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性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逻辑发展摘要:哲学伦理学之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人性论问题,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
孟子、荀子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奠定了传统人性论的基础。
汉唐学者折中孟荀,建立了“性三品”、“性善情恶”等学说。
宋代以后的学者总结了前人成就,完成了“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理论构建。
关键词:人性论中国古代逻辑发展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是人的主体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完善的学说,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的存在、发展及其本质完善的认识。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从西周开始就对人在宇宙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人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而对人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回答人究竟是什么,他与自然界其他存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而论证道德的必需与可能。
正是对人的认识的这一特殊视角,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德性主义的人性论思想,为天人合德的道德学说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一、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一种人性论,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论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子”、“良能”。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他的这些观点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但是他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心向善。
“仁、义、礼、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孟子人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人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人性论作为中国的中心哲学议题之一,开源甚早,如在《左传》中就有勿使失性、莫保其性、民乐其性,其中性被多次使用。
最先提出人性命题的是孔子,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建议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但人性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国伦理思想主要课题的人性论,第一次引起关注重视和理论论证是在战国时期。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人性理论在他那里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即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的性善说继承了孔子仁的理念,是对孔子仁的观念的发展。
孟子认为善是人自发的,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正是人自发善的四种表现形式。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是对孔子仁学理论不足的补充。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一、孟子人性理论的历史背景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确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已成为当时各国封建统治的历史发展趋势。
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农民,想统一中国而王天下,相互间不断征伐。
统治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称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将有以利吾国乎,上下交征利,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法家为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主张以力争天下,提倡霸道、法治,使得老百姓背井离乡,不能安居乐业,救死而恐不赡,以致无暇治礼义。
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翼获得和平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式,寄托了以儒家思想治天下的秩序追求。
孟子将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称之为仁政。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 苟子 ・ 《 大略 》。这是苟 子对仁 、义 、* Z者关系的概 ) L 括 。“ 仁”( 基本原则 ) —— “ 义”( 为规范 ) 行 —— “ 礼”
与 “ 义” 的统一 。在 《 论语 》中又提 出 “ 夫仁者 ,己欲
立 而 立 人 ,己欲 达 而 达 人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 ”孟 子
先秦儒 家伦理思想研 究
刘 星 营
( 云南 民族大 学 ,云南 昆明 603 ) 50 1
摘
要 :在 中国伦 理思想史 中,儒 家伦理 思想 占有极其 重要 的地位 ,尤其是 先秦时期的儒 家伦理 思想。孔子创
立的儒 学是 以仁 、义、礼 三者统一、人性 论、义利观 、道德修养 论、以德 治国等方面为一体的 完整 的体 系。先秦儒
( 最高 准则 )的三者统一 ,这就是先秦儒家所建立的宗
法道德规范 体系 的基本结构 。
二 、 人 性论
和荀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 子的 “ 义礼智 ”等伦理思想 。 仁 苟子 明确指 出 :遇 君则 修臣下之义 , “ 遇乡则修长幼之义 , 遇长则修子弟之 义 ,遇友 则修礼节辞让之义 ,遇贱而少 者则修告 导宽之 义” 《 。( 荀子 ・ ‘二子 》 它体现为如 非 卜 )
的关系。 当然 , 仁和义都要 以礼为最高准则。 苟子把 “ ” 礼
称为 “ 仁之 里 ” ,义 之 “ ” 门 ,他 说 :“ 有 里 ,义有 门 , 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义 ”是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重 要 范 畴 ,“ ”是 它 的 礼 仁
核心 ,“ 礼”是它的具体体现。因而孔子反复强调 “ ” 仁 , 认为 “ 仁”是克 己复礼 的的重要道德准则 。“ 仁者 , 爱人” 是仁 的基本 内容 ,它是调节 “ 伦”即君 臣、父子 、夫 人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注重人生和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正是在这一伦理型文化的规范和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如文学、艺术、美学、宗教、史学、教育等都有“尚德”的传统。
可以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因此,批判地整理和发掘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扬弃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及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制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墨、法、佛诸家的人生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殊内涵和规范。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鸦片战争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诸多学派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
狭义的,则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
因为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看,只有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并发展成为主流,才形成为传统。
在中国,作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派伦理学说通过相互争鸣和相互影响,有的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有的逐渐削弱了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探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性善恶问题。
对于人性本来面目的探讨,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伦理思想家那里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像人性善恶那样,引起思想家们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并产生了众多的学说。
同时,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性不善不恶论,性有善有恶论,都构成了伦理思想家们建构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从而引申出道德对人性规范的必要性。
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是家国一体。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构建和人际关系的调节主要靠伦理道德,而不是依靠法律。
人们的服饰举止、社交礼仪,都被限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
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安命等,是农业宗法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血亲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宗法制度,“六亲”、“九族”观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九族”:父族四层、母亲三层、妻族两层。
“六亲不认”和“不忠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可以说,正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才使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维持了几千年。
因此,传统伦理道德在传统社会里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二)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所谓“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三)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一、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一)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规范,又称德目,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官方规范),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民间规范)。
下面介绍的是官方提倡的道德规范。
孔子构建起第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即男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
以后孟子、管仲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到了宋代,董仲舒整理出“三纲五常”,成为宋元明清一直遵循的传统道德规范。
另外,“三从四德”也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
“三从”即妇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
_庄子_论_乐_的伦理学内涵

《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陈晨,王立新摘要:“乐”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论题。
《庄子》是历史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最早的思想家。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诠释其理论层级,说明《庄子》以世俗之乐谈处世伦理,以自然之乐说生命伦理,以得天之乐论体道伦理,达成了其思路完整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乐”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乐;庄子;道家;伦理作者简介:陈晨,深圳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王立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深圳518060)吴怡在《中国哲学的特色和精神》一文中曾经谈到,中国哲学的一大特征是妙乐性。
它以人类的幸福为前提,因此它所追求的当然是人生的快乐,而不是痛苦。
他没有用“快乐”而用“妙乐”两字,是因为快乐两字常和肉体上的享乐有关,而妙乐两字虽出自于佛家,但却是指内心的一种舒适境界,所以也可包括儒家的悦乐和道家的至乐。
道家思想追求的“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多偏于朴素恬淡的自然之乐,它与儒家悦乐精神相异而不相对立,以至乐为最高境界。
对“乐”的讨论基于人们对个人和族群幸福的追寻和思索,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
吴怡将“乐”描述为妙乐而非快乐,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思想家们的思考往往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之上的理性的反思,感官的知觉(如快乐)是思想家建立理论时必然超越的对象。
《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传统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其书中对“乐”这个主题的探讨,兼具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庄子》中论“乐”的思想发源于老子。
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这是描写超脱欲望的一种心灵满足的境界。
由于有了这种质朴之真乐,感官之享乐便不为道家所重视和提倡。
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态度,更加以发挥。
关于“乐”的讨论也成为《庄子》全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庄子》33篇之中,有22篇谈到了“乐”。
在中国历史上,对“乐”进行过不同层次的哲学探讨的思想家,庄子算是很早的一位。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哲学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考试登记表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的比较在儒家心理学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人性论。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存在着分歧的两个对立的观点是性善论和性恶论,它们的代表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只要把他们扩而充之,就能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主张,人天生就是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成善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荀子针锋相对的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孟子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入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
孟子认为,如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所以,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具有,就好像人生而具有四肢一样,并且是内在于人的,即人先验的具有“善端”、“良心”,而人性正是指这种人区别于动物并且为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在人的先天禀赋中含有道德属性的胚芽和种子,具有从善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地表现为善,个人还需要一定的修为才能保持善性,这就为他的道德修养论的提出作了铺垫。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要从生理上的自然属性和理欲望来理解人性。
荀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他批判孟子不察乎性伪之分,即不能区分人的自然属性的天然性和人的道德之善的人为性。
“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能,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等等。
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无需后天的学习和熏陶。
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严格区分了先天之“性”与人为之“伪”,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性”“伪”的区别,善不同于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它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就包含的因素,而是人为的,是人后天对于礼法制度的学习和遵从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人性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既然荀子把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规定为性,那么为什么会得出性恶的结论呢?因为人与生俱有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
所以确切地说,性恶的“恶”不是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恶,而是指人的先天素质的质朴与粗糙。
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质朴粗糙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和规范,顺着人的自然之性发展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所以,性恶不具有道德判断的意味,而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结果的描述。
概而言之,孟子、荀子都肯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但又通过以何种属性为人性的解释阐明了性善和性恶。
孟荀人性论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对人性的规定不同。
孟子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和天赋的道德素质出发定义人“性”,而荀子则从人的自然本能和感官生理欲求出发来理解人“性”,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规定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二、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的本源不同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因而,对人性本源的解释也反映出各自不相同的哲学观点。
孟子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又是传统的天命论的继承者。
孟子所谓人性,即人生而固有的能派生仁义礼智诸伦理道德的四心、四端,其根源在天。
孟子爵者言天,主要指义理之天、道德之天。
孟子说:“有天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又说:“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在孟子看来,仁义忠信等伦理道德和不知疲倦追求的善,这是天之最高贵者;公卿大夫,是人之最高贵者。
诚是天的意志,追求诚是做人的准则。
因此孟子实际上把天看成具备儒家道德规范的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或天就是伦理道德本身。
而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能派生仁义礼智的四心、四端,孟子又叫良心或本心。
良心本心完全是天生的,是“天之所与我者”。
因此,从义理之天、道德天下贯而来的人性,也便具有了道德意蕴。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强调人性的根源在天,天人相通,天赋予人性以道德属性,人性中天生具备道德属性,走了一条先验主义人性论思想路线.荀子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则认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这就是说,抛弃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是指望天的功能,是不符合万物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他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他认为性的本原不是天意的降临,而是一种天然生就的自然本性,是不能学习,不能造作,而为人生来就自然而然所具有的。
“凡性者,天治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这里所指的天,不是天意,而是自然而然之意。
在荀子看来,人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当然也如其他万物一样,具有天所赋予的属性。
而天是自然之天,那么,天所赋予人的理所当然也是自然属性非道德属性,即自然本能。
荀子从自然现象和生活实践得出人性在于自然之天,在于人的生物自然,遵循了一条经验主义人性论思想路线三、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通过的完善途径不同基于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孟荀两人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完善的达致之方。
孟子主张走“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道德内求路向。
孟子认为,尽管人人都有善端,“人皆可以成尧舜”,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或都是为善的,这是因为人之不为善,其原因不在于人性,而在于环境的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从而丧失其本善“良心”所造成的。
“若夫不为善,非才之罪也。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显然,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环境对人性改造的功能。
既然人性可失,自然也就意味着人性可求。
因此与天赋人性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
在他看来,求知、求善无非是把那种放弃或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
就是说只要充分发挥道德本心的作用,就能够认识人所固有的善性,而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能够认识“天命”了。
珍惜、存养、敬奉自己本有的好品质、德性,就能够敬奉“天”了,如果尽力对四心、四端加以扩充,就能具有现实的道德,进而培养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
在孟子看来,良心、本心是内在的,能否求得本心,完善本性完全靠自己,既不能依赖别人,更不能抱怨别人。
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在完善人性的道路上首先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强调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
尽管人性本善,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人的自然惰性,很容易将本有的良心丢失而不善。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就是自己向内寻找自己本有的四心。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就是说任何行为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都要反过来追寻自己的责任,并加以改进。
通过自反,反思自己的良心本心,进而自得,“自得”就是自己得到良心本心,使内在的可能性的善,转化为外在的现实的善。
而荀子主张走“化性起伪”和“所积而致”的道德外求路向。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趋恶的,如果任其无限度的发展必然导致恶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制止恶的蔓延,这就需要对人的情性进行矫治,变恶为善。
对人性矫治的过程荀子称为“化性起伪”。
所谓“化性起伪”是指将人先天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和环境对人性进行改造,使其为善。
荀子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物作为客观存在是可以被认识的。
他说:“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 “仁义礼智”同样具有可知可能之理的意义,人具有把握、认知事物之理的能力,则对人进行“仁”、“礼”的教化便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于是荀子强调通过“化性起伪”,对人进行“仁义法正”的教育来改变恶的本能,使人人具有善心,成为善人。
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荀子还在人的天生情性方面取消了圣人和凡人的差别,“凡人之性,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无他,是通过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他说圣人“之所以异而过于众人者,伪也”,“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强调后天的努力修习,不断积累是完善人性并最终成圣的根本途径。
当然,对于社会主体的民众,是教化的对象,圣人、君子是教化的主导和施教者。
教化的内容是圣人制定的礼义法度,“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见荀子更看重外在礼法的导化和规范作用。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相互对峙的,他们不仅对人性的界定、根源、内涵理解不同,而且完善人性之道相异,其实质是孟、荀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的理论表现。
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看待人生,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寄希望于心中仁义礼智的自我扩充,表现出乐观的理想主义;荀子则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审视人生,怀疑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寄希望于社会礼义法度的外在塑造,表现出悲观的现实主义。
虽然孟荀人性论思想在理论表现形式上互相对立,但是,在逻辑意蕴上又互相补充,二者分别揭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又共同深化了孔子的修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