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授完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及自己反复思考,我看到了在本节课教学

中的优缺点。为了把今后的教学搞好,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教学优点有三

第一:引入新课自然流畅

在复习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向心力,且F向心

=MV2/R.这时,列举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案例: 圆锥摆、过山车(最高点)、自行车转弯、火车按规定速度转弯等。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是什么力 ,它的大小跟描述圆周运动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利用问题带领学

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引课 ,层层深入,合情合理,有水到渠成之感,亦现自然流畅之美。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用恰当。

在本节课上,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复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思考,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作用出发,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物体的运动轨迹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为分析竖直面光滑圆轨内侧运动物体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和火车转弯时对轨道的侧压力做知识准备。在突破难点时分解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得当

在竖直面光滑圆轨内侧运动物体最高点的临界速度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指明该圆周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但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合力指向圆心,这两点的运动可以当作匀速圆周运动来处理;然后利用弹力的方向和拓展的知识,结合匀速圆周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式,讨论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在火车转弯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研究火车按规定速度转弯的向心力(给出火车转弯处内外轨示意图)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然后提出铁路提速在转弯处会产生什么影响? (给出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拓展知识思考解决该问题.为了适应铁路提速,如果调整转弯处,可以采取那些措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V=√gRtanθ在教学中运用详略、板书、多次再现等突出重点,利用实例类比、理论分析、借助图形等方法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分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教学缺点有二:板书设计不够合理

在板书设计中,把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画在黑板的左侧.由于黑板较长,许多同学看图太倾斜,再加上黑板反光,造成一些同学看不清楚.教学要面对全体同学.这样效果就肯定不会太好.要是把重点图画在黑板中央.全体学生都容易看清楚,教学效果会更好.再者对图中重要部分(铁轨和轮缘)用彩色粉笔加以区别画出.通过强烈的色彩反差,引起学生的注意,对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会有更好的辅助作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后反思,我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看,学生能分析的,让学生分析.学生能总结

的,让学生总结。学生能板演的,让学生板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积极了解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引导、启发,使他们走出误区。成为真正的知识拥有者,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教学中尽量多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新成果

教学中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能使他们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学习好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而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会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正朝着更理性、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在和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中将大有作为。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吸收教研教改新成果,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来组织每一节课课堂。

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 学 案 例 及 反 思 周伟伟 2015年10月30日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20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 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 比较简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

2+3+6 5+5+5 3+7+8 4+4+4+4 9+1+6 2+2+2+2+2 师:你喜欢做哪道就选择哪道题! 生:(自由选择算式并计算) 师: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生:“5+5+5 ,4+4+4+4 ,2+2+2+2+2”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可以分成一类,其他为另一类。 …… 二、认识“几个几” 师:(出示主题图)看,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数兔时是2个2个数的,因为它们是2只2只地站在一起的。 生2:我数鸡时是3个3个数的,它们都是3只3只地围在一起的。 板书: 2+2+2=6 3+3+3+3=12 3个2 4个3 师: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中加数都是3。 师:请大家拿出小棒摆一摆。每堆摆2根小棒,摆5堆。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 生:是5个2,列式:2+2+2+2+2=10。 师:再请每堆摆4根小棒,摆3堆。看一看是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摆了多少根小棒? 生:是3个4,列式:4+4+4=12。 师:请大家任意摆出几个几,说给同桌听。 三、认识乘法 师: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宋吉法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一、教学反思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

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三年反思成名师。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2)超越型(3)个性化 3.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自我提问(2)行动研究(3)教学诊断(4)交流对话(5)案例研究(6)观摩分析(7)总结记录 4.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2)周后思或单元思(3)月后思(4)期中思 5.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 6. 举例:《木兰诗》教学反思 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锦州十中任玉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

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案.doc

[学习目标定位]i. 知道向心力由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提供,会分析具体问题中的向 心 力来源.2.能用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分析、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3.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知识储备区 一、过山车问题 1.向心力:过山车到轨道顶部4时,如图1所示,人与车作为一个整体,所受到的向心力是重力〃泌艮轨道对车的弹力A的合力,即R、\=抨+睥.如图所示,过山车在最低点8向心力尸向=.\j mg. 2.临界速度: 当A—0时,过山车通过圆形轨道顶部时的速度最小,雁界=寸苏 (1),=施界时,重力恰好等于过山车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车不会脱离轨道. (2)代而界时,所需向心力小于车所受的重力,过山车有向下脱离轨道的趋势. (3)心咖界时,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车子不会掉下来. 二、转弯问题 1.自行车在水平路面转弯,地面对车的作用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2.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所受静摩擦力提供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3.火车转弯时外轨高于内轨,如图2所示,向心力由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 学案周运动的案例分析 N 图 2

学习探究区 一、分析游乐场中的圆周运动 [问题设计] 游乐场中的过山车能从高高的圆形轨道顶部轰然而过,车与人却掉不下来,这主要是因为过山车的车轮镶嵌在轨道的槽内,人被安全带固定的原因吗? 答案不是. [要点提炼] 竖直平面内的“绳杆模型"的临界问题 1.轻绳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1)绳(内轨道)施力特点:只能施加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 V (2)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7+ 〃护板. 2 (3)在最高点的临界条件7=0,此时昵=帽,则v= 拆. %1福,拉力或压力为零. %1分履时,小球受向王的拉力或压力. %1心/冰时,小球不能(填“能”或“不能”)到达最高点. 即轻绳的临界速度为雁=寸盘 2.轻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1)杆(双轨道)施力特点:既能施加向下的拉力,也能施加向上的支持力. (2)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 2 V 当〉>疆耐,A+/ng=i邙,杆对球有向下的拉力,且随亿增大而增大. 2 当>=寸赢寸,〃/户板,杆对球无作用力. 2 _ V_ 当v<y[g^i. mg—N=iR,杆对球有向上的支持力.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图片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问题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和原因。 3.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4.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让清王朝认识到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 ? ?

2.t: revise the numbers from 1 to 31 by counting the students i n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count the students together。 (通过唱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重温韵律为后面的生日歌曲奠定基础。复习1到31英文数字为后面的日期的读法做好准备。) step two : presentation 1. show them the calendar, and ask “ what’s the date today?” and help the student answer “ it’s december 5th.” by looking at the calendar. tell them the more dates with the calendar. 2. ask a boy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and help him with chinese . he can speak the date in chinese .then let him repeat in english. 3. notice the dates , and write the question and the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 . 4. teach the dates’words and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like : january 1st february 2nd march 3rd ….. and let them to repeat the words. (先呈现日期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语言,并用日历呈现一年十二个月的英文单词,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语言,练习语言,并且运用语言做事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语言。) step three : task 1 pairwork 1. t: today is lin’s birthday.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 2. make a converstion : a: when is your birthday? b: it’s ju ne 12th . 3. let them work in pairs for 3 minutes and fill in the chart. (学生在歌声中愉快的感悟本单元语言重点,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学生已经形成系统的语言材料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言,并做好记录,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和写。让学生多维的去体验语言。) step four : act 1.call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class ,other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is her/ his birthday ? 2.report . using the results they got and give a report. for example : wang fang’s birthday is on …… 3.call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in class and give them claps when they finish their work. step five:listening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2.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then repeat after the tape. 3. work in pairs to act the dialogue : a: when is danny’s birthday? b: it’s october 10th. …… 4. in class ,call some students to give a report about the three students who they talked about just now. (在完成听力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人称的问答,不仅更深的练习语言,而且为下一课时的语言做好了铺垫。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多维语言能力。) homework : 1. ask four students for their birthday and then write a report. 2 .ask your parents’ birthday or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birthday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及实例分析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及实例分析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是变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除外),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动过程复杂,合外力不仅要改变运动方向,还要改变速度大小,所以一般不研究任意位置的情况,只研究特殊的临界位置──最高点和最低点。 一、两类模型——轻绳类和轻杆类 1.轻绳类。运动质点在一轻绳的作用下绕中心点作变速圆周运动。由于绳子只能提供拉力而不能提供支持力,质点在最高点所受的合力不能为零,合力的最小值是物体的重力。所以:(1)质点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质点达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刚好为零,质点在最高点 的向心力全部由质点的重力来提供,这时有,式中的是小球通过最高点的 最小速度,叫临界速度;(2)质点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3)当质点的速度小于这一值时,质点运动不到最高点高作抛体运动了;(4)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质点在最低点的速度不得小于,质点才能运动过最高点;(5)过最高点的最小向心加速度。 2.轻杆类。运动质点在一轻杆的作用下,绕中心点作变速圆周运动,由于轻杆能对质点提供支持力和拉力,所以质点过最高点时受的合力可以为零,质点在最高点可以处于平衡 状态。所以质点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1)当时,轻杆对质点有竖直向上的支持 力,其大小等于质点的重力,即;(2)当时,;(3)当,质点的重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杆对质点有指向圆心的拉力;且拉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4)当时,质点的重力大于其所需的向心力,轻杆对质点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支持力随的增大而减小,;(5)质点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最低点的速度,才能运动到最高点。过最高点的最小向心加速度。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小学三年级英语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英语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在上三年级名字这节一课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英文名字的卡片,教师指着自己的卡片说:“My name is Ann .”示范性地告诉学生自己的名字,接着教师又使用两只手偶对话,教师的对话里一只是机灵的小猴子,说话要用童音,而狗是一个戴眼镜的老者,教师用了老年人的说话声音。教师的设计安排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你叫什么名字:What’s your name ?我叫------。My name is --- .一问一答式,把枯燥的形式在情景中进行,学生对两只手偶既新奇,又感到有趣,他们都竖着耳朵观看表演,更使他们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要模仿的念头。教师经过2—3遍的情景表演,让手偶与学生对话,学生指着自己的卡片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这时老师的任务只是给少数几个发音不正确的同学正正音而已,老师经过1—2次的示范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简洁又生动的案例,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分析和反思: 小学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就学习语言的特点应是“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原则。老师就每个重点教学内容都设计了课堂游戏的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到真正地什么叫“用英语做事情”。这样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努力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培养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1)目前我们经过培训,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设计了大量的游戏。但上课过程中发现,我们教师的设计试只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重实效性,不重教学效果,我们要将教学的双基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是为了使教学产生更良好的效果而服务,是为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这一本质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活动范例。但教师不能一一照搬,如果这样的话,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动手、动恼的能力,使英语课与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动手图画上的颜色,然后剪下图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摆图形,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合作着用图形搭建自己美丽的家园。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品用英语进行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会话,还陶冶了艺术情操,真正的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 (2)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地基本功 课改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除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听、做、说、演、玩(游戏)的特点。课程改革与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要在教师技能要不断的提高。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案例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天城中学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和教学案例论文 一、教学叙事关于优秀教学叙事论文的撰写:教学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再加一些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评析。由于它叙述的是教师自己身边真实的教学事件,且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能够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非常适合广大的教师撰写。教学叙事的特点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宗案。教学叙事的内容教学叙事就是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评析。即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从范围上,可以大到介绍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教学的整体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情况等,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一堂课、一个实验、一个课题或一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牢固,解题时不能灵活的应用。 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知识应用不熟练,只是了解大概,在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 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按照一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 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握不准。 5、缺少生活经验,缺少仔细观察事物的经历,很多实例知道大概却不能理解本质,更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很好的联系起来。 二、难点突破 (1)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 a.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因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圆周运动也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因为即使是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也是时刻变化的。 b.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有:①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②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③带电粒子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里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④物体在各种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只是速度方向改变,而速度大小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圆心。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分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其效果是改变速度的大小。 例1:如图3-1所示,两根轻绳同系一个质量m=0.1kg 的小球,两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轴上的A 、B 两处,上面绳AC 长L=2m ,当两绳都拉直时,与轴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求当小球随轴一起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ω=4rad/s 时,上下两轻绳拉力各为多少? 【审题】两绳张紧时,小球受的力由0逐渐增大时,ω可能出现两个临界值。 【解析】如图3-1所示,当BC 刚好被拉直,但其拉力T 2恰为零,设此时角速度为ω1,AC 绳上拉力设为T 1,对小球有: mg T =?30cos 1 ① 30sin L ωm =30sin T A B 2 11② 代入数据得: s rad /4.21=ω, 要使BC 绳有拉力,应有ω>ω1,当AC 绳恰被拉直,但其拉力T 1恰为零,设此时角速度为ω2,BC 绳拉力为T 2,则有 mg T =?45cos 2 ③ T 2sin45°=m 2 2ωL AC sin30°④ 代入数据得:ω2=3.16rad/s 。要使AC 绳有拉力,必须ω<ω2,依题意ω=4rad/s>ω2,故AC 绳已无拉力,AC 绳是松驰状态,BC 绳与杆的夹角θ>45°,对小球有: 图3-1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离心现象、曲线运动综合练习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离心现象、曲线运动综合练习 二. 本周知识归纳与总结 1. 用向心力公式解题的一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必要时要将它从转动系统中隔离出来; (2)找出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从中找出圆心和半径; (3)对研究对象做受力分析,分析是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 (4)建立正交坐标(以指向圆心方向为x 轴的正向),将力正交分解到坐标轴方向; ()()()5x 在轴方向,选用向心力公式向心 F m R m v R m T R m f R ====ωπ π2 22222 ==m n R y F y ()202π列方程求解,必要时再在轴方向按列方程求解合 注意:列方程时要注意力、速度、运动半径的对应关系;有些问题还需配合其他辅助手 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3. 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向心力用F n 表示)。 ()/12 当时,物体沿半径作匀速圆周运动;F mv R R n = ()/22 当时,物体将作向心运动,半径减小;F mv R R n > ()/32 当时,物体将作离心运动,半径增大;F mv R R n < (4)当F n =0时,即向心力消失时,半径R 趋于无限大,物体将沿切线方向飞出。 所以,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是向心力多余和不足。 4. 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洗衣机的脱水筒是利用离心运动把湿衣服甩干的。把湿衣服放在脱水筒里,筒转得慢时,水滴跟物体的附着力F 足以提供所需向心力F ;当筒转得比较快时,附着力F 不足以提供所需向心力F ,于是水滴做离心运动,穿过网孔,飞到筒外面。 (2)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所需向心力是由车轮与路面间的静摩擦力提供的,如果转弯时速度过大,所需向心力F 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交通事故。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用细管弯成半径为r 的圆弧形轨道,并放置在竖直平面内,现有一小球在细管内运动,当小球通过轨道最高点时,若小球速度____________时,会对细管上部产生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开课,我意识到我的历史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我感觉到备课对于上好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上课也是如此。不要小看一堂45分钟的课,要把这45分钟充分利用好,上得精彩,没有充足的准备是很难做到的。 关于这次开课,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节课上的不太理想,对于资料的熟悉度还不够。 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对洋务派创办的各类军事、民用工业的介绍,我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灵活地讲授,而照本宣科地朗读会带来很多问题,对于教师,可能会造成上课离不开教学参考书的现象,从而导致上课仪态不够自然;对于学生,教师的简单朗读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可能听过就忘,其效果明显不如教师的自然讲授。 另外,准备的不充分还使我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许多差错,导致整节课的不连贯,影响到上课质量。 比如,在做幻灯片时,我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穿插了一些图片,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的图片,但是在具体进行讲授时,往往会忘记播放那几张幻灯片,在操作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同样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外武器的差异,我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知识点上做了超链接,连接内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武器对比,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比较紧张,就忘记播放这张幻灯片。

在以后的历史课中,我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胸有成竹,仪态自然,不照本宣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讲解。 其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我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多媒体课件做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单调,背景均为白色,字体均为黑色,宋体,缺少适当变化。或许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另外课件做得不生动,没有插入视频和音频等资料。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认识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门学问,其中有许多注意点,不能忽略,一旦忽略,可能会成为整节课的一大败笔,多媒体课件要做到生动有趣,同时又不能分散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注意力,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多锤炼,多摸索。 再次,对于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利用还不够。 比如,我只是大概看了一下教参就依据自己的思路来完成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而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没有利用导学练上面的材料分析题去帮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原因等有关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课,这样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讲课方式很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教师讲解的过深,学生不能理解;一种是教师讲解的过浅,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早就了解了,教师就不必多做讲解。 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从教材、教参、练习册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或从中找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 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 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 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辛亥革命》的教学反思

2019年国家教育部基础司展开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比赛《辛亥革命》的教学反思 本课重新整合了教科书,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详细的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理解和创新水平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节课上完之后,感觉上总体上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很多遗憾,现在来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协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个课内容形成全方位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增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生活动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与它的评价,难点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为此我采用学案教学法,精选了很多材料,设计了几个探索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初会爆发辛亥革命?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获取与解读信息的水平。能够说既注重了水平的培养,又突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我采取了正反方当面辩论。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水平。 三、注重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历史不但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所以本着这个原则,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诵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介绍了这个时代的先驱如陈天华、邹容、秋瑾等,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面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怀着“以天下为念”的道义担当,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用自己血肉之躯铸成民主共和的丰碑。他们的精神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好好读书,振兴中华。 四.教学生方法。 按照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水平。所以历史教学“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即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进入导入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一场运动或一场革命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掌握?从学生的思考中总结得出,要从背景、经过、评价三方面来分析课本。当学生评价辛亥革命时,我又启发学生评价历史事物或事件时要辩证分析,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水准上达到了。学生在这堂课中收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思路。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重点难点,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有需要改进之处。 (1)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升华。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在上三年级名字这节一课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英文名字的卡片,教师指着自己的卡片说:“My name is Ann .”示范性地告诉学生自己的名字,接着教师又使用两只手偶对话,教师的对话里一只是机灵的小猴子,说话要用童音,而狗是一个戴眼镜的老者,教师用了老年人的说话声音。教师的设计安排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你叫什么名字:What’s your name ?我叫------。My name is --- .一问一答式,把枯燥的形式在情景中进行,学生对两只手偶既新奇,又感到有趣,他们都竖着耳朵观看表演,更使他们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要模仿的念头。教师经过2—3遍的情景表演,让手偶与学生对话,学生指着自己的卡片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这时老师的任务只是给少数几个发音不正确的同学正正音而已,老师经过1—2次的示范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简洁又生动的案例,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分析和反思: 小学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就学习语言的特点应是“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原则。老师就每个重点教学内容都设计了课堂游戏的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到真正地什么叫“用英语做事情”。这样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

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努力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培养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1)目前我们经过培训,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设计了大量的游戏。但上课过程中发现,我们教师的设计试只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重实效性,不重教学效果,我们要将教学的双基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是为了使教学产生更良好的效果而服务,是为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这一本质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活动范例。但教师不能一一照搬,如果这样的话,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动手、动恼的能力,使英语课与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动手图画上的颜色,然后剪下图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摆图形,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合作着用图形搭建自己美丽的家园。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品用英语进行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会话,还陶冶了艺术情操,真正的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 (2)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地基本功 课改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除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听、做、说、演、玩(游戏)的特点。课程改革与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要在教师技能要不断的提高。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中学蔡小娟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倡导情景设置、师生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 学习任务分析: 圆周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有关圆周运动的问题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进一步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机械能和电学知识的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求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特别要掌握几个模型及条件. 一、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者分析: 一、学生学完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论知识,尚缺乏实际的应用,对定律的理解还比较粗浅,本节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二、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的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那么这个力或这个合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能理解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使用,渗透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