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8.3.2 文化教育革新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2《文化教育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2《文化教育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2)——文化教育革新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7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0 分,共 2 题)1. (4分) 例1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B. 科举制废除于戊戌变法时期C.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D.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2. (6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共出版25600号。

它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它培养了一大批早期新闻工作者,在他们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下,开创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成了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中文第一报”。

(1) 材料中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指的是什么报?(2) 根据材料说说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3) 请写出两条理由,说明该报为什么能成为“中文第一报”。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的是()A. 北京师范大学B. 京师同文馆C. 商务印书馆D. 京师大学堂4. (5分) 近代中国为救亡图存,不断探求复兴之路。

其中“废八股,设学堂”是在哪一次运动中提出的()A. 洋务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5. (5分)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这是严复对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件大事的评价,这件大事最有可能是()A. 科举制度的废除B.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C.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 《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6. (5分) “《申报》初创时,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

2020春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8.3.2文化教育革新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0春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8.3.2文化教育革新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二框文化教育革新[见学生用书P96]一、背景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__文化教育__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二、表现1.西学的传播(1)概况:鸦片战争后,一些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

(2)影响: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1)创办报刊①传入: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__鸦片战争前后__,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最初都是由__外国人__创办的,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国人创办报刊的高潮。

②《申报》(2)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①概况: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②__商务印书馆__:1897年,__夏瑞芳__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__中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__,与__北京大学__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__双子星座__”。

③影响:近代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__开启民智__、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教育革新(1)创办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__京师大学堂__。

(2)推行新式教育制度: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__奏定学堂章程__》,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__中国近代教育体制__的确立。

此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3)废除__科举__: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又进一层”主要是指()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2.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3.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组织强学会B.《万国公报》创办C.成立保国会D.公车上书4. 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报刊是( )A. 《国闻报》B. 《知新报》C. 《相学报》D. 《时务报》5. 李克强总理在参观严复故居时赞誉他“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严复译著的哪本书在当时影响最大?()A. 《海国图志》B. 《物种起源》C. 《四洲志》D. 《天演论》6.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7.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B.维新变法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C.变法最终失败,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D.变法期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8. 《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2《文化教育革新》省优获奖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2《文化教育革新》省优获奖教案

文化教育革新(第二课时)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评估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史料、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通过动态地图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探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培养其读图识图、归纳、比较、总结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辩论(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辩证看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同时通过讨论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既是历史的进步,也充满了血腥味和罪恶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众所周知,青田是侨乡,我们同学有没有亲朋好友在国外(欧洲)的?假如这个暑假你的朋友邀请你去欧洲玩,你打算怎么去?假如你在欧洲穿越到了15世纪,你怎么回来?新课学习(一)展示表格(代表国家、方向、人物、时间、航线及成就)以及新航路开辟路线图,区分四条航线。

(二)展示材料:1.麦哲伦船队的皮加菲塔曾记述那次艰难的航程:我们有3个月又20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

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成其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

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呕。

我们也吃牛皮。

老鼠的价格是每只半个金杜卡,但是连老鼠也买不到。

2.达·伽马船队,出发170人,生还者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自己也命丧中途。

提问:新航路开辟容易吗?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归纳能力,回归地图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养成史料结合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材料:材料1:“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大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第八单元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共2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第八单元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共27张PPT)

一、兴起: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受旧势力阻挠而失败 结果:
二、发展:
1、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组织学会:定期集会演讲、议论时政 创办报刊:发文章、译述西方著作 开办学堂 2、这些活动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哪些主张?
他,高吟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有心杀贼, 两昆仑”,慷慨赴死。他以“不有行者, 无力回天; 无以图将来”,劝梁启超远走东瀛,将生 死得其所, 留与同志,将死留给自己。日本使馆为他 快哉,快哉!” 提供保护,他傲然说:“各国变法,无不 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者,有之,请自嗣同始!”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
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起因是什么? 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公车——举子、举人 康有为、梁启超,邀请 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光绪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图强。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 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中,民 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力衰弱, 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 也将成为亡国之君。所以他痛 下决心实行变法。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林旭、 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 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
文化教育革新
背景
内容
1.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2.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3.兴学堂、废科举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化教育革新》课件PPT模板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化教育革新》课件PPT模板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中国历史上 延续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结束
3.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 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步伐,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 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这一措施大大促进 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 段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
1.科举制废除的背景 科举制开始实行的时间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举考试在中 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为什么要废除呢?
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日益成为禁锢读书人思想才智的桎梏
2.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是怎么被废除的呢?
文化教育革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新知导入
03 合作探究
02 新知讲解 04 拓展练习
01
新知导入
今日的“北京大学” 昔日的“京师大学堂”
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颐和园路。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 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 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看书看报,必不可少。
文化教育革新
京师大学堂 废科举 兴学堂 《申报》的创办
02
新知讲解
一、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创办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 立的最高学府。
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 有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它的存在并不会威 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只会对国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 得到了各个派别的认同,才会一直存在。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第2课时)》课件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第2课时)》课件 人教版

12.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A ) A.上海 B.广州 C.香港 D.北京
13.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注重( A.古代名著 B.科教类书籍 C.外国名著 D.四书五经
B )
《申报》的创办
• 创办—— •在《申报》创刊之前,中国已经有外
国人办的报纸。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 上海创办《申报》,后由中国人接办。
• 特色—— •紧密结合生活,属商业性质的报纸,
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重真实 性。
• 影响—— •《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
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展和壮 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哪些是清末新 式学堂中有的,哪些是没有的。说说你对新学 堂的看法。 新式学堂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 课程设置全面,基本上与现代的学校 教育制度一致,具有重大的进步性,也有 时代的局限性和大量的封建残余,是封建 教育发展到现代教育的过渡。
练习
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创办和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由最初 的 一个小小的印刷所发展 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 出版机构。
出版特色——
以编译新式教科书、工具书 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 出版范围上注重科教类。
早 期 印 刷 机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 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 馆出书3万余种。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 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 材、普及读物等。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 印书馆。
• 选择题 1、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下列那位皇帝有关( A ) A.光绪帝 B.道光帝 C.同治帝 D.宣统帝 2、下列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B.洋务运动留下的唯一结果 C.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D.他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 ) A.《申报》 B.《光明日报》 C.《热血日报》 D.《中外新报》 4、中国科举考试被废止的是( C ) A.1900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12年 5、以下不属于清末颁布的学制划分阶段的是( C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 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3)1872年,由外国商人创办于上海的《申报》, 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 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
1872年,《申报》由国外 商人创办于上海。这份报纸除了 刊登国内外重要的新闻,通讯, 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 后来还增加了篇幅,辟出专栏和 副刊。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 的报纸所继承,是中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新课导入
❖1898年百日维新时创办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 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 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 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 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 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 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兴学堂、废科举
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八股文; 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
《申报》见证,记录了近代中
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誉为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报馆新楼
《申报》经理史量才
(3)《申报》的办报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可借鉴之处? 新说闻说报你道的的理真由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内容广泛性、
通俗性和贴近民生能让 报纸具有可读书性,关注度,能 影响社会,改变人们观念,促进社会进步。
资料2:严复对废科举如此评价:“此事乃吾国数千 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 开阡陌。”
1、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2、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说说你的 看法
课堂小结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近代报刊兴起
文化
教育 革新
近代新式出版机构的蓬勃发展
废科举、兴学堂 京师大学堂
《奏定学堂章程》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3.关于《奏定学堂章程》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 制。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2.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力军是谁? 洋务派、传教士
3.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先进的经济、政治、教育方面学说。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的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报刊兴起
1.近代报刊
(1)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开始传入中国。 (2)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国人创办报刊的高潮。
——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 请回答: ①是谁在何时正式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
②材料二中的原则是谁提出来的?
③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有何作用?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 最高学府。
今日的“北京大学” 昔日的“京师大学堂”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后,一些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 开始被翻译成中文。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 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极 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这些书籍是怎样被传播到中国来的?
B.它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 明确规定。
C.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D.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 等教育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是(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与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 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中国 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 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 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 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 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 的出版格局 。
近代新式出版机构的蓬勃发展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 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出现并蓬勃发 展起来。其中,1897年,夏瑞芳 等人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编辑、 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 代文化的“双子星座”。
意义:近代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开启民智、 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1906年开始,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从此,中 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 除了,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哪个朝代首创科举制?
隋朝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 重要制度,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 一千多年,为什么要废除呢?
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的 科举考试日益成为禁锢读书人 思想才智的桎梏。
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 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 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 群体的出现,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 的发展。
资料1:废除科举后,新式学堂得到蓬勃发展。据统 计,1907年,各省共有学堂37888所,学生1024988人; 1908年,学堂数达到47995所,学生数1300739人,一 年中学堂数增加26.7%;1090年,学生数达到1626720 人,比上年增加25.1%。
京师大学堂旧址
1.
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现 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 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 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 和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蔡元培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 倡学术自由、兼容并收,规定凡 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者,不论其 他条件,均可登大学讲台执教; 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 社团和创办刊物,并首开大学男 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 和科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5.中国人办报高潮出现在( ) A.洋务运动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后
6.被人们喻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 ) A.《民报》 B.《晨报》 C.《申报》 D.《京报》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 举办。
——《定国是诏》 材料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 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此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1904年,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新式小学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 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 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
传 统 的 私 塾
1904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 程》,下令在 全国推行新式 教育制度,标 志着中国近代 教育体制的确 立。
中华书局
生活书店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 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 星”。
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开展以出版为中 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 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 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 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