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率也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60.6%。
城市化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与中国快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也因此快速推进。
城市化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基本载体,对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城市化还激发了对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实现。
二、人口因素人口的集聚是城市化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的优越条件,如更好的就业机会、人才吸引、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都很有吸引力。
同时,城市的化学反应效应可以促进企业协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到城市。
三、政策因素政策是引导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城市化进程,积极实施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如新型城镇化、市场化土地流转、城乡统筹等。
政府还建立相关机构,加强规划和管理。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因素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空气污染、垃圾处理和水资源短缺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政府也加强了相关管理。
为了控制城市化对环境带来的损失,我国不断加强环保政策和投入。
旨在减少城市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健康,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协调。
综上所述,经济、人口、政策、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形成复杂的影响机制,相互影响和制约。
我们必须从综合角度把握城市化的全面意义,积极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只有从多个方面同时加以提升和管理,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城市经济和耕地保护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研究综述

城市经济和耕地保护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研究综述[摘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领跑地区,也是城市扩张急剧进行的地带。
近年来,该地区城市扩张逐渐成为城市经济、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城市扩张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将从城市扩张的特征和模式、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调控策略及扩张效应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城市经济耕地保护城市扩张长三角地区1.引言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城市化过程的推进下,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城市建成区呈现出持续向农村腹地蔓延的趋势。
一方面城市用地扩张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扩张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稀缺的耕地资源,这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普遍面临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因此研究该地区城市扩张的进程,了解其扩张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内容2.1城市扩张的特征和模式对于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和模式的研究较多。
车前进等人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在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过程中,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
张落成等在对苏南地区近20年城市扩张特点研究中发现,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总趋势,是以旧城为中心,由内向外,由单一中心向多元结构发展的过程,离心与向心,扩散与集聚交替进行。
而在对无锡市用地扩展研究中,张落成等又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公式,描述其时空特征与趋势为土地扩展向某一地域集中的偏向性越小,反之则偏向性越大,土地扩展分布不均匀。
在城市土地扩张模式研究方面,王丽萍根据江苏省某些城市用地扩张情况将长三角城市扩张划分为高速、快速、中速、缓慢扩展型四种类型,隶属长三角的城市大致处于一个较为快速的扩张阶段。
而面临城市扩张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用地矛盾,有学者提出构建和划定城市扩展带,来培育城市扩张的新模式。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分析对象

要趋 向。城 市土 地扩展 是城 市形 成发展 的基 本属 性 , 国 民经 济现 代化 发展 的客 观需求 , 同时这 是 但
种扩 展也必 然会 带来 优质耕 地 的损失 , 使城 市建设 用地与 耕地 保护 之 间的矛 盾越发 突 出。因此 , 摸
清城 市土地 扩展 的影 响 因素 , 利于从 根源 上控 制城市用 地规模 的无序 扩张 , 有 有利 于提 高土地利用 效率 , 缓解 F益 突 出的土地供 需 矛盾 。 t
N . O r o 62 07 G n rl e i o 1 4 e ea r lN . 8 S a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 因素的实证研究
— —
以长江三 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分析对 象
唐 礼 智
( 门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10 ) 厦 福 60 5
摘
许多学 者的研 究成 果都 表 明城市人 口规模 是 城 市用 地 规模 扩 展 的 最重 要 影 响 因素 之一 。 8 - J
周倩认 为城 镇建设 用 地规模 等 于城镇 人 口规模 与人 均 建设 用 地 面 积 的乘 积 。 梁 进社 、 曼 从城 J 王
市位 序一 规模 法则 出发推 导 出城 市用 地规模 与城 市人 口呈 异 速增 长 的关 系 , 即城 市 用地 增长 率 和 人 口增长率 之 比是 一个 不 变的 常数 。 u 等 人 的研 究 结 果 显示 , 口密 度 是 城 市 规模 扩 张 的 内部 J 人
收稿 日期 :07 8 3 2 0 —0 —1
作者简 介 : 唐礼智 ( 7 一 , 安徽和县人 , 1 0 ) 男, 9 厦门大学经济研 究所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
连云港市中心城区扩张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Vo l ) l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2 — 6 6 8 5 . 2 0 1 3 . 0 1 . 0 1 4
连 云 港 市 中心 城 区扩 张 时 空变 化 特 征 及 驱 动 力分 析
t o 2 0 09 wa s e x t r a c t e d by t he i nt e gr a t i on of mu l t i — s ou r c e d a t a wi t h RS a n d GI S s up po r t .The s pa — t i a l — ’ t e mpo r a l f e a t ur e s o f ur ba n l a n d e xp a ns i o n i n r e c e nt 3 0 ye a r s i n t he c i t y pr o p e r h a d be e n a na — — l y z e d u s i n g s uc h i nd e x e s a s t he e x pa ns i on s pe e d c oe f f i c i e nt ,t he e x pa ns i o n i n t e ns i t y i nd e x, t h e
了3 0年 来连 云港 市城 市 用地 扩 张的 时空特 征 。研 究结 果表 明 : l 9 7 9 —2 O 0 9年 间 , 连 云 港 市城 市建
设 用地 面积持 续增加 , 扩 张强 度逐 渐增 强 , 其中以 2 0 0 0 -2 0 0 9年 间的城 市扩 张规模 和速 度 最 大 ; 连
高祥 伟 , 王雅 丽 , 韩 兵
( 淮海 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 院, 江苏 连云港 2 2 2 0 0 5 )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驱动力研究——以广州为例

的驱动 因素对 于城 市建成 区面积扩 张的影 响也各异 。选取2 0 ~ 0 9 近十年广 州市城 市建成 区面 00 20年 积 、人 口城 乡构成比 、经济指标数据 ,探讨广 州城 市建成 区扩 张过程 中各驱 动 因素对其面积扩张的
制 导作 用 。
关键 词 :广 州 ;城 市 建成 区 ;驱 用 了城市的位序一 规模法则和首位城市法则 ,以建成区面积为表征研 究中 72 0 ) 国城市规模 分布 ,陈洋等(0 7 结合1 8 、1 9 、2 0 年三个特定时间截面总结 了中国城市化时空 20) 2 0 00 9 9 演变 以及 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 因素 ;另~ 类则着 重研 究特 定城市建成 区扩张 的驱动 因素 ,如人 口、
社 会 、经 济 等 因 素 。 朴 妍 、 马 克 明 ( 0 6) 析 讨 论 了北 京城 市 建 成 区 1 7 - 2 0 年 扩 张 的经 济 20 分 98 02
驱动。郝素秋 ,徐梦洁等 ( 0 8) 2 0 通过分析南京城 市建成 区扩张的时空特征总结其 扩张的驱 动力因
圈 CI C N T H A NI TI NA E CY
d v r a ed fe e te f cso h r a u l- p ae .Th sp p rc o c 0 0 2 0 e ry tn y a s i r e sh v if r n fe t n t e u b n b it u r a i a e h ie 2 0 - 0 8 n a l e e ’ r u b n b it u r a、 u b n a d r r l ae o o uai n、 e o o i n iao ’ Sd t o a ay i h td rn r a u l— p ae r a n u a t fp p l t r o c n m c id c tr aat n l sst a u g i t ep o e so a g h u’ Su b nb i - p ae ’ se p n i nh w o te ed v r r f i. h r c s fGu n z o r a ul u a x a so o d s r e swo kO t t r h i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以期提供理论与实务指导。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进行建模描述的方法,旨在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帮助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目前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有马尔可夫链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等。
1. 马尔可夫链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模型假设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与历史状态无关。
马尔可夫链模型简单、易于计算,但不考虑历史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细胞自动机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交互的模型,将城市土地划分为若干个细胞,并根据细胞之间的交互规则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空间布局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然而,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参数设置较为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3. 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区域统计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式,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种模型同时考虑了驱动因素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结果,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驱动因素,对于把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小城镇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及预测

epa px+ 22…" i) x ( 1 px + 1 + tX - i [  ̄ 1 epa p 1px+  ̄ i + x ( l + 22 …+ i) + x X
… ‘
式中P 一 概率或定性变量或是具有二分性 的变量 ,在本 研 究 中 , 示城 镇 用地 扩 张 , J表 0表 示不扩张 ;一常数 项 ,表示 自变量取值全 是 0
时, 比数 ( 与 Y O的概 率 之 比 ) 自然 对 数 ; = 的
价因子的区域差异性和资料的可获得性为原则 , 结合 已有 的研究成果和繁阳镇 的实 际情况分别 从 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选取与城镇用
地扩张有较大联系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自 然驱 动力主要从 自 然环境条件方面选取驱动因子 , 包
p
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起着枢纽作用 , 区域城镇建设 用地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扩大。 ( ) 究 方法 二 研
1小 城镇 用地扩 张驱 动力 因子 的选取 。 研 . 本 究 以选 取 因 子 的全 面性 、 表 性 、 代 主导 性 以及 评
Y I■- =+1l 2 + 4i (、 = 卜_ aD + x …- X , n = x p2 - i 1  ̄ J
向的基 于时间序列 的社会经济数据与土地利用 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 , 也有学者利用 l ii模型 o sc gt
从空 间 角度 ,对 区域 土地 利 用变 化 的驱 动力 、 城
而为城乡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
研 究 区概况 与研 究方法
( ) 究 区概 况 一 研
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进行分析 , 但是分析的尺 度多集中于大中城市 , 对于小城镇这一城镇用地 扩张活跃点的研究则不多见。 探寻影响小城镇空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ls i t alo c s h v be n a k y fcori s pngur n s a il xp sonan t t a olt n a n t s n t ui t on f F e a e e e a t n ha i ba p ta an i d sr url e uc ev u i Dp g hi o
t mnso a inp oda f ̄ t en  ̄ o
abec l omp t r wt ac g o han tu t rl t z in ds rc ua i at op mi o
M
■
Urans a ̄ l x an in, a altJ Ul,Is ̄ t n lr n t Sy tm h ng s n tu in l re b p a e p so Sp U P c 8 n lu i a ta si s t to i on se c a e Isi t a f c s to o
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其研究重点在于资本 主义
生产方式对城市形态及发展的制约。新韦伯主义 学派认为,对城市空 间结构产生影响的是 多元 的
2城市发展体制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化
随着冷战体系的解体和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
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经 关城市发展体制转型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发展
1引言
2 0世纪 9 年 代以来,西万 国家关于城市空 0 间结构的研究出现 了明显 的制度转向,即更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作者:蒋博徐梦洁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2期摘要:城市扩张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及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南京市1995—2005年的城区扩张动态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城区扩张的特征。
同时,选用多项自然和经济指标,建立了以城区面积为因变量的单因素和多元回归方程。
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南京市城区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南京市;城区扩张;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36-02城市化是以经济工业为主导的人口非农化、土地非农化发展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我国也不例外。
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3.9%,并且目前仍处于加速时期。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和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南京市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了交通和环境方面的负效应现象。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十年南京市城市扩张的特征,并选择了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来分析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一、研究区概况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起始于明朝,20世纪80年代之后南京才开始大规模的向古城之外扩展,并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城区功能逐步改变。
在环城路之内的南京市主城区面积不大,从1999年到2004年老城区只扩大了60.9平方公里,总面积为260.05平方公里,扩张面积和速度极其有限。
南京市现辖玄武、白下、建邺、鼓楼、秦淮、下关、雨花台、栖霞、江宁、六合、浦口11区和溧水、高淳2县。
1995—2002年南京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2年江浦县合浦口区统一划到浦口区;六和县和大厂区合并,改为六合区。
两年内区域的合并使得2002年后的市区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约3 702平方公里,到2007年市区面积达4 732.07平方公里。
二、研究区域扩张特征南京市城区的新街口地区是南京市的城市核心区,在分析城区扩张特征时,我们以新街口为中心,以中山路、中山南路和中山东路、汉中路为南北东西轴线的道路中心线可将城区分成4个区域。
对比历年的南京市城区图,对四个区域分析扩张特征如下:1.南京市主城区扩张特征东部区域包括玄武区、栖霞区和江宁区,其中发展比较早的是玄武区和栖霞区。
玄武区总面积75.17平方公里,是重要的旅游景区;而栖霞区是老城区,发展缓慢。
东部中山风景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环紫金山和玄武湖为主的旅游区,出现大面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大部分的绿地和居住区。
东部区域的另一个特征是道路建设发展比较快,交通和旅游的发展使得东北区域建设用地迅速增加。
北区域主要包括分布有众多的高校的鼓楼区西部和下关区。
鼓楼区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下关区28.30平方公里,都是南京金融、商贸高度发达的地区。
由于鼓楼区和白下区本身面积不大,扩张空间受限。
西部区域包括建邺区、秦淮区和雨花区西部,建邺区总面积18.6平方公里,区内有繁华的市中心商贸区,是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的南京市的老中心城区之一。
外秦淮河穿境而过直达长江。
2002年,河西中部地区的奥体中心建成之后,交通和环境设施都相继完善,开始形成了以居住、工作、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城区。
这部分区域增加了近1/3的居住区和商业用地。
河西的建设发展成为南京市区发展的新动向。
南区域包括白下区、秦淮区和雨花区的东部区域。
秦淮区因内秦淮河纵贯全境而得名,面积为22.34平方公里。
南部区域扩张比较大,其中雨花区的扩张以绿地和商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雨花台风景区、雨花东路以及雨花西路,绿地面积增加,居住区集中化。
“老城区新面貌”成为雨花区扩张的特点。
2.新城区的扩张特征近几年城市建设和投资不断扩大,由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与科教文化产业等因素的影响,新城区的扩张表现得极为迅速。
首先,东部区域的扩张主要集中在东山、仙林,这一区域的扩张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校建设,以及良好市政设施和居住环境。
其次,浦口区已成为兼具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在整个新城的建设中注重带动苏北、安徽共同发展,同时扩张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生态型滨江新城区。
对于南部城区,于2005年的地铁一号线的贯通,使南部雨花区和河西成为了城市的增长点。
河西的规划起始于2002年,建邺区政府以奥体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超大型的商务中心,从而使得对土地需求的大量增加,居住区集中使得河西成为了交通诱导下的新的城市扩张区域。
三、城区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1.城市扩张驱动因子的选取为了进一步研究南京城区的扩张驱动力,本文选取了1995—2005年影响南京市城区扩张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其中自变量包括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X )、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X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X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X )等因子,因变量是南京市城区面积(km2,Y)。
2.驱动因素的分析(1)自然条件的驱动因素分析首先,选取道路面积作为影响因子,做直线回归方程,模拟人均道路面积对城市扩张的方程式如下:Y=-173.35+393.19×X (式1)式1方程通过T检验,R =0.92,方程拟合度良好,表明道路是南京市区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对城区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1995—2007年间,道路面积平均年增长达到了566m2。
从回归方程里看出,每增加一平方米的道路,有393平方千米的建成区扩大。
其次,选取绿地作为影响城市扩张的因子作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绿地对城市扩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绿地与城市扩张的关联性不大(未超过85%)。
相比之下,道路面积是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
(2)经济条件的驱动因素分析1)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零售品总额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经济条件的指向标。
利用Eviews3.0统计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Y=280.96+0.14×X +7.39×X +4.07×X (式2)从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9,调整后的R 值为0.85,逐步回归的三个变量可以解释城区85%的面积扩张影响。
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
D-W值为1.7,表明该模型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在经济意义的分析上可以看出,南京城区扩张的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地区生产对于城区的扩张更为明显,零售品总额对于城市扩张影响不大。
在城市非理性扩张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速度,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城市扩张。
2)2007年南京市生产总值达到了3 275亿元,第二和第三产业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最重要的指标,其中第二产业总值达到了1 506亿元,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达到了1 584亿元。
两者对于城市扩展的回归方程如下:Y=-516.33+11.05×X -7.09×X ,R =0.85(式3)从方程里看出,第二产业对于城市扩张的系数为11.05,表现为正相关。
而第三产业与城市相关有负相关,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使得城市扩张,反而应该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亿,城区面积减少7.09平方千米。
四、城市理性扩张建议1.对以上方程分析可以看出,在扩张过程中,城市道路面积的扩大和绿地的增长是南京城区扩张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应该侧重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控制。
对人均道路和绿化面积以自然增长法计算,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分别达到31.31公平米和22.24平方米;从回归模型里可以预测,同期市区面积达到10 574平方千米和9 792.86平方米,扩张数量十分巨大。
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要把城区建设和道路建设并重,对道路建设应该有更加具体的影响度分析,不能依托道路的建设而出现城市土地浪费现象。
2.2000年之前,南京市城区面积占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21%,经过期间几次大规模的调整,2002年后城区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95—2005年期间,南京市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约6.16%,同期的城区用地增长率15.41%,弹性系数达到了2.5,超过了合理扩张的界限。
由于政府主导了大部分的投资方向,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应在城市扩张中,偏重投资方向,正确合理的引导投资比重,控制城市扩张。
3.回归方程中的第三产业产值与城区面积是负相关,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最近几年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它与城区面积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老城区的扩张需要慎重对待,扩张的方式主要以集约利用土地为主,增加老城区内部的土地利用效率,增强中心区的土地利用强度。
同时,在新城区的扩张中要体现与老城区面貌的融合与统一。
新城区在开发建设中注重分区特色,按照规划形成独特具体职能区域,并且能与老城区的建筑格局衔接和配合。
参考文献:[1]贾鹏,杨钢桥.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2):182-185.[2]官卫华,姚士谋.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组织研究[J].规划师,2005,4,(21):76-79.[3]姚士谋,顾朝林.南京大都市空间演化与地域结构发展战略[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7-11.[4]吕宪军,王梅.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扩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6,(1):67-72.[5]高觉民.南京都市商圈及其空间体系构造[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13-18.[6]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80. [责任编辑杜娟]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