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第七版第2章思考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电工2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完整版)电工2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第2章 习题解答(部分)2.3.3 计算图2.13中的电流 I 3。

解: 用电源等值互换法将电流源变换成电压源,将电阻R 2和R 3合并成电阻R 23,其中 V R I U R S S 2125.043,2=⨯=⨯=Ω=参考方向如图2.34所示。

求电路中电流IA R R R U U I S 2.115.012143,211=+++=+++= I 即为原电路中R 1上流过的电流,用分流公式,可求原电路中I 3A I R R R I 6.02.11113223=⨯+=⨯+= 2.4.1 图2.16是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电路。

已知E 1=230V , R 01=0.5Ω,E 2=226V , R 02=0.3 Ω,负载电阻R L =5.5Ω,试分别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求各支路电流 。

解:(1)用支路电流法: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已画在图2.16中。

列结点电压方程 L I I I =+21列回路电压方程S Ω 图 2.13 习题2.3.3的图U S U 图解 2.34101202图2.16 习题2.4.1的图L L 0222LL 0111R I R I E R I R I E +=+=联立求解上述三各方程式组成的方程组,可得A 40A2021===L I I I验算:按非独立回路方程进行02201121R I R I E E -=-代入数据443.0205.020226230==⨯-⨯=- (正确!)(2)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先求端电压U ,有V 2205.513.015.013.02265.02301110201022011=+++=+++=L R R R R E R E U A 405.0220A 205.0220226A 205.022023002220111====-=-==-=-=L L R U I R U E I R U E I 结果与上相同。

2.5.1 试用结点电压法求图2.18所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解:在原图2.18中用O 和O ’标明两个结点,则有A 5.0505025V 505015015015025501005025a O ,O'-=-==++++=I U A 5.0505025A 15050100c b -=-==-=I I 2.6.1 用叠加原理计算图2.19中各支路的电流。

电工技术下册(第七版)第二章B

电工技术下册(第七版)第二章B

RB +
RC + uo – RC T1 RP T2
RB
+
加入负电源- UEE ,
Rp称为调零电位器,保
证输入电压为零时,输
出电压也为零,较小。
ui1 –
RE –- +UEE
双电源长尾式差放
ui2 –
UEE:用于补偿RE上
的直流压降,以获得 合适的工作点。
RE的作用:RE称为共模抑制电阻,它基本上不影响差模的放大。
下面分别分析高、中、低三个频段的 频率特性:
6
在中频段
由于耦合电容C1、C2和发射极旁路电容CE的容量较大, 故对中频段信号的容抗很小,可视作短路。
考虑PN结的电容效应,把输入端的等效为Ci,把输出端
等效CO,可认为它们的等效电容与负载并联。由于Ci、CO
的电容量很小,它对中频段信号的容抗很大,可视作开路。
两管集电极电位一减一增,呈等量异向变化,
uo= VC1 - VC2 =-2 VC1
即对差模信号有放大能力,由于差模信号又称差分 信号,所以这种电路称为差分(差动)放大电路。 18
(3) 比较输入
既不是共模,也不是差模。ui1 、ui2 大小和极性任
意的信号,称为比较信号。
例1: ui1 = 10 mV, ui2 = 6 mV把比较信号分解
这种输入常作为比较放大来应用,在自动控制
系统中是常见的。
19
实际上,上面的差分放大电路能抑制零点漂移, 是由于电路的对称性。
若电路完全对称,理想情况下共模放大倍数 Ac = 0 输出电压 uo = Ad (ui1 - ui2 ) = Ad uid
由于电路不可能完全对称,则 Ac 0, 实际输出电压 uo = Ac uic + Ad uid

电工学第七版 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章电路分析方法

电工学第七版 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章电路分析方法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I + E _ + U _ E RL O
电工技术
U
I
外特性曲线 内阻R 0; 特点: 特点: (1) 内阻R0 = 0; (2) 输出电压是一定值,恒等于电动势, 输出电压是一定值,恒等于电动势, 压是一定值 对直流电压, (对直流电压,有 U ≡ E。) 与恒压源并联的电路电压恒定; 与恒压源并联的电路电压恒定; (3)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V,接上R 恒压源对外输出电流。 例1: E = 10 V,接上RL 后,恒压源对外输出电流。 设 电压恒定, 电压恒定,电 V, 当 RL= 1 Ω 时, U = 10 V,I = 10A V, 当 RL = 10 Ω 时, U = 10 V,I = 1A 流随负载变化
1Ω
0.4Ω 0.4Ω 2Ω 2 1Ω
0.4Ω 0.4Ω
1Ω
由图: 由图: R12=2.68Ω Ω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2: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流 I1 。 a a I1 I1
4Ω 8Ω 4Ω
电工技术
Ra
d
5Ω
4Ω 4Ω
c
d
5Ω
Rc
c
Rb b
+
b + –
12V

12V
解:将联成∆形abc的电阻变换为Y形联结的等效电阻 将联成∆ abc的电阻变换为 的电阻变换为Y RabRca 4×8 Ra = = =2 Rab + Rbc + Rca 4 + 4 + 8 4×4 8×4 Rb = =1 Rc = =2 4+ 4+ 8 4+ 4+ 8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谜底 秦曾煌 2

电工学第七版课后谜底 秦曾煌 2

第二章习题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 S=1V,R1=1Ω,I 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

试求R的阻值。

2-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所示网络中通过电阻R3支路的电流I3及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

图中I S=2A,U S=2V,R1=3Ω,R2=R3=2Ω。

2-3 试用叠加原理重解题2-2.2-4再用戴维宁定理求题2-2中I3。

2-5 图2-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6V,R1=2Ω,I S=5A,U S2=5V,R2=1Ω,求电流I。

2-6 图2-4所示电路中,U S1=30V,U S2=10V,U S3=20V,R1=5kΩ,R2=2kΩ,R3=10kΩ,I S=5mA 。

求开关S在位置1和位置2两种情况下,电流I分别为多少?2-7 图2-5所示电路中,已知U AB=0,试用叠加原理求U S的值。

2-8 电路如图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I。

2-9 电路如图2-7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阻R4上电压U的表达式。

2-10电路如图2-8所示,已知R1=Ω,R2=R3=2Ω,U S=1V,欲使I=0,试用叠加原理确定电流源I S的值。

2-11 画出图2-9所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2-12 图2-10所示的电路接线性负载时,U 的最大值和I的最大值分别是多少?2-13 电路如图2-11所示,假定电压表的内阻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当开关S处于位置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0V,当S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为5mA。

试问当S处于位置3SHI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各为多少?2-14 图2-12所示电路中,各电源的大小和方向均未知,只知每个电阻均为6Ω,又知当R=6Ω时,电流I=5A。

今欲使R支路电流I=3A,则R应该多大?2-15 图2-13所示电路中,N为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测得AB之间电压为9V,见图(a);若连接如图(b)所示,可测得电流I=1A。

现连接如图(c)所示形式,问电流I为多少?2-16 电路如图2-14所示,已知R1=5Ω时获得的功率最大,试问电阻R 是多大?本章小结1、支路电流法是分析和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适用于任何电路。

电工学ppt(第七版)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学ppt(第七版)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1 A 3
返回
(b)
2.2电阻星形连结与三角形连结的等效变换
1
Y-变换
1
2
3
A
2
3
A
C
D B
Rd
C D
Rd
B
I
r2
+
1 r1 r3 3
Y- 等效变换
I
R12
+
1 R31
-
2
-
2
R23
3
r1 r2 R12 // R31 R23


r2 r3 R23 // R12 R31
1 1 1 1 E5 VB VA R R R R R5 4 5 3 3
其中未知数仅有:VA、VB 两个。
结点电位法列方程的规律
以A结点为例:
方程左边:未知节点的电
位乘上聚集在该节点上所 有支路电导的总和(称自 电导)减去相邻节点的电 E1 位乘以与未知节点共有支 路上的电导(称互电导)。
U Is I R0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这一伏安 关系 等效电流源
a I U R0
R0
E Is R0
+
a
负载两端的电压
和电流没有发生
RL
U
改变。
b
当R0 》 L 或R0=∞,这样的电源被称为理想电 R 流源,也称恒流源。理想电流源的特点是无论负载 或外电路如何变化,电流源输出的电流不变。
1 R7 3
R 3456 2
(d)
(c)
U 由(d)图可知 R 15 , I 2A R
由(b) 图可知
I
3V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2章正弦交流电路习题解答(重庆科技学院免费版)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2章正弦交流电路习题解答(重庆科技学院免费版)
表达式,并说明 u、u1、u2 三者的相位关系。 解:(1)最大值为 10(V) ,角频率为 100 π rad/s,初相角为-60°。
= 60/ − 30° (V) U = 80/ 60° (V) (2) U 1m 2m
=U +U = 60 / − 30° + 80/ 60° = 100 / 23.1° (V) 则U m 1m 2m
2.19 电路如题 2.19 图所示,已知ω=2rad/s,求电路的总阻抗 Zab。
题 2.17 图
题 2.19 图
第2章
正弦交流电路习题解答
69
解:∵ω=2rad/s ∴ X L = ωL = 2 (Ω) ∴
XC =
1 = 2 (Ω) ωC
Z ab = 2 + j X L + 2 // (− j X C ) = 2 + 2 j +
XL = Z − R 2 = 50 2 − 252 = 43.3 (Ω)
2
Z =
U 100 = = 50 (Ω) I 2 L=
XL 43.3 = = 137.9 (mH) 2πf 2 × 3.14 × 50
2.16
题 2.16 图 所 示 电 路 中 , 已 知 u=100sin(314t+30º) V , i=22.36sin(314t+19.7º) A ,
∵电压 u 超前电流 i 的电度角 ϕ = arctan
U1 3 = arctan = 36.9° U2 4
∴ u = 50 2 sin(31.4t + 36.9°) (V)
2.11 题 2.11 图所示正弦交流电路,已标明电流表 A1 和 A2 的读数,试用相量图求电流表 A 的读数。

电工电子技术第七版第2章思考题

电工电子技术第七版第2章思考题

第2章[练习与思考]答案2.1.1 (a) 两个阻值相差很大的电阻串联,阻值小的电阻可忽略。

mA I 04.0500000020100050000020=≈+=(b) 两个阻值相差很大的电阻并联,阻值大的电阻可忽略。

mA I 2100002010100002050000105000101000020=≈+≈+⨯+=2.1.2 由于电源电压通常不变,而电灯都是并联在电源上的,灯开得越多则相当于并联电阻越多,总负载电阻就越小。

2.1.3 (a) Ω=++=ΩΩΩΩ6]0//()//[(3688R R R R R ab(b) Ω=+=ΩΩΩΩΩ5.3//]//()//[(7101044R R R R R R ab2.1.4 标出电阻上电流方向如下图所示:整理得:由图可知:A I I I 1321===;A I 34=2.1.5 21R R UI +=12111IR U R R R U =+=; 22122IR U R R R U =+=(1) Ω=k R 302时, mA I 5.0301020=+=V IR U 511== ; V IR U 1522== (2) ∞→2R 时, 0=I ;01=U ; 02=U (3) Ω=k R 02时, mA I 21020==V IR U 2011== ; V IR U 022==在电路通路时,电阻2R 上无电压无电流的情况是电阻2R 被短接,如下图所示:2.1.6 (1) S 断开时:滑动触点在a 点,V U 100= 滑动触点在b 点,V U 00= 滑动触点在c 点,V U R R R U 52120=+=(2) S 闭合时:滑动触点在a 点,V U 100= 滑动触点在b 点,V U 00= 滑动触点在c 点,V U R R R R R U L L44.4////2120=+=2.1.7 U R R R R R R U R R R R R U L P LL L )//()(//////2222120+-=+=故可知: Ω=k R 217.01;Ω=k R 783.022.3.12.3.2 (1) 不是(2)对(a)图有V U U S 122==,A R U I 3412222=== 对(b)图有A I I S 22==,V R I U 8222==(3) 无影响 (4 )对(a)图有A R R U I S5//21==对(b)图有V R R I U S 20)(21=+=(5) 有影响。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七版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七版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七版【篇一: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秦曾煌】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ic??ibie?ib?ic?(1??)ib?icib???ic?ib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等于某个电压时,ib和ube之间的关系。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

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ib,且ib随ube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ic随uce变化的关系曲线。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ib为某个值时,在不同的ib下,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

ib=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uce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

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

此时,ic=?ib,ic与ib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

此时,ib=0,ic=iceo。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uce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此时,ic虽然很大,但ic??ib。

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ic不受输入基极电流ib的控制。

14.3 典型例题例14.1 二极管电路如例14.1图所示,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各电路的输出电压值。

设二极管导通电压ud=0.7v。

25610v(a)(b)d1(c)(d)例14.1图1图(a)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正偏压为2v,大于u=0.7v,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解:○d则输出电压u0=ua—ud=2v—0.7v=1.3v。

2图(b)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反偏压为-5v,小于u,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电路中电○d流为零,电阻r上的压降为零,则输出电压u0=-5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练习与思考]答案
2.1.1 (a) 两个阻值相差很大的电阻串联,阻值小的电阻可忽略。

mA I 04.05000000
20
100050000020=≈+=
(b) 两个阻值相差很大的电阻并联,阻值大的电阻可忽略。

mA I 210000
20
10100002050000
105000101000020=≈+≈+⨯+
=
2.1.2 由于电源电压通常不变,而电灯都是并联在电源上的,灯开得越多则相
当于并联电阻越多,总负载电阻就越小。

2.1.3 (a) Ω=++=ΩΩΩΩ6]0//()//[(3688R R R R R ab
(b) Ω=+=ΩΩΩΩΩ5.3//]//()//[(7101044R R R R R R ab
2.1.4 标出电阻上电流方向如下图所示:
整理得:
由图可知:A I I I 1321===;A I 34=
2.1.5 2
1R R U
I +=
12111IR U R R R U =+=
; 22
12
2IR U R R R U =+=
(1) Ω=k R 302时, mA I 5.030
1020
=+=
V IR U 511== ; V IR U 1522== (2) ∞→2R 时, 0=I ;01=U ; 02=U (3) Ω=k R 02时, mA I 210
20
==
V IR U 2011== ; V IR U 022==
在电路通路时,电阻2R 上无电压无电流的情况是电阻2R 被短接,如下图所示:
2.1.6 (1) S 断开时:
滑动触点在a 点,V U 100= 滑动触点在b 点,V U 00= 滑动触点在c 点,V U R R R U 52
12
0=+=
(2) S 闭合时:
滑动触点在a 点,V U 100= 滑动触点在b 点,V U 00= 滑动触点在c 点,V U R R R R R U L L
44.4////2120=+=
2.1.7 U R R R R R R U R R R R R U L P L
L L )
//()(//////2222120+-=+=
故可知: Ω=k R 217.01;Ω=k R 783.02
2.3.1
2.3.2 (1) 不是
(2)对(a)图有
V U U S 122==,A R U I 34
12
222=== 对(b)图有
A I I S 22==,V R I U 8222==
(3) 无影响 (4 )对(a)图有
A R R U I S
5//2
1==
对(b)图有
V R R I U S 20)(21=+=
(5) 有影响。

1R 增大(减小)时,I 减小(增大),U 增大(减小)。

2.3.3 (1)对(a)图有
A R U I L
S
5==
,V U 10= 对(b)图有
A I I S 22==,V IR U L 4==
(a)
(b)
(c)
(d)
在图(a)中除去与理想电压源并联的理想电流源,在图(b)中除去与理想流
压源串联的理想电压源,对计算结果无影响。

(2) 两者皆为电源。

(3)对(a)图有
非关联参考方向 W I U P S S IS 20102-=⨯-=-=,供能,电源 非关联参考方向 W I U P S S US 30103-=⨯-=-=,供能,电源 关联参考方向 W R I P L L 502==,耗能,负载
∑∑=吸发
P P
,功率平衡
对(b)图有
关联参考方向 W I U P S IS IS 1262=⨯==,耗能,负载 非关联参考方向 W I U P S S US 20102-=⨯-=-=,供能,电源 关联参考方向 W R I P L L 82==,耗能,负载
∑∑=吸发
P P
,功率平衡
2.3.4 解:
mA I 3=
2.4.1 否 2.4.2 只有 1
22R U E I ab
-=
正确,其余均错。

Ω=-=-=9.3134.03.3143.314
0R R 2.5.1 432211521)111(
I I R U R U U R R R ab -+-=++ 2.5.2 312
1
1
312)411211311(
0++=++A U
V U A 10= A U I A 331202=-=
A U I A 02
110
1=-=
2.6.1 电压源单独作用 电流源单独作用
A I 2216=+=
' A I 42
126-=+⨯-='' V I U 21=⨯'=' V I U 16261-=⨯-⨯''='' 叠加可得:
V U U U 14-=''+'= A I I I 2-=''+'=
2.6.2 电压源单独作用 电流源单独作用
由电压源单独作用结果可求:Ω=⇒=⨯+=+=3182)2
15()15(
22
212121R R R R R P R
(1)电流源单独作用时:W R R R R P R 182)52
33
()5(
2121221=⨯⨯+=⨯+="
(2)共同作用时:W R R R R R R P R 72)515(121
22121=⨯+++=
(3)功率不能叠加
2.7.1 戴维宁等效:
(a) (b) (c) (d)
诺顿等效:
(a) (b) (c) (d)
2.7.2 (1)戴维宁:
求开路电压 求等效电阻 求未知电流
V U O 12661236=⨯+=
Ω==k R eq 412//6 mA I 18
412
=+=
(2)诺顿:
求短路电流 求等效电阻 求未知电流
mA I SC 31236==
Ω==k R eq 412//6 mA I 18
443=+⨯=
2.7.3 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