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成果,如对诗句的解读、个人的感受等,以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天门山》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出《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创作方法: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如立意、构思、表达等,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的能力。
4.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写作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朗读、理解和背诵。
4.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装饰,如诗句挂饰、图片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庐山谣》、《临江仙·滁州送范倩》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2.能够理解句子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3.能够朗读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情感;4.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悉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流畅地朗读出来;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P44页《庐山谣》和P46页《临江仙·滁州送范倩》两首古诗。
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中来。
讲解(15分钟)1.介绍《庐山谣》和《临江仙·滁州送范倩》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其作者、内容、背景等;2.解释古诗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帆影”、“汀洲”等;3.对比这两首古诗,指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练习(15分钟)1.请学生对比这两首古诗,写下自己的感想;2.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这两首古诗,强化对古诗的感性理解。
课堂练习(5分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庐山谣》和《临江仙·滁州送范倩》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诗歌的情感和寓意。
第二课时导入(5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P48页《静夜思》这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对于“夜”的看法和感受。
讲解(15分钟)1.介绍《静夜思》这首古诗的作者李白和内容;2.结合诗歌的情感和寓意,解释古诗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3.讲解古诗的声调和音乐性,并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练习(15分钟)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的语调和音乐性;2.让学生分组,自由创作以“夜”为主题的小诗,并对彼此进行欣赏和点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是一篇古诗三首的课文,其中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祖国大地的壮丽景色和人民的豪迈情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我鼓励学生先自己阅读古诗,尝试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同时结合课后的注释和参考资料,深入探究古诗的含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通过这首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魅力,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生们通过背诵古诗,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豪迈情怀和深刻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古诗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加强引导和解释;还有些学生在背诵古诗时缺乏兴趣和动力,需要我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加强古诗的背景介绍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古诗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总之,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古诗三首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古诗的教学,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
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
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
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联想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