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精华)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练出一付对自己、对异性和同性、对这个花花绿绿复杂喧嚣的都市世界独立分析的头脑。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我们得知她的女性意识萌发得极早。

她的母亲容貌美丽出众,喜欢打扮也非常会打扮,清推秀丽而又风韵万千,这让幼小的爱玲十分羡慕,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做一个象母亲这样美这样会妆扮的女人。

她迫不及待地向毋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于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1](P8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膝胧而且幼稚的。

但来自家中一个叫张干的女佣那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对年幼的张爱玲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刺激,使她对自己的性别和什么是性别歧视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张爱玲开始感受性别歧视的压力———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习俗与公众意识轻视的。

由此,她萌生出了要为自己和天下的女人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渴望与信念。

张爱玲热衷于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几乎全部可以归入女性话题范畴:如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与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什么是男女的真正平等、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命运……对这些问题的执著思索与探寻,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后来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也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出生并成长在上海,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洋场租界的身份,注定了其文化的庞杂性和交汇性:古老的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战、并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种种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呈现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两栖性。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曹七巧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一个时代造就了一类人,而曹七巧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被黄金枷锁束缚的这一类。

她算不上是一个母亲,黄金填满了她的心。

爱情于她只是骗钱的幌子,亲情也是带有浓厚的铜臭味,在她眼里除了金钱,其他也已荡然无存,其形象震撼了人们的内心,值得深思。

关键词:女性意识多疑奴性金钱影响一、曹七巧女性意识的多疑性格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可以看出意识的产生是由物质决定的。

因此,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张爱玲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也正是由于她所处的环境而造就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女性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开始挣脱束缚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样的时代背景就为女性提供了可以充分展现了自我、实现自我的历史舞台。

而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我们展示了曹七巧这样的女性形象。

要说曹七巧的性格多疑的塑造要从张爱玲的家庭环境说起,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大臣李鸿章之女。

父亲是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时髦的新女性[1]。

张爱玲从小就在父亲、姨太太、生母、后母的夹缝中周旋,紧张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落,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的敏感与多疑以及对生和死、自我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

[2]她笔下的曹七巧就是一位敏感的女性,小说中写道,在多年后云泽找到她,当她听云泽说已经把家产败光是为了她时,她的反应是:“不知不觉有点胆寒,走得远远的,倚在炉台上,脸色慢慢的变了。

”[3] 她就是这样生性多疑,一看到云泽来就已经开始怀疑他是来骗她钱的,于是早已在心里设下防线,她对自己曾经心爱的人尚且如此,对亲人也更是那样。

哥嫂来探望她走时,她说:“不来也罢,应酬不起”,这都是她多疑性格造成的,她认为哥嫂都是来骗她的钱的,出言竟是那样的毒辣。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的天才女作家,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叙事内容的某些看法。

标签:心理刻画;女性;压抑; “原罪意识”张爱玲是不幸的,“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1]她落后于那个属于政治的时代;张爱玲又是极其幸运的,她的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散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张爱玲是说不尽的,不管是其传奇的经历还是传世的精品都给了读者太多的惊叹,她用笔描绘了沪港现实生活中一幅幅凡庸、沉滞和丑陋的世俗画面,“她选择那些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男男女女,用极冷静的笔调去写这些人往往司空见惯了不能一动人们恻隐之心的生活故事,来展现这些人在社会生活激流中的无助、无望和无奈”,诚如她自己所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总的来说,张爱玲还是一个顾念传统的作家,但其小说的叙事手法、化俗为雅的方式以及繁复新颖的意象,为都市小说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的某些看法。

一、人物心理刻画:压抑下挣扎的痛苦心灵费洛伊德把研究视角从外宇宙转向内宇宙,发现了比外部世界更为广阔、更为纤细的心灵场。

一个人可以以百般的勇气忍受肉体的痛苦,却很难经受住心灵的磨难,这种折磨是一种灵魂的煎熬,让人生而无味。

张爱玲的作品便以其擅长的心理刻画,将一系列在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下压抑着的痛苦心灵挣扎展露无遗,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茉莉香片》是收入《传奇》中的一部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聂传庆表面上是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后母的挑拨、父亲的刻毒、阴冷无爱的家庭把他“作践的不像人”,他性格内向孤僻,没有朋友,对生活在冰箱世界中的他来说,刘妈和言丹朱所表现出来的些许善意只能让他业已麻木的灵魂感受到更为刻骨的寒冷。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

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

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

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理论界对张爱玲研究更成为一个热点,变成了“显学”,许多研究专著和传记陆续出版。

女人写女人的女性文学始自“五四”,与丁玲、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有着一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不同,张爱玲的《传奇》更注重于女性内审趋向。

她既忠实于她生存的那个时代,几笔便勾勒出由于时局的动荡给予女性的不安和危险感,她又不只限于那个时代,“几千年的历史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传奇》中更多地是对女性自身从古老历史代代留传下来的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文学史上美好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冰心曾吟诵过:“女人是爱的化身”,“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

然而,甜美的牧歌、圣洁的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难觅踪迹。

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没有缠绵的柔肠,也没有摄人心魄的炽情,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

无论是豪门闺秀、望族小姐,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大多数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时刻盘算着、算计着得失,这些世俗化的女性与传统标准的女性格格不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应该是温顺、善良、驯服、妩媚、聪明、美丽的。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姣美的容貌,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的有着丑恶灵魂的女性。

对于这些人物,作家没有简单地按传统标准来否定,她在《张爱玲散文全编》中说:“我写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些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摘要】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心理的分析,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同时分析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变态女性近年来,全国对张爱玲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深化,有的侧重分析女性形象的社会内涵,有的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内涵及形成的内外因……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其笔下的变态女性或变态心理。

本文试图剖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变态心理、行为及其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从而来体会其《传奇》描写变态女性的视角、态度和主体性渗透。

一、女性人物变态的多种类型的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作为一位才女型作家,以擅长描写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著称,她在小说《传奇》中较集中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十里洋场的不同形色的女性,通过审视她们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及其社会日常生活,折射出女性视角中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表现出在这种背景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传奇》中有15篇小说,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几类变态女性:(1)曹七巧:作为“兄长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长期的性压抑和社会压迫,使曹七巧的性情愈加恶毒和丑陋,产生了极端的虐待心理,其行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和报复性,最终演变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变态经历使人感到震惊: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一步步演变成一个近乎骷髅的疯狂老太。

三十年前她由兄嫂安排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做了二少奶奶,然而二少爷是个骨痨病人,姜家才降低了择偶标准选择了麻油店出生的曹七巧。

过了门的七巧被姜家上下看不起。

在这闭塞的不容之地、不同情她的姜家大院里,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七巧渴望正常的性爱,将爱的希望倾注在三少爷身上。

无奈花花公子的三少爷与七巧只限于场面上应付。

终于一晃十年,老太太和二爷都过世了,七巧得到了二爷家产,自立了门户。

为了“捍卫”用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她神经质地怀疑所以人,害怕别人来用自己的钱。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doc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doc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心理:一、对男人的依赖心理;二、困境中求生存的心理;三、用最后的资本——残余的青春博弈的心理。

旨在说明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才能改变命运,摆脱生存困境。

关键词:《倾城之恋》女性心理依赖生存独立生存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Eileen Chang's" love in a fallenCity " in Psychology: A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men; Second, th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Third, with the last of the capital - the remnants of youth mental game . To stand on one's own females only in the economy can change the fate,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lifeKey words:love in a fallen city female psychology rely on existence independent existence前言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父亲是满清遗少,继承了遗少的全部荒淫、残暴、专制等特征。

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流过洋的新派女性,爱好音乐、文学。

这一新一旧组成的畸形家庭,无爱可言,但却拥有无尽的争斗和倾轧。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在父亲处受尽折磨。

无爱的父母,无爱的家,在童年的张爱玲的心灵上投下了永难忘记的阴影,促使她敏感而又早熟。

童年的母爱缺席,少年的父母离异,青年的远赴香港求学,中年的婚姻变故,晚年的客死他乡,特殊的经历,使她更多地着眼于乱世中的家庭婚姻生活,着眼于世俗人生,而淡化国家、民族、阶级等意识,以冷淡、犀利的眼光去审视这个纷繁的俗世,并站在女性的角度去剖析女性在这纷繁世俗中的辛酸与无奈。

论张爱玲笔下的现代女性

论张爱玲笔下的现代女性
自2 O年代 新文 学 发 端 以来 , “ 娜 拉 出 走 ”一 时 间成 为 风潮 ,追求 平等 自由的新 女性也 悄然在 时代 的大 潮 中兴 起 。张 爱玲 一反 主流 , 以其 独创 的风格 站在 了文 学潮流 的 对 立面 上 , 一方 面对 新时代 下 的女性解 放产 生深深 的怀 疑 , 另一方 面又 和鲁迅 如 出一辙 ,重提 “ 娜 拉 出走后 怎么 办 ”, 指 出女性无 法左右 自己命运 的悲剧所 在 。 悲伤常 常是 张爱玲 的 文章主基 调 ,那些 内心 扭 曲疯 狂 的人物 往往 只是 一个 “ 华 丽而苍 凉 的手势 ”,其 文章 也总 是在不 经 意问戛 然而止 ,如中 国古典 画之 留 白,空 留一份 嗟叹 。张爱 玲 的深 刻 之处 就在于 在女 性地位 提高 的时 代背 景 下,写 出受过 新式 教 育的女性 依 旧无法 摆脱 的的苦 痛之 处 。也就是 说 ,在张 爱玲 眼 中, “ 男 女平 等 ”并不存 在真 正实 现 的可能 。 首先 ,是 爱情 上的不 平等 。 “ 士之耽 兮 ,犹 可说 也 ; 女 之耽兮 ,不可说 也 。 ” (《 诗经 ・ 氓 》 )即是 云此 。女 性地 位 的提高 并未 改变她 们被 动的局 面 ,爱情 的堡垒 被攻 破 了,沦 陷 的常常是 女方 ,男 性懦弱 而 自私 、任 性而 胆怯 地 逃走 ,恐惧更 是无 以复加 ,最终 只有 沉沦 、扭 曲与毁灭 。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中 的佟振 保 ,是个彻 彻底底 的好 人 , 然 而就 是这样 的一个 社会 公认 的 “ 好 人 ” ,引诱 了朋 友妻 利 益关 系 ,每个 个体 都是孤 独而 绝望 的 。当薇龙 发现 乔琪 乔 只是在 玩 弄她 时, 她第 一想法 是 回到上海 做一 个新 的人 。 可是 回去又 能怎 样呢 ?社会 家庭 的冰 冷枷锁 让她 无从 选择 自己的命运 。生 活在 中产 、贵族 式的家 庭 中 ,她 无法 接触 到下层 革命 的血 液 ,也不 能像娜 拉一 样 出走 。出走又 能怎 样 ?像 她那 样娇 生惯 养的 小姐 ,又没 有一 技之长 ,她 如何 自谋 生路 ?她恨 透这个 家庭 ,又 离不 开这个 家庭 , 唯一 的 选择 只能 是 自甘 堕落 ,就像 文 中说 的那样 : “ 她 的未来 , 也是 如此 一一 不 能想 ,想 起来 只 有无 边 的恐怖 ”[ s j ,而薇 龙 的第一炉 香 ,也快 烧尽 了 。这是纯 粹 的家庭 式的 悲 剧 , 然而 脱离 了家庭 ,人物 就 自由 了吗 ? 《 色 戒 》中 的王 佳芝 , 怀揣 着一腔 报 国热情 参与 同学们 定下 的美 人计 ,热情 与 自 豪最 终悄 然消 退 ,得 到 的回报 只有众 人 的讥诮 与嗤 笑 。她 的 自豪感 只有在 与 易先生 在一起 时产 生 ,她 的人 生 意义 也 只有 在演 戏 中实现 。爱恋渐 渐 畸形 ,两颗 星球 在彼 此的 引 力场 中躲 藏追 逐 ,扭 曲源 自特 定环境 中的身不 由己,情 感 与理 智 的角逐 各有胜 负 ,有情 人注 定相 杀。张 爱玲 注意 到 了环 境对 人的 异化 , 她 笔下 的环境 是严密 的 、 坚不 可摧 的 , 人物 有着 自己的思 想 ,却 又无 处躲藏 ,不得不 顺应 着环 境 的 发展 。 极少 数 的战胜 了命运 的女性 也不 能说不 无可 悲之处 。 我们 说 爱情是 文学 的永恒 主题 ,但 它不 是最 本质 的主题 。 “ 时代 不欺 负人 ,洋派 的现 代武 士爱上 半新 不 旧的千金 小 姐 ,你 能说这 故 事不 罗曼 蒂克 吗 ?”【 6 实际 上, 《 倾城 之 恋 》 中的爱情 成分 并不 重 ,更多 的是一 种复 杂的两 性关 系 情 感 。白流苏 虽有缺 点 , 但 她仍 是时代 新 女性 ,勇于反 叛 。 可 是 ,这 样一 位 女性最 终还 是逃不 脱 自身 的可悲 之处 , 白 流 苏在 结尾 的笑 暗示 了她一 方面 嘲讽社 会规 则 ,一方 面又 遵 从 了社会规 则 。 白流 苏 的笑充满 了复杂 的成分 ,那 是新 女 性 战胜社会 枷锁 的胜 利者 的笑 ;另一 方面 ,她 也因 这笑 容俗气 起来 , 自己得 了有钱 男人 ,有 了地位 ,便 把过 去 的 家 庭狠 狠踩在 脚 下,过 分追 求金 钱、 唯利是 图的社会 风气 对 人 的异化 足见 一般 。 张爱玲 的批 判意 识很 早就 显现 出来 : “ 高度 的文 明 , 高度 的训练 与压 抑 ,的确 足 以斫 伤元 气 ”。对现 代文 明 的 怀 疑 精神扩 展到 女性 命运 上来 , “ 跌 惨 了的女性 ”成 为 张 爱玲 永不枯 竭 的题材源 泉 ,对主 流 的批判 与对其 熟悉 题材 的反 思相 互交构 ,现 代性 的 内涵 由此 扩展 。张 爱玲 的怀 疑 精神 为 其建 构 的女 性形 象 赋 予众 多独 特 性 ,成 为 3 O年代 文学 史上 永不凋 落的 一朵奇 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阐释——女性的自审》
09中文1班090102048 刘丹
一、摘要:
张爱玲对女性的心理痼疾和潜意识心理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出现了女性的自我观照、自我审判、自我解构的新气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

张爱玲作品提示了女性人性本质上的自私和冷酷、对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剖析和叙写了阉割焦虑。

她所展示的女性心理痼疾,对女性意识的重建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二.关键词张爱玲心理痼疾潜意识
三,绪论
在以往的女性叙述中,人们把女性的深重灾难完全归之于社会,归之于男性中心社会,少有人对女性自身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逐渐形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有所审视。

和她同时代的女性比较,甚至和她以后相当时期的中国女作家相比较,她高于其他女作家的地方就在于她不仅写出了女性成为“第二性”的种种外部原因,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写出了女性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内在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色彩体现得最为鲜明也最为突出。

四、本论
(一)对女性自身心理痼疾的揭示
1.提示了女性人性本质上的自私和
冷酷。

例子;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密秋儿太太。

2. 女性对男性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心理。

例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3.女性强烈的虚荣心理和物欲贪求。

例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
(二)对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剖析
变态心理的刻画例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典型的人物,她的变态心理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性变态。

另外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英国人密秋儿太太。

(三)阉割焦虑的叙写
张的阉割焦虑是与恋父情结纠缠在一起的。

她对父权至高无上的瓦解及有意识矮化男性都可看做是她对这种焦虑的宣泄。

例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花雕》中的川嫦,《多少恨》中的潆珠等都在阴影的笼罩下焦灼不安。

五.结论
张爱玲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用女性的自审对女性生活状态进行阐述,她关注的是作为旧时代若势群体的女性的命运。

这群人为了生存作出了各种努力和挣扎,最终在悲呛的宿命中被碾碎。

她用几乎漫不经心的语调阐述着这些女人的毁灭,一方面她忠实于她与生俱来的性别感受,客观上出现了女性倾向;另一方面那个时代让她对人性——不单单指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她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了严厉的解剖和自审。

她所展示的女性心理痼疾,对女性意识的重建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