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精品】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精品】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精品】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风格自成一体,以清丽自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为
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清丽自然的诗歌风格
王维的诗歌以清丽自然为主要特点,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受。

他的诗句意境清丽,语言朴实自然,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他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赞颂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给人留下了清新淡雅的印象,诗人描绘的画面生动而自然。

二、清新淡雅的艺术风貌
王维的诗歌主题具有一定的抒情性,但不像李白那般豪放张扬,而是相对清新淡雅。

他的诗句结构简洁优美,用词含蓄典雅,表达情感不张扬,更多的是陶冶情操,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恋
人的思念之情,含蓄而深情。

三、含蓄典雅的语言风格
王维的语言风格含蓄典雅,表达情感不露痕迹。

他的诗歌语言形象丰满,字字鲜活,
用字精练,不浮夸、不俚俗、不装腔作势,具有优美的音韵美和诗意美。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这首诗描绘了清幽的山涧中
夜晚浅月下的景象,语言生动而含蓄,抒发出一种静谧温馨的感觉。

王维是唐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之一,他的作品尽显清丽自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等
独特风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瑰宝。

他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自然之美,情感之真,
是文学史上的一段灿烂篇章,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浅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浅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王维诗歌题材广泛,成就巨大。

无论是山水诗、边塞诗还是闺怨赠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绝世佳篇。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佛。

其诗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

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于后世作品影响深远。

本文欲从王维诗歌题材入手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以求对王维诗歌艺术特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诗人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中,这些诗歌反映诗人隐逸生活的情趣,冲淡自然,清新有致。

如《赠裴十迪》、《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山居秋螟》等作品。

这类诗大都表现诗人对现实理想幻灭而转向隐逸山水的闲适宁静的思想和心境。

这在上述诗中都有所表现。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援。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口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歌不仅描述了诗人恬静悠闲的情致还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后山居生活的美丽画面。

在美丽的风景中,诗人兴趣盎然,享受自然的乐趣。

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主要是描写了村居生活场景的自然和闲适,晴朗的天气,宜人的风光,诗人的恬淡安宁与美丽的自然风景互相兼容。

王维的另一个代表作《山居秋暝》,首联总领全诗,在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

“空山”是因山中的林木茂盛,把人的活动都给隐藏起来了,与后面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句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空远清丽,也包含诗人主观意识的宁静和悠闲。

第二句是写景的名句,此联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错落有致的景观融入对仗工整的句子之间,行笔如水,自然流畅。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幽静雅趣著称,被誉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新自然的风格
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王维所处的山水田园为背景,表现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韵律优美和谐,常常运用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2. 意象丰富的诗歌
王维的诗歌善于运用意象,通过诗中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一片寂静的山林中,只有鸟儿的鸣叫声和人们的呼吸声,表现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

3. 王维的诗歌思想富有哲理性
王维的诗歌思想富有哲理性,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自然的本质等哲学问题,从而启示人们深刻的思考。

4. 音乐性的诗歌
王维的诗歌具有音乐性,他的诗歌常常运用押韵、节奏等手法,从而使其诗歌的语言节奏感更强,更具音乐感。

例如他在《辋川集》
中的一首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通过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优美。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意象丰富的诗歌、富有哲理性的诗歌思想以及音乐性的诗歌等方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重要篇章。

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王维的诗,简直就像一幅幅美得让人心醉的画,每一首都能让人脑袋里浮现出一幅画面,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你知道吗,他的诗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种慢慢品味的美酒,不急不躁,回味无穷。

每次读完王维的诗,总有种“哦,原来世界是这样的”这种感觉。

别看他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的诗里藏着的不仅仅是景象,更有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透着一点点孤独,又有些超脱尘世的味道。

你会发现,他笔下的山水不是普通的山水,而是充满了他个人情感的山水,一种能把你带入他心境的力量。

像是《山居秋暝》,那种宁静致远的美,真的是让人都想马上去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过上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

王维的诗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把自然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的,但又不会让你觉得是在硬生生地“拍照”。

你看《鹿柴》这首诗,说实话,那些鹿啊,山水啊,草木啊,都不过是背景而已,真正打动人的其实是他笔下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你就好像能感受到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那种融洽感,真是让人羡慕。

再比如《终南别业》,他的诗句里,山和水好像在跟你打招呼,你也能从其中感受到他对人生的那种从容和洒脱。

他的诗,真的没什么浮华,简单得就像一杯清茶,喝下去清爽怡人,回味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不言而喻的深刻。

不仅如此,王维的诗常常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就是说,他的诗句看似平平无奇,但只要你用心去品味,背后藏着的深意总是让人忍不住感叹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会发现,王维的诗里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像是他看透了世事,却又能淡然处之。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哎,诗人是不是有点太内敛了?不过,越是这样,你反而越能体会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诗人眼中的山水,不仅仅是景物的呈现,更是他心境的映射。

他的诗,绝对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尤其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王维的诗歌就像是一剂清凉的良药,治愈你疲惫的心灵。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王维的诗是不是有点“清高”呢?不,王维绝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其实是很接地气的。

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日期: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容提要 (3)(2)关键词 (3)(3)总论 (4)(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 (5)(5)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 (7)(6)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9)(7)结论 (11)(8)参考文献 (11)容提要: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笔者以为,王维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但究其根底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诗歌艺术风格王维和谐美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王维(699-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县,后迁至蒲州(今省永济),晚年他居住在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但是他在唐诗的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精选五篇)

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精选五篇)

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精选五篇)第一篇:王维诗歌艺术特色浅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

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

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

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

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

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原因分析首先,在身份上,王维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

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

王维的这种双重身分,这种艺术家独具为优越条件,使他在写诗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诗的意境与画的想法融合起来。

他能把诗、画完美交融,把“诗境”带人画境,使画意更为充实,隽永;又指把“画境”融人“诗境”,使诗意更为形象,精妙。

王维诗的风格

王维诗的风格

王维诗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恬静闲适、清新明快:王维的诗歌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虫兽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深厚感受和对生活的喜悦。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独到,善于以简洁的词汇构建充满意境的诗句,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2.含蓄隽永、冲淡空灵:王维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韵律,表现出一种含蓄隽永、冲淡空灵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歌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3.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的诗歌善于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诗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出恬静闲适、清新明快、含蓄隽永、冲淡空灵、情景交融等特点。

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

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

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

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

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

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日期: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内容提要 (3)(2)关键词 (3)(3)总论 (4)(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 (5)(5)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 (7)(6)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9)(7)结论 (11)(8)参考文献 (11)内容提要: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笔者以为,王维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但究其根底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诗歌艺术风格王维和谐美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王维(699-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原籍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他居住在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但是他在唐诗的范畴内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前人总结了许多。

比如说用“清”、“秀”、“远”三个词语来概括。

所谓“清”,就是指王维诗歌的意境和风格具有一种清爽美好、雅洁不俗气的特征;所谓“秀”,就是指王维诗歌语言的清新秀丽;所谓“远”,就是指王维诗歌的立意高远,且整体风貌上给审美者一种咀嚼不尽的言外之意。

笔者在研读了王维的诗作后,对其艺术特色有着自己的理解:“宁静”“明朗”“深沉”是王维诗的鲜明风格,而“和谐”是其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王维一生中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比如名作《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

又如《山居秋暝》,这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名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诗境。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耐人寻味。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比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二、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边塞诗在唐代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大唐帝国本身的政治与社会实况提供了其繁荣的有利条件。

条件之一是唐代的边战频繁,也许是君王的好大喜功,总想扩充版图,扬威异域,也许是外族侵占,不得已而向外用兵;条件之二是诗人前往边境者也多,也许是远赴边荒发觅封侯,也许是怀才不遇,投身幕府。

前者是政治因素,后者可以说是社会风气所造成,不管如何,在这一时期,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是极大的丰富起来,许多诗人此为题材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王维年青时期也很有一番抱负,他也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诗歌,既有律诗绝句,也有五古七古。

像《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境界明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比如《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而王维写游侠生活的诗作也是明快爽朗,比如《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