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十六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二、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增强 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某些 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 劳动安逸: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体 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 ,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苔腻 ,脉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六、湿热质(F型)
• 特征表现:面部或鼻部常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痤 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小便时常觉 尿道有发热感,尿色偏深,大便常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 ,女性常见带下色黄,男性常出现阴囊潮湿
目前十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遗传性: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 体质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
不易发生太大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体质的可变性: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
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一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优选)体质中医基础理论
目前二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第五章 体质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前三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体质ppt课件

体质ppt课件

四、阴虚质(D型)
• 特征表现:面部常见两颧潮红或偏红,皮肤或口唇偏干 ,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常感到手脚心、身体、脸上发热 以及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红少津,脉细数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 邪
一、平和质(A型)
• 特征表现:体态适中,面色、唇色及肤色皆红润,目光 有神,头发稠密有光泽,嗅觉通利,精力充沛,不易疲劳, 耐寒热,睡眠好,胃纳佳,二便调,性格随和开朗 •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红, 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较强
• 特征表现:平素怕冷,尤其是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 冷,常觉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电扇 、空调,冬天更怕冷,容易患感冒,吃(喝)凉的东西会感 到不舒服,或者怕吃(喝)凉的东西,受凉或吃(喝)凉的 东西后,容易腹泻 •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胖嫩,脉沉迟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社会环境同样也会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南方湿热多瘦弱腠理偏疏松?北方寒燥多壮实腠理偏致密?靠海临湖潮湿多痰湿体质?居处寒冷潮湿阴盛体质或湿盛体质27二后天因素现代?生活条件好饮食多高脂肪高蛋白出入乘车少运动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环境污染致敏物增多多过敏体质28第三节体质的生理变化29体质的生理变化一体质与年龄二体质与性别30一体质与年龄?小儿体质?青年体质?中年体质?更年期体质?老年体质31小儿体质?纯阳之体
五、痰湿质(E型)
• 特征表现:腹部多肥满松软,常见额部油脂分泌多,上 眼睑比一般人肿,常感胸闷或腹部胀满,身体沉重不轻松或 不爽快,嘴里常有黏黏的感觉,平时痰多,特别是感到咽喉 部总有痰堵着,常有舌苔厚厚的感觉或见舌苔厚腻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 常见舌苔腻,脉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④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 控能力、修复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决定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 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 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末。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 大多数较为平缓。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 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 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中医基础理论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 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 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 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 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概述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 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 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 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的理论知识。
体 质 的 构 成

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 神 心理活动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 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 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 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 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 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 差异。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 《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 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 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 阳分类法,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 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 易感性和耐受性。 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 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性, 称之“同气相求”。
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 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 等病;老年人肾气渐衰,易患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 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 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 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

体质教案

体质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学内容】第五章体质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质的概念难点: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授课形式】课堂讲授(电子教案、投影)【教学内容要点】第五章体质概述:(一). 体质的概念(10分钟) :体质: 是指形成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体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学说的研究方法学习体质学说的意义(举例、板书)包括:1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2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3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的重要意义。

(二)体质的构成(10分钟) (举例、板书)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三)体质的标志(10分钟)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四)体质的特点(举例、板书) (10分钟)1.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2.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0分钟)《内经》:张介宾:叶天士:当代: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5分钟)1.脏腑盛衰偏颇与体质的关系:2.经络与外部体质差异的关系:3.精气血津液对体质的决定作用二. 影响体质的因素(举例、板书, 20分钟`)1.年龄因素2.性别差异3.饮食因素4.劳逸所伤5.情志因素6.地理因素7.先天禀赋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归纳小结(5分钟)《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学内容】第五章体质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质的分类难点: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关系【授课形式】课堂讲授(电子教案、投影)【教学内容要点】第五章体质第三节体质的分类:(25分钟)一.体质的分类方法内经: 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张景岳:藏象阴阳分类法叶天士:阴阳分类法二. 常用体质分类及特征(图示) (20分钟)1 阴阳平和质:2 偏阳质:3 偏阴质: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举例、板书, 25分钟)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三.解释病理变化四.指导辨证五.指导治疗六.指导养生讨论(15分钟)1.你对中医体质学说是如何认识的?2.体质学说对辨证论治有何应用?归纳小结(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阐明老年人体质特征,强调体质的食养与食疗。

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阐明体质与内生六气的关系。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倡藏象体质理论,阐明脾肾对体质形成的重要性。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体质与脏腑经脏腑功能盛衰偏颇决定体质的差异体质特征取决于络及精气血津经络是联系沟通协调脏腑功能和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脏腑经络气血的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强弱盛衰。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

成的基础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二)年龄因素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类型较稳定。

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格内向、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三)性别差异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男性较女性对病邪更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率较高。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周期易感受病邪。

饮食不足——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体质偏倾或发病。

过食肥甘厚味——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四)饮食因素过食咸味——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湿热在中,易伤肝脾,而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久则伤脾胃,易成形盛气虚体质。

适度劳作和体育锻炼——筋骨强壮、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

(五)劳逸所伤过度劳作——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易成虚性体质。

适度休息——消除疲劳,恢复脏腑功能,保持良好体质。

过度安逸——气血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易成痰瘀体质。

气郁化火——易成阳热体质或阴虚体质。

(六)情志因素气滞不畅——易成血瘀型体质。

,易发眩晕、中风。

,易诱发癌症。

北方人形体健壮,腠理致密。

(七)地理因素东南方体形瘦弱,腠理疏松。

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处寒冷潮湿,易成阴盛或湿盛体质。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略)。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内经》刚柔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勇怯分类法体形态苦乐分类法质张介宾——藏象阴阳分类法的叶天士——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分类法分章虚谷——阴阳虚实分类法是体质分类类四分法的基本方法。

方五分法法六分法现代医家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阴阳食量适中,二便通调理想体质,平和质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功能较协调。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形体适中或偏瘦,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好强,爱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较强具有亢奋、偏热、偏阳质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口唇、舌质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偏阴质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具有抑制、偏寒、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或较弱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阴阳平和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

偏阳质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常见体质易感受的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

病邪及易患疾病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偏阴质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症。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而耐寒。

对病邪的易感性及耐受性偏阴质易感受寒湿而耐热。

体质决定个体对小儿易感外邪及饮食所伤。

某些病因的易感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

性、耐受性及发老年人五脏虚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

病倾向发病的倾向性肥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

瘦人或阴虚之人易患肺痨、咳嗽。

阳弱阴盛者易患肝郁气滞证。

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壮,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易患病发病与否和发病类型体质虚弱,正气虚衰,抵抗力差,易发病主要取决于体质状态。

三、解释病理变化 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体质因素决定 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病机的从化 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燥化。

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壮 不易发病;解释病理变化 通过影响正气决定正气足发病后不易传变,病程短。

发病和传变体质弱 易发病,易传变为危重证; 体质因素决定 正气虚 病后不易康复,病缠绵。

疾病的传变 素体阳盛阴虚 实热证。

通过决定病邪之“从 邪易从阳化热 虚热证。

化”影响传变 素体阴盛阳虚 实寒证。

邪易从阴化寒 虚寒证。

四、指导辨证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 指导辨证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 同病异证,异病同证——主要以体质差异为生理基础。

体质状况可作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五、指导治疗阳虚体质,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区别体质 阴虚体质,内火易动,同感寒湿阴邪,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特征而施治 偏阳质,多发实热证,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多发实寒证,慎用寒凉伤阳药。

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注意药 气虚宜补气培元,忌耗散攻伐。

物性味 痰湿盛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

指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厚味滋补。

导 根据体质特征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治 注意针药宜忌 注意用 体质强壮,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

疗 药剂量 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

注意针 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

灸宜忌 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温灸。

兼顾体质特征 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

重视善后调理 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

六、指导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

偏寒质,宜温忌寒。

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

养生阴虚之体,宜甘润生津,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之体,宜食温补之品。

气郁质宜疏导为主。

阳虚质宜鼓励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