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南方地区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 同步伴你学 第四章

A.甜菜、油菜B.甘蔗、大豆 C.甘蔗、油菜 D.甜菜、花生
二、综合提高
17.读“南方地区图”,回答问题。
(1)毫米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分成东南和西北两大半壁。东南半壁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牧区);西北半壁地处内陆,大多地区严重缺水,是我国重要的
(农耕区、牧区)。东南半壁以岭和河为界,分成南、北方地区。西北半壁,以青藏高原边缘线为界,分成西北和青藏地区,从而形成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如图:
3.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内部差异性。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
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范围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
面积
占全国25%
人口
占全国40%
地形特征
平原广阔
农业生产条件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主要矿产
煤矿、铁矿、石油为主
主要工业基地
1.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主要分界线是( )
A.油菜 B.棉花 C.甜菜 D.甘蔗
13.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铁矿主要来自( )
A.攀枝花B.马鞍山 c.石碌 D.大冶
14.下列有色金属矿产在湖南的是( )
A.东川、铜仁B.平果、个旧 c.水口山、锡矿山 D.德兴、大余
15.我国四大地区能源最丰富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A.西安B.杭州 C.开封 D.洛阳
4.黑土地主要分布在(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平原
5.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是( )
A.有色金属 B.煤炭 c.铁矿 D.石油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3、经纬度位置: 4° N—53° N; 73° E—135° E,东西跨经度 60 多度(跨 5 个时区,相差 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 50 度。
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辽阔的疆域:1、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
居第 3 位。
3、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
海岸线长 1. 8 万千米。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领海宽度 12 海里。
海域面积 300 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陆界线: 2 万多千米陆上邻国: 14 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2、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 23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名称: P6 的三字经(2)简称和行政中心: P8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1、总量: 2000 年达 12. 95 亿;占世界 21. 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3、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中国的地理差异”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初二所需时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3课时;间主题单元研究概述本单元选择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和南方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内容,把知识重点放在研究区域的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上。
通过研究,了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和区域特征,比较它们的最基本的自然地理差异。
并通过研究,初步掌握比较差异的方法。
本单元设计把这三节内容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专题二:北方和南方地区;专题三:西北和青藏地区。
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软件等工具,对展示的各种图进行分析比较,首先从图中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再找出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位置接近的界线,进而明确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
专题二——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也是借助PPT等软件,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南北方的差异,并采用PK赛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南北方不同的文化。
专题三——西北河青藏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大量的景观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北干旱、青藏高寒的特征,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这种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
预期研究功效: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表格比较地理事物;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区域地理;初步感受我国的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差异表现

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的确定
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 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 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大家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 个地区的景观:
西北荒漠 江南水乡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四大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 准划分的呢?
1
“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启示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赏赐晏子饮酒。 宾主正尽兴,却见两个差吏捆绑着一个人来 到面前。楚王故意问:“被捆的人犯了什么 罪?”官吏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 罪。”楚王看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本来 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知道这是楚王要羞辱自己的花招, 便回答道:“我听说:橘子树如果生长在淮 河以南,果实就是橘子,但是生长在淮河以 北,结出的果实就是枳。为什么呢?水土不 同。老百姓生活在齐国并不偷盗,到了楚国 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笑道: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三江营 与长江
相连秦岭-淮河一线源自1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回答49页D图比较
南方冬季景观
2让同学思考秦岭-淮河南北两 侧差异,50页G表比较。
北方冬季景观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干湿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0℃以下
800mm以下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0℃以上
800mm以上 亚热带
湿润地区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
比较上面的几幅图片,我们可以得出哪些 结论呢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 0°等温线,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 秦岭—淮河一线相一致。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 河一线 秦淮一线: 1 ,一月零度等温线 2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3, 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4 ,湿润半湿润分界线 5,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 6 ,南北方分界线
5-2_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南北方地区的主要湖泊
洪泽湖 巢湖
北方植被
南方植被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 类型
有什么 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 不同 为什么 不同
主要原因:
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温 差异
共同的影响因素:
气候差异 (或水热组合的差异)
河流 流量
有什么 北方:
归 纳
流 量 小
为什么
主要原因:
不同
南方: 流 量 大
南北方地形差异
东北 平原
黄土高原 四川 盆地
华北 平原
长江中 下游平 原
黄河之水天上来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南北方地区温度带
中温带
暖温带
高原垂直气候带 寒温带 中温带 亚热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热带
南北方地区所属的干湿地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南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 长
河 江 珠 江
不同
降水 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 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 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2
3
观察
4
5
6
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
北方地区 农耕 土地利用类型 制度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旱 地为主 小麦、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 汽车、马车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厚 滑雪,滑冰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甘蔗 一年二至三熟 水运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游泳,赛龙舟 …….
《南方地区》教学设计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2课时的内容,重点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工农业生产状况。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应学会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并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由于我国南北方差异明显,南方人口多,经济发达,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故本节内容成为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由于前期的学习,初二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读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具备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差异的学习能力,而上节课北方地区的相关内容刚学过,学生已具备学习南方地区的方法。
但是,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大多从小生活在北方,对于南方了解甚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观体验和生活经历,这将会成为这节课学习的最大障碍。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的现状,并简单分析其对工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南北方农业发展的差异,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南方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这一过程的艰辛和付出,并体会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后,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2、通过活动题的检测,要让学生体会南方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全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南国水乡的美。
教学重点:1、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2、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和水能资源对工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学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学过程:复习导课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二、南方地区1、范围【学生活动1】:通过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让学生说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秦岭—淮河线》教案2 湘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秦岭—淮河[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本册教材的体系,由中国地理的总论到区域地理,自然延伸到我国重要的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一、秦岭—淮河的位置(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二)、介绍秦岭和淮河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 同步伴你学 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学法指导1.了解秦岭一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掌握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界线。
知识结构1.秦岭与淮河2.秦岭与淮河的地理意义(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2)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3.四大地理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 B.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线C.昆仑山一秦岭一线 D.阴山一燕山一线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是( )A.武夷山 B.秦岭 C.昆仑山D.横断山脉3.秦岭一淮河一线没有经过的省区是( )A.河南 B.陕西 c.甘肃 D.湖南4.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致和哪条地理界线相吻合( )A.1月0℃等温线 B.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C.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5.关于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有( )A.同一区域内没有自然差异 B.区域的界线都是山脉C.同一区域内有差异性D.区域的划分与自然因素没关,都是人为的6.下列河流有结冰现象的是( )A.长江 B.珠江 C.晋江 D.黄河7.在四大地理区域中,青藏地区之所以独立成一个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降水8.确定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降水 19.确定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植被 C.河流 D.降水10.以下几组对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存在的自然差异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A.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南方地区l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B.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冬季河流都不结冰,河流终年可以行船C.植被方面,北方地区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北方地区地形多以高原草地为主,南方地区则以平原水乡为丰二、综合提高11.读“中国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南方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发展影响。
3.知道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
学习过程
【自学导航】
一、读P83图4-12“南方地区”,完成下列各题。
1、南方地区指我国以南,以东的地区。
南方地区主要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三大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
2、在图中标注:
地形区:A 盆地 B 平原
C 高原
D 丘陵
岛屿:我国最大的岛屿 E F
3、完成活动3。
4、南方地区地势西_____东_____,地形为:______ 、____与_____ 、___交错分布。
气候以气候为主,热量,降水。
5、阅读教材83-86内容,填注下列表格:
6、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是,21世纪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是。
二、自学疑问:你认为自学中有哪些疑问,请列举:
【合作攻关】
1、解决自学疑问。
2、探究下列问题:
(1)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2)为什么南方地区的西部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达标训练】
()1、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
A.成都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2、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A.山地和丘陵为主
B.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C.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D.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交错
分布
()3、我国位于南方地区的著名古都有
A.西安
B.开封
C.南京
D.洛阳
()4、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区
A.云南
B.海南
C.台湾岛南部
D.雷州半岛
()5、我国在长江干流上以建成的特大型水电站有
A.龙羊峡
B.小浪底
C.葛洲坝
D.李家峡
()6、南方地区占优势的能源资源是
A.水能资源
B.煤矿资源
C.石油资源
D.天然气资源
()7、南方地区的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
B.土壤肥沃
C.平原面积广大
D.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8、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储量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A.有色金属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9、我国5个经济特区是
A.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B.深圳、广州、厦门、汕头、海
南
C
.
深
圳
、
珠
海
、上海、汕头、海南
D.深圳、珠海、厦门、大连、海南
()10、“天府之国”是指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C.四川盆地 D.江汉平原
11、读南方地区图回答问题:
(1)、反映北方地区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景观的是________,反映南方地区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景观的是_______。
2、北方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耕地类型为__________,主要粮食作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南方地区地形以_________、平原与高原、_________交错分布,矿产以
_______矿为主,有丰富的________能资源。
4、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线。
12、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区别: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请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南橘北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