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微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1.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2. 蛛网模型():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供给的时滞性,需求的不是动态模型分类,画图3. 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基数效用论不违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

这里的“单位”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

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的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的鞋子。

对于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

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

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4.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2)特征:凸向原点越远越大不相交5.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序数效用论6. 预算线(Budget line/ budget constraint)7. 吉芬物品(Giffen good):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8.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稀缺性(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第六版术语表

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第六版术语表

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第六版术语表一、引言曼昆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初学者的教学和研究中。

本文档为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第六版术语表,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该教材中出现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和理解的辅助工具。

二、术语解释以下是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第六版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的解释:1.经济学(E c o n o mi c s)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选择和决策的学科。

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2.供给(S u p p l y)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期利润和市场价格等。

3.需求(D e m a n d)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个人偏好和市场营销策略等。

4.市场均衡(M a r ke t E q u i l i b r i u m)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下,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价格得到稳定的确定。

5.机会成本(O p p or t u n i t y C o s t)机会成本是指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因资源稀缺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有助于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决策的分析。

6.边际效应(M a r gi n a l E f f e c t s)边际效应是指对某项决策增加或减少一单位量时所产生的影响。

边际效应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计算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7.产权(P r o p e r ty R i g h t s)产权是指一项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包括土地、房屋、知识产权等。

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有助于激励个体创造财富和进行经济交换。

8.外部性(E x t e r na l i t y)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除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曼昆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归纳

曼昆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归纳

♦ ♦ ♦♦♦ ■ ♦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 ♦ ♦ ♦♦ ♦ ▲与劳务市场上相互父易时,通过他们的分♦ ▼■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 ■ ♦ 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 ♦ ▲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 A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 缺资源。

♦ ♦力。

♦ ♦♦ ♦ ♦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 ■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 ♦ 大利益的特性。

♦ ♦ ♦ ▲源的情况。

♦ ♦ ■ ♦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 ♦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 ♦ 配的特性。

♦ ♦♦ ♦ 的影响。

♦ ♦♦ ♦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 ♦ ▲13、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 ▲ ▼♦ 放弃的东西。

▼♦ ♦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 ♦♦ ♦ ♦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影响的能力。

♦ ♦ ♦♦ ♦ 实现起目标的人。

♦ ♦ ♦14、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 ♦ ♦ ♦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品与劳务量。

♦ ♦♦ ♦ 整。

♦ ♦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 ♦ ♦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 ♦ ♦16、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 种东西。

♦ ■■ ♦ 的短期权衡取舍。

♦ ♦♦ ♦♦ ♦♦ ♦♦ ♦♦ ♦♦ ♦♦ ♦♦ ♦♦♦♦ ♦ ♦♦♦ ■ ♦ 17、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 ♦ ♦♦ ♦ ♦ ♦ ♦ ♦ ♦ 波动。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 ♦ ♦ ♦ ♦ 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在一种物品的 ♦♦ ♦ ♦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 ♦ ♦♦ ♦♦ ♦ 1、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在一种物品 ♦ ■ ♦♦ ♦ 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的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1.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2.蛛网模型():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供给的时滞性,需求的不是动态模型分类,画图3.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基数效用论不违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

这里的“单位”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

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的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的鞋子。

对于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

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

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4.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2)特征:凸向原点越远越大不相交5.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序数效用论6.预算线(Budget line/ budget constraint)7.吉芬物品(Giffen good):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8.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稀缺性(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incentive):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名词解释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名词解释

Chap1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scarcity: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equ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marginal changes: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market economy: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market failure: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externality: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market power: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productivity: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inflation: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Principle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Chap3absolute advantage: 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tivity.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opportunity cost.imports: goods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exports: goods produced domestically and sold abroadChap4market: a group of buyers and sellers of a particular good or service.competitive market: a market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buyers and many sellers so that each has a negligible impact on the market price.quantity demanded: the amount of a good that buy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purchase.law of demand: the claim that, other things equal,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falls w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ises.demand schedule: a table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demand schedule: a table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demand curve: a grap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normal good: 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demand.inferior good: 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 decrease in demand.substitutes: two goods for which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good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complements: two goods for which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good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quantity supplied: the amount of a good that sell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sell.law of supply: the claim that, other things equal,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a good rises w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ises.supply schedule: a table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thequantity supplied.supply curve: a grap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supplied.equilibrium: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ri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where quantity supplied equals quantity demanded.equilibrium price: the price that balances quantity supplied and quantity demanded.equilibrium quantity: the quantity supplie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at the equilibrium price.surplus: a situation in which quantity supplied is greater than quantity demanded.shortage: a situation in which quantity demanded is greater than quantity supplied.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claim that the price of any good adjusts to br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at good into balance.5elasticity: a measure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quantity demanded or quantity supplied to one of its determinant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at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total revenue: the amount paid by buyers and received by sellers of a good, computedas theprice of the good times the quantity sold.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consumers’ income,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income.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at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6price ceiling: a legal max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price floor: a legal min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tax incidenc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burden of a tax is shared among participants in a market.7welfare 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ffects economic well-being.willingness to pay: the maximum amount that a buyer will pay for a good.consumer surplus: a buyer’s willingness to pay minus the amount the buyer actually pays.cost: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a seller must give up to produce a good.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a resource allocation of maximizing the total surplus received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equity: the fairnes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ell-being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8deadweight loss: the fall in total surplus that results from a market distortion, such as a tax.9world price: the price of a good that prevails in the world market for that good. tariff: a tax on goods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import quota: a limit on the quantity of a good that can be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10externality: the uncompensated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bystander.internalizing an externality: altering incentives so that people take account of the external effects of their actions.coase theorem: the proposition that if private parties can bargain without cost over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ies on their own.transaction costs: the costs that parties incur in the process of agreeing and following through on a bargain.Pigouvian tax: a tax enacted to correct the effects of a negative externality.11excludability: the property of a good whereby a person can be prevented from using it.rivalry: the property of a good whereby one person’s use diminishes other people’s use.private goods: goods that are both excludable and rival.public goods: goods that are neither excludable nor rival.common resources: goods that are rival but not excludable.free rider: a person who receives the benefit of a good but avoids paying for it.cost-benefit analysis: a study that compare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to society of providing a public good.tragedy of the commons: a parable that illustrates why common resources get used more than is desirab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ociety as a whole.13total revenue: the amount a firm receives for the sale of its output.total cost: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inputs a firm uses in production.profit: total revenue minus total cost.explicit costs: input costs that require an outlay of money by the firm.implicit costs: input costs that do not require an outlay of money by the firm.economic profit: total revenue minus total cost, including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sts.accounting profit: total revenue minus total explicit cost.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of inputs used to make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of output of that good.marginal product: the increase in output that arises from an additional unit of input.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the property whereby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an input declines as the quantity of the input increases.fixed costs: costs that do not vary with the quantity of output produced.variable costs: costs that do vary with the quantity of output produced.Definition of marginal cost: the increase in total cost that arises from an extra unit of production.efficient scale: the quantity of output that minimizes average total cost.economies of scale: the property whereby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falls as the quantity of output increases.diseconomies of scale: the property whereby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rises as the quantity of output increases.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the property whereby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stays the same as the quantity of output changes.14competitive market: a market with many buyers and sellers tradingidentical products so that each buyer and seller is a price taker.sunk cost: a cost that has been committed and cannot be recovered.15monopoly: a firm that is the sole sellerof a product without close substitutes.natural monopoly: a monopoly that arises because a single firm can supply a good or service to an entire market at a smaller cost than could two or more firms.price discrimination: the business practice of selling the same good at different prices to different customers.16oligopoly: a market structure in which only a few sellers offer similar or identical product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 market structure in which many firms sell products that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collusion: an agreement among firms in a market about quantities to produce or prices to charge.cartel: a group of firms acting in unison.Nash equilibrium: a situation in which economic actors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each choose their best strategy given the strategies that all the other actors have chosen.game theory: the study of how people behave in strategic situations.prisonersdilemma: a particular "game" between two captured prisoners that illustrates why cooperation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even when it is mutually beneficial.1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 market structure in which many firms sell products that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human capital: the accumulation of investments in people, such as education and on-the-job training.discrimination: the offering of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to similar individuals who differ only by race, ethnic group, sex, age, or othe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in-kind transfers: transfers to the poor given in the form of goods and services rather than cash.life cycle: the regular pattern of income variation over a person's life.welfare: government programs that supplement the incomes of the needy.。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中文曼昆 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中文曼昆 名词解释

23章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 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包括通货膨胀, 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 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 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 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 平减指数: 用名义GDP 与真实GDP 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100G DPG DP G DP ⨯=真实名义平减指数 %100G DP G DP -G DP ⨯=平减指数第一年的平减指数第一年的平减指数第二年的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24章消费物价指数(CPI ): 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100⨯=基年一篮子的价格的价格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消费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 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100CPICPI -CPI ⨯=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生产物价指数: 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年的物价水平今天的物价水平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美元的数量T T ⨯= 指数化: 根据法律或协议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美元数量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 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 根据通货膨胀的英雄校正过得利率。

25章生产率: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 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 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稀缺性(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rational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marginalchange):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incentive):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propertyrights):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marketpower):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productivity):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循环流向图(circular-flowdiagram):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6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7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7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

8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8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8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8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

9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

9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9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100、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1、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2、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103、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104、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5、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10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1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1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1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1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

1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1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利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

这种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