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论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对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
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中国化的逻辑前提——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显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二、中国化的现实契机——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需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一开始面临的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而是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任务,中国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传入并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否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际形势、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逐渐衰弱,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危机之中。
外国列强侵略加剧,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土沦丧,民族面临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困苦,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由于内忧外患,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需要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国际形势的影响三、民族精神的觉醒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觉醒。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走向强盛的道路。
他们深知中国社会的危机和困境,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理念,对于一心期盼中国走向繁荣和强盛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觉醒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所驱使。
今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 引言1.1 近代中国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是极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自清朝晚期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割地,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国家日益衰落,人民疾苦不堪。
农民起义和民族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中国也面临着重重的思想与文化危机。
传统的封建礼教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被急剧冲击。
人们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怀疑,寻找新的思想与信仰。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仰,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可说是历史的必然性。
1.2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随着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20世纪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由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家接触到这种思想,然后带回国内推广的。
这些留学生大多受过西方教育,深受启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统治和经济退化的困境,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和制度来重建国家。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封建礼教、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社会主义理念产生了冲突和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等级制度和尊重权威,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相悖。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
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矛盾尖锐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困境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寻找一种理论和思想来拯救国家和民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它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成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百年国耻的痛苦,外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频发,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农民生活困苦,工业生产滞后,国家财政危机四处弥漫。
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军阀混战,百姓们饱受疾苦和压迫。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启蒙思想、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寻找新的出路和解决途径。
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迫切情况。
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土壤和社会基础。
2. 正文2.1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割地赔款、外国侵略、封建统治、社会不公等多重压力,国家疲弱不堪,民不聊生。
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展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屈辱和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向西方学习,并且找到一种自己的发展道路。
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没有选择其他主义,其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另外还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1898年。
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潮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那个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是进化论没有能解决中国的独立和发展问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都被介绍到中国。
实验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泛劳主义、互助论、“超人”思想等是五四时期活跃在中国的主要思潮,但这些思潮在和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和较量中,一一败阵下来,声势越来越弱。
其次中国是一个饱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对中国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让中国人对那些以肯定资本主义为前提的西方文化在心理上“欲迎还拒”。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彻底的批判态度,完满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既厌恶西方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矛盾性,最终赢得了中国。
从1921年开始,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探索中国社会的变革之路,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思想体系。
历史的发展进步,往往取决于关键时期的关键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在不断变动的时局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具体而言,我们党一路走来,至少作出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选择,也正是这种选择,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一,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正在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人。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郁鑫座位号:12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
在能人志士不断的想方设法救亡图存,却又不断地失败中,最终,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近代中国。
那么,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到底有何必然性呢?其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浑然一体的。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受到了内在的挑战。
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正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
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类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维模式则不谋而合。
所以,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摘要】近代中国在面临社会矛盾尖锐、外国列强侵略和资本主义渗透、封建主义崩溃以及传统文化危机的情况下,选择了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引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
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也推动了思想变革。
近代中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契合,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为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关键词】近代中国思想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列强侵略、封建主义衰落、传统文化危机、知识分子、理论武器、历史必然性、革命、社会发展、历史意义。
1. 引言1.1 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背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危机和现代观念的兴起。
传统封建社会的制度已经逐渐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人民生活的困苦和不满情绪不断增长。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渗透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社会风云变幻,民族危机深重。
马克思主义通过翻译和介绍的方式进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启超和鲁迅等知识分子的翻译与传播。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原著译成中文,使得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能够读懂并接受这一新的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学者开始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传播,更是一种思想启蒙和社会改革的推动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但均告破产。
中国依然是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峻。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对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追求,转而以苏俄为师为友,开始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
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屡屡碰壁而改弦更张的必然性结果。
(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理论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它彻底的人民性和对暴力革命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恰恰满足了中国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需要”,使它能够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革命对象和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中国工人阶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人数达到200多万人。
五四前后,中国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工人阶级这一物质力量,二者在起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连接下实现了正确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和帝国主义的背信弃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平等外交政策,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促使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信奉西方民主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话语在表层上有不同程度的契合,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因素。
首先,以国家为本位的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的关联。
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化和学术伦理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实用性)的共振。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远景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的耦合。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马
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众所认同和接纳。
(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反复鉴别和慎重思考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五四前后,。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其他形形色色的学派和思潮也纷纷涌进中国。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无畏的探索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判断力,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和慎重的思索、分析、比较及认真的鉴别,最终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