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学教学反思《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学教学反思1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外形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略外形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索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测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
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觉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分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班级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阅历,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同学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同学的爱好一下子就上来了。
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连续部分,把同学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同学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觉,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班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同学亲自动手去分类,根据规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舞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就应当予以确定与鼓舞。
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同学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觉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育了同学合作沟通的技能。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通用10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通用10篇)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篇1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NO:1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集锦新人教版

《认识物体和图形》1、《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谈谈自己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做法.一、创设多种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借助生活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弹力球、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猜一猜.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他们确实看到物体时,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三、开展阳光评价,体验探究乐趣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2、《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2、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3、《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是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既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来进行的.(一)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实效性和生活化.首先,我拿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牙膏盒、药盒、魔方、乒乓球等,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放入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物体形状,再和学过的物体进行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物体的形状.(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物体的特征,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四)游戏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趣.“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学习了物体的4、《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上完“认识物体和图形”以后,我仔细想了想,有让我满意的地方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让我满意的地方有:一、准备充分我为每一个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各1个,还有用来制作的橡胶泥一块,不是这四种形状的实物也有每组1袋.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二、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首先,我就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分给每个小组,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看见的,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在认识物体形状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的相同呢?使学生尽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最后,我又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用各种实物搭成一份礼物,送给奥运会,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好的数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各种形状的比较,能够辩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充分感知其特征.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形状,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1、看一看,摸一摸实物,并且在小组内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对物体形状的感受.2、闭眼想这四种物体的样子3、拿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后,闭眼摸出它的形状.4、闭眼摸实物后,说出其形状(2人游戏).5、小老师说某形状的名称,学生摸出相应的实物(4人“瞎子摸鱼”的游戏).有学生单独的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重要的改革理念.我把全班分成14个学习小组,一组6人,其它组4人,并每组选了组长,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2人游戏,4人游戏等.留下遗憾的是: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确实是比较难抓一点,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那更应该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就要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5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5篇《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的核心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
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
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
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教材分析温宿镇六校李薇薇《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同时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一、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二、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本课主要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具体的学习过程。
1、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人教数学一上认识物体和图形_认识立体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一、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逐步养成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三、教学难点正确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与球的特征. 【重难点指导视频】(立体图形的认识)四、教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猜一猜,这些图形组在一起可能变成什么?——机器猫,这节课我们就在机器猫的带领下,一起认识图形.(出课题)机器猫会带我们去哪呢?——美丽的图形乐园,这儿有许多漂亮的积木,机器猫说:“哈哈!我最喜欢玩积木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积木.(二)引导体验,活动探究1.分一分.(1)分组活动,给积木分类.【课件演示】(认识物体和图形)(2)小组汇报.问:哪个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1:分三类,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学生2:分两类,一组是方的,不容易滚动;一组是圆的,容易滚动.学生3:分四类,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一组是圆圆的.2.认一认.(1)球.①拿出一个球,并举起来.说说你拿的是什么球?②虽然你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再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③联系生活举例.④现在把球放在桌上,你为什么老扶着它呀?⑤小结:看来,球是容易滚动的,它没有平平的面.(2)圆柱.①师拿出这样(圆柱)的积木在木板上滚一滚,它也容易滚动,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②请你从桌上拿一个这样形状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上下两个面一样大)③演示:老师的这个能摘下来,比一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一样.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圆柱.④联系生活举例.(3)正方体.①我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板书:正方体)②拿出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③小组内交流.④全班交流.⑤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4)长方体.①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②请你从这堆积木中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③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说?④小结: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板书:长方体)⑤学生把积木收到袋子里.⑥小结: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3. 辨一辨.(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并用手势表示.(2)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三)趣味游戏,发展思维1.神奇魔术师.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1)请一名同学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拿出来让大家判断.(2)问同学: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3)小组活动:1号摸球、2号摸圆柱、3号摸正方体、4号摸长方体.2.超级侦探.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1)老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吗?老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打开看一看,猜对了.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2)老师再拿出一个盒子,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现在,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了,要想知道谁猜对了,怎么办?打开看看,放在实投下面,学生说是正方体,师拿起来让学生看看,原来是长方体,为什么都猜错了?(只看了一面)通过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只用听一种方法是不行的,不能只看一面)(3)欣赏图片.“十一”放假期间,哪些同学出去玩了?我也去了,而且我发现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北京变得越来越美了,我还拍了一组照片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建筑师在设计时用到了什么?【视频】(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视频.)(4)你想当个小小建筑师吗,请你用手中的积木,设计出一件作品,并统计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四)巩固练习1.教材第36页练习五中的第2题.【课件演示】(数的结果)2.教材第37页练习五中的第5题.图片:教科书P37第5(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啊?有什么收获?(六)作业请小朋友回家后,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品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柱.下次上课的时候,再把你的发现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课时】认识平面图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辨、直观感知其特征.2.学生经历数一数、折一折、拼一拼等学习活动,正确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3.逐步养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二、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感知图形的特征.三、教学难点感知图形的特征,感悟“面在体上”.【重难点指导视频】(平面图形的认识)四、教学具准备课件、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有谁知道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图形?(教师出示一些立体图形,学生进行辨认)2.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物体和图形.(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发现: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2)引导发现: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按在哪里?(3)【课件展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1)启发“再创造”.①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②学生独立思考.③汇报交流:描、印、折、画……④看书34页,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视频】(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的视频.(教科书P34主题图))⑤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2)动手操作.你们想不想也来自己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①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②每种图形至少要有2个.③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④请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好.(3)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认识.①现在请各小组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按要求贴在黑板上.②学生分类.【动画】(把各种平面图形分类并抽象出图形名称的动画(教科书P34))3.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你们真了不起!(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1.游戏一:老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2.游戏二:三人一组,一人蒙眼睛,一人摸,另一人当小老师评价.3.找一找,说一说:我们的教室里面,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4.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创作一幅画.生1:我用了三角形画了一条鱼.生2:我用三角形、圆和正方形画了一棵圣诞树;还用三角形画了一条船.生3:我用三角形、圆画了几只小鸡在吃米.生4:我用三角形、长方形、圆和正方形画了房子、小鸡和太阳.生5:我用三角形、长方形、圆和正方形画了一幅画.生6:我用三角形、长方形、圆和正方形画了房子、楼房和太阳.生7:我用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画了房子、小鸡和太阳.生8:我用三角形、长方形、圆和正方形画了房子、机器人和树.生9:我用长方形、圆画了一块手表.……5.教材第36页练习五中的第1题.【课件演示】(涂色的过程)6.教材第36页练习五中的第3题.【课件演示】(数的结果)(四)课后小结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五)作业【视频】(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的视频)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吗?。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在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有四个小精灵要和我一起遨游数学王国,小朋友欢迎他们吗?生:欢迎。
师:好,有请小精灵登场。
(出示课件——带音乐的小精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师:小精灵们见到同学们很开心,他们高兴得合在了一起,看!变成了什么?生:机器人!师:机器人听说我们一年六班的小朋友们特别聪明就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完成机器人提出的问题吗?生:有信心。
师:点击课件机器人出示问题:“你们能把我身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师补充: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机器人,同学们快动手拆一拆、分一分吧。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小精灵进课堂、机器人提问题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设计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目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立体图形: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手机、书本、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探索(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模型。
(2)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各种图形,并尝试描述它们的特点。
3.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4.实践(1)教师布置任务: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设计一个有趣的图形组合。
(2)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6.作业(1)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制作一个手工作品,如用平面图形拼贴成立体图形。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品,并拍照至班级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但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程度。
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的合作意识。
4.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物体和图形》,
龙沙小学侯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
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
(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
并板书:长方体:平面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
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
(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
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