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名词解释总汇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三、图形题:(每题5分,共15分)四、案例题:(每题15分,共15分)1理性人 : 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的人。
2市场失灵:指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3产权: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5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6富有弹性: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7生产者剩余: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量减去卖者的成本。
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9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10搭便车行为:得到一种物品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行为。
11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12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显性的和隐性的)13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4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5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16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17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8替代品: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19供给量: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出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0需求的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不变动的百分比计算。
21必需品和奢侈品: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
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取决于买者的偏好。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隐成本:⼚商本⾝⾃⼰所拥有的且被⽤于该企业⽣产过程的那些⽣产要素的总价格2. 供给量:⼀定时期内,⽣产者在某⼀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3. ⽣产者剩余:⽣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4. ⽆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条⽆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求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6. 机会成本:⽣产者所放弃的使⽤相同的⽣产要素在其他⽣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收⼊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产要素价格下,⽣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9. 需求收⼊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变化的敏感程度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种物品交换另⼀种物品的⽐率)11. 显成本:⼚商在⽣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他⼈所拥有的⽣产要素的实际⽀出12. 需求量:⼀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定数量的商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平的条件下,⽣产某⼀特定产量的两种⽣产要素投⼊量的组合的轨迹⼆、简答题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投⼊品价格«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技术« ⽣产者数量2 ⽆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在同⼀坐标平⾯上的任何两条⽆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数条⽆差异曲线« 在同⼀坐标平⾯图上的任何两条⽆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偏好越⼤3 需求价格弹性受那些因素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 ⽀出占收⼊的⽐重« 考察期的长短« 商品对消费者重要程度或偏好« ⽤途⼴泛性4 归纳预算线变动的四种情况,并作图说明A消费者的收⼊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
(完整版)经济学原理名词与简答

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机会成本。
2.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3.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4.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产品的价格。
5.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基本单元——生产者、消费者和资源拥有者的个体决策的科学。
6.宏观经济学:它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等来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
7.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效果。
8.静态分析:是指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的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形成和变化条件的方法,即考察的是某一时点上的均衡。
9.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后,不对转变时间和变动过程本身进行分析而只是对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的一种均衡分析方法。
10.动态分析:是考虑了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当作一个变化的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11.边际分析方法: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12.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是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13.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它的供给量之间呈一种正向变动关系,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下降而下降。
14.市场的均衡:是指买卖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市场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5.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16.均衡产量:是指市场在均衡价格时的交易量。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二章: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第三章:21、绝对优势:用比另外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译低于另外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23、进口品: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品: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四章: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I. Definitions1. opportunity cost (P6)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2. market economy (P9)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3. law of demand (P65)The claim that, other things equal,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falls w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ises.4. normal good (P68)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demand.5. inferior good (P68)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 decrease in demand.6.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P90)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at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7. price ceiling (P114)A legal max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8. price floor (P114)A legal min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9. consumer surplus (P139)The amount a buy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a good minus the amount the buyer actually pays for it.10. producer surplus (P144)The amount a seller is paid for a good minus the seller’s cost of providing it.11. explicit costs (P269)Input costs that require an outlay of money by the firm.12. implicit costs (P269)Input costs that do not require an outlay of money by the firm.13. economics of scale (P281)The property whereby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falls as the quantity of output increases.14. diseconomies of scale (P281)The property whereby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rises as the quantity of output increases.15. natural monopoly (P314)A monopoly that arises because a single firm can supply a good or service to an entire market at a smaller cost than could two or more firms.16. indifference curvesAn indifference curve is a curve that shows consumption bundles that give the consumer the same level of satisfaction.17. budget constraintThe budget constraint shows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goods the consumer can afford given his or her income and the prices of the two goods.18.GDP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p510)19.CPIa measure of the overall cost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by a typical consumer. (p530)20.aggregate-demand curvea curve that shows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households, firms, the government, and customers abroad want to buy at each price level. (p745)21.monetary neutralitythe proposition that changes in the money supply do not affect real variables. (p668) 22.crowding-out effectthe offset in aggregate demand that results when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raises the interest rate and thereby reduces investment spending. (p790)23.multiplier effectthe additional shifts in aggregate demand that result when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increases income and thereby increases consumer spending. (p787)24.automatic stabilizerschanges in fiscal policy that stimulate aggregate demand when the economy goes into a recession without policymakers having to take any deliberate action. (p796)II. Theories1. income and substitution effects as price changes2. price control of government3. the consumer’s optimal choice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asticity and revenue5. the short equilibrium and long one of competitive firms6. the welfare cost of monopolyIII. Exercises1. P285. 1,11a. opportunity cost;b. average total cost;c. fixed cost;d. variable cost;e. total cost;f. marginal cost.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quantity (Q), total cost (TC), and average total cost (ATC) forFirm A has increases. Firm B has diseconomies of scale since average total cost rises as output rises. Firm C has economies of scale for output from 1 to 3, then diseconomies of scale for greater levels of output.2. P308. 6a. Figure 4 shows the short-run effect of declining demand for beef. Theshift of the industry demand curve from D1 to D2 reduces the quantity fromQ1to Q2and reduces the price from P1to P2. This affects the firm,reducing its quantity from q1 to q2. Before the decline in the price, the firmwas making zero profits; afterwards, profits are negative, as average totalcost exceeds price.Figure 4b. Figure 5 shows the long-run effect of declining demand for beef. Sincefirms were losing money in the short run, some firms leave the industry.This shifts the supply curve from S1 to S3. The shift of the supply curve isjust enough to increase the price back to its original level, P1. As a result,industry output falls still further, to Q3. For firms that remain in theindustry, the rise in the price to P1 returns them to their original situation,producing quantity q1 and earning zero profits.Figure 53. P340.3、4 (中⽂三版P282. 4、5)If the price of tap water rises, the demand for bottled water increases. This is shown in Figure 4 as a shift to the right in the demand curve from D1 to D2. The corresponding marginal-revenue curves are MR1and MR2. The profit-maximizing level of output is where marginal cost equals marginal revenue.Prior to the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tap water, the profit-maximizing level of output is Q1; after the price increase, it rises to Q2. The profit-maximizing price is shown on the demand curve: it is P1 before the price of tap water rises, and it rises to P2 after. Average cost is AC1before the price of tap water rises and AC2after.Profit increases from (P1 - AC1) x Q1 to (P2 - AC2) x Q2.Figure 4a. Figure 5 illustrates the market for groceries when there are many competing supermarkets with constant marginal cost. Output is Q C, price is P C, consumer surplus is area A, producer surplus is zero, and total surplus is area A.Figure 5b. If the supermarkets merge, Figure 6 illustrates the new situation. Quantity declines from Q C to Q M and price rises to P M. Area A in Figure 5 is equal to area B + C + D + E + F in Figure 6. Consumer surplus is now area B + C, producer surplus is area D + E, and total surplus is area B + C + D + E. Consumers transfer the amount of area D + E to producers and the deadweight loss is area F.。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就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得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得资源总就是不足得。
2、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得在其她用途中所能得到得最大利益。
(或者: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得另一些东西得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得机会成本就是指生产者所放弃得使用相同得生产要素在其她用途中所能得到得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与技术既定得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得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得轨迹.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4、西方经济学:就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得科学.5、需求:一种商品得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6、需求曲线:就是根据需求表画出得,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得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7、供给:一种商品得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8、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得,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得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9、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得价格。
或者说就是商品得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得价格。
10、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得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得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11、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得价格与消费者愿意支付得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得数量与消费者愿意买进得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12、市场经济:就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得经济体制。
13、支持价格:就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得生产而规定得该行业产品得最低价格。
14、限制价格:就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得物价上涨而规定得这些产品得最高价格。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得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得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得总价格之间得差额。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elasticityof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fixed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variable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 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L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o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
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L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好地利用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欲望的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
活动,以及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分析理论等。
3.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NGO)等国
民经济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分析经济活动的现象及规律。
它包括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
4.实证分析法: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解释、分
析与预测,它的判断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检查来判定,并且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
阐述“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实证命题范围。
5.规范分析法:是在社会一定的哲学、文化、道德、宗教前提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
发点,对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提出行为的标准,主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6.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其不仅在于这种商
品和劳务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而起这种效用的大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种主观感觉所决定的。
7.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该消费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所
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数量。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0.私人产品:是指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11.搭便车: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支付公共产
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12.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规模同比例改变而获得规模报酬的变化趋势。
主
要包括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
13.内在经济:内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增加和成本
下降。
14.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减少和成本提高。
15.外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有利于增减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因素。
16.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不利于增减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因
素。
17.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一种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它在其它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收
益。
18.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的无论做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19.显性成本:厂商在生产和经营之中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包括个人的工资、借人资
本的利息、原材料费、运输费、销售费用等。
20.隐性成本:是指企业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应支付,
但未在形式上以货币支付的费用。
包括自有资金、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的代价,也被称为正常利润。
2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的数量。
22.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下愿意而起能够提供的商
品和劳务的数量。
23.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
和劳务的数量。
24.吉芬商品: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
求量反而上升,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我们称之为吉芬商品。
25.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
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26.均衡价值:是指以中商品的绣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所对应的价格。
这是这种商
品的供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
27.弹性:就是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具体地说,表示一个经济变量1%
的变动,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28.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垄断因素,所有市场主体没有丝毫的垄断意识。
29.完全垄断: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竞争因素,单一的产品出售者完全控制某一产业。
30.垄断竞争:是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既存在竞争因素,有存在着。
31.非价格竞争:就是指厂商主要采取价格之外的竞争手段参与竞争的一种经营模式和经营
理念。
32.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行业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
织。
33.工资:工资是使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动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主要由
维持劳动者生存的资本、维持其家属生存的资本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所构成的。
34.劳动:劳动是指有劳动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
然物质,使其适合人类需求的有目的的劳动。
35.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广义资本,是指一个经济系统的所有有形资源和
无形资源。
36.利息:是指以货币表示的延期消费或承担风险的报酬,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
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37.利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分为名义利率
和实际利率。
前者是指现实中直接用货币表示的利率;后者还要用通货膨胀率对名义利率调整后才能得到。
38.地租:地租是使用土地(包括地面、矿藏、水域等)而支出的价格或出租土地的报酬。
39.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指因土地丈量与位置的不同,土地的投资回报率不同。
40.准地租:准地租也称准租金,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是在短期内供给固定
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是指有些生产要素(之素质较高的生产要素)的租金在一定条件下类似地租。
4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
年)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4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国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43.漏出:是指国民收入家庭中没有用于消费的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部分,优势可以称
之为循环流动的撤销。
44.注入:是指来自于家庭部门之外,用于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4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又称洛伦茨系数,是21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
做出的判断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并由此得名。
它是指一种对收入不均的量度。
基尼系
数的含义:一般把全国人口分为五个档次,由低到高,看每20%的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的情况。
46.税收:是指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的总称。
税收又可解释为政
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一整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手段。
4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
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48.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
一达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张的与紧缩的货币政策。
49.货币:狭义上,货币是指用于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
广义上,货币是指用作交换媒介、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
50.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累计的货币总量。
51.货币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数量。
52.流通性偏好:在报酬相同的资产之间,人们为应付日常不是之需,而回选择流动性较高
的资产,这被称为流动性偏好。
53.投资:游子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量。
54.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资本预期利润率,即增一笔投资预期可以
得到的利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5.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率。
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
一国货币的价格。
56.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指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其况下,如果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
增加,必然会提高需求,引起资本存量增加,而起资本存量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的一个倍数。
57.失业: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所出的状况。
58.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社会
经济规模的扩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商品和服务总量是增加的,第二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增加的。
59.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增加的产量与上一时期的实际
产量之间的比例,是指实际产量发生的增长率。
60.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
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