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

合集下载

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测试卷

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 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6.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7. 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

8. 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数学的基本特征?A. 抽象性B. 实用性C. 创新性D. 稳定性2. 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 教师讲解B. 学生练习C. 师生互动D. 学生自主学习3.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发展的四个方面不包括:A. 知识与技能B. 数学思考C. 解决问题D. 体质健康4.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教学目标?A. 建立数感B. 符号意识C. 开展运算能力D. 初步形成模型思想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 过程与结果B. 直观与抽象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D. 传统与现代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 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目标,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四、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x^2 - 4x + 3 = 0$,求其解。

初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最小的正整数?A. 0B. 1C. -1D. 22. 一个数的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有几个?A. 0B. 1C. 2D. 33. 以下哪个表达式等于 \( x^2 - 1 \)?A. \( (x + 1)(x - 1) \)B. \( (x - 1)(x + 1) \)C. \( (x^2 - 1)(x + 1) \)D. \( (x^2 + 1)(x - 1) \)4.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90°,45° 和4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一般三角形5. 一个数的 1/3 与 2 的和等于这个数的 3/4,求这个数。

()A. 3B. 6C. 9D. 126.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实数?A. 根号2B. πC. -5D. 0.3333...7.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8cm,6cm 和 5cm,其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A. 240B. 180C. 120D. 1008. 一个数的 70% 比 21 大 3,这个数是多少?A. 30B. 40C. 50D. 609. 以下哪个选项是 2x + 3y = 7 的解?A. (x=1, y=1)B. (x=2, y=-1)C. (x=-1, y=3)D. (x=0, y=3)10. 一个数的 3/4 等于另一个数的 2/3,如果这个数是 24,另一个数是多少?A. 18B. 20C. 22D. 24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1. 一个数的 60% 加上 30 等于这个数本身,这个数是______。

12.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300 立方厘米,长和宽都是 10 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1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都是70°,那么顶角是______°。

初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科组:姓名:总分:一、选择题(单选题1-10每题3分,多选题11-15每题4分,共50分)1、数学是研究()的科学。

A. 数量关系B. 空间形式C.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2.()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A. 核心素养B. 数学素养C. 数学核心素养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

A. 延续性B. 发展性C. 持续性4、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个学段。

A. 三B. 四C. 五5、()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 学生B. 教师C. 学生和教师6、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根本任务。

A.培养核心素养B. 立德树人C. 实施素质教育7、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

A. 世界观B. 人生观C.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 )的关系。

A. 过程与结果B. 直观与抽象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9.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A. 协调性B. 一致性C. 层次性10、教学活动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A. 启发式B. 参于式C. 互动式11、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A.基础知识B. 基本技能C. 基本思想D. 基本活动经验12、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四能”指的是()。

A. 发现问题的能力B. 提出问题的能力C. 分析问题的能力D. 解决问题的能力13、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初中阶段包括()三个主题。

A. 方程与不等式B. 数与式C. 数量关系D.函数14、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3套

初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3套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第一套)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___”“______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3.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__________。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二、简答题1、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新课程标准中“理解”的含义是什么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新课程标准中灵活应用的含义是什么?三、论述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是如何理解的?一.名词解释:(5`*2=10`)1.数学模型:2.反证法:二.填空:(2`*10=2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2.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__________和普通高中教育.3.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____.____._____.____"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________,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能力.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7.高考制度改革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要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___ _______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10.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__________合作者.三.判断:(2`*5=10`)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简答:(8`*3=24`)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五.通过学习,你对课程改革有何见解?(10`)六.请你设计一堂课改课.(26`)答案一.名词解释:1.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题1. 计算题。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2)某数的1/4等于12,求这个数。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高为8cm,求其面积。

2. 选择题。

(1)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1。

B. 2。

C. 4。

D. 9。

(2)下列哪个图形不是正多边形?A. 正三角形。

B. 正方形。

C. 正五边形。

D. 正六边形。

(3)下列哪个是等腰三角形?A. 一个底边长为5cm,两腰长分别为3cm和4cm的三角形。

B. 一个底边长为6cm,两腰长分别为4cm和4cm的三角形。

C. 一个底边长为7cm,两腰长分别为3cm和5cm的三角形。

D. 一个底边长为8cm,两腰长分别为6cm和6cm的三角形。

3. 简答题。

(1)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请用文字解释。

(2)什么是平行线?请画出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3)什么是直角三角形?请说明其特点。

4. 应用题。

(1)小明有12个苹果,小红有18个苹果,他们想要平均分配这些苹果,问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个苹果,若不能平均分配,剩下的苹果应该怎么办?(2)某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高为6cm,另一条边长为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某数的1/5等于15,求这个数的3倍减去7的结果。

5. 计算题。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和12cm,求斜边的长度。

(2)某数的1/3等于9,求这个数。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高为10cm,求其面积。

6. 选择题。

(1)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3。

B. 6。

C. 8。

D. 10。

(2)下列哪个图形不是正多边形?A. 正四边形。

B. 正五边形。

C. 正六边形。

D. 正七边形。

(3)下列哪个是等腰三角形?A. 一个底边长为4cm,两腰长分别为3cm和5cm的三角形。

B. 一个底边长为9cm,两腰长分别为4cm和4cm的三角形。

C. 一个底边长为7cm,两腰长分别为3cm和3cm的三角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卷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A. 数学抽象B. 数学逻辑C. 数学应用D. 数学美学2. 下列哪个概念不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A. 线段B. 角C. 平面D. 空间3. 下列哪个函数不属于反比例函数?A. y = 2/xB. y = -3/xC. y = x^2D. y = 4/x4. 在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的数学学习方法?A. 探究式学习B. 合作学习C. 个性化学习D. 机械记忆5. 下列哪个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错误的?A.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bB.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2C. 圆的面积公式:S = πr^2D.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ah)/26.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数学思想方法?A. 分类与归纳B. 归纳推理C. 抽象思维D. 逆向思维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数学教育目标?A.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B.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C. 增强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D.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8. 下列哪个数学概念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的数学基本概念?A. 数字B. 数轴C. 函数D. 图形9. 下列哪个数学思想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的数学思想方法?A. 分类与归纳B. 模型思想C. 抽象思维D. 演绎推理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A.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B.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C.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D. 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______个数学核心素养。

2019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9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9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1、数学是研究数量和空间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基础课程。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的未来研究、工作、生活奠定重要的基础。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益。

5、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求、数学的内在逻辑,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的方法和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知识的融通处理好数学的基础和拓展;要重视方法的灵活运用,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重视思想的启迪,处理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生动性和趣味性。

6、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

7、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研究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研究方法。

8、学生研究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外拓展等,都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实践、探究、创新、交流、分享等活动过程。

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创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

10、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选C)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选B)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B)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来描述研究过程目标。

(选A)5.评价要关注研究的结果,也要关注研究的过程和目的。

(选C)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选A)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研究和改进教师教学。

(选C)8.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选C)9.学生的数学研究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选A)10.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选C)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连续性。

(选D)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选D)13.科学性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选B)14.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选A)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研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选A)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选B)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写: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教育,同时也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改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数学活动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B、教师观察C、学具制作D、学生作业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B、学习过程C、学习评价D、学习能力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B、主导作用C、主要作用D、辅助作用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B、基本过程C、基本方法D、基本思想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程资源的是( D )A、文本资源B、信息技术资源C、社会教育资源D、人力资源19、2011年版稿中定义数学教育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C)A、基本过程B、基本方法C、基本活动经验D、基本实践能力20、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要以这五个理念为基础,形成新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评价目标多元化B、评价方式多样化C、评价过程静态化D、评价主体多元化21、( C )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A、空间观念B、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C、数学活动经验22、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方程”。

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个数不超过( A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B )学段A、一B、二C、三D、四24、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属那一部分内容(C )A、统计与概率B、综合与实践C、数与代数D、图形与几何25、“用数学”的含义是( B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26、初中阶段《课标》中“数与代数”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C )A、三角形 B 、四边形C、函数二、选择题(多项选择)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想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8、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9、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10、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1、《标准》中提出的“四能”是指(B C)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讨论问题B、提出问题C、发现问题12、《标准》中提出的推理一般指(A C)A、合情推理B、类比推理C、演绎推理13、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A B)A、几何直观B、推理能力C、运算能力14、义务教育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ABCD)方面作出了阐述。

A、知识技能B、数学思考C、问题解决D、情感态度15、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ABCD)方面的课程内容。

A、数与代数B、图形与几何C、统计与概率D、综合与实践二、填空题。

(45%)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4、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15、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6、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7、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8、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20、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2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2、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3、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24、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25、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8、“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判断题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标准》规定: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的内容为选学内容,考试不作要求。

(√)3、人教版或北师大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一样。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