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小说,文化,其他论文文档]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合集下载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胡伯仲[摘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

意识流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

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

他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

浅论王蒙小说中的文化精神

浅论王蒙小说中的文化精神

浅论王蒙小说中的文化精神
何文伟;郑顺婷
【期刊名称】《成功》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王蒙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 --"中庸"-- 不愠不火,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等等.他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和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民族记忆中的投影.形成了一种"忠恕"式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对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和影响的研究可以是我们探讨文学历史和文学现状的生发起源的借鉴之一.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何文伟;郑顺婷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略论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 [J], 朱玉玺;;
2.王蒙小说中的闲笔--王蒙小说语言论纲之三 [J], 郭宝亮
3.王蒙小说青春主题浅论 [J], 赵卫
4.浅论王蒙小说中的文化精神 [J], 何文伟;郑顺婷
5.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J], 王启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

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

作者: 陆贵山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主题词: 小说创作;王蒙小说;“意识流”;创新精神;创作成就;文艺创作;手法;繁荣发展;聚光点;大读者
摘要: <正>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

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

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

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

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

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

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

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浅析王蒙小说的思想倾向

浅析王蒙小说的思想倾向

浅析王蒙小说的思想倾向
作者:史长新
来源:《成功•教育》2010年第03期
[摘要]王蒙是文坛上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位作家。

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以及其政治上的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他抓住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新气象,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那种对事业、对祖国的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

王蒙作品的思想倾向表现在他对艰难命运的默认、妥协,形成了一种儒家思想的忠恕,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精神。

[关键词]王蒙小说思想倾向。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题目: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所属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班级:文秘1102班姓名:徐飞燕学号:31110030252014 年 6 月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

从对意识流手法的争论到挖掘这些作品的艺术真实性,从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到作家创作观念的深入挖掘,无不显现出其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研究早期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意识流手法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

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中提出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是各种艺术因素的复杂的集合体,是各种艺术成分的融铸和凝聚。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认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同时又重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

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

不过早期人们对于王蒙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和试验的争论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大多数评论者对王蒙的意识流手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一个突破,是新时期文学走向开放自由的先声。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蓝田玉虽然承认王蒙在标新立异方面的成绩,但是也认为其作品立意难懂,读来如湖中击水捞月。

新世纪以来,评论者继续探讨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但是比以前更为深刻和深入,既有对意识流方法本身的研究,也有从王蒙的思想观念出发挖掘意识流手法的成因。

论王蒙《春之声》

论王蒙《春之声》

论王蒙《春之声》摘要:分析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主题,重点解读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话语蕴藉,通过对《春之声》作品本身的阅读,以及王蒙的相关作品、对王蒙的先关作品的评价的阅读,从而进行此番评论。

主要讲述《春之声》对旧的审美的观念的冲击和阅读《春之声》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闷罐子车、意识流、话语蕴藉、前言王蒙是一个站在时代、社会、历史最前沿的作家,“其创作见证了共和国六十余年的社会巨变和文化转型”[1],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精神,西方现代文艺、西方美学和哲学思潮在“五四“后再一次涌入中国,而王蒙则是在此之前便开始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

所以说“他总是在每一文学的发展的紧要关头第一个打开局面,处在先锋位置。

”[2]王蒙是七八十年代的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反思性强烈,敢于说话、会说话是王蒙的特性。

在创作上,王蒙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在“艺术上的求新和求异。

”[3]正因为王蒙在艺术上追求新、追求异,所以王蒙的作品在当时评论界也常常引起不小的争议,通常会给就得审美观点,审美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

八十年代初,王蒙便运用新的写作手法,“带来了一股令文坛幡然震悟的”意识流“旋风,扫去了长期以来裹罩在文坛上的沉闷、僵化的大一统的禁壳”[4]。

而意识流小说中,我认为最具带表的便是《坚硬的稀粥》、《蝴蝶》、《杂色》、以及《春之声》。

本文将以《春之声》的为主,展开较为浅显的解读以及评论。

一、《春之声》的主题王蒙的《春之声》的中心细节是“闷罐子车”即岳之峰乘坐的回家乡的“火车”。

《春之声》写了八十年代初始,个人认为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争先恐后地要挤上,破旧的、稍落后于西方的,但是在进步、在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以“我”,一个海归的工程物理学家的眼光来描写自己回到故国的所见所闻,在处处落后、处处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闷罐子车”,即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许多祖国进步发展的地方。

例如,“我”让“位”给“女同志”时得到的礼貌的感谢;没有铁路到有铁路;由战争到解放“大家发出了使国民党特务胆寒的强音”到“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最新-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精品

最新-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精品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摘要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

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王蒙小说精神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7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意向———文化精神。

王蒙小说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熟悉!它再现了一个存在过的历史形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意蕴和社会人性内容。

如果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呼唤救救孩子,那么王蒙小说是全方位的呼救救救右派,救救干部,救救知识分子、救救国家。

他的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建设,是反思文学的先声。

同时,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又是何等陌生!它以鲜明的时代感———反思社会弊端,呼唤人性、人情的回归,追求改革时代的意识流,掩饰着深层心理对同一块土地的理解而产生的默契。

作家深信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这是合理的存在,即使不可理喻也要深入理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展示作家内心深处的雍容大度和王蒙式的忠诚。

然而这一切令人心存困惑、油然而升一种负重感;沉重、酸涩的忠恕、无奈、沉沦的达观,由此构成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一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

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

作为政治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

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

王蒙晚年文化心态分析

王蒙晚年文化心态分析

王春林摘要: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本文旨在通过对他晚年的小说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一些代表性言论的考察,对其晚年文化心态,以及这种文化心态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对王蒙晚年文化心态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反思。

王蒙在其晚年,发生了一种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启蒙立场回归到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这样一种思想蜕变。

在与巴金、冰心晚年文化心态进行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晚年的王蒙与其说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反倒不如说更是一位传统的文人。

关键词:王蒙;晚年;文化心态;传统文人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3-0092-05王蒙晚年文化心态分析1989年9月初,时年55岁的王蒙正式卸任文化部部长职务。

是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可以把进入1990年代之后的王蒙称之为晚年时期的王蒙呢?笼统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恐怕都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从王蒙“评红谈李译契佛”的具体行为以及此种行为背后所隐隐约约透露出的某种保守文化心态来看,我们的确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

但在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说都还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王蒙,依然保持了极具爆发力的创作状态。

用王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也就是我所喜欢说的人应该有几个世界了。

对于我来说,多几个世界也包含着多几条命的意思,你不可摧毁我,我的大哥!我可以入世三丈三,经世致用,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务求周到。

我可以宰相肚里撑船,消化铁钉钢刀苦水假药。

我可以偶然露一露牙齿,如我在自嘲打油诗里所写:‘人间最妙爬格子,世上无双耍狗熊。

’我可以面壁读书,自思自叹,咬文嚼字,浮想联翩。

我可以边疆大漠,胡语胡歌,痛饮三巡,仰天长啸……道可道,常道,非常道,非非常道。

名可名,常名,非常名,非非常名。

蒙可蒙,常蒙,非常蒙,非非常蒙。

”①这段不无自得状的鲜活文字所呈现出的,正是王蒙一种在文化与文学创造上的超级自信心态。

与那些别无所能故而只知一味恋栈的一般官员不同,王蒙在拥有部长身份的同时,也还是一位创作能力特别突出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摘要: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
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

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王蒙小说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意向———文化精神。

王蒙小说所表现
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熟悉!它再现了一个存在过的历史形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意蕴和社会人性内容。

如果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呼唤“救救孩子”,那么王蒙小说是
全方位的呼救:救救右派,救救干部,救救知识分子、救救国家。

他的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党
的文化思想建设,是反思文学的先声。

同时,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又是何等陌生!它以鲜明的时代感———反思社会弊端,呼唤人性、人情的回归,追求改革时代的意识流,
掩饰着深层心理:对同一块土地的理解而产生的“默契”。

作家深信“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这是合理的存在,即使不可理喻也要深入理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展示作家内心深处
的“雍容大度”和“王蒙式的忠诚”。

然而这一切令人心存困惑、油然而升一种负重感;
沉重、酸涩的忠恕、无奈、沉沦的达观,由此构成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

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

作为政治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

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内
心如何痛苦和失望,却仍虔诚不已:“很有可能我们的爱中包含着痴呆,我们的忠诚也有麻木,我们的信任过于天真,我们的追求不切实际,我们的热情带有虚惘,我们的崇敬埋下了被愚弃的种子,然而我们还有信任、忠诚、爱戴和热情”。

(《布礼》钟亦诚)即便面对整他
的人的赔礼,钟亦真诚地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责任。

如果当时我是书记,也会这样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上)。

我们相信这�难二十年后迫不急待的表白,纵然
粉身碎骨也在之如怡。

完全符合儒家忠恕之道,苦中作乐,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人总是力求理性地把握生活规律,既使面对偶然性的事件亦如此。

理智地模仿祖宗、模仿前人是我们
固有的传统,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走着这条路。

因为作为个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意志、目的,
但作为艺术家,“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
体化的人,所以有时候艺术家必须舍弃个人的幸福和一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①去表达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王蒙小说则表达了这种投影。

他的苦中作乐与忠恕之道因果相依,酸涩沉重地包含着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无疑带有一种悲剧意识。

不啻把痛苦作为以毒攻毒的药物,以使我们习惯于生活强加给我们的更大苦痛。

所以扶这种跌倒了爬起来向后看的人起来,手也真酸、心也真酸。

尽管如此,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小说主人公们的气派———最终默从命运的悲壮精神。


人人皆说王蒙小说表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度———对历史谬误的宽容大度。

其实这种宽容是人类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人自身的缺欠、过失、罪过的妥协、谅解,是对不合理现状的“合理性”承认。

对王蒙来说: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该哭的哭够了,该恨的恨过了,我懂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懂得了要讲废厄泼赖、讲宽容”。

②但在读者看来这宽容无异于是对作家忠诚的讽刺。

若保持忠贞,应直面人生、以“直道事人”,为真理大义舍身而搏,如张志新、鲁迅那样。

这才叫九死而不悔,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传统。

王蒙虽干预生活却不再介入,以“避人不避世”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

这是藏锋、守拙,是无可奈何理解与包涵,是冷漠排斥的审视和沟通,表现了作家在对人生的敏感和感叹中自我的丧失。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尤难,难得糊涂!”王蒙的宽容是难得糊涂的具体体现。

聪明是清醒,“糊涂”是睿智,中间包含的是警觉。

作为王蒙刚从生活的底层走出来,身上还带着历史的创痛。

往事如烟,从未有散。

尽管对社会生活的弊端有极强的敏感力,但人总是要长大的,要成熟的,“四十六岁的作者比二十一岁的作者复杂得多了”③。

他不再感情用事,不再凭直觉评判是非。

因为那样是幼稚的、天真的。

“当一个人用幼稚天真评价处理严峻的现实问题时,幼稚天真就是罪过”。

④作家主体意识中的情感因素让位于理智并逐渐完善。

从早年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到复出后的《杂色》、《蝴蝶》可以看出这一特色。

讲实际,讲理智就不要求宇宙完美无缺,既然我们承认我们称之为反常和病态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承认现实中存在着古难全的圆缺交替,为什么不为之寻找其“合理的”因素呢?于是在“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观下王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缺欠、谬误的“合理性”的承认。

于是就有了倪吾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两难人生;有了钟亦诚平反后的慷慨陈辞:“二十年的时光没有白费,二十年的学费没有白交,当我们再次向党的战士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时,我们已不是孩子了,我们已深沉得多,老练得多了。

我们懂得忧患、艰难,更懂得战胜忧患艰难的喜悦”。

⑤有了曹千里的大彻大悟:“那么鞭打一次它就会迟钝吧!皮鞭乘上岁月,总有一天枣红马也会象这匹杂色的老马一样萧萧然、噩噩然,吉凶不避,宠辱不惊。

”⑥
对谬误的承认与妥协源于清醒的自我感觉。

是高明的混世方法。

这之中有痛苦,也夹杂着一丝畏惧———恶梦醒来后怕失去自由人文化地位的畏惧。

毕竟二十年的屈辱岁月给人的教识甚深,使作家们极力调整自己的意识观,把自己变成一块鹅卵石,虽圆滑些,毕竟不失之为石。

即要以个体命运为载体,反映特定的时代生活,又不表现个体的自主意识。

人对命运的变幻屈从了,自主意识弱化了,甚至是丧失了。


人们皆知生活是复杂的,却很少明白一个一直做着的道理:生活是一种耗散结构,是在与外
界的不断交换中形成的平衡态,从无序到有序。

不过它的完成是以平衡支点的位移为基础,即人对命运的特定逻辑的屈从和默认。

王蒙认识到了这一点,尽可能地缩小自己,完善自身,随着时势的大道理无情地嘲弄自己,以求得再度成为奔腾江河中的一朵浪花。

所以安于现状、宠辱皆忘、达观待世。

但这种达观是以无尽的屈从,逃遁、自我解嘲式的幽默为特征,是一种沉沦中的超脱。

从某种意义上说逃遁是心理的厌倦和向后一步的溯本求源,为精神落难者找一个安定家园。

所以才有《杂色》中的曹千里对那些充满政治色彩的荒谬批判的承认:“为了以音乐为途
径出人头地,降级考入音专附中……虽无反革命行动,但不排除深入清理阶级队伍中确证其为叛徒的可能性”。

荒谬的评断都得到真诚的认可:曹千里非常歉疚,认为自己就是寄生虫,是反动分子。

反思之后他顿悟到:“去他的吧音乐!滚他的蛋吧,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于是他开始接受与世无争的哲学以克服自己的向上爬的名利思想。

曹千里的平衡点发生了位移!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决定了曹千里形而上学的逃遁和对命运的不合理不公平的默认是必然的,是无可选择的。

否定、否定、再否定!沉沦、沉沦、再沉沦!
王蒙小说不仅以逃遁,自我挖苦、自我解嘲来求得生活对落难者的谅解,赋予落难者一席安身之地,而且找到了一把解脱的钥匙———幽默。

幽默是极好的超脱品,它属于成人的智慧有极强的穿透力,甚至可以作为维护生命的要素。

如《买买提处长轶事》中的买买提面对
造反派让他交待罪行时说:“我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发动的,并准备发动第三次。

”这种可笑的扩大化的认罪态度达到了幽默的极致,无疑是一种扰波,将一场严肃的批判化为一种笑料,形成对无中生有的批判和荒谬论断的“反动”。

即便是批判者也无可奈何。

表现
出落难者们扭曲的达观和运用幽默的魅力:“愿望是如何利用目前的一种场合,按照过去的方式设计将来的图画。

”⑦如果说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之一,是文学构成的
因素,那么文学则是位移神话。

不同的是“古代神话充满了动人的真诚,现代神话分明是冷嘲热讽,在荒谬的面具下更多的不是想象而是理智,是对人世的失望、苦闷和悲哀。

”⑧王蒙小说深深体验着这一点,以正剧表现人生的悲喜剧,以变形的现代神话阐释了悲剧精神———一种酸涩,沉重的忠恕精神。

说到此我的话该结束了。

不过我还想说:一切理解都是相对的,正象人类不可能穷尽真理一样,文学批评也永远不能一劳永逸地找出作家的本意,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