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袖教案
制作小套袖教案

制作小套袖教案教案标题:制作小套袖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小套袖的特点和用途。
2.教导学生制作小套袖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布料、剪刀、针线等手工工具。
2.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小套袖样本。
3.准备录音设备或视频教程,以便学生可以按照需要进行自学。
教学步骤:引入:1.通过展示精美的小套袖样本,让学生了解小套袖的用途和特点。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探究:2.解释小套袖制作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材料。
例如,选择合适的布料、测量手臂尺寸、设计样式等。
3.向学生展示样本小套袖的制作过程,并解释关键步骤和技巧。
可以通过视频教程或屏幕分享进行演示。
实践:4.组织学生进行小套袖制作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手工能力,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小套袖设计和材料选择。
5.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进行小套袖的设计和制作。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颜色、花样和装饰。
总结:6.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小套袖作品,并请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挑战。
7.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小套袖制作的技巧和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拓展:8.鼓励学生尝试制作其他手工作品,如鞋套、包袋等,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造力。
评估:9.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意和完成度。
10.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口头表达,评估他们对小套袖制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家庭作业:11.要求学生尝试在家制作一个小套袖,并写下制作过程和感受。
活动一 制作袖套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

第二单元缝纫篇一、单元目标本单元安排了三项主题活动:制作袖套、缝制沙包和制作环保购物袋。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掌握缝纫的基本技法,了解袖套、沙包以及环保购物袋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套袖;在了解沙包性能的基础上制作适合自己的沙包;有效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环保购物袋。
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劳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劳动技术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节约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二、单元设计意图随着社会的发展,缝纫作为一种传统劳技手段已经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本章教材旨在引起学生对传统缝纫工艺和拼布艺术的了解和重视。
教材通过缝纫基本针法讲述、制作套袖和沙包的操作,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缝纫技法;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劳动操作,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活动一: 制作袖套一、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缝纫基本针法的认识与复习,基本针法在中段教材中已经涉及到,本节课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部分是制作一副适合自己的套袖,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设计套袖的能力和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法完成套袖制作的能力。
拓展延仲是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劳动效率的训练。
教学时教师应当准确把握。
二、活动目标1.了解缝纫、拼布的基本知识,知道袖套的用途和种类。
2.学习操作缝纫三种基本针法,并能够运用到袖套缝制中。
3.学会制作袖套,培养形成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缝纫的三种基本针法,学会制作袖套,培养形成爱劳动的素养。
四、教学难点在制作袖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课时数建议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缝纫和拼布都是学生日常接触不多的劳动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小资料”部分引导学生收集、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缝纫”和“拼布”的历史和作用。
幼儿园袖套制作全过程教案

幼儿园袖套制作全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袖套制作全过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袖套以及它的作用。
2. 提供幼儿制作袖套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介绍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
3. 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步骤制作袖套,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10分钟)- 师生互动:与幼儿问好,与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袖套是什么以及有什么作用。
- 介绍主题:向幼儿解释什么是袖套,并简单介绍它的作用。
可以用简单的示意图或实物进行说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2. 材料准备(5分钟)- 准备材料:提前为每个幼儿准备纸板、彩纸、颜料、画笔、剪刀、胶水等制作袖套所需的材料。
- 分发材料:向每个幼儿分发所需的材料,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工具和材料。
3. 制作过程(25分钟)- 演示示范:在黑板或幼儿园展示区域,向幼儿展示制作袖套的过程。
确保语言简单明了,语速适中,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模仿你的示范。
- 指导实践:让幼儿跟随你的示范一步一步地制作袖套,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是否正确,及时进行纠正和帮助。
- 鼓励创造:鼓励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可以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颜色和装饰物来个性化自己的袖套。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清理工作台:在制作完袖套后,帮助幼儿清理工作台,收拾材料和工具。
- 展示和分享:鼓励每个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袖套,并请他们简单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 团队分享:邀请幼儿自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袖套,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总结(5分钟)- 回顾内容:与幼儿一起回顾制作袖套的整个过程,并再次强调袖套的作用和重要性。
- 提问激发思考:提问幼儿,袖套在哪些场合可以使用?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袖套设计?- 结束语:对幼儿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感谢他们的合作和努力。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制作套袖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套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掌握套袖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 学会使用基本的缝纫工具和材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意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初中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审美基础。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 布料(棉布、麻布等)- 缝纫线- 缝纫针- 剪刀- 裁缝尺- 转盘- 套袖模板(可自制或购买)2. 场地准备:- 教室或专用手工教室- 缝纫机(如条件允许)- 教学视频或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套袖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 讲解套袖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 介绍缝纫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3. 示范操作:- 教师现场演示套袖的制作过程,包括裁剪、缝制等步骤。
4. 学生实践:-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开始制作自己的套袖。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回顾套袖的制作步骤,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创意设计:-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对套袖进行创意设计。
- 可以添加装饰、绘制图案等。
3. 作品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 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 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收获。
- 教师总结课程重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作品评价:- 评价套袖的完成度、创意设计和美观程度。
3. 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在课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七、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制作袖套教案

制作袖套教案教案标题:制作袖套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袖套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制作袖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自己的袖套。
教学重点:1. 袖套的定义和作用。
2. 制作袖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袖套。
教学准备:1.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袖套。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不同类型的袖套图片或视频,并与学生讨论袖套的作用和用途。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制作袖套有什么用处?你有没有使用过袖套?为什么?探究:1. 向学生介绍制作袖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a. 测量袖子的长度和宽度。
b. 根据测量结果,在彩纸上画出袖套的形状。
c. 使用剪刀将袖套剪下来。
d. 折叠袖套的两侧,使用胶水将其粘合。
e. 在袖套上进行装饰,如绘制图案或贴上装饰品。
2. 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袖套,并解释每个步骤的细节。
3. 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袖套,老师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展示与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袖套,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制作袖套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不同样式的袖套,如带有口袋的袖套、可折叠的袖套等。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袖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用于保护书籍、手机等物品。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制作袖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技巧运用情况。
2. 评估学生制作的袖套的创意和实用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纸质或布质套装,如书套、手机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袖套的设计和制作方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实践。
做袖套的教案设计方案

做袖套的教案设计方案教案设计方案:制作袖套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袖套的功能和用途。
2. 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简单的袖套。
教学重点:1. 了解袖套的功能和用途。
2. 学会制作简单的袖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完成袖套的制作。
教学准备:1. 纸板2. 剪刀3. 胶水4. 铅笔5. 彩纸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袖套的功能和用途(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物品展示袖套,并向学生引导袖套的功能和用途。
2.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哪些场合会使用袖套,让学生进行回答。
步骤二:讨论袖套的制作材料和步骤(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制作袖套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2. 学生们一起讨论制作袖套的步骤,并做出简单的总结。
- 测量手臂的长度和宽度。
- 根据测量的尺寸,将纸板剪成对应的长宽。
- 使用胶水将纸板连接成筒状。
- 使用彩纸进行装饰。
步骤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手臂长度的尺寸,使用铅笔和直尺在纸板上进行标记。
2. 学生使用剪刀按照标记线将纸板剪成对应的长宽。
3. 学生使用胶水将纸板连接成筒状,确保粘合牢固。
4. 学生使用彩纸进行装饰,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袖套,并描述制作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步骤五:延伸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材料制作袖套,例如布料、纸巾等。
2. 学生可以在家里制作袖套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制作袖套的经验和方法,分享自己的创意和发现。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袖套的功能和用途,并通过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袖套。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实践操作,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袖套的制作流程,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计。
通过展示和延伸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小学劳动教案制作套袖

小学劳动教案制作套袖教案标题:小学劳动教案制作套袖教案目标:1. 了解套袖的基本定义和用途。
2. 掌握制作套袖的一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合作与创意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板书。
2. 图示或实物材料:布料、纽扣、线、针等。
3. 定制的图纸,用于切割布料或示范。
教学过程:引入:1. 显示一张套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套袖的兴趣。
2. 向学生解释套袖的定义和用途,例如保护衣物的袖口、增添装饰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套袖的制作过程和需要的基本材料。
主体:1. 阐述制作套袖的步骤和技巧,并用图示或实物材料进行示范:a. 测量袖子的长度和宽度,根据尺寸制作定制的图纸。
b. 使用定制的图纸切割布料,确保布料的尺寸略大于袖子。
c. 在布料的边缘处缝制一条细边,以防止布料开裂。
d. 在套袖开口处缝合纽扣,以保证套袖的稳固。
e. 套上制作好的套袖,调整尺寸并确保舒适。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不同的布料和装饰品,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套袖。
3. 引导学生思考套袖设计的要素,例如颜色、图案、装饰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
4. 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协助彼此完成套袖制作,并在最后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1. 回顾套袖的定义和用途,核实学生是否已经掌握。
2. 强调动手制作、合作与创意表达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技巧和创意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手工制作活动中。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制作多款不同风格的套袖,并组织套袖时装秀活动。
2. 将套袖制作与环保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使用可回收材料或旧物品进行创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套袖的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 通过学生的创意作品和分享反馈,评估他们对套袖制作的理解和创造力。
备注:根据具体的教学时间和学生水平,教案中的步骤和形式可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袖套幼儿园教案

袖套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并初步掌握袖套的穿戴方法。
2.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
3.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并学习如何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1.袖套的穿戴方法。
2.如何正确清洗和保管袖套。
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袖套。
三、教学重点1.袖套的穿戴方法。
2.如何正确使用袖套。
四、教学准备1.袖套及相关清洗用品。
2.洗手台及清洗池。
3.视听设备及课件。
4.幼儿园教师和助理教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袖套的特点和用途。
2.引导幼儿思考袖套的意义和作用,并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袖套的场景。
2. 学习环节1.介绍袖套的种类和材料,并演示如何正确穿戴袖套。
2.引导幼儿逐步尝试和掌握袖套的穿戴方法。
3.讲解袖套的清洗和保管方法,并演示正确的清洗流程和保管方法。
4.强调袖套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袖套,并讲解使用袖套的注意事项。
3. 强化环节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如何穿戴和使用袖套。
2.强调使用袖套能够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袖套。
3.引导幼儿讨论使用袖套的好处和意义,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袖套。
六、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正确穿戴和使用袖套,是否能够正确清洗和保管袖套等方面。
2.实施小组活动,观察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小组内相互帮助是否有效、共同完成任务等方面。
3.纪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袖套的情况,以了解幼儿在社交环境中的表现。
七、教学改进1.在引导幼儿学习袖套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幼儿的个人隐私权和安全。
2.在学习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互动和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学习了袖套的穿戴方法、清洗和保管方法以及使用袖套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套袖》【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套袖"落笔,由浅入深地揭示套袖的内涵,以平凡材料展示深刻主旨的写法.明确文章立意务求深刻的要求.2.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质朴,节俭,勤劳的传统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以选材立意为中心,抓住深刻立意的逐层展现.【教学难点】"布袜子"与"套袖"的联系.【教学方法】1. 讲述法.较全面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2. 提问法.多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材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安全教育:六种错误的骑自行车方式1、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2、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3、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4、在路口闯信号。
5、骑车双手离把。
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6、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环保教育:全球10大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第2页)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套袖吗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一再提及套袖:邻家姑娘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城里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套袖工作;孙犁先生在家总是戴着一副青布套袖.套袖,如今是不常见了,但退回二三十年去,没戴过的人怕是不多.机关的职员,学校的教师,商店的营业员,大凡坐办公室的,站柜台的,都愿意戴上那么一副.至于在家里,做个饭,洗个衣服,拾掇个卫生,更是少不了要戴上.戴它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护衣袖.上衣的袖口和肘弯处最容易磨损和弄脏,戴副套袖就好多了.二是干活利索.袖口,尤其是稍长稍肥的,很碍事儿.擦个桌子不小心就会把茶杯带翻,上个菜不小心袖口就会沾到汤里去.因此,过去人们都愿意戴副套袖.我至今在家烧饭或收拾卫生仍旧时常戴着它,只是在单位里在公共场所几乎看不见什么人戴了.套袖非常普通,但作者却对它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导语点明散文《套袖》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二,作者简介(课件第3~4页)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年),《无雨之城》(1993年),《大浴女》(2000年),中篇小说:《麦秸垛》(1986年),《棉花垛》(1989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3年),短篇小说:《哦,香雪》(1982年),《铁凝文集》(5 卷本160 余万字)(1996年).另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20余种.部分作品译成英,德,法,日,俄,西班牙,奥地利,丹麦,挪威等文字在国外出版.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套袖》选自1984年2月29日《文汇报》.三,背景介绍(课件第5~6页)在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据统计,从1968~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作者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但是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作者1979年回保定.作者在文章里一再提到孙犁.孙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淳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课件第7~9页)1.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有:缀袜底(zhuì)山药窖(jiào)豆秸(jiē)一沓(dá)靛蓝(diàn)2.朗读思考:作者选写了哪些材料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作者主要选写了以下材料:(1)插队时邻家姑娘送"我" 套袖;(2)"我"戴着它干过各种各样的活;(3)回城时办手续把它弄丢了;(4)城里头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套袖干活;(5)孙犁戴着套袖捡豆子,糊窗缝,写作;(6)孙犁的作品《山地回忆》以及其中所写的房东家的女孩子为他缝制的布袜子3.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6)写最初"我"对套袖的肤浅认识.第二部分(7-19)部分写套袖的内涵引起了"我"的思索,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我"和孙犁3次会见的场面,表现出戴着套袖的作家节俭,平易,朴素,勤劳的品质.第三部分(20-23)从孙犁"总戴着套袖"生发开去,探寻套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作者对套袖的深刻认识.本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五,讲读第一部分(课件第10~12页)1.学生思考:这部分所写的往事琐忆,与后面写会见孙犁这两部分材料之间有何联系?分析明确:邻家姑娘送给"我" 套袖,"我"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而"显得勤快,干练".所以,丢就丢了,根本没在意,日后"也没有想过".进城后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戴套袖,也只认为那是"工作的需要".这部分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却是作者为后文由浅到深地认识套袖,用以赞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开拓,创新精神作铺垫.它是文章末尾用以揭示主旨的那些议论的基础之一.有了这一部分,文末的议论便不仅仅是针对孙犁这位老作家,而是有了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层面上的更深的意义.2."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这两句话反映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态联系后文,孙犁与套袖的事,作者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表示"我"还没有意识到"套袖"体现了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我"的不经意与孙犁无论干什么活都戴着套袖形成对比,从而促使"我"关于套袖的思考.3.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我"戴着套袖参加各种劳动,后面用了删节号,第五自然段写"我""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后面又用了删节号.这两个删节号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三自然段后面的删节号表明"我" 戴着套袖干活远不止这些;第五自然段后面的删节号表明戴着套袖的人远不止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点拨分析:本文讴歌的是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这种美,不单体现在孙犁,"邻家姑娘"等个体上,而且体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群体身上和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劳动之中.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二部分(课件第13~15页)1.作者是怎样叙写三见孙犁的列表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干活细节4年前的一个秋天捡豆子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次年初冬糊窗缝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前年春天写作又看见了那副套袖提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提问:这三个材料表现了孙犁怎样的人品风貌明确:"捡豆子"表现了孙犁的节俭;"糊窗缝"表现了孙犁的勤劳;"写作"表现了孙犁的创造和开拓精神.无论什么时候(作品涉及的时间有四年),无论在干什么,孙犁都戴着套袖,可见戴套袖的习惯已成自然.因而这套袖已是孙犁上述人品和风貌的集中体现.2.作者在写"我"和众人时写得很简括,写孙犁时都写得很详尽,这样处置材料有何好处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如果写众人也写得很详尽的话,必然造成笔力不集中,文章会显得庞杂而难以深入.孙犁是一位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老作家,具有代表性,又是作者比较熟悉的人,这样既便于作家作深入细致地刻画,又能通过对孙犁刻画反映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但"我"和众人又不能不写:这是"面"上的材料,孙犁是"点"上的材料.只有点面结合,加以详略处置,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表现文章的主旨.二,讲读第三部分(课件第16~17页)1.文章前面一直紧扣"套袖"写,而20段却写到了孙犁的《山地回忆》以及孙犁不能忘怀的布袜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文章从套袖联想起《山地回忆》,特别提到"一双结实的布袜子",意在拿它与套袖作类比,以引导我们与作者一起去探寻套袖的内涵:布袜子令孙犁不能忘怀是由于它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是由于"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着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套袖能让孙犁"总戴着",也就肯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它体现了勤劳,质朴,平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美德是邻家姑娘戴着套袖显现的勤快,干练的气质所蕴涵着的,是"我"戴着套袖干各种活计时所表现出来的,是城里头许多戴着套袖的人所具有的——只是作者先前都末曾意识到,直到作者通过3次会见,才从孙犁身上感受到了.所以,"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布袜子与套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布袜子正是为了写套袖.因此,作者在第20段提到它,也就依然是紧扣"套袖"落笔的.2.课文的最后,作者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春是令人遐想的季节,所以作者又仿佛看到孙犁在伏案写作;春又是充满活力的季节,把孙犁与春联系在一起,暗中回应了作者认同孙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的细节,暗喻具有创造精神的孙犁青春长驻.春又是开拓,创造的季节.作者最后写道:"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她的人最近."这就告诉我们具有节俭,质朴,勤劳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还具有春天般的活力,春天般的开拓,创造的精神,从而深化了主旨.三,概括主旨(课件第18页)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本文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叙写"我"对套袖这一普通事物内涵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和开拓,创造精神.简要分析:作者从所有材料出发,经过不断挖掘,提炼,找到了这些普通材料所共有的深层次的含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文章从前到后存在着一个对套袖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作者是在探寻套袖所蕴涵的意义并加以颂扬.那些看似闲散的笔墨,其实都在为逐层推进表达主旨服务.四,修辞手法(课件第19页)指出各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夸张)2.一副棉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设问)3.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反问)五,小结(课件第20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对套袖认识的不断加深为线索,将不同时间,空间里的材料连缀成一个整体的.从对套袖的不经意,到思索和探寻,最后挖掘出它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精神这一层面上的深刻意义并加以颂扬.那看似散杂的随意涂抹,正是作者选材立意,精心构思的表现.六,布置作业(课件第21页)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板书设计】套袖铁凝邻家姑娘送"我" 套袖→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肤浅认识城里许许多多的人戴套袖→工作的需要孙犁总戴着套袖→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探寻思索套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