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比较教学法,就其深层意义,是指研究“多种成果,都是从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建议”,简而言之,即指学生选择相近、相似、相同的阅读材料,进展比较阅读、鉴赏和写作训练。

学生掌握比较法,就可以到达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的素质。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根底,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俗话也说:“有比较,有鉴别,才有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往往收效甚大。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

”人在青少年时期,易学易忘,因此,学生学习过的课文、知识点,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淡忘了,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复习”只是在考试、测验的前夕才有这个意念,因此,平时开篇导入,老师的牵动、带引是必要的,虽然堂上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但只要教师控制得好,复习旧课和讲授新课都会相得益彰,尤其是比较阅读,它能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让大家复习《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找出写雪的句子,再从写作背景、文章主旨进展比较。

《江雪》中勾画了一个洁、静、寒凉的画面,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愁”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而《沁园春雪》那么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魂壮志和豪迈情怀。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既复习了旧课,又有效地传授新课,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究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识加 以综 合应 用于 实践 的机会 , 培养 创新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为了让 学 生从 比较 中积极 提高 自己的 思维能 力 , 学 好语 文 ,在语 文 教学 的过 程 中适 当的运用 比较 的方法 ,
能更好 的帮助 学生 理解课 文 , 提升 能力水 平 。
比较 阅读 的主 要对 象是 教材 及 内容主 旨相 同 或相 似 以 外 的阅读 材料 。专题 研 究性 比较 阅读 是学 生认 识世 界 、
I 引 言
教学性 阅读 是指 与课 程教 学直 接相 关 的阅读 , 括 包 课前 的预 习阅读 , 课 时边 听讲 边进 行 的课 堂 阅读和课 上 后 的复 习阅读 。教学性 阅读 的主要 对象 是教材 。
题研 究性 比较 阅读 相结合 。教学性 阅读是 指与课程 教学 直接 相关 的阅读 , 包括 课前 的预习 阅读 , 课时边 听讲边 上
有 限 , 生 的 自我 发 展空 间 也受 到 限制 , 生 的 学 习潜 学 学
俄 国教 育 家乌 申斯 基 说 : “比较 是一 切 理解 和 思 维 的基 础, 我们 正是通 过 比较 来 了解 世 界上 的一切 的 ” 因此 . 。 在
能不能得 到 充分 的发挥 。因此 , 有效 的教 学性 阅 读与 将 自觉的 专题 研究 性 比较 阅 读结 合起 来 , 能让 学生 的阅 才 读面 更广 泛 , 会对 两个 以上 的读 物进 行“同中求异 , 学 异 中求 同 ” 的分析 , 并且使 学 生从 比较 阅读 中获 得启 发 , 养 成 多角度 观 察事物 , 分析 问题 的 习惯 , 高想象 力 、 想 提 联
的本 质 属性 ,而且 能够 揭 示事 物相 互 问 的关 系和 异 同 。

浅谈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0 玉龙县第一中学 李春华
元, 因该单元中有贾平凹的《 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 、 读本》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供了丰富的 《 上海的弄堂》 等文章。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用小组 材料和广阔的平台。而比较阅读法对培养高一新生 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 很快学生就找到了 三座 的语文兴趣和激发语文热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能 城市建筑的特点, 即北京的“ 方正”西安的“ 、 深沉” 和 上海的“ 性感”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 学生也很快找 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到了原因:北京的“ 方正” 因为传统文化的“ 封闭”西 , 一、 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 安的“ 深沉” 因为“ 历史”上海的“ , 性感” 因为其“ 开 放” 学生明白了各地的传统建筑都深深地渗透着当 。 似点的文章,以及创作技巧和风格相似或迥异的作 达到了 举一反三、 家作品加以 对比, 有分析地进行阅读。 这种阅读有助 。 地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于学生产生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语文能力 触类旁通之目 的。 如果只见一棵一棵的不同树木,而不能连成一 和审美能力。比 较阅读的目的是“ 求同寻异”培养学 , 片的森林, 就领略不到层峦叠翠的精彩, 更不可能体 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求同寻异” 是比较 会到阵阵的松涛和“ 鸟鸣山更幽” 的至高境界。比较 阅读的核心所在, 只要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科学, 就 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 比较阅 阅 读就是 要求把不同的一棵棵的树木, 整合成一片 具有无限 美感的森林。李乐薇写 《 我的空中 楼阁》 : 读, 就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拓展知识面, 进而培养 “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 这轻灵的一“ ” 点” 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激发学生的语文热情。由 此可见, 便点出了“ 我外出, 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 小 比 较阅读法是授人以渔的方法。 屋是我幸福的终点”也点出了“ , 无须挂画, 门外有幅 二、求同” “ 重在综合归纳, 在认知规律 旨 巨画— 名叫自 的宛如“ 然” 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和 “ 求同” 比较就是要找出几个知识点、 若干作品 满足。“ 小屋” 虚” 是“ 也罢, 实” 是“ 也罢, 已经不再重 和作家的共同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 要, 重要的是那份心情。 再看《 语文读本》 第一册中的 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的阅 “ 雅致的居所” 单元, 梁实秋先生在《 雅舍》 说: “雅 中 ‘ 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文章,还要主动去阅读课 舍,我 有,仅 客 一,思‘地 万 之 菲所 我房 之 但 天者物逆 外的大量文章, 否则就缺乏比 较的对象。因此, 大盘 旅’ , 人生本如寄, 我住‘ 雅舍’ 一日, ‘ 雅舍’ 即一日 为 的阅读就成了比 较阅读必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所有。” 余光中《 沙田山居》 吸 说:‘ 海围着山, 山围着 如在讲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可与袁枚 时, 我。沙田山居, 峰回路转, 我的朝朝暮暮, 起日 日 落, 的《 祭妹文》 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进行比较。 尽管 月望月朔, 全在此中 度过, 我成了山人。问 余何事栖 后者与前者在内容上不存在可比 性, 但形式上可让 学生了解和掌握祭文的基本写法: 简介死者去世的 碧山, 笑而不答, 经代我答了。 山已 其实山 并未回 答, 是鸟代山 答了, 是松风代山答了。, 是虫, ’ 再看杨振声 情况(重点突出时间、 地点和原因) , 让亲友了解情况 进而产生沉痛的思念之情; 然后介绍逝者的生平 , 突 《 书房的窗子》 即使无月无风, :“ 无雨无雪, 红日 半 出逝者的“ 与“ , 功” 是”加深人们对其的哀思;最后代 墙, 竹阴微动, 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 泛出一片育 翠, 几纹波痕, 那般的生动而空灵, 你书桌上满写着 表生者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和哀思, 并诫勉后人。 清新的 诗句, 你坐在那儿, 纵使不读书也‘ 要得’ ” 。其 在讲授汪曾棋的《 胡同文化) 时, 要求学生不仅 中所洋滋着的“ 复得返自 的怡然与轻松, 我的 然” 与《 预习本文, 还同时预习( 语文读本》 旧城遗梦” 中“ 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导言: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语言知识,开拓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方法。

一、比较文本的选择与分析比较阅读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关联性和可比性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两篇讲述同一主题的短文,如描述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地方等。

也可以选择两个意义相近但形式不同的文本,如一篇散文和一篇诗歌,一篇新闻报道和一篇小说等。

在选择文本之后,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明确文本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例如:文本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主要人物或事件?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信息,为比较分析打下基础。

二、比较文本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需要重点分析文本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比较相同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之间的共性,比较差异点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文本之间的特殊之处。

学生可以通过列出表格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相同点和差异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分析相同点时,学生可以关注文本表达的主题、情感、人物性格等方面。

两篇文章都在讲述勤劳的故事,都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在分析差异点时,学生可以关注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

一篇故事着重于描述人物的外貌和行为,另一篇则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三、探究文本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比较阅读不仅仅是比较文本本身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

学生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来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

学生可以思考为什么两篇文本中都强调勤劳的重要性?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运用比较阅读拓展思维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逻辑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浅谈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_
垒! ! 璺 垒
墼 垦
:: ! !
浅谈比较阅读在高 中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
◎张 连 琴
( 兴化 市 周庄 高级 中 学 ,江 苏 兴 化 2 7 1 5 1 ) 2 中图 分类 号 :G6 .3 文 献标 识 码 :A 3 3 文 章 编号 :1 3 0 2( 1 )0 A 1 2 0 7 - 9 6 9 2 -0 — 1 00 5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莎 士 比亚 说 过 “ 没有 比较 ,就 显 不 出长 处 ” ,俄 国教 育 家 乌 申斯 基也 曾说 过 : “ 比较 是一 切理 想 和 思维 的基 础 ,我们 正 是通 过 比较 了 解世 界 上 的~ 切 的 。 ” 的确 ,有 比较 才 能 鉴 别 ,才 能分 清事 物 的是 非 、优 劣 、高 下 、异 同 。有 比较 才 能 增 加 人们 对 事物 及 其规 律 认识 的广度 与 深 度 ,从而 在 获取 成 效 时 事 半 功倍 。 比较 阅 读作 为 一种 阅读 方 法 ,要 求学 生 在 自主 阅读 的基础 上 进 行 比较 探究 ,总结 规律 。 它体 现 了新 课 程所 倡 导 的 “ 自主 、探究 、 合作 ”的学 习方式 ,合 乎新 课程 提 出 的 发展 独 立 阅读 的 能力 ” , “ 注重 个性 话 的 阅读 ,充分 调 动 自己 的 生 活 经验 和 知 识积 累 ,在 主 动积极 的思 维和 情 感活 动 中 ,获 得独 特 的 感受 和体 验 。 学 习探究 性 阅读 和 创造 性 阅读 ,发展 想 像 能 力、思 辨 能 力和 批 判能 力 ”的要 求 。 因 而 ,在高 中语 文 教 学 中 比较 阅读 被广 泛地 运 用 。 那 么 ,在 日 常 的高 中语 文 教 学 中 ,教 师如 何 才 能 有效 充 分 利 用这 种 阅读 方法 ,从而 不 断地 提高 学 生 的语 文能 力 ,促 进 学 生素 质 的全 面 发展 呢?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的有效策略对比阅读是指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下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的三种有效策略。

一、文本对比策略1.对比不同版本的同一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同一故事,如《小红帽》的不同版本。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塑造、结局等方面的异同,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学生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或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选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1.个人读者对比策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可以在分享中学会倾听,了解不同角度的观点,并从中汲取新的见解。

个人读者对比策略也可以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群体读者对比策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对同一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每个小组可以分析和比较自己组内成员的理解和观点,从而形成群体对文本的共同理解。

通过群体读者对比策略,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1.对比故事和插图:教师可以给学生阅读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自己绘制插图。

通过对比学生的插图和教师给出的范例插图,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插图中的不足之处,并改进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对比插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对比阅读材料和实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选取一些能够触摸、感受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感受到的实物和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比阅读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比阅读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比阅读分析一、对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比阅读是指在阅读两种或多种相似或相对的文本时进行比较的一种阅读方式。

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对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文本的异同之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抓住重点,理清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对比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比较、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对比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比两个文本的内容,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不足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对比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比阅读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对比阅读的实施策略和方法1. 精心选择对比材料在小学语文课堂对比阅读中,首先要精心选择对比材料。

对比材料的选择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代表性,富有教育意义。

对比材料之间的异同明显,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2. 提前进行预习在进行对比阅读之前,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对比材料,了解文本的内容,对比两种材料的异同点。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两种材料。

3.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实际的对比阅读过程中,老师需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指导。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种文本的异同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老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加深对比阅读的效果。

4. 进行总结和思考在对比阅读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一。

比较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比较两篇或多篇阅读材料,发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理解
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
阅读的应用。

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需要对所读的两篇或多篇文
章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文章特点和内容的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培
养学生的分类、归纳、分析和综合能力。

学生可以比较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从中找
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所读文章的主题、内
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深入的理解。

学生可以比较两篇关于动物的文章,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
在讲述某种动物的习性和生活习惯,从而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比较两个不同的观点或观点的变化,
从中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比较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所读材料中的观点、
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辨析和批判能力。

学生可以比较两个不同的观点
或论据,对其合理性进行评判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作者:马淑霞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18期
【摘要】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者创作技巧和风格相似或迥异的作家作品集中起来加以对比,辨析异同,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方法。

本文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为例,来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灵活运用比较阅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能力提升;创新运用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者创作技巧和风格相似或迥异的作家作品集中起来加以对比,辨析异同,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为例,来谈谈比较阅读的好处。

一、运用比较阅读,提升审美能力,学习创新运用
示例一:以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例,与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和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课前先布置预习准备工作,以“让我们走进秋天”为主题让学生搜集关于描写秋的诗文。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搜集的素材很多基本囊括了所学过的相关诗句,如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毛主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

接下来学生通过比较结语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描写了秋的景色,色彩纷呈;都是借景抒情,情寓其中。

不同点是意象不同、情感也不同:毛主席笔下的秋,色彩绚丽,生气勃勃,充满豪情壮志;曹操的秋萧瑟悲凉而又雄浑慷慨;刘禹锡秋日胜春朝体现了豪爽乐观的人生态度,马致远作为秋思之祖,冷落凄凉之情令人动容。

表现手法各有不同: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不相同,秋有声、有形、有色、有味。

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让学生感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之清、静与悲凉,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思与眷恋。

通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名篇佳句的理解感悟,领略了秋的异彩纷呈,提高了审美能力。

最后在比较中去创新运用,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题:选取课文中的意象例如人、故都、屋、院、漏光、残垣、茶、鸽声、天、草、槐蕊、云,仿写马致远
的《天净沙·秋思》。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写得还颇有几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二、运用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悟创作技巧
示例二:以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比较阅读为例,开展诗歌比较学习。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的悲秋之作,学生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极易混淆,因此运用比较阅读是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

共同点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感情基调方面: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2)结构处置方面:两诗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

(3)遣词造句方面: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不同点主要让学生理解:(1)感情基调上:《秋兴》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2)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对仗工整的佳句,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经典名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通过比较,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以后再学杜诗就得心应手了。

三、运用比较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
示例三:同一题材的文本比较阅读。

如对《荷塘月色》情感的理解把握,可引导学生与《清塘荷韵》比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被称为现代文坛上的“美文”。

《清塘荷韵》是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佳作,同是以“荷”为题,但情感的抒发大为不同。

朱自清先生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他处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既有外族的欺侮,又内乱不断,先生目睹人民深陷水火,痛心疾首,不但感到束手无策,甚至看不到民族强盛的希望。

此时的他只好叹息一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季先生惬意地说“我为我的‘季荷’祝福”,是因为他生活在90年代,杏坛耕耘,桃李满天下,著书立说,亦是学术大师。

通过对比可发现两位先生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朱先生更多的是无奈与挣扎,因而是乐景哀情;季先生抒发的则是闲适与满足,故是乐景乐情。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好处多,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大到作家风格流派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教师可依据内容灵活地运用,这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敏.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好处多[J].湖南教育,2005(16).
[2]黄启参.浅谈比较阅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13(15).
[3]李春华.浅谈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