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3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应在病程早期进行DENV 核酸或NS1 抗原、或IgM/IgG 抗体检测,有条件 可进行病毒分型和病毒分离。具体检测方法及意义如下: • 1) IgM 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Mac - ELISA) 检测DENV IgM 抗体。意义:IgM 抗体阳性,表示患 者新近感染DENV,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 • 2) 间接ELISA 检测DENVIgM 抗体。意义: 表示患者新近感染DENV,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 • 3) 酶联免疫法检测DENVNS1 抗原。意义: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新近存在DENV 感染,适用于登革热 早期诊断。
重症登革热 :在登革热诊断标准基础上出现下列重表现之一者。
• 严重出血皮下血肿,肉眼血尿,咯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及颅内 出血等。
• 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 秒、脉搏细弱 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血压下降[( <90 /60mmHg,1mmHg =0. 133 kPa)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 或血压测不到等。
心电图检查
• 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非特异 性ST 段抬高,T 波倒置等
• 推荐意见3: 发病1 ~ 5 天内血液中检测出DENV 核酸及 NS1 抗原,或分离出DENV 可确诊( A1) 。
• 推荐意见4: 发病早期检出IgM 提示急性感染( B1) 。
• 推荐意见5: 发病1 周内检出IgG 提示二次感染( B1) 。
• DENV 对热敏感。超声波、紫外线、0. 05% 甲醛溶液、乳酸、高锰 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7 ~ 9 环境中最为稳定,在 - 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发病机制
病程和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1 ~14 天,多数5 ~9 天 •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3 期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共65页文档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END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
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
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
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
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
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
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

突发高热 头、眼、关节痛 乏力
实验室检测: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恶心呕吐
皮疹出血
6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 病程3-6天出现 &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
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 称为皮岛。
出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 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 急性期 NS1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M抗体 4倍以上升高等。
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
一、 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二、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
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
常见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红细胞压积等;
对症治疗
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扑热息痛, 慎用阿司匹林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汤或果汁,慎用碳 酸饮料;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处理& 门诊及急诊病人,应每天观察病情、口服
补液量和液体丢失量、尿量及出血、血常规 等。发现症状无改善或热退后恶化、明显出 血、少尿、气短等应立即住院。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NS1蛋白(NS1): DENV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 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地方性流行:重症预警指征: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红细胞比容(HCT):输液过量: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3.1 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3.2 预防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B1。
推荐意见2:发病5天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登革热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登革热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登革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登革热(ICD-10编码:APO.x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第2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登革热临床常见证候: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极期:湿热郁遏证气营(血)两燔证阴竭阳脱证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登革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登革热(ICD-10编码:APO.x0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登革热属于外感急性热病,按卫气营血辨证,邪热不仅从卫气深入营血,而且变证丛生,极易出现危候。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热毒邪蕴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出血,证候学观察的重点是发热,出血,神志改变,伴随症状及舌脉特点。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2.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胆脾胰彩超、双肾输尿管膀4.胱彩超、心脏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清暑利湿透邪极期(1)湿热郁遏证:清暑化湿,解毒透邪(2)气营(血)两燔证:清气透营,凉血解毒(3)阴竭阳脱证:回阳固脱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清热化湿,健脾和胃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中医外洗治疗(2)中药灌肠治疗4.西药治疗5.护理调摄6.预防(九)出院标准1.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登革热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 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 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 倾向。
五、登革热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
周维俊
一、关于登革热定义问题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2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 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3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二、登革病毒的特性
出血的 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 据病情及时输注 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 板显著减少应输 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 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病例(Imported case)包括境外输入病 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 前 14 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 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 14 天内离开本 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 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Indigenous case)指发病前 14 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 地方性流行(Endemic):登革热呈地方性流 行的地区, 登革病毒在人群和媒介伊蚊间持续 传播循环, 疫情连年不断;成人多已被感染, 新发病例多为儿童;可出现多种登革病毒血清 型循环。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又称为毛细血 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肘弯下 4 cm 处画一 直径 5 cm 的圆圈, 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 臂, 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 舒张压之间, 持续 8 min 后解除压力。待皮肤 颜色恢复正常时, 计数圆圈内皮肤出现新的出 血点数, 新出血点超 过 10 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四、临床特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 为1~14天,多数5~ 9天。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 为三期, 即发热期、 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 病情严重程度, 登革 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 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 类型。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 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除发 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头痛,眼眶痛, 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疼痛, 乏力, 恶心、呕吐 以及纳差, 腹痛, 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 发热期一般持续 3 ~ 7 天。 于病程第 3 ~ 6 天在颜面、四肢 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 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 其中可见 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 如红色 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如 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 鼻衄及束臂试 验阳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麻疹: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畏光,口腔内有Koplik斑, 发热第3天~第4天出现麻疹性皮疹。
2 风疹: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3 猩红热: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白
细胞增多。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 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 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 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 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7 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发热、腓肠肌痛压痛,淋巴结 肿大,肝肾损害明显,白细胞增多,钩体血清学反应阳性。
8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鼠类接触史,发热、充血出血、休克和急 性肾功能损害等表现,白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特异性IgM阳 性。
9 恙虫病:有草地接触史,高热、典型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淋巴 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有特效。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 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天~第8天。
(二)极期。
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 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极期可因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 非凹陷型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低 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器 损伤等表现。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 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 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 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 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 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 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 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金银花、
连翘、柴胡、黄芩、淡竹叶、香薷、甘草、白扁豆等。
2. 热郁气分证
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皮肤斑疹,烦渴汗多,肌肉酸 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 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
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六、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 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 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 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 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 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 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 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 等。
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 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 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 2.HCT 升高。
五、并发症
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 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 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 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 x 109/L以下。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区(浅红色表 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表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 区)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 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 恢复期。
二、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 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 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海南、福建、 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暴发或流行, 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在我国输入 病例常年存在,本地感染病例一般于夏秋季高发。
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一)急性发热期。
病程第3天~第6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等,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 样表现。
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
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 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 等。
七、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 肺炎表现。
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 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
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 出等。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4.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 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 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卫气同病证
2. 热郁气分证
3. 邪伏膜原证 4.瘀毒交结证 5.阳气暴脱证 6.毒陷心包证 7.余邪未净证
白纹伊蚊雌蚊
正在吸血的雌性埃及伊蚊
二、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 病毒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 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型别 登革病毒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抗 体依赖性增强感染(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机制的 一个重要假设。
九、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 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 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重症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件。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二)极期。
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 血包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 颅内出血等。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 d~3d,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 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 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 渐恢复。
Hale Waihona Puke (三)鉴别诊断。4 流行性感冒:发热、咳嗽,无皮疹,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特别 是短时间内出现数量较多的相似患者。
5 基孔肯雅热:发热、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减少等表现,但病 情一般较轻,常发生对称性小关节炎。鉴别主要有赖于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三)鉴别诊断。
6 寨卡病毒病:发热、皮疹、结膜炎、神经系统损害等表现,可 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鉴别主要有赖于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血 清学试验。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
前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 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 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 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六、实验室检查
4.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 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 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 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 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六、实验室检查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 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 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 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 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
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