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年高考满分作文(06年-11年)

合集下载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1000字)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1000字)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1000字)春来秋去又一年,燕回仍未把巢嫌无奈吾心已尘覆,随那流水入西天——题记不记何时拂过你的笑脸,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

你讲要离我而去,因为这不是属于你的春天。

讲后转身踱去,瞬时化成云烟,只留我在那蝶扰虫鸣的地点,流泪咨询你:时刻,何时再能见面?罢,也许挽不住他的手腕,但回忆却如小河,悠悠淌的闲,记住你的笑脸,犹似春日阳光。

不忘曾经戏耍在那柳暗花明,不忘与你共同垂钓在那碧溪。

时刻,你我生死相随,待到山花又烂漫,吾将携你手,拾级登高楼,一碟菜肴两盏酒,诉你心中欢乐,倾你心中烦忧。

但是,你慢慢老去,不能与我同舟。

时刻在流逝。

春,匆匆路过,未带一袖清风,未留一抹云烟。

像童时河边玩耍,踩在沙滩的脚丫转身被河水重新填埋;像幼年随地撒尿,印在地板上的水迹回眸间便被蒸成水汽;像青年湖边嬉戏,留在水面的涟漪被湖水吞噬抹去;像现在的昨天,剩下的回忆一夜变成空白,一丝不留的随时刻消逝在深黑的夜晚,抓不住,唤不回。

曾彻夜哭诉被时刻抛弃的委屈,却只有大雁的哀号传回;曾整日怒吼被时刻丢下的不满,却只有知了的尖叫响应。

可能只能一人独自承担这失去的痛楚,抑或只有自己承担不得不抛弃的无奈。

然而,坎太深,缝又太宽,这一残酷的现实唯独带来的确实是对白驹过隙的深刻体会和对寸寸光阴的感受。

当释怀,当放开,或许一切仍在。

春天,期望仍在,尽管岁暮阴阳催短景;夏天,激情仍在,尽管门前流水尚能西;秋天,果实仍在,尽管一蓑烟雨任终生;冬天,向往仍在,尽管天际霜雪霁寒宵。

没有什么离开,尽管时刻专门快;没有什么不在,尽管流水逝去专门快。

该做的不是闲梳妆,独倚窗,徒增愁容,徒添哀伤,而应趁艳阳,霸占山头,开怀畅饮,放声唱歌!不管如何,时刻总在流淌,像一捧清泉,随指缝就落下流连与哀伤。

即便如此,也仍冷冷逝去,没留下半点施舍。

何不学着太阳,让自己辉煌,等到那天,和时刻比一比,看谁更亮!是的,既然冷眉转身对,不如吾笑转身回,就算难舍时刻恋,总得尽力一生追!(安徽考生)满分剖析本文紧扣所给题目,概括出“时刻,何时再能见面”,使全文的主旨鲜亮地凸现出来。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篇一:0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0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年全国卷1(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海南等地区)[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的作文试题同前两年作文试题相比,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首先,从命题思路来说,延续了去年考题的命题思路。

那就是:注重思辨,强调联系。

我们不妨把三年考题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关系展示出来。

2004年考题: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

话题所体现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2005年考题所体现的关系是: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

2006年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辩证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

可以看出,在命制作文试题的时候,命题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考出学生的思维水平。

实际上,这也正是检验一个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最佳手段。

其次,2006年考题与往年相比,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在连续考关系型话题作文之后,今年的考题变化成供材料自定立意作文。

相对于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缺少了提供“话题”这一环节,实际上写作范围与以往话题作文有明显区别。

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范围更宽,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拟定好几个话题。

06-10安徽作文题

06-10安徽作文题

2006年以“读”为话题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我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

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6)不得抄袭。

【特色述评】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开放、多元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

2006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就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实践,多向思维。

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文体不限,字数800以上。

一是它的视角注意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是这篇作文题紧扣了时代主题。

三是这篇作文题有很深的寓意。

当代青年必须有正确的“荣辱观”。

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很显然,这是对2007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的进一步袭用,也反映了命题者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新课标高考之前所采取的“守正”之举。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2009 “弯道超越”材料“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弯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三)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三)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三)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是孔圣的不舍昼夜,是庄生的白驹过隙,是曹孟德的譬如朝露,是陈子昂的怆然泣下。

还有那句拨动无数少年心弦,触落无数老者清泪的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间的流逝,旷达如一代枭雄,依然会感叹于神龟虽寿,犹有尽时;洒脱如千古诗仙,依然会伤怀于朝如青丝暮成雪。

在时光的河里,人是悲剧性的,无法将时间定格在你喜爱的某个时段,只能服从于它的指使和安排。

衰老不可避免,幸福无法永存,未来不可提前支用。

这是人的无奈,是人的宿命。

但时间又是一种有规律的意识流动,并且依附于物质的移变。

因此时间没有绝对的稳定性,在不同的事物和感受里,时间的长短、质地、光色、轻重又相对各异。

人不能改变时间的结果,但完全可以改变时间的质量,在流逝的悲哀中诗意地行走。

历代诗人对时间的残酷都有所领略,在他们的作品里,逝者如斯、人生苦短、白驹过隙的感叹让人仰天长叹。

人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儿童时期懵懂无知,青年时期不懂得珍惜,中年又忙于工作和家庭,退休了,该歇歇了,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样一想,人就是时间的奴隶,一辈子活来活去,就是凑够年龄,两眼一闭,两腿一蹬,吹灯了事,算是完成了一次匆忙遗憾的旅行吧。

经过了,看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最后化为灰烬彻底永诀。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们处于某种陶醉状态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这说明人快乐的速度要低于时间流动的速度;当人们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时,感觉时间无限漫长,这说明心的跋涉速度远远高于时间流动的速度。

因此快乐可以让人拥有更多的时间,也就相对延长了人的寿命。

因此,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却有相对的永恒,相对的永恒是人类摆脱自身悲剧命运的唯一出路。

正像西西弗的无休止的劳役,如果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能用心感受太阳的美好,感受花草鸟虫的美丽,那么也算不上一件太苦的差事,也就会改变对时间的认识,拥有相对的永恒。

2006-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2006-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

2006-2013安徽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200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我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

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感悟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

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

“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

“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严寒霜剑刀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知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2011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8篇

2011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8篇

2011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导引】可能很多考生会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只不过是一个规劝大家珍惜时间、积极上进的老套题目,毫无新奇之处。

但细细揣摩,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有三个词语构成,可能考生只抓住了“时间流逝”来写,即便如此,还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

“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

而“流失”有三个义项: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

可能有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将“流逝”等同于“散失”、“消失”或“消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意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消逝是可见、可感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催人老”,“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诸如此类。

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了”,“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

扣住“正在流逝”,大的方面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立意。

第一,从我们“怎样看待世间在流逝”的角度立意。

考生对“时间”类的命题应该是不陌生的,它往往可以转化成“生命”类命题,毕竟“时间”与“生命”是一对孪生兄弟,能结合命题,谈面对时间的流逝,表达哲理性的思考,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

“时间”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论语》中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6年安徽高考作文

06年安徽高考作文

06年安徽高考作文尊敬的阅卷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考生,以下是我今年(2006年)参加安徽高考的作文。

希望您能认真评阅,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谢谢!今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我以满怀憧憬和自豪的心情参加了安徽高考。

这场考试是我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我迈向未来的第一步。

高考,是一道巨大的关卡。

在这个阶段,我们考生们为了梦想和未来的前途,投入了大量的汗水和努力。

数年来,我们日复一日、夜夜笙歌地与书本为伴,埋头苦读,为的就是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发挥自己的实力,获得好成绩。

每一天的废寝忘食,每一次的放弃与坚持,都在考试中显示出他们的意义。

在备考阶段,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和技巧,并通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坚信,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考试当天,我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汗水,迎接挑战。

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保证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论题目的难易程度,我们都全力以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完成每一道题目。

对于不会的题目,我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尝试多方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拿出最好的水平,不留遗憾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成功就会不期而至。

无论成绩如何,考试已经过去,我们将迎来人生新的起点。

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崎岖,我们均愿意面对挑战。

我们相信,努力付出的人,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们将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历练和遭遇,不断学习和进步。

最后,我想向身边的同学们致以诚挚的祝福。

愿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感谢您的评阅,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祝好!敬礼参加安徽高考的考生。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2011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真题再现】21.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审题导引】可能很多考生会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只不过是一个规劝大家珍惜时间、积极上进的老套题目,毫无新奇之处。

但细细揣摩,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有三个词语构成,可能考生只抓住了“时间流逝”来写,即便如此,还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

“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

而“流失”有三个义项: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

可能有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将“流逝”等同于“散失”、“消失”或“消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意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消逝是可见、可感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催人老”,“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诸如此类。

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了”,“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

扣住“正在流逝”,大的方面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立意。

第一,从我们“怎样看待世间在流逝”的角度立意。

考生对“时间”类的命题应该是不陌生的,它往往可以转化成“生命”类命题,毕竟“时间”与“生命”是一对孪生兄弟,能结合命题,谈面对时间的流逝,表达哲理性的思考,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

“时间”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论语》中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2006年(从此安徽省开始独立命题)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身边的人都是一本书......人生的经历都是“读”的过程,请以读为话题作文。

如:读人生、读父母......等等。

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弯道超越(材料:赛车时往往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此时,落后者有可能超前,超前者有可能落后,因为弯道相对于直道而言弯数多、变数大、困难多。

而如今这个名词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像社会的某些变化时期或者某个关键点,变数之大、机遇之多,挑战性之强就如同这弯道上的情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你自拟题目作文。

2010年材料: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

2011年时间在流逝黄山松,我读懂了你!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

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抗争,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

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安徽,襟江带淮,千年激荡,几经兴衰,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故事啊!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劳和艰辛。

“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众人皆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那“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文房四宝,徽派建筑,芜湖铁画,黄梅戏,凤阳花鼓……这些,全是江淮儿女智慧的结晶啊!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千年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印证了江淮儿女不畏压迫、抵御欺凌的铮铮铁骨。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黄山松,你是徽魂![名师点评]本文立意深远,作者以“黄山松”为象征物,通过对黄山松的描写,表达了对安徽文化、安徽人民的精神的讴歌、赞美之情。

从黄山松入手,切入口小,但能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构筑黄山松与“徽魂”的相似点。

文采飞扬是其另一大特点,整散句交错使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抒情酣畅,气势充沛,扩充了文章的内涵,强化了对黄山松、对徽魂的赞美之情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把提琴,操在乐师指间,光阴便融化了;一支画笔,挥在画师手中,冬天便盛开了;即使一句简单的颂词,只要挂在爱人唇边,日子便醉了。

然而,给母亲的祝福,再多,再深沉也道不尽儿女心中的感恩。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农村人,和大多数农村母亲一样,她不善于唱歌哼曲,总是沉默地劳作。

母亲的厨艺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经她手做的饭菜,再简单普通的家常便饭也会变成美味。

所以,母亲常被人请去做大厨。

在农村,做大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每次帮别人回来,母亲都会腰酸背痛上好几天。

看到母亲消瘦的身体,我就对她说:妈,以后别帮人家那种忙了,又没个报酬,还这样折腾人。

而母亲却说:傻孩子,邻里乡亲就是这样,帮别人一点忙,咱不过出点力,又没要咱个啥。

母亲是一个要强能干的人。

父亲常年在外,她一个人操持农活也总是要干在人前,把活干得很漂亮。

农忙的时候,天还没亮,她就起来收拾准备下地,中午也只是啃点冷馍又继续干活,直到摸着黑回家。

记得有好几次周末回家,母亲都是因为我回来才匆忙收拾锅灶,我不在的日子,她几乎没吃过像样的饭。

我心疼地劝母亲爱惜身体,母亲总是说:农民嘛,不吃苦咋办?只要孩子有出息,吃再大的苦都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禁不住打转。

母亲身体并不好,但她生病时总是硬扛着,不让家人知道。

我快高考了,母亲得了眼病,再也无法掩饰了。

那段时间,母亲眼睛红肿起来,让她去医院检查,她却说是因为天太热了,医院也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

终于,眼病很严重了,母亲看不清东西了,而且眼睛刺痛。

医生检查后说是因为长期熬夜劳累,心里负担太重引起的。

然后,医生推荐了好多治疗方法,但其费用都高得吓人。

母亲毫不犹豫说,就开些药吃,很快走出了医院。

从此,母亲的眼病成了全家人的心病。

每次我想到那些,心中都会很痛。

母亲节,我打电话问候母亲。

她在电话另一端说,咱农村人哪有那么多节日,你在学校好好的,妈心里就高兴,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电话这头的我无语,泪水又一次充盈眼眶。

我为母亲祈祷,可是,再多、再深沉的祝福也不能表尽我的感恩。

站在高考的战线前,我要全力以赴,争得一缕春光。

让我归去时,提上一篮春光看母亲。

我想,天下母亲都一样伟大,面对母亲,每个做儿女的,又有何言能一表心意?当年,一首《常回家看看》使多少在外的儿女落泪。

如今,我们也该提着一篮春光看妈妈,照耀她慈爱的心与渐逝的生命,相信,只有爱,才不会让岁月褶皱!就让我们栖息于爱的枝头,去为母亲吟唱最伟大的颂歌!【满分亮点】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母亲颂歌。

文章开篇排偶式短句的运用是母亲颂歌的序曲。

这序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为下文奠定了浓浓的情感基调。

中间部分作者运用几个段落写出了母亲慈祥善良、勤劳节俭等优秀品质,这是母亲颂歌的主体。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展示了妈妈的伟大,内容丰富,细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

最后两段作者以抒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敬意以及报答母亲的美好愿望。

这是颂歌的尾声。

文章主题积极,思路清晰,表现了较扎实的写作功底。

带着感动出发那春雨滋润中倾吐的第一滴绿意令我感动,那夏日炙烤下绽放的第一朵鲜花令我感动,那秋日里飘零的第一片黄叶令我感动,那冬夜里飘落的第一片雪花令我感动。

掩卷长思,大自然的无限奇景令我感动。

在五彩缤纷的人生道路中,亦有无数的感动。

今天,我要带着感动出发,领悟那人生哲理。

我要带着感动出发,领悟那永恒的师魂。

一声巨响,苍茫大地,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响!生命是多么的脆弱,面对大自然的袭击,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阻止灾难。

可是,我看到了那楼板压得不成人型,血肉模糊的谭老师。

他并没有向自然屈服,在灾难来临之际,毅然用自己的双臂撑起生命的天空。

当救援人员赶来时,救起被他掩护得完好无损的四个孩子时,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着讲台,怎么也掰不开。

在场的人纷纷落泪。

这是何等的伟大!他用渺小的身躯换来生命的永恒,这是生与死的抉择。

但他大义凛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我感动。

今天我带着感动出发,我领悟到了古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有价值的死却比泰山还重,那是永恒的师魂!我要带着感动出发,去领悟那英雄之魅。

他和我们一样有着青春的梦想,一样有着花样的年华。

可命运的阻隔使他的道路日趋艰难,他——王宝强,2008年感动我心的人物。

他14岁来京谋生,为他的生活梦想而奋斗。

他一呆就是几年,可他并不松懈,他坚信坚韧终能成就平坦大道。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被导演冯小刚看中,相继演了《士兵突击》等一系列精彩影片。

他——王宝强成就了自己的英雄本色,面对困难他顽强不屈,勇往直前。

他的拼搏精神令我感动,他让我领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持之以恒!带着感动出发,我领悟到人生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它不断充实着我的生活,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饱满,它铸就我人生中的宝典,让我走向辉煌!不朽的昭君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

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

———题记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

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

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

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

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

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

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

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奉命怨恨曲中论”来写你。

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

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简评]:读过2002年优秀高考作文《昭君的选择》,差点抹煞了今年的这篇好作文。

同样以“昭君出塞”为底子,但所不同的是这篇作文是通过第二人称形式,围绕作文材料中的“弯道超越”,仿佛在和“昭君”探讨人生,赞美昭君的超人智慧和抓住的历史机遇的超凡能力,走好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文章不仅仅是扣题准确巧妙,联想丰富自然,内容别开生面,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在凄美的意境中任我们去体验,去感悟。

更不必说语言生动优美,结构完整,细节生动的渲染,仿佛作者对着这千古美人的面仰慕、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又仿佛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一般,带着无比的骄傲在向别人夸耀。

尤其是作者行文的张弛有度的驾驭能力,牵引着读者和他一样仰慕赞美的心。

文章化用典故及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而又巧妙融会,充分展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堪称一篇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