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合集下载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心武《班主任》、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比较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较之于伤痕文学,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就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她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就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就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就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就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与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与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与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就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瞧,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与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与骗”的文学。

3:艺术成就相对不高由于情绪过于激烈,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砺,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二、反思文学(一)概念反思文学就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与“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与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就是非评判与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二)产生原因经历过伤痕文学对文革伤痛的揭露后,人们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文革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就是偶然发生的不?如果就是必然的话,它爆发的根源就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当时的背景就是:1978年党发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上相对解放。

这种反思在文学上的表现就就是反思文学。

(三)分类1:对“十七年”“左”倾思潮的揭示与描写。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收获》1980年第1期)等。

2: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

3:对党与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悠悠寸草心》。

4: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以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心理与国民性进行批判。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美食家》等。

5.长篇小说:周克芹《许茂与她的女儿们》等。

(三)评价(与伤痕文学对比)伤痕文学就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就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不过尽管它们出现次序有先后,并且有各自的代表作,但有些作品并没有明确的归属。

伤痕文学只就是提出问题,而反思文学则试图为这一问题提供某种答案:即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社会动机、心理基础都早已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与封建主义的积弊有很大关系(专制)。

与伤痕文学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反思文学的意义如下:1:题材扩大反思文学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广度比伤痕小说大。

从文革可上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远。

但基本以五十年代为主。

2:情感宣泄——理性思考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

3:社会批判——文化反思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追求文学性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探索。

5:归来的作家伴随着反思文学的出现,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复出作家群——归来的作家。

三、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就是从19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甚至更后的一个文学思潮。

一般认为,知青文学的作者都就是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小说的内容也主要就是有关知青在文革时期或者文革结束之后的生命遭遇的。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这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孽债》)等。

(二)分类1.揭露伤痕对文革悲剧的揭露与控诉: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受到扭曲。

主要就是早期的知青小说。

老鬼《血色黄昏》、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2.怀念青春从复杂的历史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与献身精神。

梁晓声《这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3.凝视乡土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作为更新自我与社会的精神力量,或者书写自己所在乡村的艰难困苦、封闭落后。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朱晓平《桑树坪纪事》、李锐《合坟》。

等。

4.返城生活知青返城后的生活道路与情感世界。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李晓《继续操练》等。

5.重构辉煌现实成功者对昔日“辉煌”的构造。

1990年代的知青回忆录《回首黄土地》、《草原启示录》等。

(三)评价(与归来的作家比较)相同点:1.自传色彩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自传色彩。

因为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所以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点:1.社会身份的差异前者在文革后获得平反,被视为社会的文化英雄;后者的意义则模糊不清,所以她们更需要为自己代言。

2.精神依据的有无前者复出后进行创作时还可以依据自己在50年代依据的精神价值(如少共情结),但后者原有的信仰与精神追求都在文革中被击得粉碎。

3.自信惶惑的心态与复出作家作品中洞察历史的自信相比,知青文学中更多的就是惶惑、不安与焦虑。

四、文本细读(一)《爱,就是不能忘记的》1、小说写的就是什么?就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还就是一个人的婚恋经历?(1)从小说的题目瞧写的应该就是钟雨的婚恋经历,而且重点不在她的婚恋悲剧上(她的婚恋悲剧在于年轻的时候与一个自己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婚),而就是在于她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精神恋爱。

如果不这样理解,您怎么理解小说的题目“爱,就是不能忘记的”?这“不能忘记的”“爱”明显就是钟雨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爱”。

为什么就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爱得深沉。

(2)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这篇小说的结构瞧它的主旨似乎就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

这篇小说的思路(提问)就是:“我”(姗姗)在婚恋问题上感到困惑——就婚姻问题与母亲进行探讨——母亲的婚姻与爱情——对母亲婚恋悲剧的反思(年轻时因为懵懂,与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合,成熟以后遇到了生命中的恋爱,却又因为道德、法律等世俗的束缚而无法结合)——提出自己的婚恋观:等待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的最终出现,而不要匆匆结婚。

从这样的思路来瞧,这篇小说的主题难道不就是对婚恋关系的一种反思不?(3)您认同哪种解释?以为靠这篇小说可以指导恋爱婚姻与以为从《乔厂长上任记》中可以找到企业管理问题的答案一样,就是“过于执”了。

王蒙《当您拿起笔……》,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瞧做就是一篇小说的话,我觉得最好还就是认同第一种理解,因为这才就是一篇小说应有的内核,这也才就是阅读小说的应有的思路。

但就是,如果您把它作为论文来瞧,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论证思路。

但这种读法不就是小说的读法。

2.您的阅读感受就是什么?(1)思辨色彩。

从小说的逻辑思路瞧,这篇小说关于婚恋问题的思考充满了思辨色彩。

(2)理想主义。

不仅仅钟雨对爱情的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我”对爱情的理解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

(3)悲剧色彩。

这主要体现在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上。

无论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少幸福的情感,我们读过之后都感到沉甸甸的。

(4)时代特色。

关于爱情的这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许也只有在80年代那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氛围的年代才会出现;对爱情的这种具有浓厚的柏拉图色彩浪漫主义追求与书写或许也只有在以理想主义为精神气质的80年代才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与争议。

(5)文学性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思辨性的过于浓厚影响了文学性的充分发挥;2)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够成功。

钟雨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能感受到她的理想性、悲剧性,关于其它的我们基本上一无所知。

3)小说思路的逻辑性。

这就是一种写作论文的思路而不就是写作小说的思路。

3.我们如何理解钟雨的婚恋观?(1)您的婚恋观就是什么?(2)您如何评价钟雨(也包括“我”)的婚恋观?(3)“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

”(4)刘小枫的“误会”说。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创造我们的同时也创造了我们的另一半,但就是,上帝并没有许诺说我们今生一定能够与我们的“另一半”相遇。

茫茫人海中,您知道哪一个才就是您的“另一半”?一个网友在微信留言中说: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我点评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谁就是可以伴我们终老的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何处又就是我们的终老之所?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

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就是误会。

生活就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就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就是常态。

误会就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一个您,却遇到了一个她(她),该归罪于谁呢?个体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对象性的您,一旦我的个体欲望把一个她(她)的个体欲望认作就是我需要的您,误会就出现了。

在我的生命想象的欲望中您与她(她)的错置,就就是人生误会。

除了我的欲望想象的自我误解,人们无法为人生误会找出归罪者,也无处提出起诉。

人生误会既不就是由神安排的,也不就是人的理性出错,而就是我的个体欲望在纷乱的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