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简介
略论福州脱胎漆器

略论福州脱胎漆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
所谓漆,就是把漆树上乳灰色的黏质汁液加工后,再分配以各样颜色所制成的一种涂料,这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据文件记录,我国最早使用漆器的历史能够推溯到虞舜、夏禹期间。
中国最早的漆器,经考古科学挖掘的出土物,有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旧址发现的漆木碗等遗物。
商周期间,民间漆器的制作已经渐渐获取发展。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青铜礼器开始衰颓,南方各地如楚国的漆器制作却得以空前发展,故楚地域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优良漆器,令人对当时已经这样精深的漆器技艺不得不刮目相待。
秦汉期间,各地漆器品种不停增添,纹饰花式多姿多彩,装修设计优良雅观,漆器的制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
东汉此后,各地连年战乱,加之青瓷用具的兴起,古老的漆器制作开始出现萎缩。
直至大唐盛世,跟着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样民间工艺也得以步入中兴期间。
此时民间漆器制作也挣脱了历史困境,出现空前发展的态势。
唐朝出现的“雕漆”工艺,是在中国漆器艺术发展历史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宋元两代,戗金、雕漆工艺持续得以发展,从上层统治阶级,到一般公众,都视华贵的漆器如瑰宝。
福州等地现代考古发现宋元期间的一些漆器,戗金、雕漆等工艺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显示了当时社会漆器制作的高明技艺。
有人以为,中国漆器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先秦时代至魏晋期间为转折点。
前期漆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活适用品,尔后一阶段的漆器就渐渐转为适用和赏析相联合。
明清期间,传统的漆绘又与镶嵌等装修手法相联合,使很多装修优良的漆器达到特别华丽文雅的境地,漆器制作工艺水平仍旧不停向前发展。
明朝漆器工艺的发展已相当作熟。
漆制品数目众多,品种新奇,制作优良,特别是在工艺上采纳多种髹漆法相联合的手法,使传统漆器从一般的适用器上涨为赏析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传世的明朝漆器,以雕漆器占绝大部分。
这些漆器按品种来分,有剔红、剔黄、剔彩和剔犀等,它们的优良器型和精深的雕饰技艺,使明朝漆器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又获取一次新的飞跃。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历史: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福州漆器始于南宋。
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简介: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装饰精细,色泽鲜艳,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
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
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
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脱胎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
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等。
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赤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艺术欣赏两大类。
实用的有:花瓶、咖啡具、食具、烟具、文具、茶具以及围屏、挂联、挂框、盘架、插屏等漆器家具;有脱胎人物、动物、博古和仿古制品等欣赏陈列品等,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
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
工艺流程:“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
”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轻”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
这是福州脱胎漆器特殊的制作工艺所决定的。
脱胎漆器

1915年,福州脱胎漆器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来还荣获莱比锡、芝加哥、巴黎、伦敦、柏林、东京等国际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脱胎漆艺焕发异彩。
经过艺人们的改革、创新,脱胎漆器形成系列,有瓶、盘、盒、套具、围屏、人物、动物、旅游纪念品等2000多种。
它的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可算首屈一指。
尤其是大型装饰,给人们以全新的艺术享受,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珍贵的黑宝石”。
如今,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里还摆放着有福州漆艺大师制作的油画大屏风、脱胎古铜大狮等。
她们造型雍容华贵,古朴典雅,为人民大会堂增光添彩。
其中摆放在福建厅的雕填脱胎花瓶,有2米多高,上百斤重,光亮鲜艳,坚固轻巧,精湛的工艺勘称一绝。
为了保护和发展福州传统脱胎漆器,2006年8月福州成立了漆艺基地。
福州市还计划将漆艺基地打造成我国最大的脱胎漆艺城,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传统脱胎漆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2007年5月,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脱胎漆艺小故事近年来,福州漆艺更加彰显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更加瑰丽神奇,韵味无穷。
20世纪70年代,轰动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许多漆器,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依然往好如初,震惊了考古界。
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聘请外省漆器艺人,想复制这些沉睡千年的漆器,可是终因技术难度大,无法制成。
最后还是来至福州的几十位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漆艺大师,花了两年多时间,成功地复制了140多件西汉漆器。
这些彩罐、大圆漆壶、彩漆几、漆雕等复制品,古香古色,光亮鲜艳,造型逼真,几乎以假乱真,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古人漆艺,让考古专家对脱胎漆器的高超技艺大为赞赏。
福州脱胎漆器-骆志煌历史名师工作室

福州脱胎漆器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一、简介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
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脱胎漆器作品,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溯源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
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
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
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源流浅考及工艺解析》

福州脱胎漆器源流浅考及工艺解析
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本文将从福州脱胎漆器的源流入手,对其进行浅考,并解析其制作工艺。
一、福州脱胎漆器的源流浅考
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相传,在汉代时期,福州地区有一位名叫陈政的老人,他擅长制作漆器,其制作的漆器以轻薄、精美、耐用而著称。
陈政老人的漆器作品受到了当时宫廷贵族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后,福州脱胎漆器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传统工艺品,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解析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它以木材、布料、纸张等材料为胎体,用漆泥将其粘牢,并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以下是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的详细解析:
1. 胎体制作:制作胎体的材料包括木材、布料、纸张等。
先将胎体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光滑,并符合制作要求。
2. 涂漆:将漆料均匀地涂敷在胎体上,并经过反复涂抹、晾干、打磨等步骤,以确保漆膜的厚度和均匀性。
3. 雕刻:在漆膜表面进行雕刻,以制作出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4. 彩绘:在雕刻好的漆膜上进行彩绘,以制作出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作品。
5. 脱胎:将涂有漆膜的胎体放入热水中,使其软化,然后取出
并晾干,以去除胎体中的气泡和杂质。
6. 抛光:将脱胎好的漆器进行抛光,以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综上所述,福州脱胎漆器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本文通过对福州脱胎漆器的源流浅考和制作工艺解析,展现了福州脱胎漆器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

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脱胎漆器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是福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脱胎漆器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发展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脱胎漆器并开发利用其价值。
一、脱胎漆器的概述脱胎漆器是一种以木、竹为底材,以漆为主要涂料,在表面以金、银、丝线等装饰物作图案的一种装饰工艺品。
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底制、拓线、画漆、浸漆、刻线、绘稿、嵌镶、纽镶、填光、刷漆等多个工序。
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复杂精细,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完成。
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效果,脱胎漆器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二、脱胎漆器的保护现状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脱胎漆器工艺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受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影响,脱胎漆器的传承人日渐稀少,相关工艺的研究逐渐停滞。
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脱胎漆器生产的减少,很多传统的制作手法和技艺正在失传。
大量的仿制品和山寨产品也严重侵蚀了脱胎漆器的市场份额,给脱胎漆器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为了有效保护脱胎漆器这一传统工艺,需要采取一系列保护对策。
加强脱胎漆器专业机构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脱胎漆器传承人和技艺大师,保持并传承脱胎漆器的制作技艺。
建立相关的脱胎漆器保护和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大对脱胎漆器的保护与扶持力度。
积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保护脱胎漆器的良好市场形象。
四、脱胎漆器的开发利用脱胎漆器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
对脱胎漆器的开发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脱胎漆器的推广和宣传,扩大脱胎漆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可以联合文创机构和设计师,开发新的脱胎漆器产品,拓展脱胎漆器在家居、礼品等领域的应用,提升脱胎漆器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举办展览展销、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脱胎漆器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提升脱胎漆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脱胎漆器美名扬

意义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 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 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 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 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 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 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 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 品”、“髹饰之光”、“人间 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 漆器。
•
优点、特点
•
福州脱胎漆器的 最大优点是:光亮美 观、不怕水浸、不变 形、不褪色、坚固、 耐温、耐酸碱腐蚀。 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 点是:轻。
历史溯源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 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 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 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 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 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 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 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 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 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 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 技术息息相关。
• 中国工艺三宝: • 脱胎漆器、景 泰蓝、景德镇 瓷器 • 福州三宝: • 纸伞、角梳、 脱胎漆器
• 漆线雕用精细的漆线,以特殊 的制作方法缠绕出金碧辉煌 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 衣饰花纹,尤以民间传统题材, 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 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 装饰在 木本、漆篮和戏剧道 具上,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 瓷器、玻璃 上。有的将漆线 染成各种颜色,雕成色彩缤纷 的图案,使漆雕人 物、盘、 瓶、炉、小屏风琳琅满目,美 不胜收。
• 平潭贝雕是具有独特 艺术的工艺品。利用 各种贝壳的原物、原 色、原纹,用拼贴、 坯模、镶嵌等方法加 工而成。产品有人物、 动物、山水及盆、盘、 具、瓶等200多个品种, 供室内陈设用。
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

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脱胎漆器,是福建福州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脱胎漆器是指在陶瓷或木制器皿上,运用一种特殊的绘画手法,通过在烧制前将绘制好的图案覆盖在器皿表面,最终烧制完成后再将图案脱离器皿表面而形成的一种工艺。
这种工艺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又加入了现代技术和设计元素,使得脱胎漆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福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脱胎漆器便是其中之一。
脱胎漆器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脱胎漆器的传统技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脱胎漆器制作技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探究,以期为脱胎漆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入探究,探讨脱胎漆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挖掘脱胎漆器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并提出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的建议,进一步推动脱胎漆器产业的发展,呈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唤起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脱胎漆器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1.3 意义和价值脱胎漆器作为福州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开发利用脱胎漆器不仅是对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传统产业的振兴。
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脱胎漆器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福州古老的文化传统,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脱胎漆器简介(福建)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艺术简介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
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福州脱胎漆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脱胎漆器作品,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二、历史溯源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夹纻”制作技术“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
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後,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
③“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
目前,中国大陆各博物馆,已经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夹纻造像实物。
世界上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贮造像”,是被日本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前后制作的实物——“唐代八部神像”。
核心技术沈绍安发明的“脱胎漆器”与隋唐时期的“夹纻”佛像的做法均属同一类型,其核心技术就是漆器胎骨的成器方法。
标准的西汉“夹纻”技术的具体做法,根据南京艺术学院有关师生对此十余年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是:(1)细泥塑形;(2)胶料隔膜;(3)麻布裱糊;(4)生漆定型;(5)细灰找平;(6)上涂成器。
日本现代的“干漆造”的做法,类似于福州的脱胎漆器:先做塑像,再做分模,各片另裱,缝合髹涂,下灰上漆,终成胎骨。
据史料记载:沈绍安回忆其“脱胎漆器”的发明,是由于看见城楼匾额剥落露出的麻布纤维而产生的启发所致。
用麻布糊裱木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朝历代,莫不如足。
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便是最直接最完整的实例。
由于历代皇恩优渥,自宋代至近代不断维修,形成了历代建筑修缮技术的积淀,十分利于比较研究:几乎所有的廊柱、护栏、祭台、门窗,只要有剥落处,人们便能看见历代工匠糊裱的麻布。
这说明,以麻布糊裱木质材料,对器物进行“胎骨封固”的处理,以防止木材因水份、有害物质的侵入,而产生腐败、变形,是中国木漆工艺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现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带的老宅里,有些建筑上的木质构件因为风吹雨蚀,再加之年久失修,露出了一些麻布裱糊在木质上的迹像,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夹纻”技法的应用。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
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
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
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技法,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一毫米。
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
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
"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技艺族传家承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脱胎漆器"之称。
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
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
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
三、工艺特点优点、特点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
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制作方法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
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
"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髹饰技法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
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画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
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
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
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据介绍,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
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
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四、产品分类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大花瓶、大屏风、各种磨漆画以及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等300多个规格的3000多个品种。
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有耐热、耐酸、耐咸、绝缘的优点。
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五、传承意义宫廷珍品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采取抢救措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