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驻波比测量 实验报告
实验五--微波电压驻波比与反射系数的测量

实验五 微波电压驻波比与反射系数的测量、分析与计算一、实验目的(1)学会驻波比的测量、分析和计算;(2)通过驻波比及驻波波节点测量数据,学会分析和计算反射系数。
二、实验原理在任何的微波传输系统中,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减少传输损耗和避免大功率击穿,必须实现阻抗的匹配。
描述系统匹配程度的参数有电压驻波比和反射系数。
驻波比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传输线中若存在驻波,将使能量不能有效地传给负载,因而增加损耗。
在大功率情况下由于驻波存在可能发生击穿现象。
因此驻波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测量时,通常是测量电压驻波比,即波导中电场(电压)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即:测量驻波比的方法与仪器有多种。
驻波比的各种测量方法如表 5-1 所示。
表 5-1 驻波比的各种测量方法本实验仅介绍直接法和等指示度法。
1.直接法直接测量沿线驻波的最大点和最小点场强,由式(5-1)直接求出电压驻波比的方法称为直接法。
此方法适用于中小电压驻波比 (ρ<6) 的测量。
若驻波波腹点和波节点处电表指示读数分别为 I max 、I min ,对于小驻波比,晶体二极管为平方律(n =2)检波时,则上式驻波比为:minmax minmax I I E ==E ρ (5-2)当电压驻波比在 1.05<ρ<1.5 时,驻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且不尖锐,不易测量准。
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可移动探针座到几个波腹点和波节点,实际测量多个数据,并记录数据,然后取平均值。
按下式计算驻波比 (n =2) :nnI I I I I I UU min 2min 1min max 2max 1max minmax . ++++==ρ (5-3)若检波律 n≠2 时 ,则采用下式计算驻波比:⎥⎦⎤⎢⎣⎡+++==n n I I I I I I n UU min max 2min 2max 1min 1max minmax 1 ρ (5-4)在选频放大器的指示刻度上,有两条驻波比的刻度线:其中一条的驻波比范围是 ≤4 ,另一条的驻波比范围是 ≤10 。
驻波比实验总结

驻波比实验总结驻波比实验总结1本次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时长八周,一共19个小实验。
其中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组没有做布拉格衍射实验。
在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定律的验证和现象观察,包括电磁波的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和极化等现象。
由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在大二下开设的,所以在实验开始我们发现有很多知识点存在遗忘现象,但还好电磁场实验同我们的感性认识更为接近,所涉及知识大多跟普通物理实验相关,在现象和定律方面我们记得还算牢靠,所以实际进行起来也还算顺手。
但是电磁场实验由于实验室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导致了其测量误差较大,像极化实验我们就不得以测了很多次最终取了多次实验的平均值才勉强得出与定律相符合的实验结果,但是总体而言,基本上都验证了实验的相关定律。
电磁场的前两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反射与折射定律,测量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由于在高中便已经学过了这些知识,故而上手十分容易,不过是将待测量转变为电信号进行验证求解。
第三次的实验涉及到迈克尔逊干涉仪、平面波的极化,这些知识都是在大学物理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尽管有些知识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都对照实验指导书进行了仔细的预习工作,所以实验也还算顺利的完成了。
最后一次实验是用专门的仪器对学校周边的场强进行测量,需要我们进行户外采集数据,一方面考验了我们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学校的场强变化也有了一定了解,在这次实验中我们组还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开始我们听从老师的推荐选择了的频段,但测量结束后回来分析数据发现结果并不理想,场强的分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十分均匀,在查资料和询问老师后才发现的发射台在全北京都是少数,所以在北邮校园内测量起来场强分布并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又选择了150MHz进行了测量,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接下来的几周我们进行了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中主要运用了实验仪器测量了一些上个学期微波课程中的基本变量,例如波导波长、驻波比和介电常数等。
驻波比测量实验报告

驻波比测量实验报告驻波比测量实验报告引言:驻波比测量是电磁波传输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驻波比可以了解电磁波在传输线上的传输情况以及传输线上的阻抗匹配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驻波比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驻波比的理解。
实验原理:驻波比是指电磁波在传输线上的反射波与正向波的振幅之比,用VSWR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表示。
传输线上的驻波比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当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负载阻抗不匹配时,会产生反射波,从而导致驻波比的增大。
实验器材:1. 驻波比测量仪2. 信号发生器3. 50欧姆传输线4. 负载电阻5. 连接线缆实验步骤:1. 将信号发生器与驻波比测量仪连接,并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所需测量频率。
2. 将驻波比测量仪与传输线连接,确保连接稳固。
3. 将负载电阻与传输线的末端相连。
4. 打开信号发生器和驻波比测量仪,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使其适合测量范围。
5. 通过驻波比测量仪的显示屏,记录下测量得到的驻波比数值。
6. 将负载电阻更换为其他数值的电阻,并重复步骤5,记录下不同负载电阻下的驻波比数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驻波比数据,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不同负载电阻下的驻波比变化情况。
当负载电阻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时,驻波比最小,接近于1;当负载电阻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不匹配时,驻波比会增大。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判断传输线与负载之间的阻抗匹配情况。
另外,我们还可以计算驻波比与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
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是指电磁波在传输线上的反射波与正向波的振幅之比。
反射系数与驻波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反射系数 = (VSWR - 1) / (VSWR + 1)通过测量得到的驻波比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反射系数,并进一步分析传输线上的反射情况。
实验二、晶体检波器校准与驻波比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二、晶体检波器校准与驻波比测量班级:核32 姓名:杨新宇学号:2013011806 同组成员:杨宗谕第一部分:晶体检波器校准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量线的使用方法.(2)掌握晶体检波器定标和求检波率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驻波测量线的调整驻波测量线是微波系统的一种常用测量仪器,它在微波测量中用途很广,如测驻波、阻抗、相位和波导波长等。
测量线通常由一段开槽传输线、探头(耦合探针、探针的调谐腔体和输出指示)、传动装置三部分组成。
由于耦合探针深入传输线而引入不均匀性,其作用相当于在线上并联一个导纳,从而影响系统的工作状态。
为了减小影响,测量前必须仔细调整测量线。
实验中测量线的调整一般包括选择合适的探针伸度、调谐探头和测定晶体检波特性。
探针电路的调谐方法:先使探针的插入深度适当,通常取1.0~1.5mm。
然后测量线终端接匹配负载,移动探针至测量线中间位置,调节探头活塞,直到输出指示输出值为最大。
在之后的测量试验中,请不要再改变探针及探头活塞位置。
2、导波波长测量测量波长常见的方法有谐振法和驻波分布法。
前者用谐振式频率计测量,后者用驻波测量线测量,当测量线终端短路时,传输线上形成纯驻波,移动测量线探针,测出两个相邻驻波最小点之间的距离即可求得导波波长λg。
此外,也可将精密可调短路器接在测量线的输出端,置测量线探针于某一波节点位置不变,移动可调短路器活塞,则探针检测值随之由最小逐渐增至最大,然后又减至最小值,即为相邻的又一个驻波节点,短路器移动的活塞距离等于半个导波波长。
在传输横电磁波的同轴系统中,按上述方法测出的导波波长就是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工作波长λ0,即λg=λ0。
而在波导系统中测量线测出的是导波波长λg,导波波长和工作波长λ0之间的关系式为:λg=λ0√1−(λ0λc )2=λ0√1−(λ02a)2(2-1)其中λ0=C/f0,a=22.86mm。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通常采用交叉读数法测量导波波长如图2.1 所示。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电压驻波比的测量实验,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以及掌握大、中、小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测量电压驻波比、阻抗、匹配情况等等,是微波测量的重要工作。
驻波测量线就是测量的基本仪器。
测量线由开槽波导,不调谐探头和滑架组成。
开槽波导中的场由不调谐探头取样,探头的移动靠滑架上的传动装置,探头的输出送到显示装置,就可以探测微波传输系统中电磁场分布情况。
测量线波导是一段精密加工的开槽直波导,此槽位于波导宽边的正中央,平行于波导轴线,不切割高频电流,因此对波导内的电磁场分布影响很小。
此外,槽端还有阶梯匹配段,两端法兰具有尺寸精确的定位和连接孔,而且保证开槽波导有很低的剩余驻波系数。
三厘米波导测量线的外形图见实验仪器介绍部分所示。
滑架是用来安装开槽波导和不调谐探头的。
把不调谐探头放入滑架的探头插孔中,拧紧锁紧螺钉,即可把不调谐探头紧固。
探针插入波导中的深度,用户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出厂时,探针插入波导的深度为1.5mm,约为波导窄边尺寸的15%。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方法有未调制的频率法和调制的频率法种。
这里讲述调制的频率法,它的测量连接如图所示。
YS1123信号源YS3892选频放大器隔离器可变短路器TC26A测量线可变衰减器定向耦合器同轴/波导转换器E、H阻抗调配器测量连接如图驻波测量是电磁波测量中最基本和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电磁波的测量可以测出阻抗、波长、相位等其它参量。
在测量时,通常测量电压驻波系数,即波导中电场最大值1最先值之比,即⑴ 小驻波比(1.05<S<1.5)这时,驻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且不尖锐,不易测准,为了提高准确度,可移动探针到几个波腹点和波节点记录数据,然后取平均值再进行计算。
若驻波波腹点和节点处读数分别为Imax,Imin则电压驻波系数为⑵ 中驻波比(1.5<S<5)此时,只须测一个驻波波腹和一个驻波波节,即直接读出Imax,Imin⑶ 大驻波比(S>5)当S>5时,如果直接测量大驻波的最大值,就会引入误差,驻波的最大值超出了指示器量程。
实验二 驻波比的测量

实验四 驻波比的测量【实验目的】掌握测量驻波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实验内容】在测量线系统中,选用合适的方法测量给定器件的电压驻波系数。
【实验框图与仪器】网络分析仪被测件信号源被测件频谱仪b. c.图1 驻波比测量系统图 【实验原理】测试微波传输系统内电磁场的驻波分布情况,包括场强的最大点、最小点的幅度及其位置,从而得到驻波比(或反射系数)和波导波长。
由于驻波比(或反射系数)能表征电磁场的分布规律,所以它们时微波设备和元器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驻波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驻波测量可以测出阻抗、波长、相位和Q 值等其它参量。
产生驻波的原因是由于负载阻抗与波导特性阻抗不匹配。
因此,通过对驻波比的测量,就能检查系统的匹配情况,进而明确负载的性质。
在测量时,通常测量电压驻波系数,即波导中电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minmax E E =ρ (1-14)其中,max E 和min E 分别是微波传输系统电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一固定长度的探针感应的电动势正比于场强,因此对平方律检波,有式中,m ax I 和m in I 分别是电场为最大和最小时指示器的读数。
对于直线律检波有m inm axI I =ρ (1-16) 如果不知道检波律,必须用晶体检波特性曲线求出场强和指示器读数的关系再求得)151(minmax min max-==I I E E ρminmax min maxI I E E ==ρ (1-2)一般都是在小信号状态下进行测量,为此检波晶体二极管都是工作在平方律检波区域(检波电流I ∝E 2),故应有:minmaxI I =ρ当电压驻波系数在1.05<ρ<1.5时,驻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且不尖锐,不易测准,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可采用节点偏移法。
节点偏移法测量驻波比的测试系统如图5示。
测量方法:逐点改变短路活塞的位置(读数S ),在测量线上用交叉读数法跟踪测得某一波节点的位置(读数为D ),作出S 和(D+S )+KS 的关系曲线,其中121-=λλK ,1λ是取下待测元件,固定短路活塞位置,移动测量线探针测得的测量线中的波长;2λ是固定测量探针,移动短路活塞,用交叉读数法在短路活塞上测得的波长。
电压驻波比测量

实验九 电压驻波比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校准晶体检波特性的方法;2.掌握常用的大、中电压驻波比的测量方法:直接法、等指示度法、功率衰减法。
二.实验原理(一)、晶体定标由测量线的基本工作原理可知,指示器的读数I 是探针所在处|E |对应的检波电流。
任一位置处|E |与I 的对应关系应视检波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特性而定。
一般,这种关系可通过对二极管的定标来确定。
所谓定标,就是找出电场的归一化值|E ´|与I 的对应关系,其中:max'E E E =。
由实验的分析可知,当测量线终端短路时,有:z E E βsin 20= 而:0max 2E E =,显然,归一化电场z z E gλπβ2sin sin '==如果我们取任意一零点(波节点)作为坐标起始位置,且坐标用d 表示,则:d E gλπ2sin'=而晶体二极管上的检波电压u 正比于探针所在处的|E ´|,所以,上式可以用u 的归一化值u ´来表示。
即:d u u u gλπ2sinmax'==由于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电流I 与检波电压u 之间的关系为:n cu I =,式中,c 为比例常数,n 为检波律。
代入上式,则有:ngd c I λπ2sin'=式中,c ´为比例常数。
驻波比的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电压驻波比(以下简称驻波比)的定义是:传输线中电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即:min 'max'minmax EE E E S ==式中,'E 为电场的归一化值(相对场强)。
(二)、电压驻波比的测量1.直接法直接测量传输线驻波的波腹点和波节点场强,由定义求得驻波比的方法称为直接法。
该方法适合于中、小驻波比(即S <6)。
如果测得驻波的波腹点与波节点的指示器读数分别为max I 和min I ,根据晶体定标曲线可读出相应的max'E和min'E,则驻波比S 为:min'max 'EE S =(2-1)在我们实验中所使用的功率电平范围内,一般可近似地认为是平方律检波,即:2max''max E C I =2min''min E C I =式中,C´为比例系数,则:'maxmax'C I E ='min min'C I E = 代入式(2-1)中,可得:min max min'max 'I I E E S ==(2-2)2.等指示度法等指示度法是在驻波节点附近测量数据,再根据驻波分布规律求出驻波比。
实验三-微波驻波比的测量

ρ =
Umax1 + Umax2 + ⋯ + Umaxn Umin1 + Umin2 + ⋯ + Uminn
E W Emax Emin L
E
L
Lk’ L2’ L2 Lk
直接法线驻波场分布图等指示度法波节点附近场的分布 (2)等指示度法 当被测量的驻波系数大于 5 时,驻波腹点和节点的电平相差比较大,直接法求 取大驻波系数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原因是:波腹点和波节点电平相差悬殊,因此 在测量最大点和最小点电平时, 晶体工作在不同的检波率,所以仍然采用直接法 测量大驻波比误差较大。 因此采用等指示度法,也就是通过测量驻波图形中波节 点两旁附近场的分布规律的间接方法,求出驻波系数。 根据传输线上场强和终端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确定驻波节点两旁等指 示度之间的距离,可以推导出关系:
2
k ������ − (cos ρ = sin
λ g
2
πW λ g
)
πW
式中:k=测量点读数/最小点读数;λ g 为测量线上的波长即波导波长。 通常情况下,取测量点 U 左和右 = 2Umin的两个等指示度点所对应的探针 位置间距,记录为:W = Lh − Lh’,如果晶体是平方率检波(n = 2) ,传输线的 驻波系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1 (sin
腔、开路接到最后面,调整波导测量线的探针,在选频放大器中读出u最大值和 最小值,进而计算出相应的驻波比,由于实验预习得不够充分,在动手实验的时 候,总是出现很多的错误,另外仪器的好坏也决定了实验的成功与否,我们在实 验中测量失配负载的时候,最小值总是到达0,这样,我们测量的数据就不够准 确,不能够很好的反应器件的特点,所以我们用谐振腔代替适配负载,所得到的 数据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需要记录什么数据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画出表格, 以免在实验中,容易在数据上面分散精力,导致实验的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今 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注意预习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得分:
实验时间: 2009 年 10 月 26 日, 第 九 周, 周 一 , 第 5-8 节
实验者: 班级 材料0705 学号 200767025 姓名 童凌炜
同组者: 班级 材料0705 学号 2007670 姓名 车宏龙
实验地点: 综合楼 406
实验条件: 室内温度 ℃, 相对湿度 %, 室内气压
实验题目: 微波系统中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实验仪器:(注明规格和型号) 导波管(BJ-100)、隔离器、衰减器、谐振式频率计、晶体检波器、驻波测量线(DH364A00)、匹配负载
实验目的:
(1) 了解驻波导测量系统,熟悉基本微波原件的作用; (2) 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掌握大、中、小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简述: 1. 微波的基本知识
1.1 电磁波的基本关系
ρ=•∇D 0=•∇B t
B E ∂∂-
=⨯∇
t
D
j H ∂∂+
=⨯∇ (3-1-1) E D ε=,H B μ=,E J γ= (3-1-2)
如上所示, 方程组(3-1-1)为Maxwell 方程组,方程组(3-1-2)描述了介质的性质对场的影响。
1.2 矩形波导中波的传播
在微波波段,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导线的趋肤效应和辐射效应增大,使得普通的双导线不能完全传输微波能量,而必须改用微波传输线。
本实验中使用的是矩形波导管, 同时对应使用的是在矩形波导中常用的微波TE 10
1.2.1 TE 10型波。
一个均匀、无限长和无耗的矩形波导。
(图3-1-3)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波导波长2
)2(
1a
g λ
λ
λ-=
特点:
1,存在一个临界波长c λ=2a ,只有波长c λλ<的电磁波才能在波导管中传播 2,导波波长g λ>自由空间波长λ
3,电场只存在横向分量,电力线从一个导体壁出发,终止在另一个导体壁上,并且始终平行于导波的窄边
4,磁场既有横向分量,也有纵向分量,磁力线环绕电力线 5,电磁场的波导的纵方向(z )上形成行波 下图所示, 为TE10型波的电磁场结构
1.2.2导波的工作状态
如果导波终端负载是匹配的,传播到终端的电磁波的所有能量被吸收,这时波导中呈现的是行波。
当导波终端不匹配时,就是一部分波被反射,波导中的任何不均匀性也会产生反射,形成所谓混合波。
为了描述电磁波,引入反射系数与驻波比的概念,反射系数Γ定义为
φ
j i r e E E ||/Γ==Γ
驻波比ρ定义为m in
m ax E E =
ρ
(3-1-6),其中式中,max E 和min E 分别为波腹和波节点电场E 的大小
不难看出:对于行波,1=ρ;对于驻波,∞=ρ;而当∞<<ρ1,是混合波(如上图所示)
2.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驻波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测量时,通常测量电压驻波系数,即波导中电场最大与最小之比
2.1 直接法
直接法是测量沿线驻波的最大与最小场强,然后根据驻波比定义式(见上页)直接求出电压驻波比。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中、小电压驻波比
当驻波比较少时,晶体二极管为平方检波,如果驻波腹点和节点处指示电表读数分别为m ax I 和m in I ,则式(3-1-6)可写成min
max /I I =
ρ
当驻波比分别在5.1005.1≤≤ρ, 以及65.1≤≤ρ时,
驻波图像分别如下所示
2.2 等指示度法
等指示度法适用于测量大、中电压驻波比(6>ρ)。
此时,波腹振幅与波节振幅的区别很大,此时在测量最大点和最小点电平时,晶体工作在不同的检波律,如仍按直接法测量,则产生较大误差,所以采用等指示度法,也就是通过测量驻波波节附近场的分布规律的间接方法。
大驻波比的示意图如右所示。
经过计算可以得到当驻波比很大(6>ρ)时,E 很小,
有W g
πλρ=
(这里λg 是波导波长)
2.3 功率衰减法
功率衰减法适用于任意驻波比值的测量
功率衰减法是用精密可衰减器测量驻波腹点和节点两个位置上的电平差,因而与晶体的检波律无关,主要取决于衰减器的精密度和系统的匹配情况驻波比可用下式计算
)20
(
^10min
max A A -=ρ
其中Amax 和Amin 分别为探针在波腹点和波节点处, 指示电表读数相同时, 所对应的精密可变衰减器的读数。
实验步骤简述: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1.开启微波信号源,选择频率约为9.37GHz,预热15min。
2.将测量线探针插入适当深度,选用频率放大器,测量微波的大小,选择较小的微波输出功率并进
行微波测量线的协调。
3.信号源的工作方式选择“等幅”、“点频”,用直读频率计测量波频率,并计算微波波导波长。
4.微波源工作方式选择“方波”。
测量线终端接短路板,用交叉读数法读出两个相邻波节点的位置,
计算导波波长并与计算值比较。
5.关闭微波电源,取小短路器,接上单螺旋调配器和匹配负载。
6.调节单螺钉穿伸度为3mm,移动测量线探针,观察驻波的波节点及波腹点的电压值,判断是驻波
状态,分析此时的驻波比的大小。
7.移动探针至驻波腹点,调节指示器灵敏度,是电压读数达满偏。
8.将探针移至测量线的最右端,向左依次测量驻波腹点和节点的幅值,I max、I min,记录数据。
9.反向移动测量线探针,重复测量。
10.调节螺钉穿伸度为5mm,移动测量线的探针,观察驻波的波节点及波腹点的电压值,判断是驻波
状态,分析此时的驻波比的大小。
11.选择驻波的一个波腹点及其相邻的波节点,测量其电压值,记录数据,重复5次。
12.调节螺钉穿伸度为7mm移动测量线的探针,观察驻波的波节点及波腹点的电压值,判断驻波状态,
分析此时的驻波比的大小。
13.等指示度法测量电压驻波比,具体方法:
1.1测量线探针移至驻波节点。
调整微波可变衰减器、指示器的灵敏度,使指示器电表指针为满
度的一般,读取驻波节点幅度值I min。
1.2缓慢移动探针,在驻波点两旁找到电表指示读数为2I min的两个指示度点,应用测量线标尺
或百分表读取两个等指示点对应的探针位置的读数值d1、d2,重复5次。
1.3记录数据,并计算驻波比。
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及误差计算: 微波波长的精确测定
L1=4.315mm
跌落点 L2=4.320mm Li=4.318mm → 精确的波导波长是f=9.389GHz L3=4.321mm
波导波长的测量。
小电压驻波比:(已计入比率=0.1)
m m I I axi ini
=1.072375
中电压驻波比:(已计入比率=0.1) ρ平均值
大电压驻波比:
已知了W 的值, 先使用近似式进行试算:
44.76 6.2764542.27g
mm W
mm
可见, 驻波比大于6, 这个近似式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思考题, 实验感想, 疑问与建议:
1. 驻波节点的位置在实验中精确测准不容易, 如何比较准确地测量?
实验中, 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得驻波节点的位置, 使用的是“交叉法”, 具体如下: 先根据仪表的示数, 找到波节的大约位置, 然后再波节点两端读取两个读数相等的点的d1和d2, 记录数据; 则二者的平均值代表波节点的位置d0。
2. 如何比较准确地测出波导波长?
方法与上述的确定驻波节点的“交叉法”类似, 在使用交叉法测得了波节点的位置后, 两个相邻波节点的距离的两倍即为波导波长。
3. 在对测量线进行调谐后, 进行驻波比的测量时, 能否改变微波的输出功率或衰减大小?
不可以, 如果在调谐完成后, 对这些数值进行调节的话, 就会使调谐失效, 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4. 关于实验的一些体会与建议
实验中发现, 测量线的抗干扰能力较差, 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线的压迫, 触碰都会导致选频放大器上的显示结果偏离真实值。
建议更换抗干扰能力较强的测量线, 或者在外部包裹同轴电缆以防干扰。
另外, 选频放大器的指针式仪表不易于读数, 而且指针晃动也会影响到读数的结果, 建议改进为与微波源相同的数显式仪表, 方便读数。
原始记录及图表粘贴处:(见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