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浙江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初一科学知识点浙教版]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1、常见仪器:试管:就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冷却时,必须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执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无法少于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缠在距离试管口1/3处为。
冷却时试管必须弯曲45度。
,并先光滑预演,再在液体分散部位冷却。
冷的试管无法绝热,以免试管着火。
电流表:○a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测定电压的大小。
酒精灯:就是常用的冷却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采用时用它的外焰冷却。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以暂时盛载少量的液态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作烘烤、导流、迁移液态药品。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③无法冷却的仪器:集气瓶、水槽、圆柱形、量筒④加热常用仪器: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2、用手在瓶口轻轻鼓动,并使少量的气体沁入鼻孔。
严禁把鼻子兎至容器口闻气体。
3、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①酒精灯起火:立即用保鲜膜驱散。
②划伤:用双氧水冲洗,再张贴上止痛张贴。
③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④排出有毒气体:立即至室外体温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置⑤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4、胶头滴管的恰当采用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悬挂式”5、酒精灯的恰当采用①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
②酒精的量:灯座容积的1/4至2/3③点燃: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另一个已经燃着的酒精灯点火。
④火焰的结构: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冷却时用酒精灯外焰冷却。
(外焰温度最低,焰心温度最高)⑤点燃:用灯帽盖灭,切勿用嘴吹起。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千米=米;1米=10分米=厘米=毫米;1米=10微米=10纳米3、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浙江九年级科学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九年级学生们将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对九年级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物理篇1. 力与压力- 力的种类和性质:接触力、重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等;-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动能与功率-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光的传播与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 物体成像的原理。
4. 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与电流;- 电阻与电压;- 并联与串联电路。
5. 声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 声音的频率与音调。
二、化学篇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重要元素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鉴别。
2. 反应速率与平衡-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平衡常数;- 平衡与非平衡态之间的转化。
3.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的性质与常见酸碱的应用;-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 pH值与酸碱强弱。
4. 燃烧与制取金属- 燃烧的条件与类型;- 金属的提取与合金的应用;- 金属的化学反应。
5. 聚合物与化学能量-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能量与热值计算;- 化学能源的利用与环保问题。
三、生物篇1. 细胞与遗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传递;- 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异。
2. 生物多样性与演化-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演化理论与证据。
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态平衡与能量流动;- 环境污染与保护措施。
4. 植物与人类-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农作物的种植与改良;- 植物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
5. 动物与人类- 动物的形态与进化;- 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动物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浙教版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本文将对浙教版初中科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1、生命科学(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功能。
(2)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3) 人体八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4)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物质科学(1) 物质的三种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三态之间转化的条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4)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5) 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
3、地球与宇宙科学(1) 天文知识包括星座(星座)、star(星星)、planet(行星)等概念,以及solar system(太阳系)、galaxy(银河系)、universe(宇宙)等结构。
(2)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对地球产生潮汐作用。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地球的气候、昼夜交替等现象有重要影响。
(4)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5)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中,水循环将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
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等。
(3)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物理知识点力学光学电学2、化学知识点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实验3、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人体生理植物结构与功能4、地理知识点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自然资源11 物理知识点111 力学初二物理中的力学部分包括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等。
学生需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同时,掌握重力、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例如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12 光学光学知识涵盖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113 电学电学方面,学生要了解电路的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理解欧姆定律,能够运用该定律计算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21 化学知识点211 化学元素学生需要认识常见的化学元素,如氢、氧、碳、铁、铜等。
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根据元素的位置推测其性质。
21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部分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13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方面,要学会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酒精灯、量筒等。
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如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
能够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并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1 生物知识点31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对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的知识进行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
一、七年级上册(一)科学入门1、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观察要细致、准确,实验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二)生物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具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特征。
2、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3、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得生物体不断生长发育。
(三)地球与宇宙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3、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导致的。
(四)物质的特性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有很大差异,例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二、七年级下册(一)对环境的察觉1、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它们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2、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运动和力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运动是相对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代代相传的生命1、人的生殖过程包括受精、怀孕、分娩等环节。
2、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昆虫的发育过程有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之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
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现象。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最新发展动态。
2.科学教学知识
(1)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了解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认识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具备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前期分析
(1)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教材以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确定科学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已有知识和能力,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
(1)能根据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科学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2)理解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特点与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科学实验开展教学。
(3)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4)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3.能编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作业,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
简答题
教学设计25﹪教学设计题
教学案例分析题
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35﹪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约27﹪
合计100﹪
非选择题:约73﹪
四、试题样本
一、选择题
1.某金属元素R,它的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它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则该金属元素R的化合价为
A.B.C.D.
2.题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信息
的是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C.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最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北斗星、火星都是环绕太阳转动的行星
B.流水、风、冰川都是导致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
C.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D.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的
4.一个质点在几个力同时作用下的位移为Δr⃗=(4i⃗−5j⃗+6k⃗⃗)m。
其中一个力为恒力F⃗=(−3i⃗−5j⃗+9k⃗⃗)N,则这个力在质点移动位移的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A.67J B.91J C.17J D.-67J
二、简答题
5.以“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为例,简述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三、案例分析题
6.下面是一道作业题及某同学的解答:
问题
(1)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5分)
(2)设计一个能帮助该同学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
(15分)四、教学设计题
7.材料一
某初中科学教材“遗传是有规律的”一节的内容节选如下:
材料二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遗传是有规律的”的“内容标准”为: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了遗传现象、染色体、DNA和基因等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和遗传上的作用;(5分)
(2)完成材料一节选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不少于300字)(30分)
样本试题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B2.D3.B4.A
二、简答题
5.结合“原子结构的模型”发现过程阐述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满分10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具体的包括:(1)通过科学家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了解;(3)知道科学
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
三、教学案例分析题
6.(1)该同学解题错误表现在对容器底部面积的计算,不能用S 容=V
ℎ计算。
由于题目中没
有明确容器的规则形状,容器底部的面积需要运用S 容=F
P
公式计算。
(2)正确的解法如下: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ρgh =1.0×103kg m 3⁄×10N kg ⁄×0.2m =2000Pa 容器底部的面积
S 容=
F
P
(G 容+G 水)
P ′=(G 容+ρ水gV 水)
P ′
30N +1×103kg m 3⁄×10N/kg ×5×10−2m 3
6000Pa 8.8×10−2m 2
由F 容=P ⋅S 容=2000Pa ×8.8×10−2m 2=176N
【评分说明】(1)指出该同学解题中错误之处并能正确说明原因,满分得5分,依据答
题情况酌情给分。
(2)给出正确解答,得5分;能进一步针对解题错误阐述教学过程,得10
分,满分给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四、教学设计题:
7.(1)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
每条染色体是一个DNA 大分子,其中基因是具
有遗传功能的一个DNA 片段,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2)①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清晰,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
情给分;
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合,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满分10分,
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③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点阐述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它决定了生物体的
性状,某种(有无耳垂)遗传性状的出现是与来自父母亲的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
因)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遗传是有规律的,满分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