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引言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宗”。

他的诗作以抒发社会不平、表达人民疾苦为主题,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本教案将选取杜甫的三首著名诗作,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并分析杜甫的三首诗作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1.分析杜甫的诗歌主题和意境;2.理解杜甫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杜甫的三首诗作:《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2.教学课件;3.相关的诗歌鉴赏、写作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展示杜甫的肖像画和诗集封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Step 2:诗歌欣赏(20分钟)1.教师依次朗读《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作,让学生感受杜甫的诗歌魅力。

2.学生自主阅读这三首诗作,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意境,探讨杜甫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的情感。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月夜忆舍弟》的主题和意境,以及杜甫通过描写亲情表达的情感。

3.学生讨论《月夜忆舍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Step 4:文学鉴赏(30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学生就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选取自己喜欢的诗作进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Step 5:写作指导(30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杜甫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对仗、押韵等。

2.学生根据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

可以选择杜甫的诗作为启发,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进行创作。

Step 6:展示与分享(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杜甫的三首诗进行教学,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掌握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如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形象和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杜甫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诗歌(30分钟)- 分别给学生发放杜甫的三首诗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完毕后,进行课文讲解,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文学鉴赏(3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展开深入的探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30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如绘画、写作等;-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达方面的不足。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杜甫诗三首总体设计三维目标1.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品位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一、熟读诗歌,掌握内容(并做方法的提示)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再次齐声朗诵诗歌4.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5.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

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再次朗诵诗歌4.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

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第三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重点分析“情景交融”。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思考讨论:1.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

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哀啸的猿、盘旋的鸟。

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

“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

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

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

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

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2.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