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与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帝王与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

我国古代帝王通过亲自创作家训文本、参与家训实践、表彰孝门义族、将家训法制化等方式,推动了古代家训的普及与发展,为家训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帝王;家训;推动;贡献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与家教密不可分的家训则是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古代家训的发展?虽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主宰因素是历代帝王的因素。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不见文章论及历代帝王对中国古代家训的历史贡献。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分析,以抛砖引玉,使更多学者关注我国古代家训发展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历代帝王大都重视家训的原因

(一)家训是管理皇属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法家庭与家族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石,所以历代开明君主都重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家训。唐太宗目睹皇子与诸王中有的作恶多端、有的企图谋反等现实,根据隋朝灭亡的教训,便写下了《戒皇属》,并明确指出“逆吾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要求皇属共同遵守。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深感皇族内部管理与教育的重要,于是他“首严内教”,认为“治天下者,正家为先”,特别重视皇室子孙的教育训诫,还专门聘请浦江郑济任春坊左庶子,教育皇家子孙。雍正刚继位时,兄弟与皇族大臣中多有不服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将父皇理家治国的《圣谕十六条》逐条加以注释、演绎、整理和归纳,“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工共得万言,名日《圣谕广训》”,不仅表示自己对前朝制度恪守不渝,而且要求皇族共同遵守。

(二)家训是培养皇属的文化精髓

一代帝王怎样才能承担起驾御天下的重任?儒家认为,人才的造就由后天教育而来。因而,帝王家训融会了中国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在丰富思想营养哺育下,孕育着一个个时代巨子。开创帝王家训先河的则是周公家训,周公命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再三叮嘱“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告诫侄儿成王勤政“无逸”,劝导胞弟康叔勤政爱民。自此,我国历代明君、贤臣、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程度不同地关注君德的培养,主张对皇属成员的训导。刘邦、刘秀、曹操、刘备、萧纲等都重视家教,留下了宝贵的家庭教育思想。唐大宗李世民专著《帝范》系统地总结了为人君的道德规范和治国方略,把太子李治作为帝王的继承人来培养,锻炼太子管理国家能力。明成祖朱棣,亲自编纂《圣学心法》,以君道、父道、子道、

臣道教育皇属子孙。清康熙身后的皇位继承者,多数文武兼备、智勇双全,雍正和乾隆是其中杰出的帝王代表。正是这些凝结着中华教育精华的帝王家训,孕育了一代代文治武功的王位继承者与诸侯国创建者,创造了和平而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发展。

(三)家训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影响广被,“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古代的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这利,“家国一体”观要求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和自己一家的私产,做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如果说“家”维护的是“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那么“国”维护的便是“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它们是天道的不同表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儒家正统思想将“孝悌”放在首位,清代雍正的《圣谕广训》16条的第1条就是“敦孝悌重人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家庭中的“孝”推广到对周家的“忠”,从而巧妙地将宗法家长制度与儒家正统学说结合起来,保持“在家事亲”与“在国事君”的一致性,使家和国相通。另外,纵观传统家训思想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训将仁义忠孝的儒经、中庸之道的儒行贯穿于家庭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使高雅的儒家理念渗透到平常百姓家庭,内化为每人社会成员的道德标准。可以说,家训是儒家文化走下圣坛、广被民间的桥梁。

二、历代帝王重视家训的表现

(一)帝王亲自创作家训著作

纵观我国家训发展史,历代明君都非常重视君德的培养,主张对皇氏成员尤其是储君的训导。南朝梁元帝萧绎吸收东方朔、杜恕、马援、陶渊明等学者的诫子精华,在《金楼子》中专作《戒子篇》教育诸子,开创了汇集前人家训著作的先河。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将家训系统化、理论化,从君体等12个方面再三告诫李治遵行,促进帝王家训趋向成熟,清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周详地将严谨治学、修身养生、精通技艺、培养品德、读书明史、敬业养生等教育理念传授给子孙后代,把帝王家训推向了巅峰。自周至清,仅目前有据可考的家训有262篇、部之多,其中帝王家训就有30多种,这充分证明历代明君均积极进行了家训作品的创作。从现存家训的数量来看,凡帝王重视家训的年代,世人也会积极进行家训创作,家训l著作数量也会随之而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这些都为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帝王利用家训多方位教育子孙

“周公家训中的勤政无逸……规定了尔后帝王家训或贤臣进谏的基本内容”。历代帝王家训、名臣家训都是继承周公家训教育理念、结合人生经验与感悟谱写的闪耀着人生哲理的文章。具体到帝王家训而言,虽然由于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为人处世的差异,帝王家训内容取舍各异,但几千年的帝王家训中还是有强调修身养德、读书治学、勤劳节俭、敬贤爱才等共同内容,上行下效,这些内容引导了世人家训的内容选取、价值追求。

如在加强修身养德方面,孔子最早告诫人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自身必须品行端正,这样才能为普天黎民作出表率,才能发号施令、统治国家。周公继承文王、武王的家训思想,要求伯禽礼贤下士、培养谦德。刘备在临终前告诫刘禅,要加强道德修养,对任何事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梁元帝结合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与人生体验,告诫诸子处世谨慎、敬孝仁义。李暠对诸子教训甚严,曾写诸葛亮训诫以勉诸子,要求诸子节酒慎言。李世民作《帝范》为太子立则,要求君主做到“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康熙一生非常注重修身,并且语重心长地训诫诸皇子,“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有志为善者,开始要“充长之”,继而要“保全之”,并且“终身不敢退”,这样才能收到“日增月益之效”。帝王对皇族修身养德的重视,必然引导世人家训的内容,翻阅历代家训典籍,上自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几乎每本家训著作都将“修身养德”放在首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拼博的最高境界。

(三)帝王用多种方法教育皇族

从现存的30多本帝王家训著作记载来看,在周公家训的影响下,古代帝王训诫诱导皇族子孙的方法虽然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还是有亲情感化、相机而教、言传身教、严慈相济等共同的教育方法。

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饱含父子之爱、叔侄之亲、兄弟之情,帝王家训虽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神圣不可违,但同样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很有感染力。据说,伯禽与康叔封叩见周公,“失子弟之道”,“三见而三笞”。再次叩见周公时,便“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这种严慈相济的亲情感化使伯禽与康叔封深受感动,从此更注意言行礼节。唐太宗对皇属寄予厚望,教育诸王和太子时总是采用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择哲王以师,与无以吾为前鉴”,“吾在位已来,所缺多矣”,“斯数事者,吾之深过也。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这三个“吾”字反映了唐太宗自省、自责的真诚,而这种自省、自责的肺腑之言更加重了这份政治遗嘱的分量。康熙如果错怪了他人,事后一定主动认错:“此朕之误也。”这一举动“使令为人者等竞至为感动”。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的教育方法,不管是帝王显宦、学究宿儒,还是普通百姓都广为运用。南北朝时的《颜氏家训》、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和清代曾国藩的《家书》等记载了亲情感化的教导方法。

三、历代帝王对传统家训发展的影响

(一)帝王亲自参与家训文化建设,加速了家训的推广和普及

《管子·君臣》说:“道德立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意思就是说,君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帝王重视对皇族子孙的训诫,身体力行地参与家训文化的建设,通过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官僚士大夫的积极宣传,必然会带来全社会的效仿。自刘邦手敕太子读书学习、礼敬老臣到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至曹丕择大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