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碳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

(新)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碳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
(新)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碳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碳循环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属于同一类信息传递的是

①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

②毒蜂身上斑澜的花纹

③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④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

⑤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参考答案】B

学信息;因此②③④都属于物理信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学霸推荐

1.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2.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研究表明,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在生态学上

称为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

4.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5.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答案

1.【答案】B

【解析】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都属于物理信息。

2.【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发出的聚积信息素、榆树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和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都属于化学信息,而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D正确。

4.【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吸引雄蛾前来交尾,其分泌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故选B。

5.【答案】A

【解析】蚜虫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该过程传递的信息是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概念 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理论基础?生态学和系统学 技术手段?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操作过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 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最终目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传统经济正在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观念,走生态经济之路。 生态经济的原则是实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目的: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不产生废弃物,没有环境污染,生 态系统稳定发展。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 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含义:特点: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为什么樟子松林的 松毛虫会肆虐, 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 一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 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 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学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结论。 五、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种类非常之多,约200多万种,而这些生物要很好的生存与什么有关呢?(答:环境。)对,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各种生态系统。 讲述:从录像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着,这就组成了一个一个的生态系统。如: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池水。

同学们,请分析:校园里的草地是生态系统吗?为什么?(答:略) 那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请同学们看书P71页图: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 类型? (答: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这个森林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答: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凯巴森林中的黑尾鹿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答:需要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食物) 4、要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森林中还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土壤及其中的各种生物和矿物质养料) (学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解答提出的问题。) 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发现这些物质由几部分组成呢? (答: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很好,可见,生态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根据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这些生物又可以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发 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自养的植物,是生产者;异养的动物,是消费者;异养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是分解者) 讲述: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环境由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组成。 请同学们分析校园中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作用,并完成下表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 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提醒: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关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 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食物增加食虫鸟数量 ()()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思考1: ①草原中生活着草、羊群和狼,由于狼的捕食,羊群数量减少,分析草、羊群、狼的数

量是如何达到逐步稳定的? ②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③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知识链接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思考2:向人工鱼塘中施加动物粪便能提高鱼的产量,但也能导致鱼大量死亡而减产,为什么同样的方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外界干扰因素后并使自身_________ ____的能力。 b: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a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后 的能力。 B特点: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呈。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的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讨论: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2.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3. 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 ) A. 不能生存 B. 数量下降 C. 数量上升 D. 数量不变 4. 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 初级消费者 B. 次级消费者 C. 生产者 D. 分解者 5.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 A. 生物之间有间接关系 B. 生物之间有直接关系 C. 生物之间有食物关系 D. 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 6. 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 (m 2腐殖 质时间(年) A. A 是热带草原,B 是热带雨林 B. A 是热带雨林,B 是温带雨林 C. A 是冻土苔原,B 是热带雨林 D. A 是热带苔原,B 是温带草原 7.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各级消费者 8. 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9. 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 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0.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 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食物链、食物网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生态系统在考纲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为Ⅰ,其他考点能力要求为Ⅱ.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天津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集训】 考向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 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 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D 考向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4.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C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

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 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88问题探讨和旁栏思考题,理解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含义。2.结合教材P89图5-1、P90图5-2、图5-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3.结合教材P91图5-4、图5-5,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重难点击]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课堂导入 方式一: 右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和无机 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方式二: 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媒体播放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 (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类型 ?? ? ??自然生态系统 ?? ?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项目 成分 种类作用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 盐等 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 量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 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 和种子传播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和鼠等,它们共同组成了() A.种群B.生物群落C.食物链D.生态系统 2.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A.草原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和分解者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A.蚯蚓B.小麦C.硝化细菌D.酵母菌 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空气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B.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9.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蝗虫B.蚯蚓C.蜘蛛D.蛇

10.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1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3.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水鸟B.水绵C.水藻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水藻数目,淡水虾数目。能力提升 14.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17.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 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习题(精选.)

作业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解析: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乙、丙表示消费者。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缺少丁类生物,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生长、发育、繁殖。 答案:A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数目关系是没有规律的,如草原上草比羊要多,一棵树上的蚜虫要比树的数量多。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间的数量关系可出现“倒置”现象。 答案:C 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中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①为鼠的同化量,②为鹰的同化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了鼠到鹰的能量传递效率;③为鼠粪便中的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草的能量。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 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 500千克 6.下列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7.2009年6月下旬,太湖某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

2020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生态环境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镇江中学模拟)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B.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防止滩涂被破坏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 2.(2019·宿迁中学模拟)下图为技术人员针对某养猪场设计的废水处理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此氧化塘的总能量为氧化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厌氧池中只能利用厌氧微生物把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C.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3.(2019·江阴高中模拟)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 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 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 4.(2019·盐城三模)浮萍(一种被子植物)能分泌某些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浮萍分泌某些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 B.浮萍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属于分解者 C.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蓝藻的生长 D.浮萍降低水华的发生,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 5.(2019·海南卷,25)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组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身边生态系统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尝试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具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通过对身边生态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营养结构。 2.难点: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生态系统结构 【教师活动】不同生态系统图片展示:(PPT演示) 引言:上面图片展示的是我们身边的几种生态系统,通过直观图片显示学生通过感性思维获得“生态系统”的直观感性认知(显示课题)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获取对生态系统的直观感性认知。 【讲授】探究新知1 【教师活动】 PPT演示:问题串,结合书本阅读思考、讨论:

1.在生态学上“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 2.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 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如何? 4.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自主测试,结合PPT显示的身边生态系统进行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1.共同的名字就是“生态系统”。 2.有生物,有环境。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4.捕食(很多同学不敢确定)。 【活动】探究新知2 【教师活动】 白板给出资料分析:《我们的农贸市场》【思考与讨论】 1.请说出农贸市场里有哪些生物? 2.哪些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请大家判断该农贸市场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并给出理由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1.有鸡、鸭、鱼、蔬菜、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有的同学没有发现分解者)。 2.蔬菜可以作为生产者,动物可以作为消费者。(分解者不确定) 3.基本分形成两个观点,一个认为是生态系统,因为有这些成分的存在;一个认为不是生态系统,但说不出理由。 【活动】探究新知3 【教师活动】 阅读书本P89图5-1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的池塘生态系统有哪些生物? 2.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分类。 3.与上一环节中的“农贸市场”比较,讨论,两者有何区别? 4.总结形成生态系统的条件? 【板书】生态系统的条件 1.成分 2.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 【讨论、合作探究、回答】 1.鱼、虾等水生动物;水藻等水生植物;池底的微生物。 2.水生动物是消费者;水生植物是生产者;池底微生物是分解者;空气、阳光、水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区别在于彼此能否发生关系。 4条件一:成分齐全条件二:彼此发生作用(什么作用,说不出)。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 ) A.3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 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 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生态系统之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目的 1.生态系统的概念(C:理解)。 2.生态系统的类型(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概念 概念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注解】 一、概念: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类型 (一)森林生态系统 1.分布区域:(较)湿润地区 2.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长期稳定 3.主要生物: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多树栖攀缘 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4.生态效益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体(生产力最高,生物圈的能量基地)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5.合理利用和保护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合理的采伐不会使其消亡;多造人工林,保护天然林 (二)草原生态系统 1.分布区域: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 2.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不稳定,种群群密度剧烈变化 3.主要生物: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大多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4.主要限制因素:水 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 5.生态效益调节气侯、防风固沙 6.草原退化:由过度放牧及虫害、鼠害等原因所致 7.合理利用和保护 (1)发展畜牧业,不能盲目开垦种植农作物 (2)发展季节性放牧和划区轮牧,止过度放牧 (3)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

(三)农田生态系统 1. 特点 (1)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2)有物质的大量输入和输出(自然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 (3)抗逆性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2. 生物:主要是农作物,还有与之构成况争关系的杂草等 3. 发展条件:加强人对农田管理:播种、施肥、灌溉、治虫、除草 4. 退化:人的作用消失,杂草众生 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来 5.生态农业 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特点: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无废料生产) 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生物防治: (四)海洋生态系统(生命的摇篮) 1. 特点:巨大生态系统,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 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海洋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调节全球气侯 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重要场所 4.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长期过度捕捞 环境污染(废水、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 (五)淡水生态系统 1. 类型:河流、湖泊、池塘 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盐度 (六)湿地生态系统 1. 概念:沼泽、沿海滩涂(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海涂等) 生活和工业的直接用水来源 能补充地下水 2.作用 湿地植物防风消浪、护岸固堤 消除污染 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3.保护:加入“湿地公约”,建立重要湿地保护区等 (七)城市生态系统 自然系统 1.组成 社会系统 ??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网络结构 经济系统 人起主导作用 2.特点 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也有大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对其他系统有强烈依赖性和 干扰性 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 3.保护 改进城市工业、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加大城市绿化和美化 提高居民环境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