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代表作品
曹禺作品全录

01 《雷雨》02 《日出》03 《原野》04 《北京人》05 《王昭君》06 《蜕变》07 《争强》08 《家》09 《艳阳天》10 《黑字二十八》11 《胆剑篇》12 《桥》13 《明朗的天》14 《财狂》15 《镀金》16 《冬夜》17 《新村正》18 《正在想》二、小说诗歌01. 今宵酒醒何处02. 诗两首03.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04. 不久长,不久长05. 南风曲06. 贺词——张校长七十大庆07. 赠友人08. 前进,英雄的中国人民09. 谁活在我们心当中10. 拉紧绞索11. 我们要歌唱——敬读毛主席词二首12. 胜利的奠基13. 赠一六六中学一百二十年校庆14. 编钟15. 悼董行佶同志16. 贺唐代梨园遗址碑剪彩揭碑17. 游汨罗江悼屈子祠18. 悼屈子19. 病中噩梦20. 二人21. 花22. 冬菊23. 病中偶记25. 如果26. 无题27. 一片绿叶28. 无题29. 玻璃翠30.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题诗初稿31. 老了三、文艺评论01.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02. 永远向前03. 文学艺术的裔嘲就要到来04. 要深入生活05. 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06. 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07.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08. 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09. 切忌浅尝辄止10. 谈读书11. 杂谈文艺工作12. 多读书,读透书13. 语言学习杂感14.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15. 不容抹煞的十七年16. 迎接霞光灿烂的文艺春天17. “黑线专政”论抹煞不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丰功伟绩18. 团结全国戏剧工作者,高歌猛进!19. 北京市文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20. 几点随想21. 多写、多写、再多写22.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23.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24. 迎接社会主义戏剧繁荣的新时代25.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词26.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27. 满怀信心28. 学习鲁迅29. 出色的贡献30. 在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开幕词31. 对中青年剧作者的希望32. 重视编辑工作,办好戏剧刊物33. 热烈的祝贺真诚的希望34. 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35. 空谷足音36. 肩负起时代交给我们的重托37. 振奋精神繁荣戏剧38. 能开天地春39. 为心爱的事业奋斗40. 在中华梨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41. 北京市第五次文代会开幕词42. 我的希望43. 在全国文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四、剧评剧论01. 关于话剧的写作问题02. 编剧术03. 悲剧的精神04. 十月革命与《带枪的人》05. 漫谈《英雄万岁》对战争题材的处理06. 漫谈剧作07. 赞《激流勇进》08. 话剧的新收获09. 两出好话剧10. 迎接百花怒放的季节11. “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12. 重看《龙须沟》13. 读剧一得14. 纪念易卜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15. 看话剧《丹心谱》16. 看《最后一幕》17. 话剧《杨开慧》座谈撷要18. 一声惊雷19. 谈吉剧20. 惊雷的回响21. 大胆地睁开眼睛22. 与宗福先谈《于无声处》23. 闪闪发光的一出好戏24. 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25.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26. 《求凰集》序27. 谈《报春花》28. 戏剧创作漫谈29. 《〈茶馆〉的舞台艺术》序言30. 写在《威尼斯商人》上演之前31. 《老舍的话剧艺术》序32. 深刻地观察时代33. 赞维吾尔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34. 漫谈小剧本创作35. 一代名家,不同凡响36. 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37. 少壮须努力38. 作莎士比亚的知音39. 《西游记》与美猴王40. 看话剧《金子》随想41. 工人阶级真是了不起42. 一出鼓舞人心的好戏43. 要生活,也要胆识44. 《攻坚集》序45. 为评弹说几句话46. 评论需要学识与胆识47. 《莎士比亚研究》发刊词48. 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49. 神妙的舞台50. 《广播剧选》序言51. 新年的祝愿52. 我所喜爱的舞剧53. 谈我国电视剧的发展54. 关于《绝对信号》的通信55. “威利,你为什么要这样?”56. 《李宏林电视剧本集》序57. 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58. 为振兴川剧欢呼59. 一面镜子60. 让《火热的心》更多一些吧!61. 潜江新花62. 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63. 看了《青丝恨》的排练64. 回忆蒲州梆子65. 我所知道的奥尼尔66. 永远珍美的玫瑰67. 创造我们民族的舞台美术68. 话剧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69. 危机里蕴有着生机70. 人的悲剧71. 莎士比亚属于我们72. 我对歌剧的几点意见73. 为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而作74. 美玉75. 群众是我们心中的圣人76. 喜听广播剧《陈妙常》77. 赞“大学生电视剧”78.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79. 我的感受80. 谈徐晓钟的导演艺术81. 谈川剧《田姐与庄周》82. 我看《火神与秋女》83. 演课本剧好84. 大力繁荣小剧场戏剧85. 《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序。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
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
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
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
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
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
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
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
刻画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
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
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
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个
❖ 其他人物 ❖ 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
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 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 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 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 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 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 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 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 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 1922年(12岁)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 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 1925年先后参加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 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 建于19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经是其中的活跃 分子),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在1925年5――6月参加“南 开中学五卅后援会”,演出戏剧,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有哪些作品

曹禺有哪些作品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大学语文戏剧篇 3 日出

中国 传统
伍 人物分析
经理·潘月亭
潘月亭,作为《日出》中的银行经理,是 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代表。他视员工如草 芥,裁员不眨眼,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他的行 为揭示了资本对工人的无情压榨,以及社会的 不公与残酷。潘月亭的形象,是资本主义社会 中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缩影,让人深感社会 的冷漠与无情。
中国 传统
伍 人物分析
职员·李石清
李石清,在《日出》中是一个充满野心与 阴谋的职员。他原本只是银行的一个小职员, 但通过狡黠与逢迎,逐步升职为潘月亭的秘书, 并最终取得了银行襄理的职位。他的行为揭示 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冷漠,也反映了职场中潜在 的阶级歧视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中国 传统
伍 人物分析
陈白露
陈白露,《日出》中的女主角,出身书香 门第,原名竹均。她美丽聪慧,却因家庭变故 被迫步入社会,成为交际花,过着纸醉金迷的 生活。内心矛盾重重,既厌恶这种生活,又无 力摆脱。她曾追求爱情与幸福,却屡遭挫折, 最终因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 选择服毒自杀,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中国 传统
中国 传统
壹 作者介绍
曹禺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 复杂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 象,让观众深刻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曹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还是一位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他的一生致力于推动 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现代话剧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曹禺的作品不仅在 中国国内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 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1.陈白露是《日出》的女主角,请查阅《日出》原文,
入 分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白露的命运和人生选择,以及她的人生经历对现代
阅 女性的启示。
读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黄省三和李石清的性格特点是如
曹禺_北京人

一、创作背景
《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该剧以曾家的经 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 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 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 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 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 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 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 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内容探究
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 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 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 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 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曹禺在第二幕中,通过袁任敢的一段台词, 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 喊,不怕死,也不怕生。……”曹禺用五十 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 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 题旨: 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 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 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 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 ——哀静、幽郁、沉滞、苦痛、哀愁、缄默、忍耐 • 主导:哀静、婉顺、忍让、奉献
• 旧时代的优秀女性。沉默忧伤,处处忍受。寄人篱下的生 活使她不得不忍受旧家庭中袭来的种种不堪。
• 她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人,面对种种无望的境遇,她的 忍受顺从,反映出她所承负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 因袭重担,更是封建家庭中腐朽恶势力与精神统治在善良 人心上投注的阴影。 • 逆来顺受的外观——内心坚毅的性格。她的沉默无言绝不 意味着她对凌辱的低头,她内心怀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 爱上一支空谷幽兰,却只敢停留在相对无言中获取慰 藉,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出走后又沮丧归来,以至 吞食鸦片自杀。 •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 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 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 • 他认识了“自我”,对自己,对封建家庭生活已经厌 弃与绝望。
雷雨讲的是什么故事

雷雨讲的是什么故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以20世纪初上海的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虚伪。
整部剧以雷雨交加的天气为象征,寓意着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社会风气的黑暗和腐朽。
故事的主角是程婕妤,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充满了愤懑和不满。
她的丈夫是程镜,是一个自私、冷漠的男人,他对妻子和儿女都不闻不问,只顾着自己的事业和情感生活。
程镜的妹妹程乐儿则是一个极具社交能力的女性,她以自己的美貌和机智征服了许多男人,包括了程婕妤的丈夫。
程乐儿与程镜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一个痛点,也是故事的主要矛盾之一。
除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剧中还涉及了程家与外界的关系。
程家的家仆阿丰是一个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弱势群体,他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的角色,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可以看到家庭内部的种种丑恶和虚伪。
此外,程家的女儿程红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她对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感到愤懑和无奈。
整部剧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现实意义,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
雷雨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家庭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代戏剧,它通过家庭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现实意义,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雷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对当代社会有一些启示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