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2.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1)气候类型: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 (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 夏无冬-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
(东南沿海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最多(如台湾山 脉东坡3000毫米以上,而西部平原及福建沿海 处于雨影区只有1000毫米左右,)台湾东北部 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最高记录达8409毫 米,为我国“雨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利于洪水下泄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①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治理
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 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时候。
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 贵、川、渝、湘、琼等省区,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 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3)生活:食—大米为主食, 住——注意通风散热,重庆、武汉、
南京有“三大火炉”之称,
行——水陆运输发达, 玩——游泳、龙舟竞赛
2.农业生产-鱼米之乡
③横断山区气候 垂直变化大
云贵高原为源于 太平洋和源于印 度洋的两类季风 交汇处,冬季昆 明静止锋以东阴 雨冷湿,以西晴 朗温暖。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 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 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 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 成伏旱(夏季高温重庆、武 汉、南京是长江沿岸三大火 炉)。
4.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
本区已经形成经济特征明显的三大工业带:
I.长江沿江工业地带: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第23讲+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第23讲+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
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有:
1、梅雨期过长或过短,容易造成雨涝灾害;
2、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 影响水稻生产、南部沿海夏秋季台风
3、东南丘陵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 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4、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 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2.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①类型: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其中山地占2/3。 ②分布:山地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中部和东部。几条平行山脉为东北—西南 走向,纵贯全岛,最高峰为玉山(3952米,为东部最高峰)。西部平原 宽广。 ③地势:东高西低。 ④特殊地貌:岛上多火山、地震。
(2)气候
①类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 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2.工业
工业分布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 业基地
工业类型
南部沿海为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重庆、成都 、攀枝花等)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沪宁杭工业基地
2.四大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南京为 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重庆为 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
(2)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中部穿过,跨 热带和亚热带;东经119°18′03〃至 124°34′30〃,全部位于东半球。 ②海陆位置:台湾东临太平洋,北临东 海,西临台湾海峡,南临南海。 ③相对位置:东北邻琉球群岛,南隔巴 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西隔台湾海峡 与福建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 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 交通枢纽。
二.人文地理特征

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国地理-南方地区PPT课件

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国地理-南方地区PPT课件
15、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2、涿鹿之①战:炎走黄部立落体和蚩农尤部业落的进行道的战路争,奠定独立华夏族形成的基础。
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②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就推动了
佛消贾教极生在 影 以中响为国:汉②传给兴播人至对。民孝优带文来二势种十种馀资沉年源重天的下进灾和难洽行;而系固当列改正开朔发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保养相 泥礼持水乐当 沙乃水源于 ,悉土、草微 使具、改其型 塘涵善事仪水坝法库以色尚,下黄数蓄农用积田五为降雨官名水季悉和免更秦之法孝 受洪涝威胁,旱季为农田、人、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生议以态为环贾生境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低山丘陵与平原比例为4:1; 送上太空,时隔短短两年之后,又一次性突破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这一载人航天领域至为关键的基本技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
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10月,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
④发展方向:
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 业和制造工业,突出外向型经济。
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带) :
A、发展条件:
地形崎岖不平,但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西部大开发政策
B、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宜昌、重庆-电力、钢铁 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铁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贵阳-炼铝工业 成都-纺织工业
南方地区:概况
南方地区的位 置、地形、气候、 水文、土壤、资 源等自然概况;

18年南方地区

18年南方地区

赣江 ⑼___________ ;
闽江 ⑽___________ ;
⑾___________;
珠江
怒江 ⑿___________ ; 澜沧江 。 ⒀____________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河流
(1)水文特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不大, 无结冰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航运价值 较高。 (2)长江干流城市分布
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一月均温在0℃以上。 积温4500~8000℃(亚热带)和8000℃以上(热带)。 年降水量800mm以上。
②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 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贵阳一带)阴雨冷湿,以西 (昆明一带)晴朗温暖。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
6~7月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 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重庆、武汉、南京是长江沿岸三 大火炉)。
下游:太湖、洪泽湖、巢湖;
台湾:日月潭; 云南:滇池等。
(四)、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 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 东南丘陵是我国第三大林区,主要为次生林和人工 林。
榨油,既可食用,又可以用作工业用油
油 茶 树
榨油,工业用油,制作油漆和涂料
油 桐
“涂料之王”,树可取蜡,籽可榨油, 天然涂料
30°N和长江附近地理事物
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




两 广 丘 陵
中国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气候
高寒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二)、气候

区域地理-中国南方地区

区域地理-中国南方地区

文化遗产
南方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如古镇、 古建筑、古村落等,为游客提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的好机会。
气候条件
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适合 全年旅游。
著名景点
杭州西湖
01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
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桂林山水
02
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南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 快,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工业布局
工业基础雄厚
南方地区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 础。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南方地区的传统产业也在逐步转型升 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 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区域地理-中国南方地区
目录
• 中国南方地区概述 • 中国南方地区经济 • 中国南方地区文化 • 中国南方地区旅游
01
中国南方地区概述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东南部,东临东海、南濒南 海,西至青藏高原,北接秦岭-淮河一 线。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 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03
中国南方地区文化
历史背景
1 2
长江流域文明
中国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长江流域文明是 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包括河姆渡 文化、良渚文化等。
越文化
越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越 国的历史和越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高二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高二区域地理南方地区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是全国储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历史上,梅关古道是广东和外界联系的要紧通道之一。

图1示意梅关古道与关楼景观,回答1-3题。

图11. “庚岭寒梅”是我国闻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花有“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

阻碍梅花次第开放的要紧缘故是()A.土壤条件差异B.降水条件差异C.光照条件差异D.热量条件差异2.梅关是一座古老的关楼,位于梅岭之巅,是岭北与岭南分界线,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关口两侧分别留影。

关楼留影成效最佳是在()A.清明节傍晚,南侧B.劳动节日出,北侧C.端午节日落,南侧D.元宵节中午,北侧3.梅关古道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爱护遗迹,造成这一职能转变的直截了当缘故是()A.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B.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D.社会政治的进展演变读贵州省地图,回答4~5题。

4.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为()A.苍松雪岭,沃野稻香B.黄沙漫漫,驼铃叮当C.石林林立,群峰拔地D.地势坎坷,喀斯特广布5.乌江流域()A.为热带季风气候B.地势以高原、山地为主C.航运条件优越D.下游有凌汛现象(2021山东枣庄一模)图4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汉道河势。

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多达202 1艘次,水上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

读图完成6 6.关于长江该处航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最适合建航运码头的是丁B.右汊作为主航道的缘故是江水较深C.左汊可能建有自然爱护区D.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可改左汊为主航道图1示意的“沟垄法”是我国专门早显现的耕作方法c旱地作物在南方要紧种植在垄上,而在北方要紧是沟播。

西北某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纳沟内播种、垄面覆膜的栽培方式,读图完成7题。

7.南方地区的旱地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要紧是因为()A.石漠化严峻,土层较薄B.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C.纬度和海拔低,气温太高D.降水量大,水分太多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有深厚的砂砾堆积层,图4为该区域某地平行于海岸线的一段剖面图,其中实线为该区域地表海拔高度,虚线表示潜水埋藏深度。

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能源资源
南方地区的能源资源也较为丰富,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农业资源
南方地区的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如水稻、茶叶、柑橘等农产品。
03
南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实力
南方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 产业体系。
经济增长速度
南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主要 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 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环境
气候特点
01
02
03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主要受到季风气 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温 暖湿润。
湿润气候
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年 降水量较高,主要集中在 夏季。
气候差异
南方地区内部的气候也存 在差异,如江南地区和华 南地区的气候就有一定的 不同。
人口分布与流动
人口密集区
南方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等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流动与迁移
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变化,南方地区的人口流 动频繁,许多人从内陆地区迁移到沿海城市。
人口老龄化
南方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政府和社会各 界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养老问题。
05
南方地区的旅游与文化
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高
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 高,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 区,植被茂盛。
水资源丰富
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 源,如长江、珠江等大江 大河,以及众多的湖泊和 池塘。
生态多众多珍稀和濒危 物种,如大熊猫、长臂猿 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如钨、锡、锑、稀土等。

区域地理南方地区ppt课件

区域地理南方地区ppt课件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南岭两广丘陵位于二三级阶梯上东部平原丘陵广布西部是盆地高原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一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岭秦岭淮河以南约北纬淮河以南约北纬3434度以南度以南巫山雪峰山以东约东经巫山雪峰山以东约东经110110度以东度以东北纬北纬3030度横贯度横贯二东南丘陵二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巫山雪峰山以东约东经巫山雪峰山以东约东经110110度以东度以东三珠江三角洲三珠江三角洲北回归线东经北回归线东经114114度度四海南岛四海南岛北纬北纬2020度东经度东经110110度度五台湾岛五台湾岛北回归线东经北回归线东经120120度度六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六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秦岭秦岭淮河以南约北纬淮河以南约北纬3434度以南度以南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以东约东经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以东约东经103103度以东度以东云贵高原以北约北纬云贵高原以北约北纬2525度以北度以北汉水谷地汉水谷地
南方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精选ppt课件
23
6、土壤:
长江中下游: 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沃。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紫色土:磷钾成分丰富,肥沃。
东南丘陵: 红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粘性 重,贫瘠。
云贵高原:土层薄,含水性差。
精选ppt课件
24
精选ppt课件
25
6、南方红土
是种在低高产温土多壤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精选一ppt课件由 富含紫磷红、色钾的砂,较岩为和页肥沃岩发育而成26,
• ⑥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 达区;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新颖的 混合农业。
• ⑦桑蚕基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 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喀斯特地貌,土层薄;降水丰富,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
(3)危害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及珠江、长江通道安全;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危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4)防御
加强科学研究,依靠高新技术; 加强管理,制订石漠化治理有关法规;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例: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3、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鄂、湘、皖、赣、苏、浙、沪)、 南部沿海(闽、粤、桂、琼、台、港、澳) 西南地区(川、渝、滇、贵)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地形
1、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2、东南丘陵: 由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 广丘陵等组成 3、四川盆地: 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 广泛发育,地表崎岖
2.主要的工业地带:沿海工业地带南段;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等矿产和水能丰富;交通便利;充 足劳动力.科技发达.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基础好
工业基地和工业部门:攀枝花钢铁.西昌航天.六盘水煤炭.贵阳炼铝. 重庆钢铁.宜昌电力.武汉钢铁.纺织.杭州纺织.电子.南京化工.电子.上 海(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1.位置: 2.地形: 3.河流 4.气候 5.资源: 热带资源(气候.生物). 海洋资源(渔业.油气.海盐. 空间). 旅游资源(海滨风光、热带 景观.少数民族风情)。 6.海口
(四)台湾省、香港、澳门
1.台湾省
①位置和范围
位置 位于我国东南的海域 中,东临太平洋,西 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 相望,南临南海,北临 东海。
甲乙两岛的面积、人口资料(2005年)
面积(平方 千米)
人口(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甲岛
35873
2270
乙岛
65610
1901
(1)比较甲、乙两岛的地势特点,A、C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地势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甲岛
A:
乙岛
C:
(2)甲、乙两岛相比,人口密度较小的是
岛,简述乙岛城
市的分布特点。(4分)
(3)说明甲岛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人口:密度大
经济:出口加工工业;
与祖国内地经济合作;
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 贸易.国际金融.运输.旅游.信 息服务中心);
3.澳门 位置和范围 位于珠江口西侧;由澳门 半岛.凼仔岛. 路环岛组成.
经济
旅游业(博彩).出口加工工业 (成衣.玩具制造) 围海造陆
例:读甲、乙两岛示意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亚热带季风;三角洲;肥沃;充足;
交通:
社会经济:
便利;
劳动力.技术.历史:
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技术先进 历史悠久;
市场:
市场广阔;
农业.工业基础: 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等基 地,有沪宁杭基地
例:简述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交通.劳动力.技术. 市场,农业.工业基础.政策
湖北武汉优势区位 1、气候 2、地形 3、河流 4、交通便利 5、市场广阔 6、劳动力.技术 7、省会城市
(三)上海
1.地理位置 经纬度:31°N 121°E
海陆位置:长江入海口处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地形:河口三角洲 河流:黄浦江、长江 气候:亚热带季风 3.职能: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中心之一
(8)简析该区经济发展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 地处西南边疆地区,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资源: 矿产(有色金属.天然气.煤等).水能.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 政策: 西部大开发
(二)工业
1.两大工业基地
特点. 主要工业中心. 有利和不利条件
例:简述长三角区域经 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自然:
地理位置: 濒江临海,位置优越;
(4)我国历史上有“南船北马”交通运输方式,但该 区域水运并不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5)简析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成因.
(6)简析A.B地形区成因.
(7)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 素。分别分析A、B、C三个地形区对交通运输的不 利影响。
(8)该区经济发展有利条件.
(1)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二个省 区是_黔_、__、_桂___。
工业: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往便利,
便于引进外资;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接
近原料燃料基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岛 内市场相对比较狭小;适宜发展出口
加工工业.
旅游业: ④人口和主要城市 人口:密度大;主要分布西部平原地区;
城市:主要分布西部平原地区;台北.高雄
2.香港 位置和范围 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 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及 周围岛屿组成. 地形:山地多,平地少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可溶性岩层(石灰岩)分布;气候湿润(降水量丰富)
(3)简述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
土壤: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 地表水:缺乏;(该地区降水虽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 地下水:地下水虽丰富,但储存条件差,埋藏深.
(4)我国历史上有“南船北马”交通运输方式,但云 贵高原水运并不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二)河湖
1.河流:长江、珠江
长江中下游灾害、原因 和治理
2、湖泊:洞庭湖、鄱阳 湖、巢湖、太湖
(三)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四)植被.土壤
1、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2、土壤类型: ①地带性土壤——红壤
A特点:
B治理:
有机质含量少; 施加有机肥;
酸性;
粘重;
外力:流水对河谷的强烈侵蚀;
B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不平; 内力: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外力:喀斯特地貌发育,使得地表崎岖不平.
(7)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 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A、B、C三个地形区 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纵列,横断东西交通; 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四川盆地:重重山岭围绕,盆地内部多低山.丘陵起伏,素有 “蜀道难”之说.
(4)甲岛B为重要港口,分析其区位条件。(8分)
(5)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乙岛所在海域洋流的流向是
(顺、逆)时针。A、B、C三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
是 ,昼最长的是
(6分)
地势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甲岛 东部高西部低(2 A: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
分)
(2分)

乙岛
中部高四周低(2 C:热带季风气候(2
中国地理: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 位置、范围 •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经济地理特征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秦岭—淮河 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 临黄海、东海,南临南海
2、经纬度位置: 主要纬度范围:
34°N-20°N 重要纬线:
30 °N、23.5 °N 主要经度范围:
100 °E-120 °E 重要经线: 100 ° E 、110 ° E、 120° E
2、水、水能资源
二、经济地理特征
(一)农业
1、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2、评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 地形:平原、丘陵地形为主,利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 土壤:平原和盆地有肥沃土壤; 水源: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2、评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气候气象: 长江中下游夏季伏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贵 州部分光照不足;东南沿海夏秋台风灾害等;
范围 包括台湾岛、以及 澎湖列岛、钓鱼岛 等小岛
(四)台湾省、香港、澳门 1.台湾省
②自然环境特征 地质和地形:
地质: 多火山.地震
地形:山地占2/3,台湾 山脉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沿北回归线附近地形剖面图
(四)台湾省、香港、澳门 1.台湾省
②自然环境特征
河湖: 河短水急。 浊水溪、日月潭(构造湖) 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
分)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2分);气压 带和风带位置的 季节移动(2分)
(2)乙(2分)多分布在沿海、沿河地区(2分) (3)沿海岸呈环状分布(2分)。沿海地区地 势平坦(2分);经济发达,交通需求量大(2分 )
(4)地势平坦,利于建港(2分);终年不冻 ,港阔水深,风浪较小,航行条件好。(2分) 通过铁路、公路与其他城市相连接,经济腹地较 广(2分)以高雄市作为依托(2分); (5)顺(2分) B(2分)A(2分)
河流众多,但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 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水缺乏.
(5)简析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成因.
地处云贵高原,夏季地势高,气温较低;冬季受西南暖气团控 制,晴朗温暖。
(6)A.B地形区地形特征并简析成因.
A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纵列;
内力: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山和深谷;
地形:山地、丘陵占比重大,平原.盆地比重较小;
土壤: 红壤分布广泛;
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成因.治理); 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成因.危害.治理); 川、滇、贵交界处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成因关联性); 云贵高原的石漠化(补充有关知识点)
(1)概念: 即石质荒漠化,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现象。
4、优越的区位条件
优越自然条件; 便捷的交通; 广阔的经济腹地; 高素质的劳动力; 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等
5、面临的城市问题:
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