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一般概念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的定义

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1. 定性分析──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如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等,即“解决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2. 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即“解决物质是多少的问题”。

3. 结构分析──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原理分类: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又称经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滴定分析)。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低、分析速度慢。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当代科学领域的所谓“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囗、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与分析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密切相关。

1.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分析常用概念及公式

化学分析常用概念及公式

一、分类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1 分析的一般过程1.取样(sampling)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

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

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

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

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

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

第四版分析化学习题答案

第四版分析化学习题答案

第四版分析化学习题答案第四版分析化学习题答案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和性质的科学,通过实验和分析方法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习题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第四版分析化学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章:分析化学基本概念1. 什么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和性质的科学,通过实验和分析方法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2. 什么是定性分析?什么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

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含量或浓度。

3. 什么是标准样品?为什么要使用标准样品?标准样品是已知成分和浓度的物质,用于定量分析中的校准和质量控制。

使用标准样品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化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1. 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2. 什么是平衡常数?如何计算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在特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稳定值。

计算平衡常数需要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各物质的浓度来确定。

3. 什么是反应速率?如何影响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1. 什么是酸碱滴定?如何确定滴定终点?酸碱滴定是通过滴定剂与待测溶液中的酸碱反应,确定酸碱的浓度。

滴定终点通常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或pH计来确定。

2. 什么是络合滴定?如何选择合适的络合剂?络合滴定是指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待测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选择合适的络合剂需要考虑络合剂与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和络合常数。

3. 什么是滴定曲线?如何利用滴定曲线确定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是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待测溶液反应的曲线。

利用滴定曲线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pH值变化等来确定滴定终点。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1.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表示方式及计算。

2.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滴定液的配制方法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4.什么是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运算和修约规则5.滴定分析、标准溶液、滴定、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质等基本概念以及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配位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等。

6.可逆电对的概念7.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8.电子跃迁类型及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如:R带、K带、B带和E 带;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等。

9.频峰、泛频峰、特征峰、相关峰、特征区、指纹区等基本术语。

10.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色谱峰、保留时间、半峰宽度、容量因子等。

11.塔板数、塔板高度、柱效等概念。

12.分离度的定义;分离度R与塔板数n、分配系数比a和容量因子k的关系。

柱长、固定相、柱温,常用载气氢气和氮气的特点等。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概念1.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的类别;中国药典的组成和药典凡例的主要内容。

2.杂质的概念、杂质来源、类别及其杂质限量。

3.药物制剂分析的一般原则,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检查的基本概念。

4.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和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主要内容。

5.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的法规药物鉴别方法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芳酸及其酯类典型药物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对氨基水杨酸钠和苯甲酸钠的鉴别、胺类典型药物的鉴别试验、杂环类药物的鉴别、维生素A的三氯化锑鉴别反应;维生素E三氯化铁-联吡啶鉴别反应;维生素B1的硫色素鉴别反应;维生素C 鉴别、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官能团鉴别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别等。

药物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巴比妥类药物重点是银量法和溴量法,测定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含量主要是酸碱滴定法、双相滴定法和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胺类含量有亚硝酸钠滴定法、非水滴定法和溴量法,测定异烟肼含量有氧化还原滴定法,生物碱类药物含量测定有非水滴定法、提取中和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四氮唑比色法和异烟肼比色法,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有碘量法、汞量法和酸碱滴定法等。

化学分析常用概念及公式

化学分析常用概念及公式

化学分析常用概念及公式化学分析是一门通过对样品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在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概念和公式包括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摩尔浓度、溶液的稀释、氧化还原反应计算和酸碱滴定等。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和公式进行详细介绍。

1. 质量分数(Mass Fraction):质量分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间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 100%。

2. 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摩尔分数表示溶液中各组分摩尔数与总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公式为摩尔分数 = (组分的摩尔数)/(总摩尔数)。

3. 体积分数(Volume Fraction):体积分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间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溶液的总体积)× 100%。

4. 质量浓度(Mass Concentration):质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计算公式为质量浓度 =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5. 摩尔浓度(Molar Concentration):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计算公式为摩尔浓度 = (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体积)。

6.溶液的稀释:当知道初始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时,计算经过稀释后的溶液浓度和体积的关系。

公式为初始溶液的浓度×初始溶液的体积=稀释后溶液的浓度×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7.氧化还原反应计算: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根据氧化还原物质的摩尔与电子的当量关系进行计算。

公式为m1v1/n1=m2v2/n2,其中m1、v1分别是氧化物质的摩尔和电子数,m2、v2分别是还原物质的摩尔和电子数。

8.酸碱滴定:根据酸碱滴定的等当关系,可以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公式为M1V1=M2V2,其中M1、V1是滴定溶液的浓度和体积,M2、V2是待测物质的浓度和体积。

分析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

分析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

分析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在大一的分析化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实验技术。

以下是对分析化学大一知识点的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区别与应用3. 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 示波法和光电法等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样品的制备和处理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2.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3.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如萃取、沉淀和气相色谱三、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和原理1.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和原理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和原理3. 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操作和原理4.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和原理四、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1.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3. 比色法的原理和应用4. 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五、质量分析和分析误差处理1. 质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分析误差的种类和处理方法3.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4. 置信度和可靠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六、化学计算和数据处理1. 分析化学常用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浓度计算和稀释计算的方法3. 统计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4.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报告方法七、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1. 实验室常见危险物质和安全措施2. 实验室器材和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3.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总结起来,大一的分析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操作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们可以理解分析化学的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科学实验和实际问题中。

同时,实验室安全和数据处理能力也是大一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精神。

希望这份归纳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大一的知识点。

分析化学笔记

分析化学笔记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二、分析方法的分类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一、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1. 基本概念和公式准确度(accuracy ):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表示. 误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μδ-=x χ-测量值,μ-真实值绝对误差可以为正值,表示测量值大于真值;也可以为负值,表示测量值小于真值。

测量值越接近真值,δ 越小.反之,越大.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通常以%或‰表示.反映测量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

在分析工作中,常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分析结果.%100%100⨯-=⨯μμμδx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也称为可定误差(determinate error )。

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它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三种。

特点:以固定的大小和方向出现,并具有重复性,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

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由一些偶然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也称随机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

特点:大小和方向(正负)都不固定;服从统计规律(正态分布);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免。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第1章绪论1.1、概念分析化学:研究有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分别属于分析化学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应用于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学校教育。

1.2、分类按分析任务(或目的)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按分析对象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按分析方法的原理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按试样用量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等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1.定性分析: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2.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某组分的含量。

3.结构分析: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1.无机分析: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

由于组成无机物的元素多种多样,因此,在无机分析中要求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属于无机定性分析及无机定量分析。

2.有机分析: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

虽然组成有机物的元素并不多(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但其化学结构却很复杂,不仅需要鉴定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进行官能团分析及结构分析。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1.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被分析的物质称为试样,与试样起反应的物质称为试剂。

试剂与试样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分析化学反应。

根据定性分析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根据定量分析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组成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属于化学定性分析与化学定量分析。

化学定量分析又分为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或容量分析)。

2.仪器分析:根据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如相变温度、折射率、旋光度及光谱特征等)与组分的关系,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物理分析法。

如旋光分析及光谱分析等。

根据被测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物理化学分析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一般概念 容量分析第一部分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一、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结果是否准确,由所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而定。

精密度是指平行多次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它表现了测定结果的再现性。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之间的关系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差,所测结果不可靠,就失去了衡量准确度的前提。

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

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精密度好,准确度才高。

三、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1. 误差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它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 100⨯测量值-真实值相对误差=%真实值2. 偏差偏差是衡量精密度高低的尺度,它表示一组平行测定数据相互接近的程度。

1)d 平均偏差()12n x x x x x x d n+++=---2)标准偏差(S )S =3)相对平均偏差100%dx⨯=相对平均偏差4)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100%SX⨯变异系数=四、有效数字1.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是指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时,究竟应保留几位数字须根据测定方法和使用仪器的准确度来确定。

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目前多采用“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规则。

3.数据的运算规则 1) 加减法按照小数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依据。

2)乘除法AT T 100%a C V M t S ⨯⨯=⨯ 按照有效数字最少的那个数为依据。

3)定量分析结果,一般要求准确到四位有效数字。

4)表示偏差1~2位即可。

第二部分 滴定分析法概论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若被测物A 与标准溶液B 的化学反应为a A+b B=c C+d D ,它表示A 和B 是按照b n A =a n B 的关系反应的,这就是它的化学计量关系,是滴定分析定量测定的依据。

一、滴定分析的方式1.直接滴定法 2.置换滴定发 3.间接滴定法 4.返滴定法二、标准溶液1.标准溶液所谓标准溶液是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2.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a)直接配制法 b)间接配制法三、滴定分析计算在滴定分析中,对于任意一滴定反应 tT + aA = Pn A :n T = a :tn A =a/t × n T (1) n A = a/t ×c TvT(2)m A = n A ×M A = a/t ×c Tv T× M A (3)%100%Am A S=⨯ (4)上述(1)~(4)公式所有量都采用SI 单位。

第三部分 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利用酸碱反应来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又叫中和法。

所用试剂一般都是强酸强碱,如HCl, NaOH 。

被滴定的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如NH 3, HAc 等在酸碱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的不断进行,溶液的H +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计量点前后溶液的pH 值变化。

(即滴定突跃范围,是我们选择酸碱指示剂的依据)一、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滴定曲线1.一元强酸(碱)的滴定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在弱酸(碱)的滴定中,弱酸(碱)的强度(K a或K b)和浓度(c)的大小都会影响反应的完全程度,因而也影响突跃范围的大小。

判断一元弱酸(碱)直接准确滴定的依据:∆pH=±0.2 , TE≤±0.1% , C SP K a≥10-8 , C SP K b≥10-83.多元弱酸(碱)的滴定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条件∆pH=±0.2 , TE≤±0.3% ,K a1/K a2≥105(先判断是否满足C spi K ai≥10-8)相应pH spi计算来选择指示剂。

二、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 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定性判断V1和V2的变化试样的组成V1≠0,V2=0 OH-V1=0,V2≠0 HCO3-V1=V2≠0 CO32-V1>V2>0 OH- +CO32-V2>V1>0 CO32- +HCO3-2. 铵盐中的含氮量的测定1)蒸馏法2)甲醛法第四部分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法在强酸性溶液中MnO4- + 8H- + 5e-Mn2+ + 4H2O-MnO42+Mn 1.51VEϕ=二、重铬酸钾法Cr2O72- + 14H+ +6e- 2Cr3+ + 7H2O2-Cr O273+Cr 1.36VEϕ=三、碘量法碘量法是以I2的氧化性和I-的还原性为基础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I2 + 2e-2I-2-0.535VIIEϕ= 1.直接碘量法(碘滴定法)2.间接碘量法(滴定碘法)3. 溴酸钾法KBrO3是一种强氧化剂BrO3- + 6H+ + 6e-Br- + 3H2O-BrO3-Br 1.44VEϕ=KBrO3标准溶液中通常加入过量的KBrBrO3- + 5Br-+ 6H+ = 3Br2 + 3H2O可见KBrO 3标准溶液就相当于Br 2的标准溶液。

例:取25.00mL KI 试液,加入稀HCl 溶液和10.00mL 0.05000mol/L KIO 3溶液,析出的I 2经煮沸挥发释出。

冷却后,加入过量KI 的与剩余KIO 3的反应,析出的I 2用0.1008mol/L 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耗去21.14mL ,试计算试液中的浓度。

解:IO 3- + 5I - + 6H +=3I 2 + 3H 2OI 2 + 2S 2O 32- = S 4O 62- + 2I - 各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IO 3- ~5I - IO 3-~3I 2~6S 2O 32-33223223KIO KIO Na S O Na S O KI KI1()56C V C V C V ⨯⨯⨯=- mol ·L -1第五部分 络合滴定利用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反应来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叫络合滴定法。

在络合滴定中一般用络合剂做标准溶液来滴定金属离子。

本章主要讨论以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 为标准溶液(滴定剂)的络合滴定法。

一、EDTA 及其分析特性1. EDTA 及其二钠盐EDTA 是乙二胺四乙酸的简称,通常用H 4Y 来表示。

其结构式:2C2CH 2CH 2CH 2COOH OOCH 2C由于EDTA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故常将其制备成二钠盐,它含有两个结晶水,分子式为Na 2H 2Y ·2H 2O,一般也称为EDTA 或EDTA 的二钠盐。

2. EDTA 的离解平衡EDTA 是一种四乙酸,当H 4Y 溶于酸性强的溶液时,它的两个羧基可再接受H +而形成 H 6Y 2+,这样EDTA 就相当于六元酸,存在六级离解平衡H 6Y 2+ H + + H 5Y + H 5Y + H + + H 4Y …… HY 3- H + + Y 4-在水溶液中总是以七种形式存在。

C EDTA = [Y ’]= [H 6Y 2+] +[H 5Y +] + [H 4Y]+ … + [Y 4-] 由离解平衡可知:在不同的酸度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是不相同的,而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中以Y 4-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最为稳定。

3.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反应的特点1(0.0500010.000.100821.14)5625.000.02896 ⨯⨯⨯⨯==-1)普遍性2)组成一定;即络合比为1∶13)稳定性M + Y = MYK MY =[MY][M][Y],K MY或lg K MY称为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不同的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K MY或lg K MY)是不同的,K MY或lg K MY越大,表示生成的络合物的倾向性越大,即络合物越稳定。

二、酸度对金属离子与EDTA络合物的稳定性影响1金属离子与Y4-形成络合物时,Y4-受到溶液酸度的影响,Y4-接受质子形成一系列质子化的酸,降低了Y与M的络合能力,实际上促使MY络合物的离解,从而降低了MY的稳定性。

这种由于溶液的酸度引起的Y与M络合能力降低的现象叫酸效应。

所以由溶液酸度引起的副反应对主反应影响的大小用酸效应系数的大小来衡量。

即αY(H)=[Y'][Y][Y’]:是反应达平衡时溶液中未与M络合EDTA的总浓度。

[Y ]:是反应达到平衡时阴离子Y的浓度。

pH[Y] αY(H)pH[Y] αY(H)由于酸效应系数计算较繁,前人已把不同pH的αY(H)或lgαY(H)列成表,便于人们的查阅。

2K’(MY))K’(MY)=[MY][M][Y']=Y(H)[MY][M][Y]/α= K MY /αY(H)lg K’(MY)= K(MY)-lgαY(H)此式K’(MY)式考虑了酸效应的EDTA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它的大小说明在一定的酸度下,络合物的实际稳定程度。

3.络合滴定的最高酸度(最小pH值)在络合滴定中。

要求络合反应能定量的进行完全必须满足:lg SPMC K’(MY)≥6,若C M= 2×10-2 mol·L-1,lg K’(MY)≥8lg K’(MY)= lg K(MY)-lgαY(H)≥8 lgαY(H)≤lg K(MY)-8lgαY(H)对应的pH就是滴定金属离子的最高酸度或最小pH。

所以,在滴定某一金属离子时,只要知道了lg K(MY),利用上述公式就可求出lgαY(H),然后查表找出相应的pH。

三、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控制溶液的酸度2.络合掩蔽作用3.解蔽作用4.氧化还原掩蔽法5.沉淀掩蔽法四、络合滴定的方式1.直接滴定法2.返滴定法3.间接滴定法4.置换滴定法a)置换出金属离子b)置换出EDTA例:有一矿泉水试样250.0mL,其中K+用下述反应沉淀:K+ +(C6H5)4B-== KB(C6H5)4↓,沉淀经过滤、洗涤后溶于一种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过量的HgY2-,则发生如下反应:4HgY2-+(C6H5)4B-+4H2O == H3BO3+4C6H5Hg++4HY3- + OH-,释出的EDTA需29.64mL 0.05580mol·L-1 Mg2+溶液滴定至终点。

计算矿泉水中K+的浓度,用mg/L表示。

K+ (mg/L) = 1/429.640.0558039.101000250.0⨯⨯⨯⨯=64.67习题1.称取含有Na2HAsO3、As2O5及惰性物质的试样重0.2500g,溶解后在NaHCO3存在下,用0.05150 mol·L-1 I2标准溶液滴定,用去15.80mL。

酸化后加入过量KI,析出的I2再用0.130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20.70mL滴定至终点,计算试样中Na2HAsO3及As2O5的百分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