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说明(人教)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红楼梦》和《史记》。
而这两个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单元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深刻,还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因此,作为文学经典,《红楼梦》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人物形象《红楼梦》的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他们的形象是栩栩如生的,也是读者深深被吸引的地方。
在学习《红楼梦》时,要注意对每个人物的认识和分析。
例如,林黛玉是一个性情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她才华横溢,却又心理脆弱,最终因为情感和性格上的困扰而离开人世。
而贾宝玉则是一个善良、聪明、机智的年轻人,他眼界宽广,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但因为家庭背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轨迹。
2、意境《红楼梦》被誉为“情节丰富,意蕴深刻”的文学佳作。
这其中,意境的描绘是非常关键的。
在学习《红楼梦》时,要注意对其意境的体察和理解。
例如,描写黛玉所爱的荷花时,作者通过对花草的描绘,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
荷花被赋予了一种鲜明、美好且易逝的意象,这既反映了贾蓉和林黛玉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3、修辞手法《红楼梦》是一部高超的文学艺术品,其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
在学习《红楼梦》时,要注意对其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例如,《红楼梦》中的描写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这不仅丰富了形象的表现,也让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二、《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编纂成完整的历史,对中国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编纂方法《史记》是一部古代的通史,它的编纂方法也是具有独特性和开创性的。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作文:挣脱感情的枷锁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作文:挣脱感情的枷锁本文是单元关于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作文:挣脱感情的枷锁,欢迎阅读。
说件惭愧的事。
前年,我刚听到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时,我一度是十分兴奋,对恐怖分子十分崇拜。
晚上,当我从新闻中得知有中国人在袭击中丧生时,我的欣喜顿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国人遭遇的同情。
当时我的想法与那个宋人恐怕也差不多。
美国刚炸了我们的大使馆,在台湾问题上又处处与我们作对,我们的心里都有那么一把火,美国人遭殃心里也乐。
但对于国人不同,毕竟大家的体内流淌着同样的血。
相识与否,有一种民族感情将我们维系在一起,使我们不得不悲伤。
其实,生命对于谁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哪国人,一样的珍贵。
但我对于生命的逝去所表现的态度却是那样的截然不同,仅因为我对他们的感情不同。
再往深处想,这恐怕与人的本性有关。
人本是自私的。
谁都渴望自己的圈子里的利益得到保证,只是圈子或大或小罢了,或是个人,或是家庭,再大些,国家,洲。
当我们看待人或事时,我们常常更多的是从自己这个圈子的利益来考虑,也就是所谓的感情亲疏不同,同一个圈子里的感情就亲些,圈子外的感情就疏些,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认识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会为国人的死而悲伤,却竟会为千倍的美国人的死而欣喜。
试想我若是一个美国人的话,我会有这样的反应吗?当然不会。
因为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仅凭感情的亲疏来看待生命,所以我才会对几千个生命的逝去无动于衷,甚至卑劣到感到欣喜。
如果我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不以感情的亲疏来称量生命的重量,我还会拥有那种令数千亡灵愤怒的想法吗?不会,绝对不会!日益发达的通信手段使人们的通讯越来越方便,地球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但有时人们的感情却不会因此变得更近,变得一样。
感情亲疏程度的差距总是存在的,布什永远不会把萨达姆像布莱尔那样请入自己的庄园。
这时,我们需要摆脱感情的束缚,从更高的层次看待事物。
如果恐怖分子懂得从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从仇恨来看待生命的话,也许“9·11”就不会发生;如果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不因感情用事的话,中东问题也许就不会拖了半个多世纪;如果……单凭感情亲疏认知事物给我们的教训已经够惨重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⑵是否认同作者的思想观点;
⑶是否从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六课时:任务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第七课时:任务三赏析小说讽刺、夸张的手法。
第八课时:《边城》欣赏小说中人性美和人情美。
……
说明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首先要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其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把握主题,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方法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的设计
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
2、诵读法,让学生欣赏小说的情节。
3、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
4、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展示小说的情节。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⒈进行纵向深入研究,找出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对比,感受作家的艺术风格。
⒉进行横向对比鉴赏,可选两篇相关小说,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性鉴赏。
单元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
2.了解小说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3.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重点、难点与关键
⒈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⒊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⒋学会评价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简要概括小说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并随着情节的展来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
第二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
第三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五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五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安排了《水浒传》《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三篇小说。
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单元目标
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
2、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鉴赏小说,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水浒传》相关知识介绍,理清文章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林冲性格,梳理林冲的改变从而引出主题。
第三课时:分析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四课时:梳理情节,括别里科夫形象。
第五课时: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第六课时:梳理《边城》情节,感受小说语言特色。
第七课时:了解湘西风土人情,体会《边城》人性之美。
三、培养学生课上主动记笔记的习惯。
事实证明随堂记笔记有以下几个作用:
1、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2、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字词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说明
1、随时关注学生听课的状态。
2、课后适当布置巩固作业。
3、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4、注重课堂的生成。
1、掌握课文中不会的生字。2、提ຫໍສະໝຸດ 阅读课文。3、理解不懂的词语。
4、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1.介绍作者和作品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
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
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人教课标版必修5第一单元《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案一、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难点:1、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
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
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
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
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
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1922年夏,五四运动波及湘西。
受其影响,沈只身一个从湘西来到北京,进入了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
同年秋,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便凭着家乡山水冶就的想象和执著的意志,开始写作。
考不上大学却是西南联大的教师。
弟子汪曾祺。
表弟黄永玉。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教案(2014年整理)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高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树立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前两篇是精读散文,其余是略读散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觉课时不够,所选的不一定全都要讲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阅读小说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
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是这几篇课文都要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培养学生鉴创作小说。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以阅读为主,进行交流讨论,辅以多媒体。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阅读文章,品味语言,感知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及感受人物各不相同的形象,洞察世事百态,感受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会情感迁徙,深入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时安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2课时
《边城》3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1课时
说明
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必修5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同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通过人物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通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悲剧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通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爱情悲剧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内容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阅读和思维的层进。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建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课标分析】
〈语文应用〉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
2.了解小说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3.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语文审美〉
⒈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⒊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⒋学会评价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研究〉
⒈进行纵向深入研究,找出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对比,感受作家的艺术风格。
⒉进行横向对比鉴赏,可选两篇相关小说,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性鉴赏。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所选的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本单元力求做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们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反应社会现实;《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
本单元的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当代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离学生生活较远。
教学这些课文,应力争突破过去陈旧的解读思路,用当代观念予以审视。
【教法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⒈主题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首先要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其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
把握主题,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⑴是否通过作品的引导使自己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⑵是否认同作者的思想观点;
⑶是否从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⒉情节
小说的情节实际上是关于人物的性格发展、言语行为等发生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
分析情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情节的展开行和曲折性。
⑵情节的合理性。
⑶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2课时
《边城》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