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科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科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科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基本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

1.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 ,发病位置 ,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整体的观点和编制的方法,来对病证进行分辨、识别,并由此确定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医生进行临床治疗和起点。

在内容上,中医诊断学不仅包括传统的望、闻、切、诊四种诊法,还包括中医诊断理论及辩证论治方法。

在中医诊断学中,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在诊断一切疾病时都应该倍加注意的,他们是:整体观点、审证求因和四诊合参1、整体观点又称“整体审查”或“审查内外”。

是指在诊断疾病时,应当将人体看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应当考虑人体与外界的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整体观点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应临床治疗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是彼此相关联的。

其中,脏腑是整个人体的中心,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内连脏腑,外接筋骨,是连结人体内外的桥梁。

因此,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就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疾病,也可能突出表现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

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引起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灰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

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出现某些病变。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要从全局和整体来对病证进行把握,才能对病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人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人体发生影响,从而与人体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当人体能适应环境后,就会与环境之间构成一种平衡关系,而一旦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体→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并与之相适应,就会发生病变。

比如,当天气变冷时,如果不注意添加衣物,就容易引发感冒;而去不同的地方,则容易患上水土不服........这些,都是环境变化后,对人体发生的影响。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决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将人和环境看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诊断。

2、审证求因是指在诊断时,应当根据具体的证候来作具体的分析,从而探求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使治疗能够准确对症下药。

审证求因是中医诊断时又一大基本原则,它同整体观点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寻求到真正的病因。

人体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先出现一些症状,而分析这些症状,一般就能够寻找到病因的真正原因。

譬如,当出现头痛、咳嗽、鼻塞等症状时,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感冒。

因此,症状是一个重要的辩证依据。

但是,辩证论治中的证,指的不仅仅是人体表面上的症状,还包括审查内外和四诊结合后得到的一切可能致病的原因。

而审症求因中的因,指的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七情、六淫、饮食劳倦及其他的一些致病原因,所以,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审查病证,并结合内外审查,全面的了解病情,才能确切的诊断真实的病因,从而有效地治愈疾病3、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闻、切四种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则是指治疗时,应当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出真正的病因。

这是因为疾病的具体情况往往是十分复杂多变的,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既会有真的,也可能灰出现假象。

如果医生在诊病时,仅仅依靠一种诊断方法,就很容易会导致判断失误或无法判断出真正病因,从而影响治疗的结果。

所以,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一定要将四诊结合起来,全面、详细地考察病情,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病因,从而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四诊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

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4)切诊:是指通过用手触摸、按切病人的脉搏、皮肤、四肢、胸腹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来了解具体病情,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又可分为脉诊和按诊。

脉诊,是指通过按切脉搏来诊察病情。

按诊,是通过触摸,按压皮肤、四肢、胸腹及其他部位,来确定病情2、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对于各种疾病情况,都可以用八纲来归纳和区分。

所以,八纲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和基础,同时,他也指明了总的治疗方向。

在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分割的,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病情,正确预测疾病。

(1)表里:广义的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五脏六腑与身体躯壳就是表;但胀与腑相对而言,胀是里,而腑是表。

而从狭义上来说的表里,则指身体的皮毛、肌肤、、经络等发生病变,就属于表;五脏六腑、骨髓等发生病变,就属于里。

通过表里,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是发生在体内还是体表;病情的程度是深还是浅。

而只是了解了病位和病势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寒热;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整体,而一旦阴阳发生偏盛或偏衰,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人体阴盛或阳衰,就会表现为寒证;人体内阳盛或阴衰,就会表现为热证.因此,通过寒热两证,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但是,在判断寒热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根据四诊结合和整体审查后得出的综合症状,来进行判断.(3)虚实:根据正气\邪气的盛衰,可以将病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是指人体由于正气不足而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实证,是指人体由于感受外邪或体内淤积了一些病理产物而出现的各种病证.通过虚实两证,可以辨别人体内正邪盛衰的情况,从而相应的加以治疗.(4)阴阳:阴证,是指一切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阳证,是指一切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通过阴阳,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别.对应一切疾病,都可以根据其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病理性质,划分为阴阳两证.阴阳二纲是八纲之中的总纲,对于其他六纲有概括和统领的作用,所以,有有人将阴阳二纲单独放在其余六纲之上,将八纲称为二纲六要.可见其在疾病辩证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3\辩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病情进行整体审查,并将通过四诊得到的病情资料,用八纲来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对病情的本质作综合的分析,并判断其证候及相应的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要了解辩证的含义,首先应当弄清"症"\证"\"病"的概念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发病位置,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通过辩证,才能对病情作出判断和诊治.在辩证的具体方法上,中医在从古到今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创造了病因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和三焦辩证等辩证方法.三八纲辩证及内容八纲辩证,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到病人的具体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病变位置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以及正气邪气的强弱等情况.并将其相应地归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之中.八纲辩证是中医各种辩证的总纲,是辩证治疗的核心理论.它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疾病的一些共同特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辩证,因此,也是各科辩证的基础.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十分复杂而多变的,各种病证往往夹杂在一起,交相出现: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互相转化.所以,在八纲辩证中,八纲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开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使用期进行辩证时,决不能把各种证候截然分开,而应将它们结合起来;全面的探究疾病的真相具体的来说,八纲辩证可以分为表里辩证\寒热辩证\虚实辩证\阴阳辩证等.1 表里辩证这里说说的表和里,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说说的表里,表指的是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等,而里指的是人体的骨髓和五脏六腑.但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是表,而筋骨就是里;而是人体躯壳与五脏六腑相对而言,人体躯壳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六腑与人体经络相对而言的时候,人体经络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与六腑相对而言,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通过表里辩证,可以辨别发病位置的内外\深浅,以及病势程度的加重或减轻.具体的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1)表证:是指由于外界的六淫邪气通过皮毛\口鼻等渠道入侵人体,从而引发身体出现的较为轻浅的证候.表证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短的特点,一般多久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2)里证:是指由于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骨髓发生病变,而使身体产生的证候.里证具有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常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的特点.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原因①外邪直接入侵人体的五脏六腑;②外邪入侵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侵入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③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原因,使五脏六腑受到直接的损伤.(3)半表半里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从体表向内传播,但还没有进入脏腑\气血\骨髓等内部;或是里邪向外传播,但还没有达到体表,从而使正气和邪气在人体表里之间搏斗,从而引发人体出现一系列证候.半表半里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长的特点,一般是由于邪犯少阳而引发.对于表征,里证,半表半里,可以从病程\寒热症状,内脏证候,脉象,舌象等变化,来进行辨别.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里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出现发热但不恶寒或恶寒不发热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呕吐\咳喘\心慌\腹泻\腹痛等明显症状,一般.一般为沉脉或其他脉象,舌象变化较多半表半里的病程较长,发病时身体明显出现寒热往来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胸胁胀满等明显症状,一般为弦脉,舌象变化较多2 寒热辩证这里所说的寒和热,并不是恶寒和发热等疾病的表面现象,而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寒证是身体阴盛或阳虚的表现;热证是身体阳盛阴虚的表现.寒热两证不仅在八纲中起着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治疗上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应寒证,应使用热剂治疗;对应热证,应使用寒剂治疗.如果在治疗时不注意辨别寒热,就有可能会导致治疗错误而引发不良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寒热辩证时,必须结合四诊,对疾病作综合\全面而仔细的判断后,方作出最后的诊断.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两证.(1)寒证:是指的是由于身体感受到外界的阴寒邪气,或饮食生冷,使体内阴寒过多;或是因为久病内伤,耗伤了体内的阳气,而表现出的证候.寒证又可分为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几类.寒证一般为面色发白,全身恶寒喜热,倦卧厌动,手足发冷,口发淡但不感到口渴,小便请长,大便不形成痰涕唾沫等都清稀色白,舌淡\苔白且润滑,脉象为迟脉或紧脉等(2)热证:是指由于身体感受外界的火热之邪,或是寒邪化热侵入体内,而使体内阳热亢盛;或是因为七情过于激烈而郁积生热;或是由于饮食不调,而积蓄生热;或是久病后或房室过劳后损伤阴精,使阴虚阳盛,而使人体表现出的证候.同寒证一样,热证又可分为表热\里热\虚热\实热几类.热证一般表现为面色及双眼发红,全身发热喜冷,烦躁不安,口渴且喜喝冷饮,小便短且赤,大便发干且秘结,痰\涕发黄且粘稠,出现呕血\鼻血等症状,舌红\苔发黄且干燥,脉象为数脉.3 虚实辩证虚实两纲,在八纲中用来辨别正邪的盛衰情况的.通过虚实辩证,就可以分析出病变过程中,人体内正气强弱情况和邪气的盛衰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虚证,应当用补药滋补身体来加以治疗;而对于实证,应当用功药直接作用加以治疗.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可以为虚证和实证.(1)虚证: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是由于疾病损耗,而表现出的证候.其中,引发虚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失调,比如,饮食失调,思虑过多,悲伤过度,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大吐大泄,全身大汗,出现失精等,都可能会引发虚证.根据人体正气的不局,虚证可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精亏,津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中,最常见的阴虚和阴虚.在症状上,各类虚证都有不同的表现.以阴虚和阳虚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为不同阴虚证一般病程较长且病势缓慢,症状上表现为身形消瘦,面部发红发热,盗汗,咽口发干,手口和手足都感到烦热,小便短且黄,大便发干结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脉象为细数.阳虚证一般多发于久病不愈,身体较弱者,病势通常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常常怕冷,面色发白,手足发凉,口发淡且不渴或是虽口渴但喜饮热饮,自汗,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舌苔白滑,脉象为沉迟或细数无力,有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呼吸气短气虚证候.(2)实证:是指由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等入侵人体,或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发生病变,从而使痰\饮\瘀血\水\湿\宿食等病理产物停留蓄积在体内,而形成的各种证候.在症状上,实证表现为为发热恶热,面红耳赤,胸闷烦躁,谵语,咳喘有力,痰鸣喉中,腹部胀痛且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里急后重,舌发红发赤,舌苔厚腻,脉象实或弦滑有力4 阴阳辩证阴阳二纲在八纲中位于总纲的地位,是辩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对其他各纲有统领作用.对于一切疾病,都可以将其的最基本划分到阴或阳的范围中,因此,阴阳辩证可以用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的证候,对于临床治疗非常的重要具体来说,阴阳辩证主要有阴虚证,阳虚证,阳盛证,阴盛证,亡阳阴证,亡阳证等.在症状上,每一证候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以阴虚证和阳虚证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不相同(1)阴虚证:是指由于过服温燥食品,或因热病后期或杂病伤阴,或因房劳或情志损伤,使体内的精血\津液等阴液减少,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阴虚证的病程通常较长,且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颧红,口咽干燥,心前区及手足心都感到烦热,盗汗,身形消瘦,小便短而黄,大便干燥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明显细数.(2)阳虚证:是指由于过食清凉苦寒食品,或寒邪入侵,或久病不愈,或年老肾亏,而引起的体内阳气减少,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阳虚证最常见于久病不愈,身体虚弱者,其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面色发白,口不渴或口渴喜喝热饮,无汗或自汗,尿少水肿或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胖,舌苔发白且润滑,脉象细数无力或沉迟.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