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doc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
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
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
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1、以兴趣为导向,分层次施教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论语》为核心,倡导“礼、乐、忠、信”的仁德道德教育:要尊礼,学习仪式,礼让尊重长辈;要爱乐,融入社会,实现共谐和谐;要忠诚,使自己不服从政府的权威,但始终会守护它;要守信,当你的言行不一致的时候,会被非议。
孔子的智力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智慧,不仅要服从父母,而且要创造出幸福的社会:“家人之孝,地位之义,社会之讲,礼仪之仪”。
经过大量的读物研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和技术等知识,学会思考,善用各种知识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的心理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
要特别强调实践知识的意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其中的乐趣。
孔子的教育思想,由仁德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心理教育三部分组成,改变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被称为“东方教育灯塔”,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世界各国受其影响,赞美孔子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理论,以及孔子明确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及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为世界文化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素材和思想宝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孔子的理论不仅可以成为传世的教学方法,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人类文明素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doc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
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
更可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
”(《里仁》)。
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
对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关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存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
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
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在实施中,却主要通过一两门课程和一些不连续不系统的活动来进行。
而不是象孔子所言,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
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
结果导致每一次加强德育工作,就多上哪几门课,或搞了多少活动,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无人过问。
如此多次恶性循环之后,终于造成如今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被动局面。
二、德育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认为,道德品质的形式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一、‚举贤才‛与‚有教无类‛中国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推行‚选贤与能‛的任用制度。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从历代打天下到坐天下的政治实践中,深深感到重用贤才的重要性。
伊尹讲的‚任官惟贤材‛,周武王讲的‚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都体现了‚任贤‛精神。
而且自商代至春秋,还有不少君王破例从出身低微的人群中选拔贤才,并予以重用。
伊尹、傅说、胶融、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就是这样被选用的。
正因为这些君王知人善任,才创造了‚三代‛的辉煌和春秋的‚霸业‛。
但是,‚三代‛的任用制度主要还是宗法等级世袭制。
宗法贵族为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工之于恒为工,农之于恒为农‛,平民百姓是与官无缘的。
孔子幼时家境贫寒,自称‚吾少也贱‛。
十七岁时,‚尚未获得一般士的资格,不过是有自由身份的庶人而已‛。
若不是当时用人制度的改变,孔子也就无法脐身于士大夫之列。
为此,他主张‚举贤才‛,以便为平民进入官宦阶层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同时他意识到:平民要进入官宦阶层,就必须提高其德才素质;而要提高其德才素质、就必须接受教育。
正如其高徒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2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2篇第一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后人称为“仁爱教育”。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教育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一种人格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价值观。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品德,使人成为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有良好行为的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际关系。
他曾说过:“教育不传道,何以传宗接代。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和传承性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非常重要。
孔子主张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通过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言教可以给予学生知识,而身教则可以让学生从师长的榜样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在实施教育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灌输。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后要经常复习和巩固。
同时,他也提倡学生要善于思考和探索,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真知。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注重品德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他强调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他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首先,孔子注重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孔子教育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孔子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杰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劝学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教育学子要经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导人们读书学习要并重学习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读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知识所得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所有知识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
孔子不但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开创了先河。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
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
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
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
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
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我们现今的经济挂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撤。
针对统治阶层,上层阶级,孔子主张轻利重义、君子不言利的经济思想;对于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又有仁政富民的经济思想,但这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
轻利重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影响了后世数代王朝,在儒家独尊的封建社会中禁锢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孔子的见利思义说,主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只有不违反道德规范才能求取物质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以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所以君子求义,而小人则只看到利益,见利而忘义。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一句话也被记录在《论语》中。
孔子曾说他的弟子樊迟是小人,因为樊迟想学农,孔子认为只有更有价值的君子才是实现理想和追求的最佳途径。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孔子的经济思想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了“礼”对不同的名分下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以此来衡量是否“名正”.他从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针对他所亲见目睹的名实混乱的社会时弊,以周礼为核心,以君臣父子为内容,从名实关系角度详细地论述了“正名”的基本要求。
可见孔子的“正名”思想强调的是“名”的伦理政治旨趣,而小是形上逻辑旨趣,或者说强调的是“名”的规范功能,而不只是“名”的描述功能,正如梅·约翰所说的那样:“当名称因其有助于表现和区分社会政治差别而被孔子视作非常重要时,它们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们能够被用来规范(prescribe)而不仅仅是描述(describe)那些差别。
名能够而且应该被用来规范实——这一观念构成了孔子正名计划的核心。
”(二)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子路显然术能明白孔子正名理论之深意,反而批评老师此论为“迂腐之见”,孔子于是苦心孤诣地对自己的爱徒说了一段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野战,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从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可知,孔子的推论是从一否定式的断言(名不正)出发,由名推及言-事-礼乐-刑罚,最终落脚在“行为”上(民无所措手足),其逻辑顺序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对孔子的上述主张,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名实关系的本末倒置,由此孔子就成r极端保守主义者。
郝大维、安乐哲对此评价说:“‘正名’的这一流行诠释部分是正确的,但它高度强调孔子思想中与传统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孔子真正看重的文化多样性、原创性和丰富性,则损害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的确如此,在理解孔子正名理论时,不必死死纠缠在孔子看来名实之间到底谁决定准的问题,我们往往因为孔子强调名的作用就断定孔子持有“名决定实”的先验论,因而全盘否定其“正名”思想的理论价值。
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到孔子“名实之辩”思想的深刻性。
显然,孔子这里所用的“君、臣、父、子”之名,无疑是对以往“君、臣、父、子”之实的反映,尽管那种意义上的名还包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们在指称以往的“君、臣、父、子”之实时已被人们所认可,具有了确定性。
因此,从名实关系着眼,孔子的这一主张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名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应有的确定性。
“任何民族总是在用语言范畴化地认识世界和人生。
当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确定性追问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纯语言性操作的模式,理论上说都是能够产生出分析理性思想的。
”毋席讳言,孔子的这种主张正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名的使用规范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先秦分析理性思想初露端倪的表征。
不仅如此,孔子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可贵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名依赖于实,但名在反映或指称实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所谓“《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名对于实还有其积极能动的一面。
孔子的这一见解,对于确切、完整地把握名实互动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礼”从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正政”,而“为政”却是由人来完成和实现的,这就要求为政者要“正其身”,要“先之劳之”,以“礼”作为“正身”的途径,作为“正名”的标准。
因此,孔子大力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更相信,“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具体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必须以“礼”为标准,以“能近取譬”为方法来检验名实是否相符,至于这个理想的意义标准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从语义的角度去定义,而是认定“先王”的礼仪制度,即社会变革发生前的那种状态就应该是名应有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看,孔子的“正名”理论其实是以托古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政治理想。
陈汉生认为:“如果把语言划分成语形(语言实体的相互关系)、语义(语言和语言之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和语用(语言跟使用者的目的之间的关系)三部分。
我们认为中国思想集中于语用的研究,因为中国思想很少关心语义的真假,而较多地关心语用上的可接受性。
”这一对中国语言哲学定性的断语,如果用来分析孔子的语言思想,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
通过对孔子“名实之辩”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二、孔子的“言意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言意之辩”这个问题虽古老而恒新。
就中国哲学而言,它关乎超名言之域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它又是打通中西文化深层结构的关键。
它主要回答这样两个层次的问题是:(1)语言能否把我们的心意(即意之所识、所把握的东西)说清楚、说完全?什么能说清楚?什么不能?(2)对于语言说不清、道不尽的东西(尤其是“道”),怎样把它们表示出来,为人们所理解?换言之,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必须借助语言?能否另辟蹊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言能否尽意”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就是“语言能否把握形上之道”的问题,下文将按这两个层次分别对孔子的“言意之辩”展开论述。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朱熹注曰:“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
”从子贡所言可以发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了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分野,“文章”属于“名言之域”,对于“名言之域”,“言”是能够尽意的,所以是“可得而闻”的,也是“学者所共闻”的;“性与天道”属于“超名言之域”,对于“超名言之域”,言是难以尽意的,所以“夫子罕言之”,也是“不可得而闻”的。
孔子解决“言意之辩”的方法是通过划分名言之域和超名言之域,认为在名言之域,言是能够尽意的;但是在超名言之域,言是难以尽意的。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将“命”、“礼”、“言”三者并立,置于人生的至高地位上,足见孔子对语言的重视。
关于“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正义》日:“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也知也。
”可见“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是以否定句式肯定了“知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即肯定了通过言能知意进而“知人”,正如朱熹所言:“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这是一种充分依赖语言的表意功能与交流功能,肯定言意一致性的态度。
这是孔子对“言意之辩”的基本态度。
关于这一点,可用孔子的一个着名观点——“辞达而已矣”.对于“辞达而已”,孔安国注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要求表达者要努力把“辞”——语言信息最清楚明白地传输出去,并在客观上产生出接受者能最明白地接收到信息——“达”的效果。
也就是说,“辞”以“达”为目的,“达”为“辞”的标准。
辞不贵多,也不贵少,但贵辞达则足矣。
所谓“文胜质则史。
”文采多于朴实,便难免虚浮。
这种语言交流功效至上的主张,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早期认识。
孔子提出的“辞达而已”的主张,在中国语言哲学发展史上最早揭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确立了语言交际功能得以最佳发挥的语用原则。
尽管“辞达而已”还只是对语言运用的朴素要求,还称不上是理论剖析,与现代语言转向将语言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它毕竟与斯大林有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现代理论,在义理上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