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时代特征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
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的种植场地和果木蔬圃是园林的萌芽状态。
2第二阶段(1)时代特征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①人类的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②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
(3)园林的发展①发展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国家组织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促进大小城市和镇集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达以及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造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植物栽培、建筑技术的进步则为大规模兴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园林的特点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a.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b.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c.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d.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③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a.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等各种地形;水体包括河、湖、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山体和水体构成园林的骨架,也是园林的山水地貌基础。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1.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2.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3.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4.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5.中国四大名园的古典园林是指: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6.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是指圆明园7.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魏晋南北朝__开始兴起,到_唐代__有了较大的发展。
8。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9.《考工》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0.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11.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12.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13.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14.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15.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游憩临幸的地方。
园林史(自己整理及课堂笔记)

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史1.广义园林:在一定X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配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世界园林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农业文明阶段——统治阶级的乐园,XX及神话的物化场所工业文明阶段——公共、开放、专业化,城市园林化信息文明阶段——生态园林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以基址选择划分&以隶属关系划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X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局部进行改造或完全将天然山水苑围作为建园基址(1)皇家园林:隶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2)私家园林:民间的官僚、贵族、缙绅所私有。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3)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其他园林: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公共。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建筑美融糅;诗画情趣;意境的蕴涵。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起源:1园林雏形(1)囿——狩猎、栽培、圈养(2)台——通神、望天。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中主要建筑物。
(3)园圃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风景式的发展方向的确立天宫崇拜山岳灵石灵水灵物崇拜天人合一思想君子必得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对自然的尊敬与喜爱)神仙思想二、主要园林实例1、殷周:贵族园林——皇家园林前身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2、东周:台囿结合,以台为重(1)楚国章花台a又名“章华宫”主体建筑章华台,四台相连,俗称“三休台”b宫苑“高台榭”的典型c山环水抱:人工开凿大型水体(2)吴国姑苏台:a位于阖阊(今苏州)一带b因山成台,联台为宫c 内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天池”等宫观池馆d观赏太湖e夫差、勾践、西施——响廊裥。
(完整word版)宋代园林风格简介分析

简述宋代园林的风格特色摘要:南宋和北宋(公元960—1271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收到重视,善于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诣,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文人园林风格特征对三大类型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领域。
关键词写意化文人园林山水园林简远疏朗1.总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
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属于写意山水园林范畴。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两宋都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方面则尤为突出。
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首先,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
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
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也像宗教政治制度及其哲学体系一样,都在一种向内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的自我完善。
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于纵深的内在开掘,向精微细腻的方向迈进。
正如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亦“造极于赵宋之世”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并流传海外。
韩国和日本在两宋期间大量吸收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造园理论、绘画、茶道、艺术等方面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造园文化和艺术风格。
2.形成的原因两宋时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发展和内容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年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有:1、经济的高度繁荣。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反应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
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王母居所)和“悬圃”(皇帝居所),均在昆仑山上;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1天和日月的崇拜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3灵水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的崇拜二中国园林的雏形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1重视利用水景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其中也有三类人: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
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
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
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3崇楼伟阁以象仙居大凡高阁崇楼都与仙人有染,二模山范水和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1模山范水袁广汉的私家范围很大,竭力模仿自然界的山形、水势、草木和动物,东汉孙寿所造的私园,直接取法自然界的真山二肴,将假山造的有若自然,首开“模山范水“的先河,成为魏晋自认山水的先声。
2木构架体系的基本形成两汉是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木构架建筑风格的时期。
西汉模仿的事先秦的积土四方而高的仙居高台。
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组斗式栱木构的楼阁越来越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了,表现梁、柱、枋、斗栱等木框架构件间结构关系的梁架式楼逐渐取代了井干楼,并成为后代楼房建造的基本样式,代表中国木构建筑的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至此基本形成。
汉代的木构框架已经完善,门窗门上都刻着辅首,做饕餮衔环图案,门扉双开,扇各有辅首门环。
明清时期常有的门制,汉代已经形成。
多元文化走向与私家园林的诞生一玄学与山水文化气候魏晋南北朝时期,理得转移和情的升华,有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成为社会思潮。
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
东汉以来的自给自足的独立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发达,出现一批门阀世族和世俗地主,他们也式文化拥有者,为从事私家园林提供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1丘壑情和林下风2谢公志和曲水韵谢安东山之志,以隐居东山以自娱。
东晋名士的曲水之宴,皇家贵族园林中常建流杯亭,北京南海的流水音,恭王府的流杯亭二有若自然的六朝私园1庄园经济和郊外别墅园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士族宗族势力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
士大夫们都普遍追求高品味的精神生活,私家园林与位于郊外,宅内者,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
这类在郊野依托天然山水的庄园,兼有农业自然经济与游息的双重功能。
2聚石引水的宅内私园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与住宅结合的城市私园,刘绵质朴的士人园,融合了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意境,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代表园林的文人化走向。
文人园林迈出了模仿自然写意山水的重要一步。
3坞堡与桃花源梦幻人迹罕见的深山成为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去出,而桃花源成为了后世造园的不倦主题三玄佛合流与寺园一体南北朝后,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朝野上下普遍的社会思潮,深深影响着道教。
寺观园林作为一种宗教园林形态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
1舍宅佞佛语寺园一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以园为寺,舍宅为寺的习俗也随之传入。
如苏州最古老的佛寺报恩寺,式三国吴主孙权之母舍宅而建。
寺庙建筑往往带有贵族豪华的色彩,但寺观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必须要竹木森森,以花木取胜,布局也比较自由,与士大夫园林一样,寺僧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真趣。
中国寺观一开始就奠定了寺园一体的基本特色,中国寺观本身和周围环境都有园林化的特色。
宏大兼融的唐型文化及其蜕变与士人园林走向成熟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唐代最高统治者“华夷如一”的文化心态,对外交通和商业的发展远远超越前代。
园林成为文人名士风雅的体现和地位的象征。
诗人画家直接参与营构园林,讲究意境创造。
力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大体上借助真山实景的自然环境,加上人工的巧妙点缀,已经呈现出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抒情写意的“主题园”从此开始。
一隋与盛唐宫苑趋于华丽精致,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呈现新的时代特色。
1渠柳条条水面齐隋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渠水便利,不少官僚贵族商贾之家引渠人第,建造私家山水池院。
2西苑巧丽冠古今隋炀帝的西苑规模宏大建筑众多,以水景为主,园中有园,为皇家园林的开创之举。
3绣出骊山岭上宫隋唐宫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宫殿与园景紧密结合,寓变化与严整之中。
本身仍袭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收了私家园林追求的诗情画意的构园经验,以山水为骨架,尤其以缅缈的水景为主,讲求山池、建筑、花木之间的合理配置,注意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和谐,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
二佛寺道观和公共游豫园林1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随着佛教佛经哲理的大量传入,唐代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宗派,至后期,唯有禅宗和净土宗一直流传下来。
禅宗起于北魏末,奉达摩为始祖,至唐代前期分为南北两派,神秀为北派之祖主张“时时勤拂拭”的“渐悟”,慧能为南派之祖,主张“本来无一物”的“顿悟”。
禅宗主张向内心、本性寻觅人生真谛的意向,受到士大夫一致青睐,也是一种在生活上表现一种高雅闲逸的方式,也给唐代文化带来一种新德文化品质。
2人间丹丘仙游桃唐代道观很多,建筑都极其华丽3林华翠带曲江雨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掘的屈曲之湖泊。
曲江池风景优美,成为了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
三隋和盛唐士人园盛唐人士具有宏大壮阔的文化精神和乐观开朗的胸怀。
王维的輞川别业,将诗画禅理互渗互融,輞川的空山、深林、云彩、鸟语、溪流、青苔,乃至新雨、山路、桂花、斑驳的色泽等,统统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
王维对自然中的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并进行审美的选择过滤,再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融化进輞川的山水之中,使其神形兼备。
輞川别业式天然山地园,具有湖山之胜,开了后世写意式山水园的先河。
四、中晚唐文化之蜕变和士人主题园之萌芽安史之乱,使中唐士人失去了盛唐士人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代之以寂寞孤独、惆怅萧飒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1古槐疏冷夕阳多王公贵族在动乱中家破人亡宗族零落,大批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
文人的山水园已经大量出现,位于城外的山庄别业占了很大比重,士大夫们大都采用“结庐在人境”、可以供人日涉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并醉心于造园手法的发挥和着意于形式美的追求,开始以小中见大的造园理论与手法,创造变化丰富的艺术空间。
2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士大夫诗代表整个社会心理的阶层。
中唐诗人白居易,他的中隐理论是士大夫们最安全理想的处事理论,私家园林作为了中隐理论最现实的载体。
白居易选择庐山构筑了草堂:1草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一切都保持自然的原生态2建筑十分简易,仅三间两柱,二室四墉,木不加丹,墙不粉白,一切都是就地取材,竹制帘纸幕窗,以麻布制帐,山石为础。
3陈设简朴书卷气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修路山塘成为苏州名胜中唐名相李德裕建山居别业平泉庄,以泉石奇木取胜。
唐丞相牛僧孺宅园收集太湖石,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已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罗列庭院。
封闭、内倾、淡雅的宋型文化从中唐到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宋代时中国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时期也是早期市民文化发展时期一宋型文化与士大夫的心理法式1”佑文”政策和”崇文”风习宋代文人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学术空气空前活跃2崇雅黜俗的文化心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普遍高雅化,士大夫们既享受红袖飘香的风流有追求夜读书的清雅.热衷于园林雅赏,书斋雅玩。
宋代的士大夫文人构筑起宇宙间最美好最精雅的境界,虽丈室容膝,却可在六合神游。
3少陵雅健,彭泽清闲宋人在知性反省,造微雨心性的理学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万物同流。
”清净、空寂、摒去俗务、回归静室远离凡尘,从心理上无欲无念、清净恬淡,到生理上的主静去躁、守气养神,在到生活情趣上的清高脱俗、高雅闲逸及行动上的雍容泰然、不急不躁,构成了宋代士大夫最中意的一套人生哲理和行为模式。
士大夫丰厚的俸禄优渥的待遇,使他们失去了进取的精神,追求生活享受,剧烈的党争和宦海的沉浮,又使他们的心灵充满痛苦,获得心灵抚慰的就是“中隐”模式。
例如欧阳修、苏轼、周敦颐等。
4酒被诗情缀送宋代大兴教育,全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也提升了整体的审美水平。
物质生活享受的时候,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园林的普及也就有了条件,酒楼庭院的大量出现,有力的说明了这一文化走势。
带有简、疏、雅、野特征的住家式宅园的酒楼。
是宋代城市私家园林风格的一种变体,它以私家园林作为艺术范本来营构的。
二宋代士人园和“归来”主题宋代士人园大多为“主题园”,他们往往通过园林题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政治愤懑寄寓其中,园林成为重要的抒情载体。
1一官归去来归来,即回归江湖和田园,是宋代文人园林不倦的主题。
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
苏舜钦的沧浪亭、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大成的石湖别墅···2沧浪之歌因屈平《楚辞·渔父》载: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隐归江湖的高人沧浪渔父见此情景便唱了《沧浪之歌》,于是沧浪水遂具有了江湖隐逸的特定内涵。
苏州沧浪亭为诗人苏舜钦所筑,宋人的情绪比较内敛善于对生活进行反思,善于思考人生,注重主体的思考,寻求自我的点滴发现,带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绎色彩,力求借内在的心理调节,处理人世间的纠纷和争端,求之与自我精神的满足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