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

合集下载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摘要:幼儿好比一颗种子,如何培养决定着他们的一生。

亲社会行为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认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幼儿的个体身体健康,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最后,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示范、教会幼儿换位思考和借助游戏进行亲社会行为训练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对策研究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从词面上理解,亲社会行为就是亲近社会,不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这是一种发自本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受社会制度约束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亲近社会的意愿并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如帮助孤寡老人、给儿童让座、捐助灾区等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给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带来利益。

在亲社会行为中,双方的关系利他但不损及,双方可以建立愉悦友好的交流基础,通常包括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两种。

亲社会行为不是天生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引导,要求个人能够对社会和人性有正面的认识,才能形成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一)环境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环境因素的密切影响,对幼儿来讲,主要受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朋辈群体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场所,父母、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是他们最熟悉的人,如果家庭关系恶化,经常出现吵架、冷战甚至打架的情况,那么幼儿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陌生感和冷漠感,认为每个人的关系都是这样,最终导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如果幼儿的家庭关系非常和睦,父慈母爱,那么幼儿就会产生对人亲近的冲动,乐于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够善意的和陌生人交流,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社区环境是幼儿初步接触社会的第二环境,它包括小区环境、社区人员和医院等社区设施等,幼儿的室外活动大部分时间在此区域内进行,社区环境的和谐与否也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摘要: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人们普遍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

却忽视了“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对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研究。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践,总结出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交往技能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意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助人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相继的内部状态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方面:(一)、家庭方面的因素如今,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

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姊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溺爱型。

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为博得孩子的欢心,事事依着孩子。

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只知道“获得”,不懂得“付出”。

这样的孩子一旦接触社会生活,不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就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价值 (2)(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其自身的价值 (2)(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价值 (3)二、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三)纵容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四)未参与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三、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5)(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土壤 (5)(二)提高文化素养,重视道德修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条 (5)(三)加强沟通,互相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突破口 (6)(四)知行统一,榜样示范——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 (6)(五)因材施教,突出优势——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有效举措 (7)(六)游戏教育,体验角色——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有效手段 (7)参考文献 (7)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摘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而儿童作为社会中的成员,要让儿童按照社会的要求发展,并顺利完成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化,父母需有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本文立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父母形成科学的教养方式出谋划策。

通过对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理解,引出并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作用,引起父母的注意,最后提出建议,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教育育方式;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of the children,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ll physically beautiful wait for each respect produces main effect, and children as individuals in the society, let the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by the biological entit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ntity, parents need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 social behavior, for parents to form scientific upbringing giv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prosocial behavior, lead and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arenting styles in parent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raining function,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his parents, the final recommendation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o provide reference, reference.Keywords:parental education;children;prosocial behavior;cultivate人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摘要: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而未来社会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又是一个强调多方合作的社会。

因此,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不能只考虑幼儿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应大力倡导儿童进行亲社会教育,促使其及早形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发展亲社会的个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强化、促进、体验。

正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它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表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这就是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出的目标,而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会与人交往是幼儿踏入群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适应群体生活的有效方式。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在晨间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

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

这样的现状让我们感到担忧。

幼儿园的集体学习和生活,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

因此,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发展社会性。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将来能自信的走向社会,以健全的人格立足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培养和强化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和强化?一、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摘要】一切满足社会行为规范同时对人际关系或者社会交流有促进作用的社会道德行为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幼儿道德教育中的热门课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进入社会后构建良好人脉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因此,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人一出生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对于自己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便是社会行为的一种,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增多,社会行为会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亲社会行为则相反,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在环境中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具有暗示功能的“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幼儿智力开发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却隽永深刻的作用,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可。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们可以多创设一些幼兒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乐于亲近的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要素,包括关爱家人、亲近大自然、关心动植物、关心同伴等。

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是幼儿体验生活最好的方式,所以,除了主题环境,我们也能让区域活动环境发挥其重要作用。

对小班幼儿来说,角色扮演的体验能促使他们接触到社会各类角色,在不断的模仿和练习中,他们越来越深入了解这些行为方式。

如在“娃娃家”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热情招待客人,仔细打扫卫生,悉心照料宝宝;在“医院”中,幼儿穿上白大褂,为病人看病、配药、打针、输液;在“点心店”中,幼儿亲自制作点心,服务客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着角色的想法与感受,体验着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乐趣,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认知的培养。

在幼儿期这个年龄阶段,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引导方法探讨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引导方法探讨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引导方法探讨一、幼儿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发育阶段,亲社会行为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际关系为核心,让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体验到被肯定、被关爱。

通过合理而又转化的亲社会行为教育,帮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中受欢迎的人。

本文将从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定义及目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引导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分别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定义及目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是指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成长为有规律行为和良好人际关系等社会适应能力,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在社交中的行为规范,增强幼儿认识、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通过亲社会行为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正确的人际关系,使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其人类特色和本质,成为社会中受欢迎的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引导方法1. 首先,以身作则是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首要方法。

幼儿接受并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须处处保持优秀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正确的亲社会行为。

2. 幼儿接收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应该积极促进幼儿的良好思想品质,培养其为人的品格。

例如,做好孩子心理管理,引导幼儿学会宽容、感恩、尊敬他人,增强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3. 幼儿交往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真实的亲社会行为教育参与,以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例如,多陪伴孩子进行各种团队活动、游戏,引导幼儿多接触外界人群并与他们交流,提升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承受能力。

四、具体案例分析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明是一位4岁的男孩,家住在长沙市。

论文: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论文: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摘要: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

在教育方面,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谈之甚少。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开展丰富的主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作好家长工作,达成家园共育。

四)、因势利导,抓住随机教育的契机。

五)、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的幼儿乃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他们更应具有关爱他人、祖国等的积极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

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首先就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那何谓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但考察幼儿心理的现实表现,情形令人堪忧。

由于家庭教养方式或者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数量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

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养方式。

二、常见的现状在家庭或幼儿园中有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一)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滑倒在地,接着哇哇大哭,此时的家长看到了,说:“乘宝宝不哭,这地板真坏”,手一边摸着孩子,脚一边使劲的踩着地板。

课题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课题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其它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纲要和指南中指出:“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社会性情感和品质的发展。

同时,现阶段的独生子女政策,更加使得幼儿成为家庭的中心,致使相当部分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水平偏低,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私、娇惯、任性和缺少关爱、同情、感恩等情感态度问题。

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的:“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因此,必须加倍重视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等社会性品质的培养,以利于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在游戏中,巩固幼儿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

游戏又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游戏去认识社会,学会适应周围。

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幼儿发现更多的游戏需要和他人共同完成,只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游戏。

此时,幼儿就会寻求与同伴交往、协商、配合,达到完成游戏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也是幼儿逐步去除自我中心的过程。

通过引导,幼儿在简单的博弈中学会了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并且逐步养成由不自觉向自觉、偶发的向稳固的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例如,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

混龄游戏还为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文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

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一、问题的提出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如: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等亲社会行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更应具有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等积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但是,由于现代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

几乎每个家庭都是6个大人带1个孩子。

家长们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很强、自私、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不愿与人分享。

有的家长从小把孩子“躲”在家里养,不让他们与其他的孩子接触,生怕被别人欺负。

渐渐的孩子变得孤僻、不合群,根本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和相处,更别说在游戏和集体活动时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特别是在上幼儿园以后,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自私和自我。

大部分幼儿没有谦让的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拿不走,别人的东西就可以拿;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与自己无关,就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对今后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而作为成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总认为“孩子小,随他(她)吧”,不寻找自己存在的错误,常常忽视教育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应为今日孩子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负责,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如果不懂得爱与关心,不懂得交往与合作,那么将来他们如何同与他们相同背景的人共存、共事、共荣呢? 如何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让孩子学会爱与关心、学会理解他人,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等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容。

二、常见的现状有这样一些事例事例一:手工活动时,甜甜小朋友忘记了带小线团,向的她哭了起来。

老师发现了,了解状况后,看到她的同桌曼曼有多余的线团,就说:“曼曼小朋友可以借点小线团给甜甜吗?”曼曼说:“妈妈不让我借东西给别人。

”于是教师向其他小朋友借东西了事。

事例二: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于是哇哇大哭起来,这时候家长看到了就说:“宝宝乖,宝宝不哭,都是地板的错!这地真坏,我们来打它!”手一边摸着孩子,脚一边使劲的踩地板。

都事例三:安全教学活动时,有些小朋友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发现了,于是就说:“老师发现静静小朋友上课最认真了,老师要看看,还有哪个小朋友上课很认真。

”事例四:放学时间,家长来园接孩子回家,这时,一个家长发现孩子脸上有点小伤口,说“宝贝,你的脸怎么了?谁弄的?”孩子说:“是东东。

”于是,家长带着他的孩子来到老师面前:“老师,东东是哪个,他怎么把我孩子弄成这样了?”老师连忙说:“又是这个东东,真调皮。

您放心,明天我一定好好批评那个东东!”家长满意离去。

三、寻找归因通过这样一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家长教师的这样一些问题影响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错误归因事例二中小孩摔倒了不是地的错,家长为了孩子的情绪,无意间也就责怪错了。

生活中常有小孩子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走你的东西。

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曼曼不愿把线团给其他小朋友,就是因为妈妈告诉他不要借给别人。

当然,妈妈不让曼曼借东西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怕东西弄坏了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

但不管什么理由妈妈不愿帮助小朋友或者是不会帮小朋友学会分享确实事实。

事例四中,孩子的脸有点小伤口,是因为两个孩子玩闹中的不小心造成的,在幼儿园中纯属正常。

肯定不是东东一个人的错。

但因为家长的私心,把错误全部归咎于东东,而忽视了自己孩子在这事中的也有一定的责任。

(二)教师无意识的教育行为态度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养成事例三中,教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取树立榜样的方法:静静小朋友上课最认真!这是幼儿园中教学活动时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但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群体意识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当中无意识的把个别人群中孤立出来,比如,红红最乖了老师最喜欢他了,静静最听话,表现的最好。

我……同时教师再行为上的确有偏袒某些幼儿的倾向,这种方式也许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反作用,就是容易使幼儿形成一种自大的心理,有时为了这个“最”而不愿意帮助别人。

四、形成思考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我们老师觉得很累,为什么明明告诉你们玩具要共同玩耍,你们却还要抢呢?怎么告诉你们要团结友爱,你们还要打架呢?但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有了前面教育上的问题,我们怎能不累呢?其实前面教育问题上的问题都集中反映在一点上,那就是我们教育时对幼儿主体的忽略。

儿童同成人一样是鲜活的个体,具有能动的主观积极性,新教育观强调尊重幼儿,从幼儿的主体出发引导幼儿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都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建构,正所谓自我建构。

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忽略幼儿的这种主体性,处理幼儿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总是像裁判官似的告诉幼儿这是你不对、那是他不对、你这里该这样做,他那里该那样做,而忽略了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建构形成经验,当幼儿发生一件事或出现进一步激化,例如两个小朋友争看一本图书,你也想看我也想看争执起来时,我们为什么就不就这件事多问几名呢?他为什么抢你的书?图书可不可以给他看呢?或问另外一名幼儿,他为什么不把书让出来给你看?图书他也想看你也想看,我们该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原来我们可以分享,互相谦让呢!当我们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我们应该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更多的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上进行建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老师家长的告诫能记住,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时应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

五、培养亲社会行为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

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提供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

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作出友好举动。

因此。

不管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

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远和持久。

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

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应加以强化,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表扬鼓励是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

积极的表扬鼓励中含有尊重、相信的因素,可以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