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4)
从_内经_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_张珺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01)摘要: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
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43(2014)02-0069-02*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16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367);201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901)。
作者简介:张珺(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当然是其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
何谓“审证求因”?其意首见《伤寒论》。
张仲景在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证“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要审的是“太阳坏病”的脉证,寻求的是此坏病的病因(机),然后随证治之即辨证施治[1]。
这一类表述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实质,临证首抓主证,然后围绕主证展开思维。
1病机的中医内涵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机要、机转,机为机要,指重要和机密的,从临证的角度说,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是用审证求因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归纳出的,病机从分析临床证候群开始,是高度概括的临证抽象,它规范了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是理法方药的依据。
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在。
它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诸要素。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王福燕;陈好远;周安方【摘要】对近20年来关于《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该书不仅构建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医学内容;其临床医学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临床医学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方面,值得进一步发掘,并使之发扬光大。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研究【作者】王福燕;陈好远;周安方【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R221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主要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尊崇为“医家之宗”[2];该书不仅构建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医学内容,包括临床医学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方面。
随着《内经》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医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现就《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郭教礼等[3]认为《内经》不仅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及方药、腧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而且在内、外、妇科等方面总结和保存了许多临床医学思想。
张玉波[4]认为《内经》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男性生理特点、阐述了男性病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以“肾”为轴心的男性学说,记载了诸多男性病病名。
陈力[5]认为《内经》探讨了眼的解剖、生理、证候、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内容,是中医眼科之源。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展开全文之前漏了第四课,今日补上现在我们学习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首先谈的是独特的医学理论。
所谓独特的,那当然是有参照物,现在最大的参照物就是西医,用西医作为参照来看的。
虽然西医是后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内经》的学术特点的时候,恐怕还是得考虑这点,这个方面的问题。
《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
思维方式上面我们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的防治观。
我们还是按这样几个题目来谈这样几个问题。
人体观,也就是怎么看人体,把人体是怎么看待的。
其实简单地说,有两个点是突出的,一、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这是一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
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动这就是正常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运动着,这种运动规律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的人体。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两条。
一条是把人看成整体,把人和自然社会作为一体来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体。
二条就是把人看成是运动变化的气,或者是气机,正常运动变化的气,这就是正常人体。
升降出入,所谓的阴平阳秘也好,所谓的其它的东西也好,都是在讲的正常运动。
阴平阳秘也不是平平静静地呆着,它也是在那运动着的,它不是呆立不动的。
所以对人体观,怎么样看待这个人,这是一个特点。
现代医学新的观点是,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
其实《内经》那时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没问题的,又看成是社会的,又看成是自然的,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一直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这是人体观。
疾病观,疾病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和谐,和谐观。
疾病观就是失于谐和了,失于和调了,那就是疾病,失调了那就是疾病。
正常的就是和调的,失调的就是病。
再具体讲,阴阳失调了就是病,阴阳和调了就是健康。
阴阳就包括气血,包括脏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的。
内经选读篇目十四五48学时

内经选读篇目十四五48学时总学时:72学时理论:72学时学分:4.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前言《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的基础学科之一。
《内经》课是培养中医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思想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受到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加强教育的科学性,按本学科的界定范围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造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医临床工作者。
《内经》是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
前期应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的教材为《内经选读》(邢玉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采用指导阅读和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
要注重每一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适当介绍本学科发展动态。
本课程为考试课。
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即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闭卷考试为主,结合课堂提问、专题作业、平时测验、评定成绩。
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分为《内经》概论、《内经》原文选读以及《内经》与医学相关专题研究三部分。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上篇概论第一章《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医学史第一章一、选择题1.人类发现并使用矿物质药的时间大约是(A)。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母系社会 E奴隶社会前期2.在原始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 D)。
A按摩 B武术 C体操 D导引 E气功3.“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出自( C)。
A《老子》 B《左传》 C《墨子》 D《周易》 E《周礼》4.远古时期治疗方法(E )的出现与火的使用有关。
A止血法 B按摩 C导引 D针刺 E热熨法二、填空题1.《皇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用“导引按跷”的方法,可见当时的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了。
2.中国最古老的医疗用具是砭石。
3.早期的外治法有止血法、按摩法、热熨法。
4.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针法是有意识地用一些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用来减轻疼痛;灸法是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6. 火的使用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7.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河罗之鱼……食之已痈”。
三、名词解释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最早的医疗工具,可以用来刺病和排脓放血。
针法:针法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灸法是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简答题和论述题1.简述火的使用对人类卫生保健的意义答:①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②使人类的饮食结构由“生食向熟食”转化;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④为某些原始治疗方法,如热熨法和灸治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一、选择题1.(D)载“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A《老子》 B《庄子》 C《礼记》 D《周易》 E《周礼》2. “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职责的是(B)。
读《黄帝内经》札记(四)

2 桂 心
是 。如 , “ 。喘, 说 文 ・口 读 而” 《
《 灵枢 ・ 寿夭 刚柔篇》 : 黄 枝 尖 ”, 谓 桂 枝 去 皮 也 。有 用 桂 说 “ 非
部 》说 : 疾 息 也 ” 是 “ ” 有 帝 日: “ 。 喘 , 药熨奈何 ?伯 高答 日: 用淳 枝 “ 皮 ” , 不 识 “ 心 之 义 ” 去 者 乃 桂 蜀椒一 斤 , 乾姜 一 斤 , 桂 而误 也 。 “ ” 。“ 疾 义 脉至 如 喘 ” , 谓 “ 者 乃 脉 酒 二十 斤 ,
・
“ , ‘ ’ , 卒 然 冒 闷 不 觉 同意 。 《 ・ 卦 》云 : 坎 , 于 高 , 丸也 ” 其 在 《 问 ・ 暴 犹 卒 也 言 易 说 “ 其 阴 , 素 诊要 经 醒 也 。不 知 人 , 闷 甚 不 知 识 人 水也 , 谓 为坚多心” 虞翻云 :坚多心 终论 篇》 引 “ 胫 上 阜 结 于 茎 ” , “ 注 循 ,
《 素问 ・ 大奇论篇》 : 脉至 尸 ” 。是 “ 厥 ” “ 厥 ” “ 说 “ 也 尸 、卒 、 暴 也。《 说文 》 束 ” 即今之 “ ” “ 字 刺 如 喘 , 日暴 厥 , 厥 者 , 知 与 人 厥 ”, 名 有三 , 名 暴 不 其 其病 则 一 , 可用 针 、 字 , 日 “ 芒 也 , 重 “ ”为 解 木 故 束
按 此 文 “ 心 ” 药 , 用 桂 一 当
也 ?岐伯 日 : 气 盛 于 上 则 下 虚 , 具 “ 锐 ” “ 细 ” 意 见 矣 。《 阴 纤 、纤 之 说 《 针灸甲乙经》 二第一下 、 黄帝 卷 《 下虚 则腹 胀满 , 腹满 ( 满 二 字 , 腹 原 文 ・ 心部》 次于《 思部》 《 ,思部》 次 内经太素 ・ 十五络脉》 王冰《 、 素问 作 “ 气 盛 于 上 ” 字 , , 改 ) 于《 阳 五 误 今 囟部》 《 部》 细” 即 “ ,糸 “ 字 从 缪 刺论 篇 》 引 “ 厥 阴 支 络 ” 注 足 则下 气 重 上 而 邪 气 逆 , 则 阳气 囟”得 “ ” “ ” 今 人 俗 书 正 皆作 “ ”, 证 。 而 “ 军 ” 逆 声 得 意 。 循 可 上 之 乱, 阳气 乱 则 不 知 人 也 ” 王 冰 注 : “ ” , 作 “ ”, 钎 ” “ ” “ ” , 崧 《 释 》 : 罩 , , 尖 字 古 钎 “ 与 纤 军 字 史 音 说 “ 音
中医内科学1234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
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 (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 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 义。
• 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 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 1、治疗原则
•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内经理论原则的临床应用思路 PPT课件

《内经》理论原则的临床应用思路●我们探讨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必须首先解决对《黄帝内经》的认识问题。
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1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否过时了?●2 . 为什么在中医学废存问题上总是将《黄帝内经》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3 . 我们在临床诊疗、书写病历过程中,到底是用诊基、病理、生化这一套,还是以中医四诊八纲来指导?●4. 中医学中的《内经》像不像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将发现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是非题啊!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似是而非的问题?●一.《黄帝内经》理论的时效性●(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时效性●科学,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发现,是获得真理,把握规律的认识活动和结果。
●技术,一般是应对于人类社会需求的能力及其发明,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将中医学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合适吗?●主张中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可行吗?●(三).《黄帝内经》反映出中医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含量的反差●二.内经代表了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及其学术价值●(一)内经构建中医理论的科学体系1.认识人依存于大自然而生存、进化的自然规律,形成整体的、动态的医学观与逻辑思维方法。
2.在上述医学观指导下,构建了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3.内经理论及其思维方法,指导着临床医学的实践行为与发展历程,确立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分析与综合融汇的辨证论治方法。
(二)中医学术体系,以及对待中医学的态度,也存在几点不可忽视的问题1.承载着这个科学内核的,却是古奥的语言文字,简朴的论述,以及立足于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病理反应、治疗效应的论述。
2.中医学术所包含的技术体系,在许多领域未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也不容易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自己。
3.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科学一元论不但反映在西方,也反映在我们不同学科人员和成长于普通教育背景下的中医队伍。
4.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病不分邪正虚实,滥用滋补,美其名曰“扶正以 驱邪 ” ,并以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为借口,是对 中医发病理论的错误理解和歪曲 , 亦造成临床治疗 失误,影响疗效,甚至引致医疗事故. ★ 邪盛而正未虚:勿以 “ 扶正以驱邪 ” 为借口滥用 补法,否则将“资敌以粮”而助长邪气.(人参杀人无 罪 ?) ★邪气炽盛,急剧损伤正气:急祛邪气,兼以护正. 例:《伤寒论》少阴病三急下证用大承气汤. ★正气过虚,引致邪气炽盛或羁留不去:扶正为主, 兼顾祛邪. 例:《脾胃论》麻黄人参芍药汤(参、芪、归、芍、炙 草、麦冬、五味、麻、桂)治虚人外感吐血. ★虚实夹杂:分清标本缓急,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治病、养生均须立足于“两虚相得”发病观,正邪
(3)病变机理: 《内经》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了解病变机理 的病机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提纲挈领认识疾病 本质属性的基本病机,后世称“八纲病机”. ☆六气病机:认识病变类型及其性质的病机理论. 《内经》把病变类型及其性质类比于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气候特点,把疾病分成风寒火热燥湿六种基本 类型,建立了“六气”病机理论. ☆ 脏腑经络 、 精(血 、 津液)气(营卫)神病机:确定 病变部位的病机理论. 上述都是 《 内经 》 提出的研究疾病性质 、 了解其 发展变化机理,普遍用以分析各种疾病机理的基本 病机.各种疾病具体病机,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 虚则不仁且不用”等,都是根据这些基本病机而提
3、“两虚相得”发病观的临床意义 ☆外因虽然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致病,但并非只有内 因才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因素.内因与外因同为 发病的决定因素. 《内经》对外感病发病,并非只强调内因而不重视 外因,而是认为内因与外因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影响 , 两者同是发病必要因素,并无轻重主次之分.《剌法 论 》 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后尚指出要使 “五疫之至,不相染易”,必须“避其毒气”. “内因决定论”的错误:外因与内因的作用只能相 对而言,外因虽然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但亦是事物 运动变化的动因,亦可起决定性作用: ★外因相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内因相同:外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内经》的病因观与“三因”说
☆其它:劳逸、房室等,亦如此 ☆药物的过用:过度治疗;滥用补药.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基本病因观,反映中医: ★运用相对的观念来认识病因:病因的相对性. ★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去研究病因以至疾病的 独特认识方法. 《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 谓之天子.” 自然、社会环境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必须条件 ,生命 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运动 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如果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超 出调节适应能力的强烈变化,或人的生活方式违背 了正常生命活动规律,都将成为致生疾病的因素. 这种病因观不论对养生防病还是辨证论治疾病,都 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发病观的临床意义:
四、“六气”病机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1、“六气”在《内经》中的三种含义: (1)生理之六气 《决气》:以精、气、津、液、血、脉为六气(后世少用) (2)天之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正常气候的六气 ☆气候失常的六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病机之六气 与自然现象类比而命名的六种病变机理:在致病 因素作用下出现 、与风寒燥湿火热气候现象相类似 的六种病理变化和病变类型. 《 阴阳应象大论 》:“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 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 至真要大论 》 病机十九条 “ 属于火 ” 、 “ 属于 热”、“属于寒”、“属于风”、“属于湿”的病机. “六气”病变可由外感六淫而致,且与六淫的病 变表现可有相似之处,但与“六淫”名同而实异.
(3)《内经》病因分类法对后世的影响 直接导源了中医病因学的“三因说”. ☆《 金匮要略 》:“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 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 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宋· 陈无择:“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 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 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 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 、阴阳违逆,乃 至虎狼毒虫、金创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 理,为不内外因.” “三因说”是在《内经》“病生于阴”、“病生于阳” 基础上 ,把“饮食居处 、阴阳 ”从“ 病生于阴”中分 出,并增加跌仆金创、虫兽伤等而称“不内外 因 ” .( 这类病因伤人后既不由肌表内传入里,又不 先伤五脏后外及肌表,而是直接伤人六腑或筋骨皮
2、“生于阳”、“生于阴”的病因分类法 《内经》着眼于人,从病变部位的阴阳内外去认识 和分类病因.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 处,阴阳喜怒.” 《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 下.…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杨上 善注:“内伤五脏,即中内之部也;风雨从头背而下, 故为上部之气;清湿从尻脚而上,故为下部之气.” 《内经》认识和分类病因,不是直接针对病邪的来 源或性质,而是按病邪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病变部 位在阴(内,五脏)、在阳(外,体表)来划分.
第四讲《内经》病机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1、病机的涵义 病机:疾病发生及其发展、变化机理. 《类经》:“机者,要也,病变所由出也.” 病机即疾病的本质和关键. “机”与“理”意义相近,但尚有差别: 机:事物的枢要、关键.《韩非子》:“此存亡之机也.” 事物变化之所由.《庄子》:“万物皆出于机.” 变化的机兆.王冰:“机者,动之微.” 理:事物的道理、法则. 病机包含了病理但又不止于病理:病机既研究疾病 发生前的动因与机兆,以及发病后的动态过程,而病 理则着重研究疾病相对固定的机理和规律.
2、《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广义病机学说:病因、发病和病变机理(狭义病机) (1)病因:引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内经》认识病因的方法: (对病因的)直接观察法:直接感知 “审证求因”法:通过对病变表现进行分析推理 而得出.(探求病因亦就是是辨析病机的过程.) ☆《内经》对病因的分类 按病因作用于人体后的发病部位分为“生于阳” (表)、“生于阴”(里),即外感、内伤病因. (2)发病: ☆邪正斗争,正不胜邪 邪:外来致病因素.正:正气.(与体质关系密切) 《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内部功能失常 遗传因素(先天不足或畸形)
1、生病起于过用 《经脉别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过用:天地自然的“过用”;人体自身的“过 用”. (1)天地自然的过用 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象因素和气候类型 ☆正常: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称为“六气”. ☆失常:致病因素而称为“六淫”.(过用) (2)人体自身生命活动中的过用 ☆情志:正常、适度--生命活动之所必须;过激(过 用)--引起脏腑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而致病. ☆饮食:人体生命活动之所必须;饮食失节(过用) --常见的致病因素. 《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
三、《内经》的发病观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义有二: ☆邪气因正气之虚而入侵为病 中医发病观的突出论点.在重视外在致病因素的 基础上,强调体内正气抗病能力的发病观 ,是养生防 病学说的基础,亦是“扶正以祛邪”治法的理论根 据. ☆正气因邪气之入侵而致虚 《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邪气侵人,必然损伤正气.故称之为“虚邪贼风”, 并强调对之必须 “ 避之有时 ” 、 “ 圣人曰避虚邪之 道,如避矢石然”. ☆邪因正虚而入客 ,正因邪侵而愈虚 :正气抗邪 ,邪 气伤正,邪正的互相斗争、消长决定病情进退缓急. 例:《阴阳应象》“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认识邪正关系,对了解病因病机,指导防病治病均 有实际意义.
☆化寒与化热(火):《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
(2)六气是六种常见病变类型 病机的六气又用以命名疾病过程六种常见证候 类型,称风证、热证、火证、寒证、湿证、燥证. 六气病证是体内阴阳气血津液失常所致,是内部 机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又称为内风 、 内寒 、 内热 、 内湿、内燥(六淫有“暑邪”而不称“火邪”,故火 证因无“外火”而不称“内火”). 六气病证与八纲病证同样都是疾病过程中最基 本、最常见证候类型,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依据.
阴胜则寒.” ★实质: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偏胜. ★化热和化寒的原因和具体机理: 外感六淫:“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六气(淫) 都从火化.” 内伤七情:刘完素:“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同样,多种致病因素只要损伤人体阳气而引起阳 虚阴盛,即可出现化寒病变. ☆化燥、化湿:亦与感受燥邪、湿邪没有必然关系. [小结] ① 六气病变并非直接感受六淫而得 , 而是疾病过 程中受时地人条件所影响而发生病理从化的结果. ②体质是影响病理从化的关键因素:阳盛体质,容 易从阳化热、化火;阳虚阴盛体质则常从阴化寒.肝 阳易亢者易化风动风;脾肾阳虚者则易化生湿浊;而 阴血亏少者又每易伤阴化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必须按照《内经》分类病因的思路和方法正 确理解“三因说”的实质 不要套用哲学的内因 、外因概念来解释“三因说” 的内因(内所因) 、 外因(外所因).如果按照哲学的 内外因概念,则“三因说”的所有病因,包括内因 (内所因)、外因(外所因)、不内外因,都是外来的致 病因素,在哲学上只能称为外因,只有与邪气 (外来 致病因素)相对的人体正气,才是疾病发生与否的内 因 .这亦提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不可简单 套用后世的观点和概念,必须领会中医的认识论和 方法论特点,才能理解其实质涵义.
3、六气病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格物致知,取象比类. 多数疾病经常可出现相同病候(证候群),为研究 其机理,故把其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以阐明其病机. 例:风证的病机研究 (人)拘急强直、抽搐震颤或自觉头目眩晕(动)→? (自然界)风吹(因)→草木动摇(果) 结论:?=风(内风) “风胜则动”病机就是通过这种因果类比得出,其 它的六气病机大体上亦是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 六气病机的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从疾病征象 去研究和识别疾病不同证候类型,寻求其证候机理. 为什么要以气候类型为类比对象 ?人与天地相应, 天有六气气候,人亦与之相应而有六气病理变化. 《内经》在初创中医理论之际,成功地运用这一方 法,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