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件第十章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件第十章

生态学课件第十章

二、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概述
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估计值为年产115x109 t 干物质,
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总量为年产55x109 t干物质。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3, 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只占全球的l/3。
全球净初级生产力在沿地球纬度分布上有 三个高峰: 第一高峰接近与赤道 第二高峰出现在北半球的中温带 第三高峰出现在南半球的中温带。
B≈ Sc

6.周转( turnover ):轮回(Odum) 周转率(turnover rate ):在特定时间阶段中, 新加入的生物量(或数量、N、P等元素的量)占 总生物量(或数量)的比率。 周转期(turnover time ):它表示现存总量完全 改变一次,或周转一次的时间。 周转期是周转率的倒数,两个现存量相等,而周 转率不同的两个生态系统很能说明周转的含义。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季 节变化,根据遥感信息和地面气候资料 的模型初步估计,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约 为2.645×109 t C (孙睿、朱启疆, 2000)。
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陆地 湿地和沼泽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北方针叶林/泰加林 撒王那/ 热带(或亚热带)稀树大草原 耕地 灌丛地 温带草原 苔原和高山 沙漠灌丛 水体 海藻层和暗礁 河口湾/海湾 湖泊河流 大陆架 开阔的海洋
净初级生产量
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由热带雨林向温带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 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和荒漠依次减 少。 在陆地上,热带雨林是生产量最高的,平均 2200g/ m2· , a 沼泽和某些作物栽培地是属于高生产量的(表 10—1)。
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1.珊瑚礁和海藻床是高生产量的,年产干物质超过 2000g/ m2· ; a 2.河口湾由于有河流的辅助能量输入、上涌流区域 也能从海底带来额外营养物质,它们的净生产量比 较高;但是这几类生类系统所占面积不大。 3.大洋区占海洋面积最大,但其净生产量相当低, 平均仅125g/ m2· ,被称为海洋荒漠,这是海洋净 a 初级生产总量只占全球的l/3左右的原因。 4.在海洋中,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到大洋区,单位面 积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园林生态学(第十章-植物群落与园林绿化)2012

园林生态学(第十章-植物群落与园林绿化)2012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 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对于森林植物群落而
言,建群种通常是乔木层的优势种。
如:白桦林的白桦即是乔木层的优势种也是群落的建群种。
群落的优势种
群落中的各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有同等重要的作 用,但群落中的优势种决定群落的性质。 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优势种。
三、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 机体与种群那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孤立的)
个体论观点: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 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连继的)
群落存在依赖于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 者相互密切关联的,环境变化引起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因此, 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实体,而是连续的系列。
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 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关键种(key species):在一个群落中与其他种相互影响、并决定其 他许多种生存的物种,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Margalef指数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单位面积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农业生态学-第10章-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农业生态学-第10章-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1950-1985年的35年间, 世界化肥用量增加了8.29倍, 总能耗增加了5.9倍,而此 期的谷物仅增加了1.68倍。
1965-1990年,我国的化 肥用量增加了12.3倍,各类 能耗均增加10余倍,而粮食 总产量只增加1.3倍,单产 也仅增加1.4倍。
粮食生产与化肥的使用
年度 1950 1960 单位面积肥料 每kg肥料谷物 使用量(kg/ha) 产量(kg) n.a. 45 22 33
少人为对自然的干预,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作
用和过程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不翻耕土地,依靠生物活动自然疏松 不施化肥,靠秸秆、绿肥及粪肥等维持土壤肥力 不除草,通过秸秆覆盖和作物生长抑制杂草 不用化学农药,靠自然平衡机制控制病虫害
(三)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
(一)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
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
业生产体系。
利用农牧结合、轮作、堆肥等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用生物防治控制病虫害 通过土壤耕作调节其结构性能 降低成本与能耗 保护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
(二)自然农业
自然农业主张农业生产应该顺应自然,尽可能减
●基本内容
1、有机农业 2、自然农业
3、国外生态农业
4、中国生态农业
5、循环农业
●重要问题
1、常规农业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 2、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 原理与技术上的区别是什么? 3、循环农业的主要原理和技术有哪 些?
第一节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常规农业的负效应 二、国外“替代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生态农业
三、中国生态农业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三、 消费者(macro-consumers)
主要是动物,包括食草动物、肉食 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 寄生动物。
四、分解者(composers)
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 小型异养生物,包括微生物;原生动 物;腐食性动物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无机物质 气候因素
日 光 能
有机物质
复研究; 4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 5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 非生物环境
1、无机元素和化合物:O2、N2、 CO2、水和各种无机盐。
2、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肪 和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温度、风和雨雪等。
二、 生产者(producers)
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1 特点 (1)绿色植物固定CO2构成全球生产基 础;有机体干重的45%是碳 (2)CO2是循环核心; (3)各类生态系统固定CO2速率不同; (4)绝大部分碳以碳酸盐形式储存在 岩石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是大气和水 中的CO2 ; (5)大气、海洋、森林是碳储存库。
(2)能量金字塔:由能量构成,一 般不会倒立。
(3)数量金字塔:每个营养级的有 机体数量被排成一个金字塔形,
能 矮草草地上原部分生地产下部力分 金字塔 量
C .21 5.49

H 2.28
50.46

P
571
3196

103 102 10 1
1 10 102 103
kcal·m-2·生长季
矮草草原生产力金字塔
2 食物网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 生波动和毁灭。
第四节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 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 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ppt

环境生态学ppt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ature (Odum, 1963)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 系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层次
分细组器个种群生生 子胞织官体群落态物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 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n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碳、氮、磷和水等许多与生命活 动相关联的物质以多种形式—生 物的或非生物的形式,原子的、 分子的或生物大分子的形式等在 自然界中循环,这些物质的循环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物质的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共同的特点:
(1)碳、氮、磷和水等都有一个非生物的库;(2)有一些物质 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通过地学过程进行循环;(3)有些需要经过 微生物的加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4)微生物对各级别营养水 平生物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 南美洲和大洋洲以北赤道附近。
▪ 垂直分布明显 ▪ 生物种类多
高大常绿乔木、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 灵长类、鸟类、各种昆虫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 季节性干旱地区。 ▪ 大量草本植物、有些散生矮小的小片阔叶丛林 ▪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鸟类、爬行动物 ▪ 周期性的雨季和旱季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针叶林主要由常绿的针叶树如松、杉、柏等树种所组 成,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的温带到亚寒带地区。
▪ 林下植被不发达,地表常被枯枝落叶所覆盖。 ▪ 动物种类较多,如野鸡、松鼠、鹿、狼、熊和各种鸟类。
针叶林中昆虫的种类也很多。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冻原又称为苔原,分布于北极圈以南环绕北冰洋的 严寒地带),大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
Hale Waihona Puke n环境与生态因子➢对于一个生物,其周围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一个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
物因素两大类。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子,而对 于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则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总结词:平衡与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03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空间和时间三 个基本特征。
群落的演替与变化
总结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 争的影响。
详细描述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演替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的影响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壤变化、地形变化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物种的适应性,从而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物种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 的相互影响,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优势物种的出现和 演替的进行。
04
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总结词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是指生物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 形成的不同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以 及由此产生的物种多样性。
VS
详细描述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不同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各异 ,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 环境条件。此外,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因为它 们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总结词
种群增长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受到内源调 节和外源调节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是生态学中 一个重要的概念。种群增长受到内源调节和外源调节的 共同作用。内源调节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量。外源调节则是指环境 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栖息地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 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Sc

6.周转( turnover ):轮回(Odum) 周转率(turnover rate ):在特定时间阶段中, 新加入的生物量(或数量、N、P等元素的量)占 总生物量(或数)的比率。 周转期(turnover time ):它表示现存总量完全 改变一次,或周转一次的时间。 周转期是周转率的倒数,两个现存量相等,而周 转率不同的两个生态系统很能说明周转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还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 早期由于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 • 一般森林在叶面积指数达到4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 • 但当生态系统发育成熟或演替达到顶极时,虽然生物量 接近最大,系统由于保持在一动态平衡中,净生产量反而 最小。 NP随生态系统的发育变化, 若生态系统达到顶级稳定,则NP=0,GP最大。
二、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概述
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估计值为年产115x109 t 干物质,
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总量为年产55x109 t干物质。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3, 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只占全球的l/3。
全球净初级生产力在沿地球纬度分布上有 三个高峰: 第一高峰接近与赤道 第二高峰出现在北半球的中温带 第三高峰出现在南半球的中温带。
生物地理的 贫营养的 中营养的 富营养的 大型水生植物
11.0 27.4 9.1 1.0
总计
48.5
热带雨林 17.8 落叶阔叶林 1.5 针阔混交林 3.1 常绿针叶林 3.1 落叶针叶林 1.4 稀树草原 16.8 多年生草地 2.4 阔叶灌木 1.0 苔原 0.8 荒漠 0.5 栽培田 8.0 56.4
放牧增加了许多种类草的生长率,
即对放牧的一种响应——补偿生长。
潜在的补偿生长机制包括由于较低植物生物量引起
的较低的呼吸速率,缩减自疏现象和改善由于叶面 积缩小的水分平衡。
Pg=Pn+ R Pg=∆B + R
讨论:Pg、Pn、B 和 R 间的变化关系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概念不同:
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不一定生物量就大; 反之,生产力低的生态系统,不一定生物量就小。
2.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都有垂直变化。

森林,一般乔木层最高,灌木层次之,草被层更低,而地下 部分反映了同样情况。 水体也有类似的规律,不过水面由于阳光直射,生产量不是 最高,最高的是深数m左右,并随水的清晰度而变化。

3、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分布

1、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
1)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 2)初级生产力在全球的分布特点:
5.现存量(standing crop):某一特定观测时刻、某 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有机体的多少,它可用单位面 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单 位:干重g/m2或J/m2 )。
即:Sc = B – H – D = GP – R – H – D即:
dB/dt=GP - R - H – D = NP - H - D 对生物量和现存量概念的认识: 有人称之为现存的生物量,或实际的生物量。 通常,野外实际测定时获得的生物量数据:
光合器官,提高光能利用率。
5、植物水分的蒸发、蒸腾量:太阳辐射、
温度、降雨量的综合作用的指标,和叶片 的大小温度、湿度都有关系。
(二)、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

沙漠:水分; 海洋:光强、营养物质; 陆地:光照时间、降水、营养物质;
热带雨林:光照、养分、降水
植被类型 土壤和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导致 短距离内的植被差异
围栏内未被 啃食的草
草 的 生 物 量 鲜 重 野牛啃食后的草
野牛经过后的天数
Growth response by grasses grazed by wildebeest (date from McNaughton 1976).野牛啃食后草的生长响应
见生态学:概念与应用 P423

在将野牛放入研究区的一个月间,围栏内草 的生物量减少,而围栏外草的生物量增加。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季 节变化,根据遥感信息和地面气候资料 的模型初步估计,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约 为2.645×109 t C (孙睿、朱启疆, 2000)。
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陆地 湿地和沼泽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北方针叶林/泰加林 撒王那/ 热带(或亚热带)稀树大草原 耕地 灌丛地 温带草原 苔原和高山 沙漠灌丛 水体 海藻层和暗礁 河口湾/海湾 湖泊河流 大陆架 开阔的海洋
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速率,表示单
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
单位:有机物干重 g/m2.a ,有机物含能值 J/m2.a 。
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
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 产力。
3.净初级生产量( NP,Pn,net primary production, 净初级生产力)
三、初级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1.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能的多少
2植物能利用的太阳能 3.植物吸收后能固定的能量
4.初级生产效率在全球分布的一般特征
5.讨论初级生产效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植物只利用入射光的1/2 考虑全年入射日光——忽略季节差异
日光穿透水层时有衰减的能力被忽略
季节的转变,降水、光照、温度的配比关系;
讨论:Pg、Pn、B 和 R 间的变化关系
Pn用于植物的生产和生殖(体积的增大, 数量的增多,繁殖器官的形成),但用于 生长时,各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同:
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根冠(茎)比; 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比值,叶面积指数; 植物生长的补偿机制,等等 。
啃食地区草的生物量增加,未 啃食地区草的生物量减少。
4.生物量 (biomass) :指在某一特定调查时刻单 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单位:干重g/m2或J/m2。 B : 某一时间段内 Pn 积累量 ,

对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 物量不仅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由于受更高营 养级动物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减少,所以, 某一特定时刻观测到的 B 是存活植物体的总量: B – H – D, 其中,H:被植食性动物取食的量/ m2 , D:死亡的量/ m2 ,
3.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年和季节变化
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的年和季节净初级生产力 海洋的 (单位 1015 g) 陆地的
季节的 V-VI 月 VII-IX 月 X-XII月 I-III 月
10.9 13.0 12.3 11.3
15.7 18.0 11.5 11.2



1.
2.
3.
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P : 消费者营养级上能量积累的比率。
4.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vity):PNC: PN中的能量为生态 系统中除自养生物以外的全部生物所消耗 和利用(即异养呼吸RH),把后者扣除, 剩余的部分就成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 员的净生产量,所以: PNC= PN - RH 群落净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 异养呼吸
3)依据第一性生产力的水平通常把生态
系统大致分为三类
①相对低产 ≤1000大卡/m2a 阔海洋(氧分) 荒漠(水分)

②中等生产力水平 1000—10000大卡/m2a 半干旱区、浅水湖泊、旱作农业、干旱森 林、近海域
③高生产力水平 10000—20000大卡 /m2a 浅水系统、河口湾、沼泽、湿地、 热带雨林。
现存量(standing crop,或叫生物量biomass)、 生产量( production )
周转(turnover)。
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自然现象的经济学过程之中。
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1.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质的过程。 2.总初级生产量(GPP, GP,Pg,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 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包括呼吸 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
能量换算存在误差。
三、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一) 1、主要限制因素:光照、水、CO2、O2、 营养、温度.

2、等值:生态因素的组合不同。可以产
生等值的生产量——生态因素的补偿性。
3、最适条件下,单一因素常可成为限制
因子,影响程度的大小看偏离最适环境的 距离。
4、生态系统能否形成最大生物量来形成

2、次级生产量的分布特点:陆地、海洋中动 物的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量的比较 2)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的特征 上区生产力最高,开阔海洋最低,沿岸居中 食物链长度:开阔海洋>沿岸区>上涌区 植物个体:上涌区>沿岸区>开阔海洋 植物个体越大,食物链越短,有机质鱼类的 营养级的数目越少 海洋不同温度带,食物链不同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五节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第六节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第七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传递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产力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领 域之一,生产力生态学(productivity ecology )首 先应区分的三个概念是:
在一定时间阶段中,现存量的变化,还不是生产量。
主要涉及到:Pg、Pn、 和 R间的变化。
生产量是时间上积累起来的数值,它反映了种群或 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的增加与减少 的连续过程;现存量的改变只反映改变的最后结果。
Pg=Pn+ R
1966年IBP在巴黎的会议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