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
方剂各 论1

柴胡
柴胡
• 性味:苦,微寒。 入胆、肝经。 性味:苦,微寒。 入胆、肝经。 • 功效: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
• • • • • •
清胆截疟,升阳举陷。 清胆截疟,升阳举陷。
主治: 1、 外感邪入少阳 , 寒热往来 , 半表半里之证 。 — 首选 。 外感邪入少阳,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之证。 首选。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或月经不调。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或月经不调。 3、疟疾,寒热阵作。 疟疾,寒热阵作。 4,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 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 用量:3——9 用量:3——9克。
烈腹泻或兼能利尿。 适用于腹水 , 胸水 , 烈腹泻或兼能利尿 。 适用于腹水, 胸水, 水肿等实证。如甘遂,芫花,大戟等。 (多反甘草) 多反甘草)
第二章 泻下方 大承气汤
• 功效:峻下热结。 峻下热结。 • Drastically purging the heat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 主治: • 1、 阳明腑实证,肠胃燥热积滞。症见:大便坚实 阳明腑实证,肠胃燥热积滞。 • •
第一章 解表方
• 一,辛温解表方:常用麻黄,桂枝,荆芥, 辛温解表方:常用麻黄,桂枝,荆芥,
防风,苏叶等组成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 方解: • 君:麻黄——发汗解表,散风寒,宣肺平喘。 君:麻黄——发汗解表,散风寒,宣肺平喘。 • 臣:桂枝——助麻黄发散风寒,散寒温经止痛。 臣:桂枝——助麻黄发散风寒,散寒温经止痛。 • 佐: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佐: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

竹叶石膏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竹叶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半夏半升,洗(9g) 麦门冬一升,去心(20g) 人参二两(6g) 甘草二两,炙 (6g) 粳米半升(10g) •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 红少津,脉虚数。 •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内粳米, 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炙,三两(9g) 粳米六合(9g) • 功用:清热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 恶热,脉洪大有力。 •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里热旺盛 温病气分实热 伤寒阳明经热 热邪逼迫津液外泄 热盛伤津,热扰心神 里热甚,鼓动气血, 大热 大汗 大烦渴 脉洪大
白虎汤
君
臣 佐 佐使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清热透热,生津除烦
清热滋阴 益胃生津 护胃调药
白虎汤
•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 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清热剂
• 清热剂应用的注意事项: 辨别里热的部位; 辨别热证之真假; 辨别热证之虚实; 权衡热势之轻重; 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 适用病证: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 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 数有力等。 •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方剂学 方剂各论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君:麻黄(三两,去节;9g)臣:桂枝(二两,去皮;6g)佐:杏仁(七十个,去皮;9g)佐使:甘草(一两,炙;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临床加减】外感风寒较轻,见头身疼痛不甚,无须强力发汗者,可去方中桂枝,或加苏叶、荆芥肺郁生痰,兼咳痰稀薄,胸闷气急者,可加苏子、橘红,以增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风寒郁热,兼心烦口渴者,可加石膏、黄芩,以兼清里热风寒夹湿,见无汗而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或白术,以发汗祛湿附【麻黄加术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9g)、甘草(一两,炙;3g)、白术(四两;9g)【用法】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热烦疼,无汗。
附【麻杏苡甘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一两,炙;3g)、薏苡仁(半两;12g)【用法】锉麻豆大,每服四钱(12g)。
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效】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附【大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5g)、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苏子降气汤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75g) 川当归去芦, 两半(45g) 甘草二两(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 姜汁拌炒,各一两(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喘咳痰多,胸膈满闷, 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 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 煎服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暖肝煎
• 随证加减: 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 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皮以疏肝理气。 • 使用注意: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 不可误用。
第二节 降气
• 适应病证: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 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 胸阳不振→痰浊中阻 →气结于胸→胸痹 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喘息、咳唾、短气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 君 薤白 偏温,通胃阳,也宽胸 宽胸行气,又能化痰
枳实
臣 厚朴
降气,导滞
降气,行气宽胸,苦降
佐
桂枝
温通胸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 配伍特点: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 随证加减: 寒重者,加干姜、附子以助通阳散寒之力; 气滞重者,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以助理气行滞之 力; 痰浊重者,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半夏厚朴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 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 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滑, 脉弦缓或弦滑。 • 煎服法:水煎服。
17考研《方剂学》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用法:先煮麻黄,不需啜粥,覆取微似汗方解: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为君药。
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用法: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有禁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方解:1.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使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有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2.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遍身微似汗”标志: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建功。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方解: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配伍特点:升散药与清热药并用。
要点: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用法:寒邪甚,表证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啜粥。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附子、紫苏叶、炙甘草、陈皮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用法:先煮麻黄)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方解:五味子、芍药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

佐 柴胡 疏肝,又升清阳
黑芥穗 疏肝收涩
使 甘草 益气,调和药味
完带汤
• 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清于升,培土抑木,肝脾 同治。
• 随证加减: • 若兼湿热,带下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
湿; • 兼寒证,小腹疼痛者,加炮姜,茴香以温中散寒; • 腰脊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 • 日久量多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补中益气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虚气陷
脾虚 气陷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 肢软,面色萎白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 气虚发烧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补中益气汤
君
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
补气健脾
臣
白术
炙甘草 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当归 养血和营 佐
陈皮 理气和胃
柴胡
使
升阳举陷
升麻
补中益气汤
• 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 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 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 使用注意:阴虚发烧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气阴两虚证
暑热汗多 耗气伤阴
久咳肺虚 气阴两伤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脉虚数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 气短,干咳少痰,咳则 汗出,脉虚细
生脉散
君
人参 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
臣
麦冬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 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生脉散
• 随证加减: 阴虚有热者,以西洋参替代人参,病情急重者,宜 加重全方用量。
方剂-各论

方剂-各论第一节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走表,故主要具有发汗解表,祛除表邪的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脉浮等表征。
此外,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麻疹不透、咳喘、水肿或其它病证兼有表证者。
根据解表药药性的不同,本节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一般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部分药物对咳喘、水肿、疮疡兼有风寒表证及痹证初起也可应用。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
部分药物兼有清头目,利咽喉的作用。
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应避免发汗过多,因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
对于多汗、热病伤津、久患疮疡、失血及阴虚发热等,一般不用,以免劫伤阴血。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茎枝,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
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平喘功效。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常与生姜、白术等药同用。
【用量用法】1.5-10克。
宜先煎。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肾不纳气者忌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佳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切片或切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方剂学 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用法部分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因为如果不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都是针对的证,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所以尽可能避免了原书一句话就是主治。
这样区别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尿频,尿急,涩痛, 水道不利 淋漓不畅,癃闭 湿热蕴结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口燥咽干
舌脉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君 臣 佐 佐使
滑石 木通 萹蓄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大黄 生甘草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 使用注意:若湿热入营、谵语舌强者,非本方所 宜。
连朴饮
• 出自《霍乱论》 • 组成:
制厚朴二钱(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3g)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9g) 芦根二两(60g) •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 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 煎服法:水煎温服。
•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 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 煎服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 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 比例酌定。
藿香正气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
茵陈蒿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去皮,二两(6g) •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
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 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火 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五苓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阻气机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内伤湿滞 升降失常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脉浮,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君
藿香
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臣
陈皮、半夏 白术、茯苓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 健脾运湿
大腹皮、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苏叶
外散风寒,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佐
白芷
外散风寒,燥湿化浊
桔梗
宣肺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 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 煎服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 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二妙散
君 黄柏 清热燥湿,苦寒
臣 苍术 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
药引
姜汁
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 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
二妙散
• 随证加减: 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 筋骨; 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 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清湿热, 解疮毒。
三仁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遏卫阳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 倦怠
湿阻气机 胸闷不饥 湿重于热证
湿热交蒸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
舌脉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
杏仁 宣降上焦的气机,气行则湿化 君 白蔻仁 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能畅通中焦气机
苡仁 淡渗利水,渗湿,使湿浊从小便排出 滑石 清热利水,滑利窍道 臣 通草 清热利水,也能清心 竹叶 清热利水,引热下行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增加全方之温性 佐 厚朴 苦温燥湿,又能行气
八正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500g) •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 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 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 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知母
清热养阴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当归拈痛汤
• 配伍特点:发散风湿和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 加减变化: 若脚膝肿甚,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 若身痛甚者,加姜黄,海藤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二妙散
• 出自《丹溪心法》 • 组成:
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 功用:清热燥湿。 •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
佐
大黄
泄下热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利胆退黄
茵陈蒿汤
• 配伍特点: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 消。
• 随证加减: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肋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茵陈蒿汤及其附方比较
茵陈蒿汤
茵陈四逆汤
栀子柏皮汤
药味 组成
平胃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升降失常 吐、利、嗳气、吞酸
湿滞脾胃证 湿阻气机 脘腹胀满 湿困清阳 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舌脉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 燥湿健脾
臣
厚朴 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佐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和中
平胃散
• 随证加减: 证属湿热者,宜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证属寒湿者,加入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 兼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食; 兼气滞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 呕吐甚者,加藿香、半夏以化湿和胃止呕; 泄泻甚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茵陈蒿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外邪入 里化热 ─热不 得外达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黄疸
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 汗,或但头汗出
脾胃湿 浊内阻 ─湿不 得下泄
湿热交蒸
郁滞气机 舌脉
恶心呕吐,腹微满, 大便不爽或秘结,小 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沉 数或滑数
茵陈蒿汤
君 茵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
臣 栀子 清热泻火,利胆退黄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五苓散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猪苓去皮,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 (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去皮,半两(6g)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 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 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 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 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八正散
• 随证加减: 血淋者(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加生地、 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石淋者(细小为砂淋),加金钱草、海金砂,石韦 等以化石通淋; 膏淋者(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加萆薢、菖蒲以 分清化浊。
三仁汤
• 出自《温病条辨》 • 组成:
• 功用:利湿清热,祛风止痛。
•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 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 微黄,脉弦数。
• 煎服法:水煎服。
当归拈痛汤
君
羌活 茵陈
祛风胜湿,通痹止痛 清热利湿
猪苓、泽泻 利水渗湿
黄芩、苦参 清热燥湿
臣
防风、升麻、葛根 解表疏风 白术、苍术 燥湿健脾
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
三仁汤
• 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 随证加减: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明显者,加藿香、香薷以解表 化湿; 兼寒热往来者,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 使用注意:舌黄腻,(转向)热重于湿者,不宜使 用。
三仁汤 附方
•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苡仁、白蔻仁、 通草、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 舌苔薄白,脉濡缓。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 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滑石
利水,下利湿热
君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黄芩
清热解毒燥湿
臣
石菖蒲、藿 香、白豆蔻
芳香化湿
木通
增强滑石、茵陈的清热利湿
佐 连翘、射干 作用于上部,都能清热解毒,
薄荷、贝母
散结利咽喉
甘露消毒丹
• 加减变化: 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清泄湿热; 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 咽。
连朴饮
黄连 清热燥湿,擅长用于中焦 君
厚朴 苦温燥湿,也有一点芳香化湿作用 菖蒲 增强黄连厚朴的化湿 臣 半夏 燥湿,又和胃降逆 栀子 清热利水 佐1 淡豆豉 开宣胸中气机郁滞 佐2 芦根 清热生津,和胃止呕
当归拈痛汤
• 出自《医学启源》
• 组成: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 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 (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15g) 苦参酒浸,二钱 (6g) 黄芩炒,一钱(3g) 知母酒洗,三钱(9g) 茵陈 酒炒五钱(15g) 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
• 使用注意:阴虚气郁,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附方
• 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困脾胃,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 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
藿香正气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