.4备品备件类应用的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46)7系统技术功能要求 (46)7.1流程功能要求 (46)7.2软件设计要求 (46)7.3系统接口功能要求 (47)7.4可用性要求 (47)8编制历史 (48)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功能,包括系统基础维护、资源存量管理、资源基本应用功能和资源数据共享服务等。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

本标准根据中国移动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分阶段实施规划进行编制,将会根据综合网络资源的总体演进进行修改、完善和扩充。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名称如下:本标准由中移技〔2009〕7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中国移动集团辽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瑞军、常文旭,邱大钧、白春祥、郑纪良、李鸫、陈健、孙福生、高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功能,包括系统基础维护、资源存量管理、资源基本应用和资源数据共享服务等通用功能,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4业务需求背景目前中国移动的专业综合网管系统具备面向各专业网络的告警监控、性能分析、工单流转、集中操作维护,以及部分资源管理等功能,还没有建设跨专业的综合性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支撑跨专业、跨网络的综合性故障监控、性能分析、业务开通等应用,也不利于全网的资源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维护。

为了初步满足综合性的网络集中管理、集中监控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监控效率,降低工作量,有必要在现有的各专业网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对通信保障相关各专业网管系统的相关资源管理功能进行整合,统一界面、统一接口、实现跨专业综合资源的管理和分析,为跨专业的管理应用提供有效支撑。

5总体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中国移动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跨专业的、面向客户的资源模型,形成企业共享核心资源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全专业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管理,并能提供相关应用服务,为服务开通、服务保障提供有效地支撑,服务于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运行维护。

5.1系统定位根据总部OneOSS规划,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在中国移动OSS域目标系统架构中的定位如下图橘黄框中所示:图 1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在OneOSS中的定位图实现全专业网络的资源管理,为业务能力的实现提供基础,改善对公共资源交叠管理的状况;实现跨专业网络资源管理、业务资源模型管理,为综合性、跨专业关联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逐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入网、运行维护到退网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实现全程管理。

分阶段逐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一阶段:首先对现网资源进行管理,并随着网络割接或调整实现资源同步变更。

第二阶段:在网络资源设计之后,工程建设之前介入管理,为工程建设提供详细、完整的资源数据,指导工程施工和网络调整。

第三阶段:实现对网络资源数据的全面管理,支持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

5.2总体目标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综合资管”)实现对所辖通信网络的网络资源信息管理,实现网络资源的调度,同时为其它应用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资源信息共享。

建立跨专业的、面向客户的资源模型,形成网络资源信息库,并提供相关应用服务,为服务开通、服务保障提供支撑。

远期可支持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企业经营管理。

5.3建设原则综合资管系统建设方案应遵循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综合化:支持多专业、跨专业网络资源的综合管理,支持多设备厂商、多种技术、多种业务网络的资源管理。

⏹集中化:可支持集中部署,分布应用,能支持全网性应用和全网用户使用。

⏹结构化:系统应严格遵循系统结构化要求,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符合中国移动的开放性要求。

⏹标准化:采用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和实现平台,支持扩展和升级。

中国移动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遵循“两级三层”的总体结构进行建设:两级是指总部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和省级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支撑集团和省公司两级维护体制。

三层是指可以管理中国移动的一干、二干和本地网络三个层面的网络资源。

5.4资源管理范围本规范主要指导中国移动的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从资源分层角度,中国移动的企业资源是多层次的,“资源”存在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本规范主要涉及狭义的资源。

本次规范主要管理OSS域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物理资源、逻辑资源和业务资源,如下图所示:图 2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范围图上图中,空间资源主要包括各类公共资源,主要包含行政区划、街区、营业区域、服务区域、局站、基站、用户接入点、楼道、机房等。

网络物理资源泛指各种硬件设备或者设施构成的有形资源,是通信资源行使功能、提供通信/信息服务能力的物质基础,包括各类物理资源(网络设备、连接设备、无线设备)。

网络逻辑资源包括除物理资源之外的、无形的通信资源和信息服务资源(内容和应用),包括网络拓扑资源和网络服务资源。

业务资源指可以提供给客户使用的服务,包括产品目录、业务目录等。

有关各类资源的具体定义和资源范围将在本规范的下述章节“资源存量管理功能”的相关部分规定。

6系统通用功能6.1系统功能组成6.1.1一级功能架构图图3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架构一级视图图中灰色的框中的功能本期暂不定义和要求。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架构方面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域:⏹资源应用功能域此功能域主要是在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实现的、基于存量基础上的应用,包括资源配置、资源割接、资源调度、资源预警分析、资源统计分析、客户专题视图、GIS应用、资源资产管理等应用。

⏹资源存量管理功能域此功能域是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域,它主要实现资源数据的基础维护,建立企业统一的网络资源库。

包括空间资源管理、物理资源管理、逻辑资源管理、业务资源管理、资源机历管理、资源拓扑管理。

⏹资源数据共享服务功能域此功能域主要实现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信息共享,而相关的应用基本上是在相应外部系统中体现。

资源管理系统为这些外部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

包括服务开通类信息共享、故障支撑类信息共享、备品备件类信息共享、资产管理类信息共享等。

⏹系统基础维护功能域此功能域主要包括综合资源系统运行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工具,如资源模型管理、资源命名管理、系统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批量数据导入导出等。

6.1.2二级功能架构图⏹资源应用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4 资源应用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资源存量管理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5 资源存量管理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系统基础维护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6 系统基础维护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资源数据共享服务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7 资源数据共享功能域二级功能架构图二级功能架构的详细描述见本规范下面的章节。

6.2系统基础维护6.2.1资源模型管理6.2.1.1范围应能够对存量管理中所述的空间资源、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业务资源进行建模。

应能够对以上资源对象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管理;应能够对资源对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支持,能够管理资源对象的以下状态:⏹规划状态⏹设计状态⏹工程状态⏹在网状态⏹维护状态⏹退网状态用户可根据需求定义其它用户自定义的状态。

应能够对资源模板进行维护。

应能够维护用户自定义属性,并能够对用户自定义属性进行分组管理。

6.2.1.2资源模型创建系统应能够对上述所有资源提供模型创建功能。

对于新入网的新型设备,系统应能够通过配置来创建新的资源对象类型。

例如在新建3G网络时,系统应能够通过配置来创建RNC、Node-B等新型设备。

系统应能够创建上述资源类型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定义。

系统应能够创建上述资源对象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状态定义。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应能够创建用户自定义属性组,并在用户自定义属性组下创建用户自定义属性。

用户自定义属性应能够设置为以下数据类型:⏹字符串⏹整型⏹长整型⏹浮点型⏹日期⏹枚举型用户自定义属性应能够设置为必填字段或可选字段。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应能够设置对用户自定义属性的数据有效性检查条件。

6.2.1.3资源模型维护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应能够对所创建的资源提供模型编辑修改功能。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应能够对所创建的新的资源对象类型进行编辑修改,对没有实例化数据的资源对象类型进行删除。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应能够对没有实例化数据的资源类型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定义进行编辑或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